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提高阅读能力不仅是学习的主要途径,更是未来社会的必然要求。学会阅读就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阅读不仅可以丰富一个人的人生,更可以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因此,提升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意义重大,如何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将其深入学生的生活中,发展其感受和理解能力,丰富其精神世界呢?本文就该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课外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可以丰富一个人的人生,可以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不热爱读书的民族,肯定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则肯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学习的革命》一书也指出“未来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者,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阅读就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意义重大。
虽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阅读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但在目前的教育中还是存在重考点轻阅读、重知识轻能力、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不强等现象。如何才能提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一、激发兴趣,“乐以忘忧”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这都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前提。
首先,我决定利用好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尽量让课堂丰富多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阅读,他们就会在课后自觉地去阅读。在《天上的街市》的教学中,我配上《神秘花园》的背景音乐,带着学生想象街市的繁华,想象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美好意境中;在讲《水调歌头》时,我讲苏轼的生平和有趣的小故事,既为词作学习打下基础,更让学生感受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我还经常适时推荐课外读物,教授了小说《窗》就推荐学生读读《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长春藤叶》等作品,感受“欧·亨利”式的结尾;学习了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就推荐学生读读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体会同题材作品不同的选材和谋篇布局。此举,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又是课堂活动的延伸,更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乐以忘忧”。
其次,有计划地组织课外阅读活动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大法宝。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指定经典作品的阅读,定时检查阅读进度,并开展阅读小报评比、“一战到底”知识问答、读书笔记展示等活动,多鼓励,少批评,以保持学生阅读兴趣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养成每天阅读的良好习惯,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二、借助教材,“授之以渔”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光有兴趣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效的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可以让教材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用我们的慧眼去发现潜藏在教材中的“典范”,从教材中总结方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墙内花开,墙外亦香。
(一)评点法
法国著名思想家布丰说:“读书不作记号等于不读。”我国教育家徐特立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划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在旁边写下自己独特的感悟,这便是我们常说的评点法。金圣叹读《水浒》、脂砚斋读《红楼》都运用这种方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评点法,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知识,学习所读作品的长处,同时也可以把自己与作者、与文本交流中的独到发现,与同学、老师交流,增加阅读的趣味和深度,是一种卓有成效的阅读方法。
(二)质疑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先生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质疑是思维的起点。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也是课外阅读的动力。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我就特别强调质疑的重要,教学中也会适时运用质疑法,如《爱莲说》一文,我在已备好课的情况下就学生的预习提问重组上课的步骤,学生提出了许多高质量的问题,比“明明是《爱莲说》,为什么要提菊、牡丹”“为什么开始的顺序都是菊、牡丹、莲,但最后却变成菊、莲、牡丹”,学生的问题让我发现他们智慧的闪光。我大大表扬了学生质疑的能力,并强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极为重要的阅读能力,从而“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对解决问题的追求”。质疑法往往能将阅读推向另一个高度,有效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三)读写结合法
提升课外阅读能力还需要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读写结合常常能加深印象,提高阅读效益。比如,在教《端午日》一文时,我发现作者在“划龙船”部分花了大量的笔墨,通过正侧面描写、虚实结合等方式大大渲染了龙舟赛的紧张激烈。而学生很感兴趣的“捉鸭子”环节却只有一句话。所以,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两个主要环节,第一环节是和学生一起赏析“划龙舟”部分,探讨作者是如何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的,总结了写作方法;第二环节就让学生运用刚刚总结出的写作方法,大胆想象,具体描写他们特别感兴趣的“捉鸭子”场面,学生兴致高昂,写出不少出彩的语句。在这次读写结合的尝试中,我发现学生对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结合这两种写作手法印象深刻。因此,读写结合也是一种极好的阅读方法。它既能巩固所读,又能实践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更让学生意识到,经典作品有很多文学养分,是我们可以吸收化为己用的,知识从来不是僵死的。从而增强阅读兴趣,提升语文能力。
综上所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努力探索,让学生掌握有效阅读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课外阅读能力。让学生能真正自由徜徉书海,品味缕缕书香。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美]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 著.学习的革命.顾瑞荣,陈标,许静 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8.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课外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可以丰富一个人的人生,可以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不热爱读书的民族,肯定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则肯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学习的革命》一书也指出“未来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者,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阅读就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意义重大。
虽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阅读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但在目前的教育中还是存在重考点轻阅读、重知识轻能力、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不强等现象。如何才能提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一、激发兴趣,“乐以忘忧”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这都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前提。
首先,我决定利用好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尽量让课堂丰富多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阅读,他们就会在课后自觉地去阅读。在《天上的街市》的教学中,我配上《神秘花园》的背景音乐,带着学生想象街市的繁华,想象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美好意境中;在讲《水调歌头》时,我讲苏轼的生平和有趣的小故事,既为词作学习打下基础,更让学生感受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我还经常适时推荐课外读物,教授了小说《窗》就推荐学生读读《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长春藤叶》等作品,感受“欧·亨利”式的结尾;学习了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就推荐学生读读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体会同题材作品不同的选材和谋篇布局。此举,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又是课堂活动的延伸,更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乐以忘忧”。
其次,有计划地组织课外阅读活动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大法宝。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指定经典作品的阅读,定时检查阅读进度,并开展阅读小报评比、“一战到底”知识问答、读书笔记展示等活动,多鼓励,少批评,以保持学生阅读兴趣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养成每天阅读的良好习惯,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二、借助教材,“授之以渔”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光有兴趣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效的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可以让教材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用我们的慧眼去发现潜藏在教材中的“典范”,从教材中总结方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墙内花开,墙外亦香。
(一)评点法
法国著名思想家布丰说:“读书不作记号等于不读。”我国教育家徐特立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划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在旁边写下自己独特的感悟,这便是我们常说的评点法。金圣叹读《水浒》、脂砚斋读《红楼》都运用这种方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评点法,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知识,学习所读作品的长处,同时也可以把自己与作者、与文本交流中的独到发现,与同学、老师交流,增加阅读的趣味和深度,是一种卓有成效的阅读方法。
(二)质疑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先生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质疑是思维的起点。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也是课外阅读的动力。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我就特别强调质疑的重要,教学中也会适时运用质疑法,如《爱莲说》一文,我在已备好课的情况下就学生的预习提问重组上课的步骤,学生提出了许多高质量的问题,比“明明是《爱莲说》,为什么要提菊、牡丹”“为什么开始的顺序都是菊、牡丹、莲,但最后却变成菊、莲、牡丹”,学生的问题让我发现他们智慧的闪光。我大大表扬了学生质疑的能力,并强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极为重要的阅读能力,从而“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对解决问题的追求”。质疑法往往能将阅读推向另一个高度,有效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三)读写结合法
提升课外阅读能力还需要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读写结合常常能加深印象,提高阅读效益。比如,在教《端午日》一文时,我发现作者在“划龙船”部分花了大量的笔墨,通过正侧面描写、虚实结合等方式大大渲染了龙舟赛的紧张激烈。而学生很感兴趣的“捉鸭子”环节却只有一句话。所以,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两个主要环节,第一环节是和学生一起赏析“划龙舟”部分,探讨作者是如何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的,总结了写作方法;第二环节就让学生运用刚刚总结出的写作方法,大胆想象,具体描写他们特别感兴趣的“捉鸭子”场面,学生兴致高昂,写出不少出彩的语句。在这次读写结合的尝试中,我发现学生对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结合这两种写作手法印象深刻。因此,读写结合也是一种极好的阅读方法。它既能巩固所读,又能实践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更让学生意识到,经典作品有很多文学养分,是我们可以吸收化为己用的,知识从来不是僵死的。从而增强阅读兴趣,提升语文能力。
综上所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努力探索,让学生掌握有效阅读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课外阅读能力。让学生能真正自由徜徉书海,品味缕缕书香。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美]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 著.学习的革命.顾瑞荣,陈标,许静 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8.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