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书匠”是对教师的贬称,亦用作谑称。普利策奖得主弗兰克·迈考的最新力作《教书匠》,以不动声色、辛辣诙谐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伟大的教书匠从教30年的苦涩与甘甜,赋以“教书匠”这个带有贬义的称谓新的理解。“匠”者,本意是“木工也”。自古以来,百工皆称“工”,称“匠”。有手艺的匠人,往往凭借一身的技艺,受人尊敬,让人羡慕,从“能工巧匠、独具匠心”这些词汇中可见一斑。“教书”何以成了“匠”?无从考证,但我知道,没有一点“匠”的技艺、“匠”的心思,却是难以做一个好教师的。
匠者,总有一手“绝活”。无论是木匠、铁匠还是其他什么匠,别人做不成的活儿,在他们手中却是易如反掌,这就是不可替代的“专业性”。教师的专业性,也需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作为支撑。同样是背诵经典诗文,私塾先生只知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免不了死记硬背;而深谙认知心理学的现代教师,则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记忆优势,为他们选择不同的背诵方法,如果对文本内容和言语形式有独到研究的教师,还可以运用图式理论,帮助学生建构言语结构地图,通过把握句段之间的内在关联,既准确地理解语义,又快速地记忆语段。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运用得当,且熟能生巧,达到了一种化境,就成为了教学艺术,也就成了教师的“绝活”。
匠者,总有一颗“匠心”,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作为教师,我们能从一般的教育现象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吗?一个不想做作业的学生,家长无可奈何,而我们却可以做一番研究:是不会做?是作业太多?是怕做错被批评?还是讨厌老师……当我们破解了这个教育之谜,让学生回到学习正道上的时候,也就发现了教育的秘密。我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爱也没有教育”,而匠者启发我们“你要看得到每个孩子未来可能的样子”,于是,我们就有了“爱的智慧”,也就有了匠者那样的“匠心”。
做个“教书匠”又有何妨?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阅读思考以及“匠心独具”的教学实践,往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走得更远。当然,也有人“不做教书匠”,要“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我深表赞同。做一件事情也罢,一个人的成长也罢,方向是个大问题。假如选错了方向,那么行走的速度越快,距离目标就越远。
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对课文的解读越来越深入,教学设计越来越有新意,新方法的运用越来越娴熟……但我们也看到,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这一变化除了带来热闹精彩之外,学生并未从中切实受益。
例如,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课文很简单,老师引领学生读得却并不简单,读出了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说难以想象的深度;引入了一篇同类短文扩大阅读量;运用了小组合作、游戏表演等新颖的形式;多媒体播放了视频来激发兴趣……课堂上孩子们积极踊跃,气氛热烈,听课老师频频点头称是。可是,一节课下来,孩子们连课文都没有读熟,书写不断出现错别字……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老师花费了大量精力,营造了精彩课堂,却丢掉了最基本的训练目标,岂不是犯了南辕北辙的方向性错误?
许多教师渴望成长,热衷于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热衷于借鉴名师的教学技巧,这本无可厚非。但要想真正全面提升语文教育能力,我觉得,更应该养成大量阅读中外教育经典名著以提升理念的習惯;更应该养成常年记录教学案例并深入反思的习惯;更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打造特长,形成特色——这,才是教师正确的成长路径。
论专业成长,我们还应该向柴静学习,不要忘记用自己的脑子来思考,不要忘记用自己的眼睛来看见。《看见》是柴静十年工作成长的足迹,也是她十年工作的积淀,我们看到她成长背后的努力和坚持。柴静的同事喜欢称她为“火柴”,其实,我们也可以学做一根根火柴,朴素而安然,用心生活,并随时在教育生活中擦出火花,点亮一个个学生的成长之梦。
2018年,让我们静心审视过往的教学得失和成长轨迹,选择正确的方向,且行且思,且思且行,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书匠”。
匠者,总有一手“绝活”。无论是木匠、铁匠还是其他什么匠,别人做不成的活儿,在他们手中却是易如反掌,这就是不可替代的“专业性”。教师的专业性,也需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作为支撑。同样是背诵经典诗文,私塾先生只知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免不了死记硬背;而深谙认知心理学的现代教师,则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记忆优势,为他们选择不同的背诵方法,如果对文本内容和言语形式有独到研究的教师,还可以运用图式理论,帮助学生建构言语结构地图,通过把握句段之间的内在关联,既准确地理解语义,又快速地记忆语段。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运用得当,且熟能生巧,达到了一种化境,就成为了教学艺术,也就成了教师的“绝活”。
匠者,总有一颗“匠心”,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作为教师,我们能从一般的教育现象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吗?一个不想做作业的学生,家长无可奈何,而我们却可以做一番研究:是不会做?是作业太多?是怕做错被批评?还是讨厌老师……当我们破解了这个教育之谜,让学生回到学习正道上的时候,也就发现了教育的秘密。我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爱也没有教育”,而匠者启发我们“你要看得到每个孩子未来可能的样子”,于是,我们就有了“爱的智慧”,也就有了匠者那样的“匠心”。
做个“教书匠”又有何妨?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阅读思考以及“匠心独具”的教学实践,往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走得更远。当然,也有人“不做教书匠”,要“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我深表赞同。做一件事情也罢,一个人的成长也罢,方向是个大问题。假如选错了方向,那么行走的速度越快,距离目标就越远。
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对课文的解读越来越深入,教学设计越来越有新意,新方法的运用越来越娴熟……但我们也看到,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这一变化除了带来热闹精彩之外,学生并未从中切实受益。
例如,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课文很简单,老师引领学生读得却并不简单,读出了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说难以想象的深度;引入了一篇同类短文扩大阅读量;运用了小组合作、游戏表演等新颖的形式;多媒体播放了视频来激发兴趣……课堂上孩子们积极踊跃,气氛热烈,听课老师频频点头称是。可是,一节课下来,孩子们连课文都没有读熟,书写不断出现错别字……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老师花费了大量精力,营造了精彩课堂,却丢掉了最基本的训练目标,岂不是犯了南辕北辙的方向性错误?
许多教师渴望成长,热衷于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热衷于借鉴名师的教学技巧,这本无可厚非。但要想真正全面提升语文教育能力,我觉得,更应该养成大量阅读中外教育经典名著以提升理念的習惯;更应该养成常年记录教学案例并深入反思的习惯;更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打造特长,形成特色——这,才是教师正确的成长路径。
论专业成长,我们还应该向柴静学习,不要忘记用自己的脑子来思考,不要忘记用自己的眼睛来看见。《看见》是柴静十年工作成长的足迹,也是她十年工作的积淀,我们看到她成长背后的努力和坚持。柴静的同事喜欢称她为“火柴”,其实,我们也可以学做一根根火柴,朴素而安然,用心生活,并随时在教育生活中擦出火花,点亮一个个学生的成长之梦。
2018年,让我们静心审视过往的教学得失和成长轨迹,选择正确的方向,且行且思,且思且行,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