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纪实性手法在专题片创作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也越来越受到观众的认可。本文依据作者在专题片创作时的经验心得,探讨纪实性专题片的叙事特征、叙事手段和创作中应遵循的技法和原则等。
关键词:纪实性;专题片;叙事特征;拍摄技法
中图分类号:J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40-01
所谓纪实性,就是对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纪实性专题片,是在现在进行时态下,真实记录客体对象的原生形态,再现事物发展逼真过程的专题片。
纪实性专题片不完全等于纪录片。专题片与纪录片的区别是专题片允许在制作中加入较强的主体意识,记录片必须客观的记录现实、还原现实;专题片大多使用后期配音,以画面配解说为主,而记录片多采用同期声;纪录片多是“纵向结构”形态,注重展现生活的完整过程,而专题片多取“横向结构”形态,多以创作者的主体思想为依据,片段式地截取生活的画面。纪实性专题片在表现手法上有向记录片靠拢的趋势,都注重还原社会现实,并减少主观意识的介入,但纪实性专题片因为保留了专题片的某些特征,因而汲取记录片与专题片两种电视题材的优点,有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
一、纪实性专题片创作中的叙事特征和手段
纪实性专题片的叙事特征首先表现在记录过程中,注重按照生活的流程进行拍摄,强调拍摄与事物发展同步化和过程化,展示生活事件原本本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这是专题片纪实性的最重要的表现,展现事件发生的过程显得更真实,更令人信服。且对这个过程不加以评述,让观众自己去解读,在受众媒介素养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能够争取更多的对抗式和协调式受众的关注。
其次是记录真实时空,真实的时空表现为时空的确定性、具体性,即要在具体的地点、具体的情景中拍摄现在进行时所发生的事。注重现场纪实,展现生活原貌,运用自然光,不刻意追求构图上的造型,忠实地记录现场的场景、音响、氛围。
最后是淡化解说词,纪实性电视专题片重在运用电视画面思维,而不是文学思维,解说词处于被动地位,完全从属于画面。在纪实性记录片创作中,解说词可以运用简单陈述的形式,抛弃以往充满浓厚感情色彩的语句,创作者的感情不必直白流露,甚至可以不使用解说词,只让镜头说话。
纪实性专题片的叙事手段主要表现在长镜头的运用、客观拍摄和同期声处理上。首先纪实风格的专题片在画面的拍摄与黑处理上,重视长镜头,以保证过程的完整性。同时少用特写,更多地使用中、全景,以介绍事件所处的环境。长镜头是保持画面真实性的重要手段,长镜头在表现一个生活段落的完整性时,往往会遇到一些意外的情况,而这些非设定性的情景没有人为的痕迹,有一种真实自然之美。且没有打断强硬地打断人们的观看,没有给观众主观引导的倾向,更能给人以真实感和现场感。其次,客观拍摄,就是隐匿主体视角,避免主观介入和拍摄对象的表演意识,以保证叙事性的拍摄方法。主要表现为:“跟、隐、偷”拍和“挑、等、抢”拍。抓拍比摆拍更为生动和真实,更能给人心灵上的触动。最后运用同期声,在以往的专题片中,大都采用后期配音,但配音中能免会有创作者的主观倾向,让观众产生被引导和说教的感觉,同期声能更好的还原现场、介绍环境、刻画人物和表达情感。因而借鉴记录片中多采用同期声的形式对专题片的表现更为有利。
二、纪实性专题片的创作技法和原则
纪实性专题片在创作中的叙事特征和手段有向记录片靠拢的趋势,在创作技法和原则上也有和记录片相通之处。
(一)纪实性专题片的拍摄要遵循客观拍摄的方式,摄像师和创作人员要退出屏幕叙事。纪实性电视专题片是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为表现对象,不经过虚构加工,直接反映现实生活,以无可争辩和令人信服的真实性感染、激励、启迪观众。“跟、隐、偷”拍和“挑、等、抢”等拍摄技巧十分必要,传统的专题片可能会使用一些摆拍镜头,并配以解说词来将信息传达给观众,但是纪实性专题片力求用镜头说话,所以要挑选最佳的拍摄时机,拍到最具表现力的画面,才能完成一部优秀的作品。摄像师不是要强迫和引导观众观看,而是要将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自己理解和体会。
(二)创作者和当事人相互信任共同参与是拍摄好纪实性专题片的必备条件。比如张以庆在拍摄纪录片《幼儿园》时,是从2001年5月开始筹拍的,经过3、4个月的观察、试镜、选择拍摄对象等,于同年9月开拍,14个月后完成前期拍摄工作。如果没有和孩子长时间的相处和彼此信任,必然无法呈现出幼儿园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状态,纪录片也不会如此动人。所以摄像师和创作人员一定要留出一定的事件和被拍摄对象建立互相信任的关心,让他们面对镜头不至于局促和紧张,否则不利于表现最真实的场景。
(三)要拍好纪实性专题片,一定要熟练运用电视语言,遵循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方法和规律。拍摄纪实性电视专题片与一般电视专题片不同,一般的电视专题片多以横向结构表现生活,直接表达创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和主张,往往是镜头短、节奏快,而纪实性专题片则是从纵向表现生活,需要的是对生活的客观记录,因此使用长镜头更能达到表意效果。巴赞的长镜头理论认为,长镜头表现的时空连续,是保证电影逼真的重要手段。在纪实性较强的电视节目中,长镜头经常是很有力的表现方法,特别是在表现一些真实性要求较高的关键内容时,它有时是一种既省力又讨好的方法。但是长镜头拍摄难度大,很难做到完美无缺。所以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谨慎,事先对整个段落的表现内容和镜头运动的节奏要有周密的设计,而且需要摄像师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样才能做到少有失误。
纪实性专题片是专题片和记录片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它能汲取两方面的优点,形成自己的独创风格,在对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的展示方面都有很大应用。
参考文献:
[1]邹震.电视专题片与纪实手法[J].新闻爱好者,2010,(18).
[2]张若星.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制作[J].新闻前哨,2010,(10).
[3]邵寅.纪实性专题片的创作[J].青年记者,2011,(20).
[4]陈建明,黄亚铨.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初探[J].南方论刊,2009,(11).
[5]卢春光.纪录是真实的回归——纪实性专题片的创作[J].记者摇篮,2009,(03).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No.07.2012 Beijing Electric Power College 语言文学 ■D
关键词:纪实性;专题片;叙事特征;拍摄技法
中图分类号:J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40-01
所谓纪实性,就是对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纪实性专题片,是在现在进行时态下,真实记录客体对象的原生形态,再现事物发展逼真过程的专题片。
纪实性专题片不完全等于纪录片。专题片与纪录片的区别是专题片允许在制作中加入较强的主体意识,记录片必须客观的记录现实、还原现实;专题片大多使用后期配音,以画面配解说为主,而记录片多采用同期声;纪录片多是“纵向结构”形态,注重展现生活的完整过程,而专题片多取“横向结构”形态,多以创作者的主体思想为依据,片段式地截取生活的画面。纪实性专题片在表现手法上有向记录片靠拢的趋势,都注重还原社会现实,并减少主观意识的介入,但纪实性专题片因为保留了专题片的某些特征,因而汲取记录片与专题片两种电视题材的优点,有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
一、纪实性专题片创作中的叙事特征和手段
纪实性专题片的叙事特征首先表现在记录过程中,注重按照生活的流程进行拍摄,强调拍摄与事物发展同步化和过程化,展示生活事件原本本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这是专题片纪实性的最重要的表现,展现事件发生的过程显得更真实,更令人信服。且对这个过程不加以评述,让观众自己去解读,在受众媒介素养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能够争取更多的对抗式和协调式受众的关注。
其次是记录真实时空,真实的时空表现为时空的确定性、具体性,即要在具体的地点、具体的情景中拍摄现在进行时所发生的事。注重现场纪实,展现生活原貌,运用自然光,不刻意追求构图上的造型,忠实地记录现场的场景、音响、氛围。
最后是淡化解说词,纪实性电视专题片重在运用电视画面思维,而不是文学思维,解说词处于被动地位,完全从属于画面。在纪实性记录片创作中,解说词可以运用简单陈述的形式,抛弃以往充满浓厚感情色彩的语句,创作者的感情不必直白流露,甚至可以不使用解说词,只让镜头说话。
纪实性专题片的叙事手段主要表现在长镜头的运用、客观拍摄和同期声处理上。首先纪实风格的专题片在画面的拍摄与黑处理上,重视长镜头,以保证过程的完整性。同时少用特写,更多地使用中、全景,以介绍事件所处的环境。长镜头是保持画面真实性的重要手段,长镜头在表现一个生活段落的完整性时,往往会遇到一些意外的情况,而这些非设定性的情景没有人为的痕迹,有一种真实自然之美。且没有打断强硬地打断人们的观看,没有给观众主观引导的倾向,更能给人以真实感和现场感。其次,客观拍摄,就是隐匿主体视角,避免主观介入和拍摄对象的表演意识,以保证叙事性的拍摄方法。主要表现为:“跟、隐、偷”拍和“挑、等、抢”拍。抓拍比摆拍更为生动和真实,更能给人心灵上的触动。最后运用同期声,在以往的专题片中,大都采用后期配音,但配音中能免会有创作者的主观倾向,让观众产生被引导和说教的感觉,同期声能更好的还原现场、介绍环境、刻画人物和表达情感。因而借鉴记录片中多采用同期声的形式对专题片的表现更为有利。
二、纪实性专题片的创作技法和原则
纪实性专题片在创作中的叙事特征和手段有向记录片靠拢的趋势,在创作技法和原则上也有和记录片相通之处。
(一)纪实性专题片的拍摄要遵循客观拍摄的方式,摄像师和创作人员要退出屏幕叙事。纪实性电视专题片是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为表现对象,不经过虚构加工,直接反映现实生活,以无可争辩和令人信服的真实性感染、激励、启迪观众。“跟、隐、偷”拍和“挑、等、抢”等拍摄技巧十分必要,传统的专题片可能会使用一些摆拍镜头,并配以解说词来将信息传达给观众,但是纪实性专题片力求用镜头说话,所以要挑选最佳的拍摄时机,拍到最具表现力的画面,才能完成一部优秀的作品。摄像师不是要强迫和引导观众观看,而是要将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自己理解和体会。
(二)创作者和当事人相互信任共同参与是拍摄好纪实性专题片的必备条件。比如张以庆在拍摄纪录片《幼儿园》时,是从2001年5月开始筹拍的,经过3、4个月的观察、试镜、选择拍摄对象等,于同年9月开拍,14个月后完成前期拍摄工作。如果没有和孩子长时间的相处和彼此信任,必然无法呈现出幼儿园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状态,纪录片也不会如此动人。所以摄像师和创作人员一定要留出一定的事件和被拍摄对象建立互相信任的关心,让他们面对镜头不至于局促和紧张,否则不利于表现最真实的场景。
(三)要拍好纪实性专题片,一定要熟练运用电视语言,遵循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方法和规律。拍摄纪实性电视专题片与一般电视专题片不同,一般的电视专题片多以横向结构表现生活,直接表达创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和主张,往往是镜头短、节奏快,而纪实性专题片则是从纵向表现生活,需要的是对生活的客观记录,因此使用长镜头更能达到表意效果。巴赞的长镜头理论认为,长镜头表现的时空连续,是保证电影逼真的重要手段。在纪实性较强的电视节目中,长镜头经常是很有力的表现方法,特别是在表现一些真实性要求较高的关键内容时,它有时是一种既省力又讨好的方法。但是长镜头拍摄难度大,很难做到完美无缺。所以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谨慎,事先对整个段落的表现内容和镜头运动的节奏要有周密的设计,而且需要摄像师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样才能做到少有失误。
纪实性专题片是专题片和记录片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它能汲取两方面的优点,形成自己的独创风格,在对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的展示方面都有很大应用。
参考文献:
[1]邹震.电视专题片与纪实手法[J].新闻爱好者,2010,(18).
[2]张若星.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制作[J].新闻前哨,2010,(10).
[3]邵寅.纪实性专题片的创作[J].青年记者,2011,(20).
[4]陈建明,黄亚铨.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初探[J].南方论刊,2009,(11).
[5]卢春光.纪录是真实的回归——纪实性专题片的创作[J].记者摇篮,2009,(03).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No.07.2012 Beijing Electric Power College 语言文学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