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集体效能感理论因其在团体行为方面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极大的应用价值,成为多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通过对集体效能感内涵影响因素和作用的解释,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集体主义教育面临的困难,探讨集体效能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集体效能感;思想政治教育
集体效能感理论是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经由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揭示了处在集体中的个体存在的一种认知动机。集体效能感理论目前在国内外的教育、工业与组织及社会政治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是一项前沿和热点课题。大学生的集体效能感影响着大学生对集体的观念和看法以及大学生集体的行为取向,因而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集体效能感基本概述
(一)集体效能感的概念界定
集体效能感源自自我效能感,指团体成员对于团体成功地完成特定任务或取得特定水平成就的能力的共同信念。班杜拉最初通过对社会认知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自我效能感,仅在个体层面上进行研究,但在研究者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发现自我效能感在解释团体决策和行为方面存在缺陷,从而在其基础上提出了集体效能感。与自我效能感相比,集体效能感形成的过程,认知对象都不同,是不一样的概念;但是二者又存在关联,有研究证实个体效能感会影响到集体效能感,并且二者的知觉主体都是成员个体。
值得注意的是,集体效能感并非反映团体所实际拥有的能力或技能,而是反映团体成员对集体能力的主观评价。而且集体效能感是与知觉主体紧密关联的,当知觉主体是教师、员工或是社区成员等不同身份时,集体效能感的含义也会相应的产生变化,如下文所探讨的大学生集体效能感是指大学生对于所处团体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或取得一定水平成就的能力的共同信念。
(二)集体效能感的特征维度
根据自我效能感变化的三个维度,集体效能感也能从三个特征维度去描述。[]其一是水平,集体效能感的高低影响团体对不同难度的任务的选择。其二是强度,集体效能感的强度影响团体对完成任务的信心是否坚定。其三是广度,集体效能感的广度影响团体集体效能感的辐射领域,有的人只在很狭窄的领域内拥有集体效能感,另一些人则在不同的任务及情境中都具有良好的集体效能感。
(三)集体效能感对大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首先,集体效能感影响大学生团体的认知过程和行为有效性。在团体决策过程中,其影响大学生是否选择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在任务过程中,集体效能感影响团体的努力程度和资源利用的效率;在遇到较大的阻碍和困难的时候,集体效能感影响群体是否能维持信心。
其次,集体效能感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高集体效能感会使大学生对所处团体的归属感和满意度提高,并有助于提高团体内的人际信任和伙伴认同感。高集体效能感还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应对压力,缓解学习和工作的倦怠感,加强对自我的良好认知,改善自身情绪状态,并且通过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使其影响辐射到团体活动之外的个体活动。
最后,集体效能感影响大学生团体的决策质量。国外研究证实了集体效能对群体决策质量的影响呈现出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程度的集体效能最有利于团体做出有效的决策,过高的集体效能容易使团体过于冒进从而降低团体活动的成功率和有效性。
二、集体主义教育面临的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入集体效能感的现实需要
集体主义作为大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品质,是德育内容的主旋律。然而,社会环境变化的冲击、大学生变化带来的阻碍以及教育主体内部的缺陷导致当前高校集体主义教育缺乏实效性,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面临着各种压力与困境。
(一)社会环境变化对集体主义观念的冲击
经济体制变革动摇了集体主义观念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以个体活跃为主的经济形式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经济体制鼓励竞争,客观上促进了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使集体主义的基础被动摇,集体主义价值观被边缘化。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多种文化在我国传播开来。西方各种思潮夹杂着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大量涌入,多元的文化和价值削弱了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地位。如今,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经济领域的失规、政治领域的腐败、道德领域的失范、生活领域的奢靡等为个人利益而罔顾集体利益甚至不择手段的不良社会现象多发,监管和惩罚机制的滞后大大削弱了大学生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信心,使其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成为空谈。
(二)当下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弱化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一个注重竞争、张扬个性的知识经济时代,因此较注重自身的个人发展,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以个人利益为优先。同时当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空前巨大,“竞争”的氛围在校内外都十分浓厚,其关乎大学生将来的生存和发展的残酷也必然会淡化他们的集体观念,使其缺乏合作意识,形成了重个人发展而轻团队合作的观念。此外,大学生正式集体的纽带作用不足,大学生对于同一正式集体的同学相对于伙伴更倾向视为竞争对象,轻视集体荣誉,排斥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归属感和凝聚力。
(三)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过于滞后
内容上,过去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片面强调集体利益,否认和轻视个人利益的倾向,把坚持集体主义与个人利益对立起来。尽管目前“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但仅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忽视了在集体主义教育中回归人本理念。
实践上,高校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手段单一,方法生硬。集体主义教育仍以课堂教授为主,流于形式,没有顺应新时代的形势,缺乏对大学生特点的针对性,也缺乏更灵活、具体和有吸引力的教育,不仅收效甚微,甚至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集体主义成为空谈。
三、集体效能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新视角
集体效能感理论相对于传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更强调行为的主观能动因素,即个体的认知,与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规律的重视不谋而合,可以说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集体主义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通过研究大学生集体效能感的产生,作用和影响因素,将集体效能感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有助于研究者在集体层面上对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和行为倾向有更多新的认识和突破,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另外,由于对集体效能感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研究者可以通过对大学生集体效能感的研究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广度和深度。
(二)现实意义——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一方面,尽管当下大学生更注重竞争和个人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大学生团体与合作是普遍存在的,只是这种团体合作大多不仅存在于传统的正式群体中,而更多在于学生组织、合作小组等更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团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这需要顺势而为,关注这种团体合作中的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特征。集体效能感作为与大学生团体及其成员行为的许多相关因素的中介变量,可以为大学生团体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极大的帮助和支持。
另一方面,集体效能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集体效能感是基于集体层面的认知,影响团体成员对团体的看法甚至是成员的情绪状态,因此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效能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集体的满意度和归属感,从而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和互帮互助的精神,最终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建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三)实践意义——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新思路
集体效能感积极意义已被国外许多相关研究证实,在许多领域都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也有可借鉴和应用的地方。
一方面,集体效能感理论有助于教育者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团体中大学生的思想心理。集体效能感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在团体情境下了解大学生认知心理的路径。通过参照集体效能感的相关研究和理论去解释大学生团体行为的倾向和结果以及对大学生个体的影响,有助于教育者更好的分析团体情景下大学生行为规律,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和多层次的教育。
另一方面,教育者可将集体效能感的理论应用在实践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中。如教育者既可以以培养大学生集体效能感为核心对教育活动进行创新,如注重实践活动的集体性,选择成员相互依赖性高的活动;科学设立活动目标和给予相应的展示平台,多让团体能够通过一定的努力体验到成功和成就感;在活动中多进行鼓励和积极引导,维持大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积极情绪和正面印象等。
总而言之,集体效能感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引入这样的前沿理论成果,不仅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些现实问题的需要,也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期望通过对大学生集体效能感的研究和培养,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锐,凌文辁.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中的集体效能感[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6):924-931.
[2]石雷山.国外集体效能研究现状透视[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2):55-59.
[3]潘红霞.自我效能感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当代青年研究,2009,4:66-69.
[4]李义丰.新时期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困境及出路[J].高教探索,2010,6:131-134.
作者简介:
袁丁(1991~ ),女,满族,辽宁沈阳人,硕士,单位: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集体效能感;思想政治教育
集体效能感理论是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经由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揭示了处在集体中的个体存在的一种认知动机。集体效能感理论目前在国内外的教育、工业与组织及社会政治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是一项前沿和热点课题。大学生的集体效能感影响着大学生对集体的观念和看法以及大学生集体的行为取向,因而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集体效能感基本概述
(一)集体效能感的概念界定
集体效能感源自自我效能感,指团体成员对于团体成功地完成特定任务或取得特定水平成就的能力的共同信念。班杜拉最初通过对社会认知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自我效能感,仅在个体层面上进行研究,但在研究者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发现自我效能感在解释团体决策和行为方面存在缺陷,从而在其基础上提出了集体效能感。与自我效能感相比,集体效能感形成的过程,认知对象都不同,是不一样的概念;但是二者又存在关联,有研究证实个体效能感会影响到集体效能感,并且二者的知觉主体都是成员个体。
值得注意的是,集体效能感并非反映团体所实际拥有的能力或技能,而是反映团体成员对集体能力的主观评价。而且集体效能感是与知觉主体紧密关联的,当知觉主体是教师、员工或是社区成员等不同身份时,集体效能感的含义也会相应的产生变化,如下文所探讨的大学生集体效能感是指大学生对于所处团体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或取得一定水平成就的能力的共同信念。
(二)集体效能感的特征维度
根据自我效能感变化的三个维度,集体效能感也能从三个特征维度去描述。[]其一是水平,集体效能感的高低影响团体对不同难度的任务的选择。其二是强度,集体效能感的强度影响团体对完成任务的信心是否坚定。其三是广度,集体效能感的广度影响团体集体效能感的辐射领域,有的人只在很狭窄的领域内拥有集体效能感,另一些人则在不同的任务及情境中都具有良好的集体效能感。
(三)集体效能感对大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首先,集体效能感影响大学生团体的认知过程和行为有效性。在团体决策过程中,其影响大学生是否选择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在任务过程中,集体效能感影响团体的努力程度和资源利用的效率;在遇到较大的阻碍和困难的时候,集体效能感影响群体是否能维持信心。
其次,集体效能感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高集体效能感会使大学生对所处团体的归属感和满意度提高,并有助于提高团体内的人际信任和伙伴认同感。高集体效能感还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应对压力,缓解学习和工作的倦怠感,加强对自我的良好认知,改善自身情绪状态,并且通过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使其影响辐射到团体活动之外的个体活动。
最后,集体效能感影响大学生团体的决策质量。国外研究证实了集体效能对群体决策质量的影响呈现出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程度的集体效能最有利于团体做出有效的决策,过高的集体效能容易使团体过于冒进从而降低团体活动的成功率和有效性。
二、集体主义教育面临的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入集体效能感的现实需要
集体主义作为大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品质,是德育内容的主旋律。然而,社会环境变化的冲击、大学生变化带来的阻碍以及教育主体内部的缺陷导致当前高校集体主义教育缺乏实效性,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面临着各种压力与困境。
(一)社会环境变化对集体主义观念的冲击
经济体制变革动摇了集体主义观念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以个体活跃为主的经济形式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经济体制鼓励竞争,客观上促进了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使集体主义的基础被动摇,集体主义价值观被边缘化。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多种文化在我国传播开来。西方各种思潮夹杂着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大量涌入,多元的文化和价值削弱了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地位。如今,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经济领域的失规、政治领域的腐败、道德领域的失范、生活领域的奢靡等为个人利益而罔顾集体利益甚至不择手段的不良社会现象多发,监管和惩罚机制的滞后大大削弱了大学生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信心,使其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成为空谈。
(二)当下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弱化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一个注重竞争、张扬个性的知识经济时代,因此较注重自身的个人发展,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以个人利益为优先。同时当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空前巨大,“竞争”的氛围在校内外都十分浓厚,其关乎大学生将来的生存和发展的残酷也必然会淡化他们的集体观念,使其缺乏合作意识,形成了重个人发展而轻团队合作的观念。此外,大学生正式集体的纽带作用不足,大学生对于同一正式集体的同学相对于伙伴更倾向视为竞争对象,轻视集体荣誉,排斥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归属感和凝聚力。
(三)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过于滞后
内容上,过去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片面强调集体利益,否认和轻视个人利益的倾向,把坚持集体主义与个人利益对立起来。尽管目前“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但仅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忽视了在集体主义教育中回归人本理念。
实践上,高校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手段单一,方法生硬。集体主义教育仍以课堂教授为主,流于形式,没有顺应新时代的形势,缺乏对大学生特点的针对性,也缺乏更灵活、具体和有吸引力的教育,不仅收效甚微,甚至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集体主义成为空谈。
三、集体效能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新视角
集体效能感理论相对于传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更强调行为的主观能动因素,即个体的认知,与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规律的重视不谋而合,可以说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集体主义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通过研究大学生集体效能感的产生,作用和影响因素,将集体效能感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有助于研究者在集体层面上对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和行为倾向有更多新的认识和突破,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另外,由于对集体效能感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研究者可以通过对大学生集体效能感的研究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广度和深度。
(二)现实意义——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一方面,尽管当下大学生更注重竞争和个人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大学生团体与合作是普遍存在的,只是这种团体合作大多不仅存在于传统的正式群体中,而更多在于学生组织、合作小组等更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团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这需要顺势而为,关注这种团体合作中的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特征。集体效能感作为与大学生团体及其成员行为的许多相关因素的中介变量,可以为大学生团体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极大的帮助和支持。
另一方面,集体效能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集体效能感是基于集体层面的认知,影响团体成员对团体的看法甚至是成员的情绪状态,因此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效能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集体的满意度和归属感,从而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和互帮互助的精神,最终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建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三)实践意义——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新思路
集体效能感积极意义已被国外许多相关研究证实,在许多领域都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也有可借鉴和应用的地方。
一方面,集体效能感理论有助于教育者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团体中大学生的思想心理。集体效能感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在团体情境下了解大学生认知心理的路径。通过参照集体效能感的相关研究和理论去解释大学生团体行为的倾向和结果以及对大学生个体的影响,有助于教育者更好的分析团体情景下大学生行为规律,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和多层次的教育。
另一方面,教育者可将集体效能感的理论应用在实践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中。如教育者既可以以培养大学生集体效能感为核心对教育活动进行创新,如注重实践活动的集体性,选择成员相互依赖性高的活动;科学设立活动目标和给予相应的展示平台,多让团体能够通过一定的努力体验到成功和成就感;在活动中多进行鼓励和积极引导,维持大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积极情绪和正面印象等。
总而言之,集体效能感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引入这样的前沿理论成果,不仅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些现实问题的需要,也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期望通过对大学生集体效能感的研究和培养,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锐,凌文辁.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中的集体效能感[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6):924-931.
[2]石雷山.国外集体效能研究现状透视[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2):55-59.
[3]潘红霞.自我效能感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当代青年研究,2009,4:66-69.
[4]李义丰.新时期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困境及出路[J].高教探索,2010,6:131-134.
作者简介:
袁丁(1991~ ),女,满族,辽宁沈阳人,硕士,单位: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