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还依旧在诉说。——果戈里
几乎每幢老房子背后,都有着一段历经沧桑的历史,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一幢幢满载着文化、艺术和生活的老房子记载着一段段城市历史的片段,建筑也因为有了故事而有了生命。每一次走近那些老房子的过程,便是一次倾听历史呼吸的过程,沉睡的建筑在那一瞬间被唤醒,沉默的岁月在那一刻鲜活。
一座老房子的“记忆重构”
2011年12月15日,雪,伊犁街3号吐达洪巴依旧居。
有人说,发生在老屋里的喜怒哀乐,是一座城市里最真实的记忆。正如冯骥才在《城市为什么要有记忆?》一文所写: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这个丰富、多磨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
此刻,我正站在这所老屋前,然而,80年后,除了这座老屋,吐达洪巴依这位曾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并没有留给我们太多属于他的记忆。即使经过修缮改造,这座老屋已在某种程度上再现了主人的生活场景,在老屋前,立于2011年10月30日吐达洪巴依旧居修缮改造工程竣工之时的石碑上关于他的记录也仅仅刻下一段短短的文字:上世纪三十年代,吐达洪巴依挥鞭苏俄,驰骋商道,勒马伊宁,驼箱载富,胸襟涵养,荣归伊犁河谷,以西域商贾领袖和文化使者的形象享誉一方。他将锡伯族文化、中原文化、维吾尔族文化、苏俄文化有机融入宅邸的建筑元素之中,多元文化并存而不失个性主张……
在伊宁市文物局,《吐达洪巴依旧居现状勘察报告》中,关于他的生平同样只有寥寥数笔:吐达洪巴依出生于俄国,苏联十月革命胜利,革命政权开始镇压地主阶级。为逃避打击,吐达洪巴依及其家人辗转来到伊宁市,约在1931年开始建造目前的居所,房屋建成后仅住了三年,1936年他被盛世才抓捕迫害致死。
在《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吐达洪巴依大院项目建设书》中,关于他的介绍也近乎相同。
他,留给这座城市的记忆难道只剩下这座老屋,留在一段段光影斑驳的围墙之上?大雪中,我开始寻找,这既是一次百年老街区的内涵重建,也是一份寻找城市记忆的纪念。
线索
在伊宁市文物局,记者意外获得一条重要的线索。工作人员杨晓勇告诉记者:“市文物局一名离休的老干部吐尔逊·亚森与吐达洪巴依有亲属关系,他了解当年的一些情况。”
2011年12月20日,记者来到胜利街九巷吐尔逊·亚森的家中。“吐达洪巴依的一个哥哥是我的姑父。”他告诉记者。此外,他提供了更有价值的一条信息: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他的父亲亚森与吐达洪巴依于1926年前后先后来到伊宁市。在建造大院时,亚森与吐达洪巴依的一位哥哥(后经多方了解,此说法有误,库尔班塔依应为吐达洪巴依的弟弟,此外,吐达洪巴依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曾共同负责施工。大院建成后,曾在吉尔吉斯斯坦开过餐厅的他又担任了吐达洪巴依家中的厨师。
在亚森在世时,吐尔逊时常会听父亲说起一些关于当年的往事。据他回忆,在来到伊宁市之后,为寻找一处建造房屋的合适场地,吐达洪巴依曾四处寻觅,最终,在当年最繁华的市中心,也就是现在大院的所在地,他从一名经营旅店的锡伯族商人处购买了20亩土地。经三年建造,大院于1931年完工。“在建造大院之前,吐达洪巴依要求找到当地最好的工匠,众人为他推荐了出生在喀什的米吉提、热西提和伊米提三兄弟。建筑材料,他同样选用了当地最好的,装饰材料几乎全部从苏联进口,并使用了大量的松木。”吐尔逊说。
凋落的旧居将要新生
不惜重金采用上等原料、聘请能工巧匠精雕细刻、胸怀宽广包容多种民族文化,80年后,吐达洪巴依所曾经付出的一切依然如磁石般吸引着我们的目光。
在为何选择吐达洪巴依大院作为援疆项目之一予以修缮改造,将其打造为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地标性建筑,《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吐达洪巴依大院项目建设书》中写道:吐达洪巴依旧居是中国境内保存比较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塔塔尔族民居,是我国较少民族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及代表性建筑之一;旧居建筑风格体现了俄罗斯(房屋结构布局、内部装饰、壁炉、墙体、顶棚等)、当地维吾尔族(廊檐、木雕)、汉族(砖上的雕花、廊檐下的横梁、屋顶的瓦)三种建筑风格的融合,是研究我国现存的近现代地域性建筑不可多得的中西文化交融的实物例证;旧居是典型的少数民族上层阶级的家庭宅院,比较真实地反映伊宁当地上流社会的生活场景(同时院落宽阔幽静、大气厚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关于吐达洪巴依,吐尔逊也提供了一些信息。据他称,吐达洪巴依出生于喀什的一个维吾尔族家庭,后前往俄国从事商贸。吐达洪巴依为人友善,乐善好施。“当时,每个星期四,在现在的大院附近会有一个巴扎。每到这一天,他总是会令厨师准备几大锅的饭菜,免费供给一些贫困者。在院落中,客人同样络绎不绝,有生意中来往的伙伴、投奔而来的亲友以及穷困潦倒的落泊者。对于前两者,热情款待,对于落泊者,吐达洪巴依除为他们免费提供住所和饮食外,也竭尽所能提供帮助。因此,在当地的民众心中,吐达洪巴依拥有极高的威望。”他说。
1933年,盛世才登上新疆最高统治者的宝座后,为赢得新疆各族各阶层人民的拥护,稳固地位,他提出“反帝、亲苏、民平(民族平等)、清廉、和平、建设”六大政策,并吸收少数民族头领参加政府工作。声望极高的吐达洪巴依被任命为伊犁行政长公署副行政长。然而,盛世才是个阴鸷且多疑的人,他靠“四·一二政变”之机被推举上台,之后,又逐一消灭异己,巩固了地位。由于他对别人常持怀疑态度,总觉得别人背地里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事,因此,他时时在提防和惩处他认为的危险分子,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所谓“阴谋暴动案”,杀戮了数万人的性命。1936年,吐达洪巴依被盛世才杀害。
据吐尔逊回忆,因在民众中,吐达洪巴依颇有影响,盛世才怕激起众怒,于是,将其秘密押至阿勒泰后活埋。吐达洪巴依死后不久,他的妹妹和一个弟弟携带亲友一起返回吉尔吉斯斯坦,仅有库尔班塔依因身体的原因留在伊宁市,并在这里去世。
2008年,命运多舛的大院迎来转机。这一年的4月,吐达洪巴依旧居被确定为伊宁市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9月,旧居被确定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与塔西买买提巴依旧居、乌孜别克清真寺一起作为伊宁市特色民居建筑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审核中。
2011,伊犁特色民居修缮保护项目获江苏援疆资金援助,南京援疆指挥组将吐达洪巴依旧居定为援疆项目之一予以修缮改造。2011年5月30日,吐达洪巴依旧居修缮项目举行了开工仪式,10月底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修缮部分将依据当年鼎盛时期巴依大院的原貌进行恢复,重现主人当年的生活场景。”采访中,伊宁市旅游局工作人员说道。
2008年,命运多舛的大院迎来转机。这一年的4月,吐达洪巴依旧居被确定为伊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几乎每幢老房子背后,都有着一段历经沧桑的历史,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一幢幢满载着文化、艺术和生活的老房子记载着一段段城市历史的片段,建筑也因为有了故事而有了生命。每一次走近那些老房子的过程,便是一次倾听历史呼吸的过程,沉睡的建筑在那一瞬间被唤醒,沉默的岁月在那一刻鲜活。
一座老房子的“记忆重构”
2011年12月15日,雪,伊犁街3号吐达洪巴依旧居。
有人说,发生在老屋里的喜怒哀乐,是一座城市里最真实的记忆。正如冯骥才在《城市为什么要有记忆?》一文所写: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这个丰富、多磨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
此刻,我正站在这所老屋前,然而,80年后,除了这座老屋,吐达洪巴依这位曾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并没有留给我们太多属于他的记忆。即使经过修缮改造,这座老屋已在某种程度上再现了主人的生活场景,在老屋前,立于2011年10月30日吐达洪巴依旧居修缮改造工程竣工之时的石碑上关于他的记录也仅仅刻下一段短短的文字:上世纪三十年代,吐达洪巴依挥鞭苏俄,驰骋商道,勒马伊宁,驼箱载富,胸襟涵养,荣归伊犁河谷,以西域商贾领袖和文化使者的形象享誉一方。他将锡伯族文化、中原文化、维吾尔族文化、苏俄文化有机融入宅邸的建筑元素之中,多元文化并存而不失个性主张……
在伊宁市文物局,《吐达洪巴依旧居现状勘察报告》中,关于他的生平同样只有寥寥数笔:吐达洪巴依出生于俄国,苏联十月革命胜利,革命政权开始镇压地主阶级。为逃避打击,吐达洪巴依及其家人辗转来到伊宁市,约在1931年开始建造目前的居所,房屋建成后仅住了三年,1936年他被盛世才抓捕迫害致死。
在《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吐达洪巴依大院项目建设书》中,关于他的介绍也近乎相同。
他,留给这座城市的记忆难道只剩下这座老屋,留在一段段光影斑驳的围墙之上?大雪中,我开始寻找,这既是一次百年老街区的内涵重建,也是一份寻找城市记忆的纪念。
线索
在伊宁市文物局,记者意外获得一条重要的线索。工作人员杨晓勇告诉记者:“市文物局一名离休的老干部吐尔逊·亚森与吐达洪巴依有亲属关系,他了解当年的一些情况。”
2011年12月20日,记者来到胜利街九巷吐尔逊·亚森的家中。“吐达洪巴依的一个哥哥是我的姑父。”他告诉记者。此外,他提供了更有价值的一条信息: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他的父亲亚森与吐达洪巴依于1926年前后先后来到伊宁市。在建造大院时,亚森与吐达洪巴依的一位哥哥(后经多方了解,此说法有误,库尔班塔依应为吐达洪巴依的弟弟,此外,吐达洪巴依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曾共同负责施工。大院建成后,曾在吉尔吉斯斯坦开过餐厅的他又担任了吐达洪巴依家中的厨师。
在亚森在世时,吐尔逊时常会听父亲说起一些关于当年的往事。据他回忆,在来到伊宁市之后,为寻找一处建造房屋的合适场地,吐达洪巴依曾四处寻觅,最终,在当年最繁华的市中心,也就是现在大院的所在地,他从一名经营旅店的锡伯族商人处购买了20亩土地。经三年建造,大院于1931年完工。“在建造大院之前,吐达洪巴依要求找到当地最好的工匠,众人为他推荐了出生在喀什的米吉提、热西提和伊米提三兄弟。建筑材料,他同样选用了当地最好的,装饰材料几乎全部从苏联进口,并使用了大量的松木。”吐尔逊说。
凋落的旧居将要新生
不惜重金采用上等原料、聘请能工巧匠精雕细刻、胸怀宽广包容多种民族文化,80年后,吐达洪巴依所曾经付出的一切依然如磁石般吸引着我们的目光。
在为何选择吐达洪巴依大院作为援疆项目之一予以修缮改造,将其打造为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地标性建筑,《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吐达洪巴依大院项目建设书》中写道:吐达洪巴依旧居是中国境内保存比较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塔塔尔族民居,是我国较少民族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及代表性建筑之一;旧居建筑风格体现了俄罗斯(房屋结构布局、内部装饰、壁炉、墙体、顶棚等)、当地维吾尔族(廊檐、木雕)、汉族(砖上的雕花、廊檐下的横梁、屋顶的瓦)三种建筑风格的融合,是研究我国现存的近现代地域性建筑不可多得的中西文化交融的实物例证;旧居是典型的少数民族上层阶级的家庭宅院,比较真实地反映伊宁当地上流社会的生活场景(同时院落宽阔幽静、大气厚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关于吐达洪巴依,吐尔逊也提供了一些信息。据他称,吐达洪巴依出生于喀什的一个维吾尔族家庭,后前往俄国从事商贸。吐达洪巴依为人友善,乐善好施。“当时,每个星期四,在现在的大院附近会有一个巴扎。每到这一天,他总是会令厨师准备几大锅的饭菜,免费供给一些贫困者。在院落中,客人同样络绎不绝,有生意中来往的伙伴、投奔而来的亲友以及穷困潦倒的落泊者。对于前两者,热情款待,对于落泊者,吐达洪巴依除为他们免费提供住所和饮食外,也竭尽所能提供帮助。因此,在当地的民众心中,吐达洪巴依拥有极高的威望。”他说。
1933年,盛世才登上新疆最高统治者的宝座后,为赢得新疆各族各阶层人民的拥护,稳固地位,他提出“反帝、亲苏、民平(民族平等)、清廉、和平、建设”六大政策,并吸收少数民族头领参加政府工作。声望极高的吐达洪巴依被任命为伊犁行政长公署副行政长。然而,盛世才是个阴鸷且多疑的人,他靠“四·一二政变”之机被推举上台,之后,又逐一消灭异己,巩固了地位。由于他对别人常持怀疑态度,总觉得别人背地里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事,因此,他时时在提防和惩处他认为的危险分子,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所谓“阴谋暴动案”,杀戮了数万人的性命。1936年,吐达洪巴依被盛世才杀害。
据吐尔逊回忆,因在民众中,吐达洪巴依颇有影响,盛世才怕激起众怒,于是,将其秘密押至阿勒泰后活埋。吐达洪巴依死后不久,他的妹妹和一个弟弟携带亲友一起返回吉尔吉斯斯坦,仅有库尔班塔依因身体的原因留在伊宁市,并在这里去世。
2008年,命运多舛的大院迎来转机。这一年的4月,吐达洪巴依旧居被确定为伊宁市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9月,旧居被确定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与塔西买买提巴依旧居、乌孜别克清真寺一起作为伊宁市特色民居建筑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审核中。
2011,伊犁特色民居修缮保护项目获江苏援疆资金援助,南京援疆指挥组将吐达洪巴依旧居定为援疆项目之一予以修缮改造。2011年5月30日,吐达洪巴依旧居修缮项目举行了开工仪式,10月底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修缮部分将依据当年鼎盛时期巴依大院的原貌进行恢复,重现主人当年的生活场景。”采访中,伊宁市旅游局工作人员说道。
2008年,命运多舛的大院迎来转机。这一年的4月,吐达洪巴依旧居被确定为伊宁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