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论述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材编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建议:重新定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课程中的性质;编排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材;教学内容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具有一定实践和指导意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独立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73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竞争压力增大,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逐渐增高,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近些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不佳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切实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青年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前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现状
1.教学目标不明确。具有明确统一的教学目的是一门课程通过教学能够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高校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公共选修课,本是希望让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校重视程度不高,理论与实践脱离,缺乏针对性等原因,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甚至有的高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一部分,或者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健康咨询,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矫正等,长期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和人格完善目标等高层次的目标。
2.教材缺乏针对性,实用性。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材编排上侧重于学习规律以及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方面的学习,没有与高校大学生平时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跟大学生实际心理需求错位。
3.教学时间少,授课教师得不到应有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公修课在很多学校不被重视,比如在课时安排、教学时数、多媒体教室使用等方面总是处于次要地位,总是充当配角。因公修课是全校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很多学生认为公修课教师不必具有专业性,授课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间接导致了很多相关教师放松了对自身的专业要求,对教学缺乏创新和钻研。
4.教学形式单一,授课过程灵活性不足。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形式仍然主要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灌输课,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体验课程,教师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与操作,增加授课形式的多样性,增强授课过程的灵活性,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1.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包含两个层面:发展性目标和预防性目标。发展性目标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心理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自我完善。预防性目标重在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及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懂得如何去改变和纠正不健康的心理,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和积极健康的情绪。和知识型目标不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和心理素质的提高都无法依照预定目标直线前进,必须通过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才能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创设出活跃、信任的课堂氛围。
2.及时更新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论述。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针对这些心理冲突,高校应积极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及相关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现实的心理状况,通过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活动,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专业学习,帮助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快速适应环境,合理地进行人生发展规划,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困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注重教师的选拔和培养,选用优秀教师任课。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要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高校还应鼓励有经验、高水平的心理学教师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来,同时还可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甚至返聘一些离退休的老教师。这些优秀教师能正确理解公共选修课程教学的责任和意义,对学生做到耐心、热情、认真施教。另外,他们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威望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吸引力,会产生良好教学效果。学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为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习、深造提供条件,合理安排他们的工作和进修。
4.采用多元化的互动教学形式。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常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学习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综合,并发生在不同个体之间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和学生与学生的互动,积累广泛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并为此创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程建设和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结合在一起,除了教师讲授外,围绕有关主题,应积极尝试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比如在教学手段上,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录音、录像、投影等直观性、形象性、可操作性等优势,突破时空的限制,加大单位时间的信息量。在教学方法上,除运用讲授法外,还可运用案例分析、团体讨论、角色扮演、心理训练等方法。
三、结语
总之,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不仅是课程评价的基本要求,也是课程实施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仍需在以后的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教学中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运生.1496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2):1523~1524.
[2]甘映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09,(2):93-94.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73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竞争压力增大,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逐渐增高,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近些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不佳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切实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青年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前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现状
1.教学目标不明确。具有明确统一的教学目的是一门课程通过教学能够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高校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公共选修课,本是希望让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校重视程度不高,理论与实践脱离,缺乏针对性等原因,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甚至有的高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一部分,或者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健康咨询,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矫正等,长期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和人格完善目标等高层次的目标。
2.教材缺乏针对性,实用性。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材编排上侧重于学习规律以及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方面的学习,没有与高校大学生平时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跟大学生实际心理需求错位。
3.教学时间少,授课教师得不到应有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公修课在很多学校不被重视,比如在课时安排、教学时数、多媒体教室使用等方面总是处于次要地位,总是充当配角。因公修课是全校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很多学生认为公修课教师不必具有专业性,授课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间接导致了很多相关教师放松了对自身的专业要求,对教学缺乏创新和钻研。
4.教学形式单一,授课过程灵活性不足。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形式仍然主要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灌输课,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体验课程,教师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与操作,增加授课形式的多样性,增强授课过程的灵活性,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1.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包含两个层面:发展性目标和预防性目标。发展性目标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心理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自我完善。预防性目标重在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及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懂得如何去改变和纠正不健康的心理,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和积极健康的情绪。和知识型目标不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和心理素质的提高都无法依照预定目标直线前进,必须通过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才能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创设出活跃、信任的课堂氛围。
2.及时更新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论述。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针对这些心理冲突,高校应积极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及相关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现实的心理状况,通过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活动,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专业学习,帮助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快速适应环境,合理地进行人生发展规划,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困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注重教师的选拔和培养,选用优秀教师任课。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要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高校还应鼓励有经验、高水平的心理学教师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来,同时还可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甚至返聘一些离退休的老教师。这些优秀教师能正确理解公共选修课程教学的责任和意义,对学生做到耐心、热情、认真施教。另外,他们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威望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吸引力,会产生良好教学效果。学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为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习、深造提供条件,合理安排他们的工作和进修。
4.采用多元化的互动教学形式。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常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学习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综合,并发生在不同个体之间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和学生与学生的互动,积累广泛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并为此创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程建设和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结合在一起,除了教师讲授外,围绕有关主题,应积极尝试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比如在教学手段上,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录音、录像、投影等直观性、形象性、可操作性等优势,突破时空的限制,加大单位时间的信息量。在教学方法上,除运用讲授法外,还可运用案例分析、团体讨论、角色扮演、心理训练等方法。
三、结语
总之,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不仅是课程评价的基本要求,也是课程实施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仍需在以后的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教学中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运生.1496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2):1523~1524.
[2]甘映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09,(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