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手机、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逐渐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产生很大影响。本文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深入探讨运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形成的引导所要坚持的原则和方法,并剖析原因,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手机、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形式逐渐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要与新媒体打交道。如何在新的形势下,积极探索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的影响及其引导对策,已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课题和艰巨任务。
利用新媒体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关键是要探讨引导原则和引导方法,深入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并逐渐运用新媒体,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进行引导,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尽可能降低损耗、异动和失真,同时更要保证效率,减少信息在介质中传播的长度,加快信息传递速率。因此,要格外重视以下几项原则。
一、正向性原则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因此,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进行引导,必须是正向传递,必须做到“三个符合”,要通观全局、坚定立场,尽可能排除杂音,坚决杜绝出现“逆向传递”的危险。
二、平等性原则
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进行引导,从根本上讲,主要是承担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平等性原则,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传递双方(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在传递关系上是独立的,双方能够互相尊重、互相倾听、互相理解。
三、尊重性原则
尊重性原则,是指要充分认识传递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交流,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成长背景、所处环境。从罗杰斯主张的非指导性教学、马卡连柯的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的思想,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发展思想,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孟子的“人皆可为尧舜”思想到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并进、自求自得、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是告诫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尊重的必要性。
四、适时性原则
适时性原则,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者,在新媒体中要把握传递的最佳时机,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按照信息传递的时机,可以分为超前传递、及时传递和善后传递三种情况。超前传递,是指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善于捕捉学生个体出现的异动,在出现隐患之前,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达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五、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进行引导的主要方法
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进行引导,根据不同的信息、渠道和时机,可划分为不同的引导类型。按照场合不同,可分为正式引导和非正式引导;按规模不同,可分为个别引导和集体引导;按方向性不同,可划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按具体形式,可划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1.直接引导。直接引导是信息的同步传递,其主要形式包括面对面的交流、电话交流、网络视频、即时通讯等。即时性是“直接引导”最主要的特征。
互动性是信息“直接引导”最主要的优势。在“直接引导”过程中,信息发布者、接收者的角色是不断变换和交叉的,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针对信息具体内容,信息传递的双方要经过不断的确认和交换意见,对存在的歧义部分进行交流,保证了引导的精准度。
情感性是信息“直接引导”的另一特点。由于信息引导是瞬时完成的,信息传递双方的距离感会消失。同时,在传递过程中,传递双方通过不同的语态、表情、肢体动作、情感态度,可表达出对信息内容的喜好和接受程度,其传递的信息是较为充分的。
2.间接引导。与“直接引导”相对应,间接引导是信息的异步传递。
延时性是“间接引导”的主要特征。在“间接引导”中,信息传递双方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异步进行。在信息传递过程结束后,传递的信息不会自然消失,信息的内容依然存在。
单向性是信息“间接引导”的另一特点。因为信息的异步传递,信息传递的双方无法形成反馈互动,信息只能单纯的从信息发布者流向信息接收者,信息接收者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是被动的。
3.混合引导。混合引导是“直接引导”与“间接引导”并存的一种沟通方式。例如,在教师课堂教学时,一般采用的就是“混合引导”方式,即教师既通过语言、行为等直接的方式将授课信息传递给学;同时,也通过板书、电子课件、课堂讲义等“间接引导”的方式,为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高条件。因为“混合引导”兼顾了“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二者的优点,使得信息传递的双方不仅可以对信息内容进行及时的交流,在传递过程结束后,也可以对于信息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剖析。
综上,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进行引导,必不可少的原则坚持和灵活准确的方法运用,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今后一个阶段工作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开阔眼界,积极学习新的工具、方法、努力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在新时期全面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全面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吴勇.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02).
[2]曾绍军,赵万钟.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与重塑[J].教育与职业,2012(21).
[3]郁树廷.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教育对策[J].北京教育(德育),2011(21).
[4]董英山.新媒体环境下90后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04).
作者简介:王文俭(1986-),男,籍贯:辽宁大连,汉,讲师,硕士研究生,单位: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刘钊(1987-),男,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汉,助教,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本文系201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支撑论文,项目编号:L13DZZ062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手机、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形式逐渐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要与新媒体打交道。如何在新的形势下,积极探索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的影响及其引导对策,已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课题和艰巨任务。
利用新媒体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关键是要探讨引导原则和引导方法,深入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并逐渐运用新媒体,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进行引导,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尽可能降低损耗、异动和失真,同时更要保证效率,减少信息在介质中传播的长度,加快信息传递速率。因此,要格外重视以下几项原则。
一、正向性原则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因此,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进行引导,必须是正向传递,必须做到“三个符合”,要通观全局、坚定立场,尽可能排除杂音,坚决杜绝出现“逆向传递”的危险。
二、平等性原则
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进行引导,从根本上讲,主要是承担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平等性原则,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传递双方(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在传递关系上是独立的,双方能够互相尊重、互相倾听、互相理解。
三、尊重性原则
尊重性原则,是指要充分认识传递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交流,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成长背景、所处环境。从罗杰斯主张的非指导性教学、马卡连柯的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的思想,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发展思想,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孟子的“人皆可为尧舜”思想到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并进、自求自得、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是告诫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尊重的必要性。
四、适时性原则
适时性原则,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者,在新媒体中要把握传递的最佳时机,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按照信息传递的时机,可以分为超前传递、及时传递和善后传递三种情况。超前传递,是指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善于捕捉学生个体出现的异动,在出现隐患之前,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达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五、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进行引导的主要方法
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进行引导,根据不同的信息、渠道和时机,可划分为不同的引导类型。按照场合不同,可分为正式引导和非正式引导;按规模不同,可分为个别引导和集体引导;按方向性不同,可划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按具体形式,可划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1.直接引导。直接引导是信息的同步传递,其主要形式包括面对面的交流、电话交流、网络视频、即时通讯等。即时性是“直接引导”最主要的特征。
互动性是信息“直接引导”最主要的优势。在“直接引导”过程中,信息发布者、接收者的角色是不断变换和交叉的,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针对信息具体内容,信息传递的双方要经过不断的确认和交换意见,对存在的歧义部分进行交流,保证了引导的精准度。
情感性是信息“直接引导”的另一特点。由于信息引导是瞬时完成的,信息传递双方的距离感会消失。同时,在传递过程中,传递双方通过不同的语态、表情、肢体动作、情感态度,可表达出对信息内容的喜好和接受程度,其传递的信息是较为充分的。
2.间接引导。与“直接引导”相对应,间接引导是信息的异步传递。
延时性是“间接引导”的主要特征。在“间接引导”中,信息传递双方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异步进行。在信息传递过程结束后,传递的信息不会自然消失,信息的内容依然存在。
单向性是信息“间接引导”的另一特点。因为信息的异步传递,信息传递的双方无法形成反馈互动,信息只能单纯的从信息发布者流向信息接收者,信息接收者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是被动的。
3.混合引导。混合引导是“直接引导”与“间接引导”并存的一种沟通方式。例如,在教师课堂教学时,一般采用的就是“混合引导”方式,即教师既通过语言、行为等直接的方式将授课信息传递给学;同时,也通过板书、电子课件、课堂讲义等“间接引导”的方式,为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高条件。因为“混合引导”兼顾了“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二者的优点,使得信息传递的双方不仅可以对信息内容进行及时的交流,在传递过程结束后,也可以对于信息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剖析。
综上,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进行引导,必不可少的原则坚持和灵活准确的方法运用,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今后一个阶段工作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开阔眼界,积极学习新的工具、方法、努力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在新时期全面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全面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吴勇.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02).
[2]曾绍军,赵万钟.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与重塑[J].教育与职业,2012(21).
[3]郁树廷.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教育对策[J].北京教育(德育),2011(21).
[4]董英山.新媒体环境下90后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04).
作者简介:王文俭(1986-),男,籍贯:辽宁大连,汉,讲师,硕士研究生,单位: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刘钊(1987-),男,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汉,助教,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本文系201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支撑论文,项目编号:L13DZZ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