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现行的中学政治课教学仍然处于以升学为目的的僵化教学轨道上。上课教师讲空道理,交代知识要点,没有结合实际让学生去体会。因此,考试时学生只能生搬硬套,不能灵活运用。这样学生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不知道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何用处。有的同学甚至觉得有些教条和现实生活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从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个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我从事中学政治课教学多年,在教学实验中,也有很多的体会,在此,我谈谈自己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方法。
一、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能正确讲解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初三教材中国家本质时,先给学生讲明奴隶制国家是怎样建立的,它是否代表整个社会成员的意志和利益。这样,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奴隶制国家只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接着老师向学生说明奴隶制国家的主要职能。让学生思考:“奴隶制国家是哪个阶级统治哪个阶级的工具?”回答是:“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阶级的工具。”最后老师问:“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正是各种事实的结合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一点上,就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知识——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就是国家的本质。这样的教学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既符合认识的规律,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使他们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比较抽象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政治教材中有一些理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道理,老师就可以“量体裁衣”来打比喻。把生产力比作人的身体,把生产关系比作衣服。并说明人身体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不断长高。所以穿的衣服也要随着身高而不断更换尺寸,这样做出来的衣服穿在身上才合体。这一原理正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辨证运动,从而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那么根据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看,都是这一客观规律起作用的结果。用“量体裁衣”来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把这一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了,学生印象更深刻。这比泛泛地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效果要好得多。
三、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感召力也来自于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练、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课的态度、表情、姿态……都反映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爱、憎等丰富的情感,这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老师上课要用亲切和蔼的语言、面容以及期待的目光和适当的手势动作,来发挥态势对口语的深化补充作用,使课堂教学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把政治课不再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的陶冶。
四、运用课本知识激发兴趣
针对中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老师在讲课中尽量运用现成的教材满足学生的要求。如在讲初三第三课中“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巨大变化”时,列举深圳改革前与改革后对比的例子:“昔日的深圳,是一个只有两条半街,两万多人口的小镇,街道狭窄,房屋简陋,工农业基础十分薄弱;而如今已经成为现代城市。高楼林立,街道纵横交错。”十多年来,深圳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回答是:“改革开放的结果”。那么得出,改革开放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解放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所以,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经过这样的安排,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效果的目的。
(作者单位:416400 湖南省花垣县第二中学)
我从事中学政治课教学多年,在教学实验中,也有很多的体会,在此,我谈谈自己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方法。
一、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能正确讲解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初三教材中国家本质时,先给学生讲明奴隶制国家是怎样建立的,它是否代表整个社会成员的意志和利益。这样,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奴隶制国家只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接着老师向学生说明奴隶制国家的主要职能。让学生思考:“奴隶制国家是哪个阶级统治哪个阶级的工具?”回答是:“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阶级的工具。”最后老师问:“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正是各种事实的结合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一点上,就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知识——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就是国家的本质。这样的教学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既符合认识的规律,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使他们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比较抽象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政治教材中有一些理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道理,老师就可以“量体裁衣”来打比喻。把生产力比作人的身体,把生产关系比作衣服。并说明人身体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不断长高。所以穿的衣服也要随着身高而不断更换尺寸,这样做出来的衣服穿在身上才合体。这一原理正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辨证运动,从而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那么根据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看,都是这一客观规律起作用的结果。用“量体裁衣”来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把这一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了,学生印象更深刻。这比泛泛地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效果要好得多。
三、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感召力也来自于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练、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课的态度、表情、姿态……都反映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爱、憎等丰富的情感,这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老师上课要用亲切和蔼的语言、面容以及期待的目光和适当的手势动作,来发挥态势对口语的深化补充作用,使课堂教学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把政治课不再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的陶冶。
四、运用课本知识激发兴趣
针对中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老师在讲课中尽量运用现成的教材满足学生的要求。如在讲初三第三课中“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巨大变化”时,列举深圳改革前与改革后对比的例子:“昔日的深圳,是一个只有两条半街,两万多人口的小镇,街道狭窄,房屋简陋,工农业基础十分薄弱;而如今已经成为现代城市。高楼林立,街道纵横交错。”十多年来,深圳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回答是:“改革开放的结果”。那么得出,改革开放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解放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所以,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经过这样的安排,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效果的目的。
(作者单位:416400 湖南省花垣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