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平时教学中,课后练习常常是可有可无的尾声,布置学生回家写写,或是当堂喊几个人回答一下,也就完事了,这无疑是对课后练习价值的漠视和浪费。实际上,这些练习都是教材编者认为学习本文(单元)应把握的重点难点,或是通过学习应达到的一个目标。从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来看,课后练习可分为技能型的,如写字、抄写词语等;理解型的,如就文中某一段、某一点设疑,谈体会等;拓展型的,续写或让学生找相关、相连的文章读一读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能力的多方面训练,我们理应重视对课后练习的合理利用,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
课前,作为备课的参照。常说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学生通过教学应能达到的认知或能力方面的目标,应是我们备课时首要考量的。课后练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提示,有助于我们抓住重点,有的还能提示教学方法。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4课《一路花香》后有题: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同学之间讨论讨论。本题不仅仅“问”了认知目标,还提出了目标达成的途径和要求。这实际上也是教学构架的提示。备课时,自然就应思考如何组织讨论,什么时候讨论是最佳时机,怎样通过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等。变课“后”的问答为课“前”教学设计的参照。《公仪休拒收礼物》(苏教版四年级下)一文是一则独幕剧,这对中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但是课后练习第五题:排演《公仪休拒收礼物》,就为教学提供了一条易于操作的思路。依此组织教学,就能化难为易,使学生学得有趣,由此学的过程也就成了能力训练的过程,真不失为备课的好参照。
课始,作为阅读的导向。一些理解型的习题,在初步感知课文时就先让学生“做”,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想,以便深入探究,比放在课后来处理有价值得多。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珍珠鸟》后有习题:4.默读课文,说说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2课《狼牙山五壮士》后第4题: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等等。这类练习,或关乎全篇,或以整体观照局部而设问,如真放在课后,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应付,充其量只能检查学生“听”的情况。但放在课前,便能在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主研读文本,主动思索探究,成了引领学生阅读的向导。
课中,作为精读感悟的抓手。像上面这类练习也可放在精读中,先让学生思考,再师生共同感悟,能提炼思的精度。有的课后练习如“读一读,抄一抄”,假使仅让学生读一遍二遍,再“抄一抄”等,意义自然不大,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而品之,揣摩其在句子中的深义、表达作用,就能加强学生“记”的效果,又知道该词的语用功效,真正能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并以此为契点,深入挖掘文意。还有的涉及词语理解,体会妙用的,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8课《泉城》后有道习题:4.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同是写泉水的流动,为什么用的词语不同。将这问题直接引入教学中,让学生在语境中思考体味,自然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思维,从比较中品出作家用语的精妙,也便于学生从中摸索一条通过揣摩词语更深地走进文本的途径。而且,我们知道,课后练习的选题角度一般都很巧,有的能从平凡中提出一个思考点,这既是思考的对象,又是质疑方法的指点。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月光曲》后有题,默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说一说听着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再谈谈读后的体会和感受。把这问题引入精读中,就能促发学生思考盲姑娘是怎么看到“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同时也是一个“样例”,提示着如何“质疑”(如,盲姑娘看不见,怎么猜出来人就是贝多芬等),从而带动学生探究,把精读引向深入。
课后,作为阅读拓展的起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课《第八次》后设题,请你想象一下:当时布鲁斯会怎样动员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起来参加第八次抵抗?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4课《再见了,亲人》后有“小练笔”:从课文中挑选一件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再写下来。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后有“选做题”:课外阅读写人的文章或书籍,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等等。这类练习安排在“课后”作阅读拓展,确能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关键是要以此为目标,在课内做训练引导,以助其迁移。其中前两题是让学生预测下文,或作续写,都要求以原文为基点,基于对课文中人、事的理解把握,做适当的拓展。后一题更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把在课内学习的诸如以个性化的动作、语言、细节等描写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向课外拓展,这样才能借“练习”开拓学生思维,发现“精彩”,增加积累,在拓展中习得学习方法,获得阅读能力。
总之,对于课后练习,我们应根据具体要求和学生原有知识储备的实际,灵活安排“解题”的时机,把它作为教学进程的一部分统筹考量,以便更好地发掘“练习”应有的教学资源价值。
课前,作为备课的参照。常说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学生通过教学应能达到的认知或能力方面的目标,应是我们备课时首要考量的。课后练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提示,有助于我们抓住重点,有的还能提示教学方法。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4课《一路花香》后有题: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同学之间讨论讨论。本题不仅仅“问”了认知目标,还提出了目标达成的途径和要求。这实际上也是教学构架的提示。备课时,自然就应思考如何组织讨论,什么时候讨论是最佳时机,怎样通过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等。变课“后”的问答为课“前”教学设计的参照。《公仪休拒收礼物》(苏教版四年级下)一文是一则独幕剧,这对中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但是课后练习第五题:排演《公仪休拒收礼物》,就为教学提供了一条易于操作的思路。依此组织教学,就能化难为易,使学生学得有趣,由此学的过程也就成了能力训练的过程,真不失为备课的好参照。
课始,作为阅读的导向。一些理解型的习题,在初步感知课文时就先让学生“做”,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想,以便深入探究,比放在课后来处理有价值得多。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珍珠鸟》后有习题:4.默读课文,说说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2课《狼牙山五壮士》后第4题: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等等。这类练习,或关乎全篇,或以整体观照局部而设问,如真放在课后,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应付,充其量只能检查学生“听”的情况。但放在课前,便能在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主研读文本,主动思索探究,成了引领学生阅读的向导。
课中,作为精读感悟的抓手。像上面这类练习也可放在精读中,先让学生思考,再师生共同感悟,能提炼思的精度。有的课后练习如“读一读,抄一抄”,假使仅让学生读一遍二遍,再“抄一抄”等,意义自然不大,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而品之,揣摩其在句子中的深义、表达作用,就能加强学生“记”的效果,又知道该词的语用功效,真正能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并以此为契点,深入挖掘文意。还有的涉及词语理解,体会妙用的,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8课《泉城》后有道习题:4.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同是写泉水的流动,为什么用的词语不同。将这问题直接引入教学中,让学生在语境中思考体味,自然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思维,从比较中品出作家用语的精妙,也便于学生从中摸索一条通过揣摩词语更深地走进文本的途径。而且,我们知道,课后练习的选题角度一般都很巧,有的能从平凡中提出一个思考点,这既是思考的对象,又是质疑方法的指点。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月光曲》后有题,默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说一说听着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再谈谈读后的体会和感受。把这问题引入精读中,就能促发学生思考盲姑娘是怎么看到“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同时也是一个“样例”,提示着如何“质疑”(如,盲姑娘看不见,怎么猜出来人就是贝多芬等),从而带动学生探究,把精读引向深入。
课后,作为阅读拓展的起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课《第八次》后设题,请你想象一下:当时布鲁斯会怎样动员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起来参加第八次抵抗?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4课《再见了,亲人》后有“小练笔”:从课文中挑选一件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再写下来。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后有“选做题”:课外阅读写人的文章或书籍,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等等。这类练习安排在“课后”作阅读拓展,确能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关键是要以此为目标,在课内做训练引导,以助其迁移。其中前两题是让学生预测下文,或作续写,都要求以原文为基点,基于对课文中人、事的理解把握,做适当的拓展。后一题更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把在课内学习的诸如以个性化的动作、语言、细节等描写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向课外拓展,这样才能借“练习”开拓学生思维,发现“精彩”,增加积累,在拓展中习得学习方法,获得阅读能力。
总之,对于课后练习,我们应根据具体要求和学生原有知识储备的实际,灵活安排“解题”的时机,把它作为教学进程的一部分统筹考量,以便更好地发掘“练习”应有的教学资源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