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本写给吃货看的历史、经济双料混合畅销书。从不同国家对待食物的态度上。一目了然民族性、经济特征……
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是194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之所以在介绍《吃遍世界看经济》这本书之前先提他,是因为纪德有一本著名的散文集——《地粮》。这本书也曾被翻译为《地上的粮食》或者《人间食粮》,是纪德在游历了北非和意大利后所写成的,以非常抒情的方式,创作出的一系列诗意篇章。在《地粮》中,纪德探究了许多哲学命题,中心思想是“我感知,所以我存在”,他宣泄了自己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热衷与追随。
然而更容易令人产生兴趣的,其实是《地粮》这一书名。纪德的回忆录名为《假如种子不死》,与《地粮》一样,种子、麦穗、粮食,这些从土地中长出来、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造了一切文化。一个国家的土地上生长什么、形成了什么样的饮食文化,都会对历史与经济产生深远影响。是地上的粮食们,改变着这个世界。《吃遍世界看经济》就是一本以此作为主题的书,它以“吃”为切入点,把我们送入一条饮食文化形成和经济板块轮动的时间隧道。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到21世纪亚洲经济的崛起;从带来肥胖病和疯牛病的低成本规模经济,到今天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让我们在品味饮食文化的同时,仿佛亲身经历了世界经济的变迁。无论你是对吃感兴趣,还是对历史有所涉猎,这本书都能让你收获颇丰。说起饮食对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举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波士顿倾茶事件。历史课上大家都学过:1773年,北美殖民地的波士顿人民,因为不满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茶叶贸易,纽约、费城、查尔斯顿人民拒绝卸运茶叶,将货船上的茶叶全部倒人大海。这一事件最终引起了著名的美国独立战争。我们不妨这样看一一英国人用鸦片换取中国的茶叶,倾销到北美殖民地,一头是鸦片,一头是茶叶;一头加速了中国清王朝的覆灭,一头促使了美国的独立与崛起。政治经济的格局变化,竟是由那小小的绿色树叶所引发的。再来说说美国。在大家的印象中。美国菜是什么样的?绝大多数人恐怕只知道薯条、汉堡、可乐。为什么美国没有自己的特色料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来自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墨西哥、德国、法国等各个国家的人口汇聚在美国的土地上,从而使得美国的饮食文化杂糅包容。美国独立之后,首先以农业大国的姿态占据了世界政治经济舞台。粮食生产的规模和效率飞速发展,甚至在食品添加剂、转基因等领域的发展上也遥遥领先,并一度通过快餐征服了全世界。当然,与此同时,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肥胖,也成为美国政府不得不面临的难题。
英国是另一个有趣的例子。在工业革命之前,各国都以食品为主要的国际贸易,英国也通过食品贸易一度夺取了世界经济霸权,并形成了举世瞩目的红茶文化。由红茶所衍生出来的皇室下午荼风俗,也影响了当时人们的着装、礼仪等一系列文化。然而,除了对红茶的品鉴能力之外,英国居然没有形成什么像样的饮食文化,甚至被称为“饭菜最难吃的国家”。如同提起美国饮食,就是汉堡可乐一样,提起英国菜,似乎也只有鱼和薯条(Fish & chips)了,还有一样:英国家庭几乎人人都会做的约克夏布丁。
法国则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据说法国总统希拉克曾说过——“你不能信任做饭做得这么差的人。”这就是法国人对本国饮食的骄傲。一代名厨茱莉亚·查尔德曾经思索过法国人的饮食文化——“爱莲(茱莉亚的一位朋友)的战时故事使我思索起法国人的深沉饥饿——这似乎是他们把食物当艺术来欣赏,把烹饪当运动般热爱的深层缘由。我怀疑这个国家对美食的渴望并不源于阳光灿烂的艺术,而来自法国过去数世纪以来深刻且幽暗的空乏。”这是朱亚丽·查尔德的看法:法国之所以会有今天这样的绝妙美食,是因为他们深切体会过挨饿的滋味。你看,粮食会怎样影响一个国家的气质。《吃遍世界看经济》中还指出,现在世界经济中心正在由欧美向亚洲转移,亚洲饮食在被快餐文化侵蚀后,也逐渐迎来回归。日本料理中对“不时、不食”的重视、中国饮食中关于“药食同源”的理论,都是作者着重讨论了的。从不同国家对待食物的态度上,就能一目了然民族性、经济特征等等抽象概念,这就是本书的意义。
书里有许多生动有趣的事例,比如面对吃法国大餐却要求喝健怡可乐的美国政府高官时,厨师长会说什么;日本菜为什么会在法国大受欢迎……读起来很轻松,是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懂的经济学读本。
最后还是应该介绍一下作者,这可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能写出来的书。
(木神)精原英资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客座教授,也是日本鼎鼎大名的经济界人物。曾经担任日本火藏省(现在的财务省)财政金融研究所所长、国际金融局局长、财务部副部长。任财务部副部长期间,积极与美国协调外荡政策,1995年秋,日元被过度高估的情况获得明显改善,他也因此被媒体和外汇从业人员昵称为“日元先生”。著有《告别进步主义》和《世界经济势力图》等书。
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是194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之所以在介绍《吃遍世界看经济》这本书之前先提他,是因为纪德有一本著名的散文集——《地粮》。这本书也曾被翻译为《地上的粮食》或者《人间食粮》,是纪德在游历了北非和意大利后所写成的,以非常抒情的方式,创作出的一系列诗意篇章。在《地粮》中,纪德探究了许多哲学命题,中心思想是“我感知,所以我存在”,他宣泄了自己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热衷与追随。
然而更容易令人产生兴趣的,其实是《地粮》这一书名。纪德的回忆录名为《假如种子不死》,与《地粮》一样,种子、麦穗、粮食,这些从土地中长出来、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造了一切文化。一个国家的土地上生长什么、形成了什么样的饮食文化,都会对历史与经济产生深远影响。是地上的粮食们,改变着这个世界。《吃遍世界看经济》就是一本以此作为主题的书,它以“吃”为切入点,把我们送入一条饮食文化形成和经济板块轮动的时间隧道。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到21世纪亚洲经济的崛起;从带来肥胖病和疯牛病的低成本规模经济,到今天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让我们在品味饮食文化的同时,仿佛亲身经历了世界经济的变迁。无论你是对吃感兴趣,还是对历史有所涉猎,这本书都能让你收获颇丰。说起饮食对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举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波士顿倾茶事件。历史课上大家都学过:1773年,北美殖民地的波士顿人民,因为不满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茶叶贸易,纽约、费城、查尔斯顿人民拒绝卸运茶叶,将货船上的茶叶全部倒人大海。这一事件最终引起了著名的美国独立战争。我们不妨这样看一一英国人用鸦片换取中国的茶叶,倾销到北美殖民地,一头是鸦片,一头是茶叶;一头加速了中国清王朝的覆灭,一头促使了美国的独立与崛起。政治经济的格局变化,竟是由那小小的绿色树叶所引发的。再来说说美国。在大家的印象中。美国菜是什么样的?绝大多数人恐怕只知道薯条、汉堡、可乐。为什么美国没有自己的特色料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来自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墨西哥、德国、法国等各个国家的人口汇聚在美国的土地上,从而使得美国的饮食文化杂糅包容。美国独立之后,首先以农业大国的姿态占据了世界政治经济舞台。粮食生产的规模和效率飞速发展,甚至在食品添加剂、转基因等领域的发展上也遥遥领先,并一度通过快餐征服了全世界。当然,与此同时,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肥胖,也成为美国政府不得不面临的难题。
英国是另一个有趣的例子。在工业革命之前,各国都以食品为主要的国际贸易,英国也通过食品贸易一度夺取了世界经济霸权,并形成了举世瞩目的红茶文化。由红茶所衍生出来的皇室下午荼风俗,也影响了当时人们的着装、礼仪等一系列文化。然而,除了对红茶的品鉴能力之外,英国居然没有形成什么像样的饮食文化,甚至被称为“饭菜最难吃的国家”。如同提起美国饮食,就是汉堡可乐一样,提起英国菜,似乎也只有鱼和薯条(Fish & chips)了,还有一样:英国家庭几乎人人都会做的约克夏布丁。
法国则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据说法国总统希拉克曾说过——“你不能信任做饭做得这么差的人。”这就是法国人对本国饮食的骄傲。一代名厨茱莉亚·查尔德曾经思索过法国人的饮食文化——“爱莲(茱莉亚的一位朋友)的战时故事使我思索起法国人的深沉饥饿——这似乎是他们把食物当艺术来欣赏,把烹饪当运动般热爱的深层缘由。我怀疑这个国家对美食的渴望并不源于阳光灿烂的艺术,而来自法国过去数世纪以来深刻且幽暗的空乏。”这是朱亚丽·查尔德的看法:法国之所以会有今天这样的绝妙美食,是因为他们深切体会过挨饿的滋味。你看,粮食会怎样影响一个国家的气质。《吃遍世界看经济》中还指出,现在世界经济中心正在由欧美向亚洲转移,亚洲饮食在被快餐文化侵蚀后,也逐渐迎来回归。日本料理中对“不时、不食”的重视、中国饮食中关于“药食同源”的理论,都是作者着重讨论了的。从不同国家对待食物的态度上,就能一目了然民族性、经济特征等等抽象概念,这就是本书的意义。
书里有许多生动有趣的事例,比如面对吃法国大餐却要求喝健怡可乐的美国政府高官时,厨师长会说什么;日本菜为什么会在法国大受欢迎……读起来很轻松,是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懂的经济学读本。
最后还是应该介绍一下作者,这可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能写出来的书。
(木神)精原英资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客座教授,也是日本鼎鼎大名的经济界人物。曾经担任日本火藏省(现在的财务省)财政金融研究所所长、国际金融局局长、财务部副部长。任财务部副部长期间,积极与美国协调外荡政策,1995年秋,日元被过度高估的情况获得明显改善,他也因此被媒体和外汇从业人员昵称为“日元先生”。著有《告别进步主义》和《世界经济势力图》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