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全面分析与揭露,从而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人的异化与片面发展的严酷的现实,因而这一“异化劳动”理论既为后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前提,也成为西方“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先声,具有深远而重大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异化; 共产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研究和深入推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一个现实的、可行的理论基点。马克思“扬弃”了前人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思想,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实践、共产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等相结合,为全世界人类确立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奠定了人的全面发展在现实中的可行性。
一、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的核心概念,它既是马克思在黑格尔、费尔巴哈“异化”理论运用到政治经济学领域之后而获得的新突破,既是马克思对以往“异化”概念的积极扬弃,也是马克思创立崭新的唯物世界观的第一块里程碑,并具有深远的理论影响和现实意义。因而搞清“异化”概念的来龙去脉,特别是黑格尔、费尔巴哈“异化”理论的合理内核,是研究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一个首要前提。
1.黑格尔的“精神异化”
在黑格尔的论著中,他把“异化”概念看作是“对象化”“外化”的同义词,甚至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异化”还具有“进化”“过程”等肯定性的意义——“绝对精神”正是在“异化”力量的推动下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之中展现自身,并最终完成向自身的回归。因此“异化”概念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乃至整个哲学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黑格尔那里,异化和扬弃异化体现着精神领域内否定之否定的一般发展过程及其规律,这正是黑格尔哲学的精华。正是在“过程”中,黑格尔哲学所蕴含的辩证法、批判性与革命性才可能展现出来,而异化正是推动这一“过程”的基本动力。马克思指出:在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中的“异化”理论“汇集了思辨的一切幻想”, “包含着对宗教、国家、市民生活等领域的批判的要素” 是一部“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著作。
2.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
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绝对精神”为了实现自身,必然地把自己“异化”为物质世界;正是在这种存在与本质的对立中,“绝对精神”认识到对象的精神本质,从而实现自身。因此,黑格尔哲学在本质上等同于“宗教”,“绝对精神”等同于“上帝”。对黑格尔哲学的宗教本质及其“异化”的批判是从费尔巴哈才真正开始的,并最后由马克思来完成的。费尔巴哈指出:对宗教的批判也就是对一切(黑格尔等)思辩哲学的批判。费尔巴哈说:“思辩哲学的本质不是别的,只是理性化了的、现实化了的上帝的本质。思辩哲学是真实的、彻底的、理性的神学。”费尔巴哈哲学帝宗教神学、黑格尔辩证法及其整个哲学的批判还是不彻底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是另一种“宗教和神学的恢复”,而且还没有确立“实践”原则,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正揭示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和局限性。
二、马克思之后西方异化理论
马克思《手稿》被誉为是马克思经济学哲学的批判的“第一手稿”,它为后来马克思批判现实世界提供可靠的方法论即异化——批判思维的模式。而且,批判与怀疑精神始终是马克思学说的灵魂。马克思更明确地表述了自己对哲学的本性的理解:“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马克思《手稿》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更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作用。
1.马克思经济学——哲学:“异化”思维
马克思《手稿》对“异化劳动”理论已经内化、提升为一种思维方法论——“异化”思维方式贯穿于马克思哲学思维发展的始终。马克思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颠倒地”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因此人与人的关系被“隐藏”在“物的外壳之下”,于是“见物不见人”,对物的崇拜也就产生了。马克思正是采用了“异化”思维的方式、从最简单的现象“商品”开始分析,政治经济学从表面上是研究物与物的交换关系,而实际上却是同物结合着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从而揭露“商品拜物教”的实质是人被“商品”所“物化”即“劳动者同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同时也是“劳动者同其劳动本身的异化”,最终必然是“人同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因而,在马克思看来“商品拜物教”、私有财产、“异化的人”、分工与所有制等等都可以看作是“异化劳动”的必然产物。总之,马克思哲学真正作为“一种批判性的‘自由思想’”, 始终体现着它自身特有的“异化”思维的批判精神。
2.“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在马克思逝世之后,一些西方的批判理论家仍然坚持人道主义和抽象批判哲学的传统,对资本主义社会人性的扭曲和异化现象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其中尤以发迹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最具有代表性,主要有霍克海默、阿道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他们称马克思哲学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是整个马克思哲学体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
[3]贺来.《哲学:一种批判性的“自由思想”——马克思哲学观的灵魂和核心》,《哲学动态》,2003
作者简介:
叶浩然(1988~)汉族,辽宁省铁岭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高璐(1987~)汉族,辽宁省本溪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关键词:异化; 共产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研究和深入推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一个现实的、可行的理论基点。马克思“扬弃”了前人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思想,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实践、共产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等相结合,为全世界人类确立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奠定了人的全面发展在现实中的可行性。
一、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的核心概念,它既是马克思在黑格尔、费尔巴哈“异化”理论运用到政治经济学领域之后而获得的新突破,既是马克思对以往“异化”概念的积极扬弃,也是马克思创立崭新的唯物世界观的第一块里程碑,并具有深远的理论影响和现实意义。因而搞清“异化”概念的来龙去脉,特别是黑格尔、费尔巴哈“异化”理论的合理内核,是研究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一个首要前提。
1.黑格尔的“精神异化”
在黑格尔的论著中,他把“异化”概念看作是“对象化”“外化”的同义词,甚至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异化”还具有“进化”“过程”等肯定性的意义——“绝对精神”正是在“异化”力量的推动下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之中展现自身,并最终完成向自身的回归。因此“异化”概念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乃至整个哲学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黑格尔那里,异化和扬弃异化体现着精神领域内否定之否定的一般发展过程及其规律,这正是黑格尔哲学的精华。正是在“过程”中,黑格尔哲学所蕴含的辩证法、批判性与革命性才可能展现出来,而异化正是推动这一“过程”的基本动力。马克思指出:在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中的“异化”理论“汇集了思辨的一切幻想”, “包含着对宗教、国家、市民生活等领域的批判的要素” 是一部“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著作。
2.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
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绝对精神”为了实现自身,必然地把自己“异化”为物质世界;正是在这种存在与本质的对立中,“绝对精神”认识到对象的精神本质,从而实现自身。因此,黑格尔哲学在本质上等同于“宗教”,“绝对精神”等同于“上帝”。对黑格尔哲学的宗教本质及其“异化”的批判是从费尔巴哈才真正开始的,并最后由马克思来完成的。费尔巴哈指出:对宗教的批判也就是对一切(黑格尔等)思辩哲学的批判。费尔巴哈说:“思辩哲学的本质不是别的,只是理性化了的、现实化了的上帝的本质。思辩哲学是真实的、彻底的、理性的神学。”费尔巴哈哲学帝宗教神学、黑格尔辩证法及其整个哲学的批判还是不彻底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是另一种“宗教和神学的恢复”,而且还没有确立“实践”原则,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正揭示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和局限性。
二、马克思之后西方异化理论
马克思《手稿》被誉为是马克思经济学哲学的批判的“第一手稿”,它为后来马克思批判现实世界提供可靠的方法论即异化——批判思维的模式。而且,批判与怀疑精神始终是马克思学说的灵魂。马克思更明确地表述了自己对哲学的本性的理解:“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马克思《手稿》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更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作用。
1.马克思经济学——哲学:“异化”思维
马克思《手稿》对“异化劳动”理论已经内化、提升为一种思维方法论——“异化”思维方式贯穿于马克思哲学思维发展的始终。马克思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颠倒地”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因此人与人的关系被“隐藏”在“物的外壳之下”,于是“见物不见人”,对物的崇拜也就产生了。马克思正是采用了“异化”思维的方式、从最简单的现象“商品”开始分析,政治经济学从表面上是研究物与物的交换关系,而实际上却是同物结合着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从而揭露“商品拜物教”的实质是人被“商品”所“物化”即“劳动者同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同时也是“劳动者同其劳动本身的异化”,最终必然是“人同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因而,在马克思看来“商品拜物教”、私有财产、“异化的人”、分工与所有制等等都可以看作是“异化劳动”的必然产物。总之,马克思哲学真正作为“一种批判性的‘自由思想’”, 始终体现着它自身特有的“异化”思维的批判精神。
2.“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在马克思逝世之后,一些西方的批判理论家仍然坚持人道主义和抽象批判哲学的传统,对资本主义社会人性的扭曲和异化现象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其中尤以发迹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最具有代表性,主要有霍克海默、阿道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他们称马克思哲学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是整个马克思哲学体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
[3]贺来.《哲学:一种批判性的“自由思想”——马克思哲学观的灵魂和核心》,《哲学动态》,2003
作者简介:
叶浩然(1988~)汉族,辽宁省铁岭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高璐(1987~)汉族,辽宁省本溪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