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说话能力训练是语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朗读是最好的形式之一,应多给学生朗读的机会。作文练习要紧密结合说话训练。课外活动中的说话训练也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
【关键词】阅读教学 作文练习 课外活动
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平时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和课外活动等都可以进行训练。
一、阅读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朗读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最好形式之一,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朗读的机会。课堂上可采用分段、分组读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倾听和模仿录音朗读,教师还必须给予适当的指导。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的诗句:“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我们在天安门深情的呼唤,周—总—理”,这里的破折号表示深情地呼唤,朗读时的音调就要拖长。又如诗句:“想念你—想—念—你……”这最末的一句,是作者以无比深沉的感情表达亿万人民怀念周总理的激情,朗读时应该注意抒发自己深沉而又恳切的感情,声音应该沉重而绵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句的抒情作用。
其次,也可采用口头复述的方式,培养学生系统而连贯的说话能力。可以详细复述,也可能简单复述。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可以要求学生复述物候现象来临的四种因素;教学《机器人》,可以要求学生复述“智能机器人”的优越性,教学《中国石拱桥》,可以要求学生引用课文的原话具体说明赵州桥建筑的特点。
再次,也可采用口头提问的方式。口头提问并不限于一问一答这一种方式,也可以口问笔答、笔问口答等多种方式并用,使学生得到更多说话机会。教师提问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便于学生能清楚明白地叙述事情和说明问题。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在“我”(若瑟夫)的心目中,于勒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对象。怎样说明若瑟夫是同情自己的叔叔于勒呢?如果学生能这样回答就比较全面:当父母把于勒叔叔当作“流氓”和“贼”的时候,首先,约瑟夫内心里承认于勒是“我的叔叔”;接着,是潜意识地强调——“父亲的弟弟”,这里展示了若瑟夫对父亲拒不认亲的不满;最后,是感情的升华:在“叔叔”前面加一个“亲”字,更直截了当地反映了若瑟夫的感情和态度。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让其他同学回答,那么,口语训练的质量显然又会提高一步。
二、作文练习中的说话训练
可以要求学生口头描述一个人的外貌和行动,一件事情的发展过程,一处景物、一所校园的布局,一场蓝球赛的结局等等。这些内容可以分别口述,也可以让学生轮流口述同一个内容,也可以由一个学生口述,其他学生补充,最后形成一个完整内容。
三、课外活动中的说话训练
此类训练方法就更多了。1、可以开展故事会,这适合在低年级中组织。这种形式的训练,听者、讲者都很有吸引力。对这种活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讲故事时,一要把握故事情节,表达出具体的情景,二要注意运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2、可开展讲演报告会。讲演具有竞赛性质,所以教师对学生讲演时的心理准备要给予指导,使学生不怯场、不发慌、不呆板、不做作,能说出有感召力的见解。
说话能力的培养与读、听、写是相互制约又是相辅相成,由于说话是以声音为表达手段,它包括语调、语感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又要借助于身姿和手势的帮助,基于这一点,说话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它自己的要求,因而可以适当独立地进行。
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可以制定初中阶段说话能力培养的计划:初一年级以朗读和复述为主(概述课文大意或评述课文情节),兼顾课堂答问的训练;初二年级以创造性的复述(改变人称、改变顺序、增加细节等)和讲故事为主,兼顾讨论发言的训练;初三年级以口述见闻和简单发表见解的训练为主(读了一篇课文或一篇文章后发表意见)。
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说话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就是对他们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口述的描述,可以锻炼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口头议论和说明,可以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我们说,对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项目,特别是信息社会的今天,认真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尤为必要。
新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是读报单元,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读报常识,学习读报几种形式,培养积累资料的习惯,并初步掌握办报的方法。
这个单元知识性、实用性都很强,却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如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恐怕效果不佳。为此,我便以激发兴趣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寻觅知识。如:我在上《读报常识》一课时,首先发给每个学生一份报纸,然后要求用20分钟时间将报纸看完,并回答报所提问题。这时教室里嗡地一声,都说时间不够。于是我就抓住这一机会要求学生看课文。这样学生不仅有兴趣,而且也有目的地去读课文,很快大多数学生了解读报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在上《消息通迅》这课时,我故意让学生用一张纸写文章。我就简单概述了这件事,并要求学生以通迅员的身份将此事向校广播室投稿。正当学生咬笔头不知从何下手时,我再讲述新闻的特点、结构和五个要素。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很快写好了这则消息。之后我抽出几篇较好的进行评讲,特别是针对新闻的要求和结构进行分析。实践证明,这种暂避课本,以学生身边的事实激发学生求知欲,并以此导引出教科书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比单一讲课文要强得多。这正如爱因斯坦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上面写新闻报道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针对这个同学“豆腐干”大小的纸片写作文为评论对象,让学生开展评论(先口头,再写成小短文)。有的学生阐述得很深刻,如王静同学评论道:“用‘豆腐干’大小的纸片写作文交给老师,这是极不可取的。先不说文章的内容,单说作文和稿纸,用边长不到10厘米的纸片写作文,就是一种不尊敬老师的表现。其次用‘豆腐干’大小的纸片写作文。这决不是学习态度端正的学习应有的行为,也只有那些藐视作业、藐视知识的人才会如此。”学生在由口头评论到写成小评论的过程中,对评论这种形式就基本掌握了。这时再要求学生看课文,系统地了解评论的特点,就水到渠成了。
【关键词】阅读教学 作文练习 课外活动
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平时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和课外活动等都可以进行训练。
一、阅读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朗读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最好形式之一,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朗读的机会。课堂上可采用分段、分组读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倾听和模仿录音朗读,教师还必须给予适当的指导。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的诗句:“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我们在天安门深情的呼唤,周—总—理”,这里的破折号表示深情地呼唤,朗读时的音调就要拖长。又如诗句:“想念你—想—念—你……”这最末的一句,是作者以无比深沉的感情表达亿万人民怀念周总理的激情,朗读时应该注意抒发自己深沉而又恳切的感情,声音应该沉重而绵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句的抒情作用。
其次,也可采用口头复述的方式,培养学生系统而连贯的说话能力。可以详细复述,也可能简单复述。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可以要求学生复述物候现象来临的四种因素;教学《机器人》,可以要求学生复述“智能机器人”的优越性,教学《中国石拱桥》,可以要求学生引用课文的原话具体说明赵州桥建筑的特点。
再次,也可采用口头提问的方式。口头提问并不限于一问一答这一种方式,也可以口问笔答、笔问口答等多种方式并用,使学生得到更多说话机会。教师提问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便于学生能清楚明白地叙述事情和说明问题。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在“我”(若瑟夫)的心目中,于勒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对象。怎样说明若瑟夫是同情自己的叔叔于勒呢?如果学生能这样回答就比较全面:当父母把于勒叔叔当作“流氓”和“贼”的时候,首先,约瑟夫内心里承认于勒是“我的叔叔”;接着,是潜意识地强调——“父亲的弟弟”,这里展示了若瑟夫对父亲拒不认亲的不满;最后,是感情的升华:在“叔叔”前面加一个“亲”字,更直截了当地反映了若瑟夫的感情和态度。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让其他同学回答,那么,口语训练的质量显然又会提高一步。
二、作文练习中的说话训练
可以要求学生口头描述一个人的外貌和行动,一件事情的发展过程,一处景物、一所校园的布局,一场蓝球赛的结局等等。这些内容可以分别口述,也可以让学生轮流口述同一个内容,也可以由一个学生口述,其他学生补充,最后形成一个完整内容。
三、课外活动中的说话训练
此类训练方法就更多了。1、可以开展故事会,这适合在低年级中组织。这种形式的训练,听者、讲者都很有吸引力。对这种活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讲故事时,一要把握故事情节,表达出具体的情景,二要注意运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2、可开展讲演报告会。讲演具有竞赛性质,所以教师对学生讲演时的心理准备要给予指导,使学生不怯场、不发慌、不呆板、不做作,能说出有感召力的见解。
说话能力的培养与读、听、写是相互制约又是相辅相成,由于说话是以声音为表达手段,它包括语调、语感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又要借助于身姿和手势的帮助,基于这一点,说话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它自己的要求,因而可以适当独立地进行。
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可以制定初中阶段说话能力培养的计划:初一年级以朗读和复述为主(概述课文大意或评述课文情节),兼顾课堂答问的训练;初二年级以创造性的复述(改变人称、改变顺序、增加细节等)和讲故事为主,兼顾讨论发言的训练;初三年级以口述见闻和简单发表见解的训练为主(读了一篇课文或一篇文章后发表意见)。
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说话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就是对他们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口述的描述,可以锻炼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口头议论和说明,可以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我们说,对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项目,特别是信息社会的今天,认真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尤为必要。
新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是读报单元,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读报常识,学习读报几种形式,培养积累资料的习惯,并初步掌握办报的方法。
这个单元知识性、实用性都很强,却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如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恐怕效果不佳。为此,我便以激发兴趣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寻觅知识。如:我在上《读报常识》一课时,首先发给每个学生一份报纸,然后要求用20分钟时间将报纸看完,并回答报所提问题。这时教室里嗡地一声,都说时间不够。于是我就抓住这一机会要求学生看课文。这样学生不仅有兴趣,而且也有目的地去读课文,很快大多数学生了解读报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在上《消息通迅》这课时,我故意让学生用一张纸写文章。我就简单概述了这件事,并要求学生以通迅员的身份将此事向校广播室投稿。正当学生咬笔头不知从何下手时,我再讲述新闻的特点、结构和五个要素。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很快写好了这则消息。之后我抽出几篇较好的进行评讲,特别是针对新闻的要求和结构进行分析。实践证明,这种暂避课本,以学生身边的事实激发学生求知欲,并以此导引出教科书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比单一讲课文要强得多。这正如爱因斯坦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上面写新闻报道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针对这个同学“豆腐干”大小的纸片写作文为评论对象,让学生开展评论(先口头,再写成小短文)。有的学生阐述得很深刻,如王静同学评论道:“用‘豆腐干’大小的纸片写作文交给老师,这是极不可取的。先不说文章的内容,单说作文和稿纸,用边长不到10厘米的纸片写作文,就是一种不尊敬老师的表现。其次用‘豆腐干’大小的纸片写作文。这决不是学习态度端正的学习应有的行为,也只有那些藐视作业、藐视知识的人才会如此。”学生在由口头评论到写成小评论的过程中,对评论这种形式就基本掌握了。这时再要求学生看课文,系统地了解评论的特点,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