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学困生的成绩总是难以提高,与成绩优异的学生对比,他们缺乏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本文在剖析自我效能感的基础上,找出目前高中学困生在自我效能感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培养他们良好的、积极的自我效能感的方法,以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缺乏培养
教学中发现,相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在平时表现、考试成绩的出色程度是不同的;对某一特定学困生而言,若他需要多次重复完成同一学习任务,在不同条件下,他的实际表现也是不同的。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1]。事实上,对学困生学习潜能的发挥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
1、自我效能感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在执行某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的自我把握与感受,是指个体应对或处理环境事件能力的各种主观推断。
2、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个体对行为的选择和坚持性、努力程度以及对困难的态度、思维方式和行为效率、归因方式对个体的行为活动产生影响。处于不断的成长与发展中的高中生,自我效能感对于他们而言,意义非同一般,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显著正相關。[2]
二、高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高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据一项对965名学生进行的心理测量结果显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3],对于高中阶段的学困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知识基础差,他们习惯于参与难度较小的学习活动,对于难度较大的学习活动,他们内心会产生一种排斥感。
2、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1)直接经验
以往亲身经历过的成功或失败,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很大,个体主要通过亲身经历获得关于自身能力的估计。多次的成功经历,会使他充满信心,认为是自己能力强,面对同等难度的任务,会认为自己能够完成或者经过自己努力最终会取得成功。正是由于这种信念的支撑,会激励着他在行动中付出更多努力,这必将激励、鞭策着他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完成任务。同时任务的难度、个人的努力程度、外界援助的多寡,也会影响学生自我效能的评价。
(2)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是指个体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成败经历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是通过将他人与自己比较形成的。即当一个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人取得成功时,他会增强对自己的信心,自己也会积极地尝试、努力。相反当看到一个与自己具有类似能力水平的人,虽然经过巨大的努力,还是失败了的时候,他对自己的能力也不会有高的评价,他自己也会因害怕失败也不愿付出太多的努力。
(3)言语说服
言语劝说包括他人的暗示、说服性告诫、建议、劝告以及自我规劝。这种言语劝说在面临困境时也容易消失。其效果还要依劝说者的可信性、社会声望和地位而定。[4]他人的言语劝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成功的信心,从而使之采取行动实现目标。
(4)情感的唤起
在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情感易于被唤起,其程度依赖于环境提供的关于个人能力的信息量。[5]有研究表明,焦虑水平过高的人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疲劳和烦躁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当人处于焦虑情境中时,会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无能感不断地得到强化,以至于对事态产生厌恶感,这种厌恶感又会导致对情景的恐怖情绪。
三、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根据目前高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和原因分析,应增加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为学生树立合适的榜样、帮助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并且创设“爱”的氛围以培养的自我效能感。
1、为学生提供更多成功学习的机会
培养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首要的是为他们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当学生成功地完成了一些自认为有一定困难的学习任务后,学习会变得更加自信,自我效能感会增强。成功的经历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学习经验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断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情境中去。在教学中可安排一些难易适中,学生经过一定努力可以完成的教学任务,让他们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体验成功的乐趣,以鼓励学生以后遇到有困难的学习任务时,能够积极应对。对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2、为学生树立合适的学习榜样
学困生本身自我效能感偏低,在学习活动中往往对自己能否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持怀疑态度。通过教师提供替代经验,一方面可以使学困生参照他人的表现来判断自己的效能期待;另一方面还可以从他人的表现中学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可以作为榜样的事例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作为学困生的自我效能评价的参照。通常那些与学困生各方面情况相似的榜样对学生的影响和感触最大,当他们看到以前和自己一样调皮甚至不如自己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取得了进步,并且得到老师的表扬与称赞的时候,他们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也会取得成功。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经常举一些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学生成功的榜样,对他们取得的哪怕很小的进步加以赞赏,这不仅对作为“榜样”的学生,而且对其他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具有积极的作用。
3、培养学困生积极的归因方式
归因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积极的归因能促进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判断,逐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激发起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而消极的归因将会发挥完全相反的作用。学困生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感是他们将不良的学习成绩归因于学习能力差的结果。 消极归因模式:
成功→运气好→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失败→缺乏能力→无能感→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
积极归因模式:
成功→能力高→自豪→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失败→缺乏努力→内疚→相对的对成功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困生灵活运用归因策略,一方面,要训练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把学习的成败归因于学习时间安排不当,方法欠佳,练习做得少等自己可控因素,让他们体验到自己付出的努力是有效果的,以此來激发他们的潜在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要训练学生避免消极的归因,不把学习的成败归因于学习能力差,运气不好,学习内容难度太大,老师讲得不好等不可控因素。学困生一旦学会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为努力与否就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就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从而产生有效的成就动机,提高自我效能感。
4、创设“爱”的氛围和对学生的期望
对于“学困生”的特殊群体,他们本来学习就比较吃力,他们渴望自己通过努力取得的成绩能够得到肯定,教师要正确对待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教师的期待具有巨大的神奇作用,只要对学生给予期待和肯定,就能得到希望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困生回答问题,课后要更多地与学困生接触,与他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遇到问题或矛盾时不妨用一些幽默的话语化解矛盾,用眼神、语调、态度、行动等将自己暗含期待的感情微妙地传递给这些学生,使学困生受到了鼓舞,激发了更大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总之,只有当“学困生”的“习得无助感”被克制,自我效能感高度地焕发出来,真正成了自我的主宰,那么无论是面对学习,还是做别的什么事情,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他们都将始终斗志昂扬、百折不挠。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学习的成就水平,它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且有利于心理的健康成长,提高学业成就。
参考文献
[1]钱在森.学生困难学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辛涛、李琼等: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
[3]郑彩国,刘金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培养路径,上海教育科研,2008.6
[4]巩如训,李英杰。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当代教育科学,2004.5: 47
[5]王才康,何智雯。父母养育方式和中学生自我效能感、情绪智力关系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6
【关键词】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缺乏培养
教学中发现,相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在平时表现、考试成绩的出色程度是不同的;对某一特定学困生而言,若他需要多次重复完成同一学习任务,在不同条件下,他的实际表现也是不同的。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1]。事实上,对学困生学习潜能的发挥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
1、自我效能感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在执行某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的自我把握与感受,是指个体应对或处理环境事件能力的各种主观推断。
2、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个体对行为的选择和坚持性、努力程度以及对困难的态度、思维方式和行为效率、归因方式对个体的行为活动产生影响。处于不断的成长与发展中的高中生,自我效能感对于他们而言,意义非同一般,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显著正相關。[2]
二、高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高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据一项对965名学生进行的心理测量结果显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3],对于高中阶段的学困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知识基础差,他们习惯于参与难度较小的学习活动,对于难度较大的学习活动,他们内心会产生一种排斥感。
2、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1)直接经验
以往亲身经历过的成功或失败,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很大,个体主要通过亲身经历获得关于自身能力的估计。多次的成功经历,会使他充满信心,认为是自己能力强,面对同等难度的任务,会认为自己能够完成或者经过自己努力最终会取得成功。正是由于这种信念的支撑,会激励着他在行动中付出更多努力,这必将激励、鞭策着他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完成任务。同时任务的难度、个人的努力程度、外界援助的多寡,也会影响学生自我效能的评价。
(2)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是指个体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成败经历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是通过将他人与自己比较形成的。即当一个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人取得成功时,他会增强对自己的信心,自己也会积极地尝试、努力。相反当看到一个与自己具有类似能力水平的人,虽然经过巨大的努力,还是失败了的时候,他对自己的能力也不会有高的评价,他自己也会因害怕失败也不愿付出太多的努力。
(3)言语说服
言语劝说包括他人的暗示、说服性告诫、建议、劝告以及自我规劝。这种言语劝说在面临困境时也容易消失。其效果还要依劝说者的可信性、社会声望和地位而定。[4]他人的言语劝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成功的信心,从而使之采取行动实现目标。
(4)情感的唤起
在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情感易于被唤起,其程度依赖于环境提供的关于个人能力的信息量。[5]有研究表明,焦虑水平过高的人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疲劳和烦躁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当人处于焦虑情境中时,会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无能感不断地得到强化,以至于对事态产生厌恶感,这种厌恶感又会导致对情景的恐怖情绪。
三、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根据目前高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和原因分析,应增加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为学生树立合适的榜样、帮助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并且创设“爱”的氛围以培养的自我效能感。
1、为学生提供更多成功学习的机会
培养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首要的是为他们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当学生成功地完成了一些自认为有一定困难的学习任务后,学习会变得更加自信,自我效能感会增强。成功的经历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学习经验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断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情境中去。在教学中可安排一些难易适中,学生经过一定努力可以完成的教学任务,让他们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体验成功的乐趣,以鼓励学生以后遇到有困难的学习任务时,能够积极应对。对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2、为学生树立合适的学习榜样
学困生本身自我效能感偏低,在学习活动中往往对自己能否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持怀疑态度。通过教师提供替代经验,一方面可以使学困生参照他人的表现来判断自己的效能期待;另一方面还可以从他人的表现中学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可以作为榜样的事例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作为学困生的自我效能评价的参照。通常那些与学困生各方面情况相似的榜样对学生的影响和感触最大,当他们看到以前和自己一样调皮甚至不如自己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取得了进步,并且得到老师的表扬与称赞的时候,他们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也会取得成功。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经常举一些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学生成功的榜样,对他们取得的哪怕很小的进步加以赞赏,这不仅对作为“榜样”的学生,而且对其他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具有积极的作用。
3、培养学困生积极的归因方式
归因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积极的归因能促进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判断,逐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激发起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而消极的归因将会发挥完全相反的作用。学困生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感是他们将不良的学习成绩归因于学习能力差的结果。 消极归因模式:
成功→运气好→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失败→缺乏能力→无能感→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
积极归因模式:
成功→能力高→自豪→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失败→缺乏努力→内疚→相对的对成功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困生灵活运用归因策略,一方面,要训练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把学习的成败归因于学习时间安排不当,方法欠佳,练习做得少等自己可控因素,让他们体验到自己付出的努力是有效果的,以此來激发他们的潜在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要训练学生避免消极的归因,不把学习的成败归因于学习能力差,运气不好,学习内容难度太大,老师讲得不好等不可控因素。学困生一旦学会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为努力与否就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就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从而产生有效的成就动机,提高自我效能感。
4、创设“爱”的氛围和对学生的期望
对于“学困生”的特殊群体,他们本来学习就比较吃力,他们渴望自己通过努力取得的成绩能够得到肯定,教师要正确对待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教师的期待具有巨大的神奇作用,只要对学生给予期待和肯定,就能得到希望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困生回答问题,课后要更多地与学困生接触,与他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遇到问题或矛盾时不妨用一些幽默的话语化解矛盾,用眼神、语调、态度、行动等将自己暗含期待的感情微妙地传递给这些学生,使学困生受到了鼓舞,激发了更大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总之,只有当“学困生”的“习得无助感”被克制,自我效能感高度地焕发出来,真正成了自我的主宰,那么无论是面对学习,还是做别的什么事情,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他们都将始终斗志昂扬、百折不挠。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学习的成就水平,它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且有利于心理的健康成长,提高学业成就。
参考文献
[1]钱在森.学生困难学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辛涛、李琼等: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
[3]郑彩国,刘金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培养路径,上海教育科研,2008.6
[4]巩如训,李英杰。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当代教育科学,2004.5: 47
[5]王才康,何智雯。父母养育方式和中学生自我效能感、情绪智力关系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