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倒逼与过程引导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li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近10年的培養探索过程中,课程体系和专业规范不断完善,差异化人才培养目标和竞争格局初步形成,但在学科边界、导师结构、课程设置和生源质量等方面面临发展困境。通过对国内三个不同梯队开展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教育高校的研究生培养现状进行考察和深度访谈,并结合郑州大学经验,发现“目标倒逼 过程引导”这一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路径。
  【关键词】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倒逼
  我国的研究生专业硕士培养从1999年教育部开始设立硕士专业学位点开始,正好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这20年来,学位点快速扩张,在校生人数呈几何级增加,各高校间的生源竞争、人才培养竞争日益激烈。以新闻与传播专业为例,2010年第一批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的专业学位点数量为48家[1],但到2016年,全国新闻传播学1080个教学点中,设置有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点的院校数量超过500个。①在新闻传播业面临着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媒介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的大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教育“生逢其时”却又充满挑战。如何面向市场制定更加灵活的培养方案,如何形成特色和差异化的竞争格局,如何改变“毕业生与媒体互为不选项”的尴尬局面等,均需要高校从改革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入手,展开全面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质化研究的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研究小组对郑州大学、暨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大学、信阳师范学院等省内外高校研究生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和研究生进行深度访谈,并基于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博士研究生身份对郑州大学的研究生培养过程和培养方案改革进行了长期参与式观察。
  一、近十年国内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探索
  自2010年开始增设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类别以来,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已经走过了近10个年头。从最初模仿和复制新闻传播学术学位培养方式,到现在理论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并重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从不断借鉴、试验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培养方式,到根据地域、学校特色精准化定位设置有学科特色的专门化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从单一学术导师配备,到学界、业界双导师指导模式的新型指导模式;从学位论文作为申请硕士学位的单方面考核,到学位论文和全媒体作品双答辩的准出体系……在广泛借鉴“密苏里模式”“哥伦比亚模式”等西方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的新闻与传播专硕教育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守常”到创新、从摸索到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
  (一)对培养模式的探索
  国内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集中于揭示问题、个体经验总结、探索路径和改革创新等方面。已有研究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评机制[2]、就业去向[3]等维度发现和总结问题,揭示培养过程中呈现出的高等教育和实践脱节、师资和硬件等资源配置不合理、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不科学、校媒联动和跨界融合不足等问题[4]。在不断总结问题的基础上,学者们更多关注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期望借“他山之玉”实现自我突破,如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两重”和“双跨”战略、复旦大学“复合型财经类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多个高校联合开设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的“国新模式”的总结等[5]。汕头大学专门要求应届生和媒体从业经验低于一年的专硕研究生在学期间进行不少于6个月的实习。这些研究无疑对本文具有借鉴意义。但如何扭转现有研究的个案总结和碎片化倾向,从经验范式转换到更为理性和科学的实证范式,从更大范围、更大跨度、更加多维的视角考察问题,跳出学科局限,在总结个性的同时发现共性,提供更为详尽和具体的改革策略,改变当下的人才培养和就业困境,需要研究者做出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对课程体系和专业规范的建设
  新闻与传播专硕的核心课程体系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自2010年开设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类别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分别探索更适合新闻与传播专硕学生的课程体系和选课办法,学界有关核心课程的讨论也屡见不鲜。2018年全国新闻与传播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布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核心课程名录,将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新媒体研究、媒介经营与管理等课程作为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核心课程。同时,制定了《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对学位授权点的专业特色、师资队伍、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和规范,使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更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差异化人才培养目标和竞争格局的初步形成
  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到底是什么?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高校给出的答案大相径庭。在一个类似于“金字塔”式的新闻传播学三级研究生培养梯队中,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为代表的国内知名高校作为第一梯队,位于金字塔顶端;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地方知名高校作为第二梯队;以及河南工业大学、信阳师范学院等地方性一般高校作为第三梯队。三个梯队的院校在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异。
  在上述三个培养梯队中,位于第一梯队的是国内顶尖高校,数量较少,但研究生培养模式较为成熟,且培养质量较高;位于第三梯队的是地方性一般高校,其中有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授权点的高校数量不多,而且研究生招生计划数较少。位于第二梯队的地方知名高校不仅数量多,而且研究生招生计划数也占据大量席位,在不断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经验的过程中,面临师资力量、培养经费等难解问题,处于较为尴尬的局面,目前其中多数高校尚缺乏行之有效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这也是我们重点研究的目标。几乎所有的高校,一流的、二流的、三流的,都是同一个定位,而这个定位都来自于新闻传播教育的职业型特征,千篇一律,没有区隔、没有个性、没有特色,以至于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6]其实,定位不清晰的问题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新闻教育规模扩张过快的弊端。一些并不具备办学条件的院校跟风开设新闻传播院系或专业,对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路径缺乏科学严谨的调查论证,盲目照搬一些老牌新闻学院的思路和做法,最终导致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缺乏竞争力。[7]   二、技术驱动和学科转型背景下专硕人才培养目標的差异化构建
  新闻传播学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面临着经验定势和被迫创新的痛苦选择,首先要厘清和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学科定位是科研还是应用,培养方案是单一还是多元,人才培养和考核标准是专业还是复合,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竞争格局是趋同还是求异。在肯定我国“金字塔”式三级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梯队已初步形成这一现实判断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不同学校、不同梯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方案,具有明确定位、“私人订制”、形成特色化竞争等重要意义。
  (一)第一梯队:以培养国际化新闻传播专业人才为目标
  位于我国新闻传播教育“金字塔”顶端的高校,譬如人大和复旦,由于生源质量较高、师资力量雄厚、国(境)外交流经验丰富、培养经费充足等原因,在学生培养目标上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化应用能力。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中明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传播理念,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适应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其中国际视野、现代传播理念、高层次、应用型等表述,表明了该校对新闻与传播专硕培养的高起点、高标准。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科排名靠前的中国传媒大学和复旦大学也十分重视国际化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一般性研究生培养要求外,在培养目标中将学生的国际交流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从师资力量配备、培养经费管理等方面对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帮助,鼓励学生到国(境)外高校和相关行业进行学术和专业交流。
  (二)第二梯队:以学术素养和专业能力并重为人才培养目标
  处于中间梯队的地方知名高校,在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境。首先,师资力量和培养经费匮乏。地方院校的研究生培养经费供给较低,用于支持新闻与传播专属实践的实验室建设、实验设备购置和维护、实习实践费用等不足,一些综合类院校对人文社科专业重视程度不足,也导致优秀教师外流、高质量博士生引进困难等问题。其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本科毕业生在选择研究生就读院校时多数会选择“上流”,处于第一梯队的高校研究生生源主要以“211工程”及以上高校本科毕业生为主,其学术能力、实践能力都比较强;而处于第二梯队的地方高校研究生生源则主要以普通本科一批、二批高校毕业生为主,间或有部分“211工程”高校和本科三批高校本科毕业生,生源质量整体欠佳。再次,多数地方知名高校均以综合类、理工类为主,综纵观国内地方知名高校,鲜有以新闻传播学科为主导。学校层面更加重视其主打学科的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对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重视程度不足,导致部分高校出现“强愈强、弱愈弱”“任由发展”的学科发展恶性循环局面。
  (三)第三梯队:适应地方或行业需要,以培养某一专业领域技能人才为目标
  在缺乏一流师资力量、科研经费支持、招生计划数等现状面前,位于“金字塔”底端的拥有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地方一般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是借鉴、沿袭其他高校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学位论文申请流程、实习实践等各方面进行研究生培养。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资源,其研究生培养质量一直不高,就业和考取博士研究生情况也不容乐观。另一类则是利用有限的师资、经费等资源另辟蹊径,在完成教育部门、学位管理部门的“规定动作”之余,引导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某一专业领域的实习和实践。例如,河南工业大学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网页设计和制作能力,而信阳师范学院则立足于新兴媒介——微电影,通过“大别山大学生微电影节”提升该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影响力。
  以上三级体系的教育生态,既是生存竞争的结果,也是理性竞争的开端。如何更好地适应高校发展和行业不断变化的需求,形成特色,形成优势,也是今后各专硕培养单位需要更多思考和探索的长期问题。
  三、目标倒逼与过程引导:新闻与传播专硕培养的实践探索
  在高等教育资源竞争高度国际化、媒介产品不断变化、媒介生态融合与分裂同在、新闻传播业态面临重大转型和变迁的大背景下,如何解决当前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培养出高质量人才,一直是课题组和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教育从业者和管理者在认真思考的问题。2015年以来,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就专硕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的实践探索,采取多种改革措施,力求能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上有所提升。
  郑州大学开展的一系列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主要包括:“全媒体型高级新闻传播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并以此为核心制定考核指标和组织教学;围绕目标进行毕业考核标准的重新设计,设立“作品 论文”的双重考核机制;围绕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进行课程改革;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拓展人才培养视野和水平;通过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和实施促进学院管理制度建设等。学院给研究生每人每年一定数额的资助用于对外学术交流和产出“全媒体作品”。为了鼓励学生的作品产出,学院还每年自设研究生科研项目10项,开展全媒体作品大赛等活动,鼓励研究生实践成果的全面产出,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多年的研究和摸索中,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总结出了“目标倒逼+过程引导”的人才培养模式。
  何谓“目标倒逼 过程引导”模式?一是确立目标:培养“全媒体型高级新闻传播应用人才”。二是规范过程,用目标实现“两个倒逼”:目标倒逼过程,通过过程引导和规范管理来促进目标的达成,如设立作品加论文的毕业考评机制、不通过率“硬指标”的开题机制、毕业论文全员盲审机制、末位淘汰的选课机制、导师绩效考评机制等;学生倒逼老师,学生的课业任务和压力传导给老师,促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完成学习目标。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改革的总体思路是,通过“目标驱动—过程引导—师生联动—业学融通”的改革路线图,形成“目标设定—质量评价—课程改革—师资建设”的完整改革链条,并最终总结出符合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全媒体型高级新闻传播应用人才”目标要求和社会需求的有效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这一总体目标,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分解,化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小目标”和评价指标。譬如:
  学位论文——引入“匿名评审”机制,以学位论文质量倒逼培养质量。近年来,随着“熊科伟论文造假”“翟天临学位造假”等问题的相继浮现,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和相关部门对学位论文质量要求的逐年提升、问责倒查机制等不断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地位愈加凸显。访谈中发现,在以往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专硕论文要求不高”“专硕论文容易通过”“弄个问卷一分析就行了”等思维仍残存于部分指导教师和学生中,导致其学位论文简单应付等情况比比皆是。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自2016届毕业生开始,在全院应届硕士毕业生范围内开展全面复制比检测和“全员盲评”,通过检测的论文将被随机寄送至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匿名评审。实行4年时间,从第一年的18名应届毕业生延期毕业,到2019年仅有2名专硕应届毕业生面临延期,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培养质量和学风明显提升。
  全媒体作品——引入开题和答辩机制,用作品倒逼专业技能提升。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深刻诠释了“全媒体”的概念:“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对新时代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与传播专硕毕业生不能完成出色的作品,就像临床医学专硕毕业生无法诊疗、法律专硕毕业生不会分析案情一样可怕”,访谈中部分新闻机构负责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表示不满,这也反映出新闻与传播专业专硕培养过程中专业技能锻炼的缺失。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全媒体”教学实践从2015年开始,引入全媒体作品开题、答辩机制,把“全媒体”技能要求融入教学全过程,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导师队伍——引进导师考核机制,用任务倒逼师资质量提升。实施导师责任制和制定导师考核管理办法,把导师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化,日常教学和辅导等行为规范化、制度化,是各高校导师队伍建设的常规战术。在建立一整套完整、系统的任课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明确导师的职业角色和行为规范之外,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2018年开始,推进“业界导师进讲堂”和“导师读书会”两个序列的活动,以新闻报道、活动展板等方式,建构规范和实施考核,以促进业界导师和在校导师与学生的互动,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在解决了传统的边界、模式等问题之后,当前专硕培养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如学科结构面临的文理交叉、专业复合难以实现、学科壁垒难以打破的问题,市场对“技术”的崇拜让传统的新闻传播学高等教育面临着人工智能、算法、数据等种种短板和自我的迷失,国际化的教学和学术语境让学生和教师都产生了深深的焦虑,等等。在经历了近十年的改革探索以后,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的改革創新仍然“在路上”。
  [本文为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生专项)“目标倒逼与过程引导: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究”(立项编号:2017SJGLX024Y)的研究成果;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年度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平台项目“全媒体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7—XWXY—010)的研究成果]
  注 释:
  ①数据来源: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2017年工作报告.
  参考文献:
  [1]邓绍根,李兴博.百年回望: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历程及其特点[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6):162.
  [2]李春雷,曾娅洁.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外实践双向考评机制研究[J].新闻界,2014(10):76-80.
  [3]唐庆华,赵蒙成.研究生工作站对促进研究生就业的价值和策略研究:以苏州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3):19-24.
  [4]李明德,刘婵君.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反思与变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7):21-27.
  [5]倪宁,谢天武.从两重到双跨:论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三种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3(4):34-36.
  [6]张昆.铸魂:新闻传播教育的天职[J].新闻与写作,2016(9):72-74.
  [7]蔡雯.新闻教育亟待探索的主要问题[J].国际新闻界,2017(3):6-18.
  (张淑华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志勇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博士生)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网络及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新媒体的盛行提供了技术支撑,使新媒体成为时代的焦点。大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而其所在的校园则是社会的缩影,极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中,新媒体已经成为其主阵地,是其接收信息的重要工具,使其手握手机便能尽知天下事。这些都占据了大学生大量的精力及时间,他们非常依赖新媒体,利用其获取各种信息,并以此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当然,新媒体给大学生教育带来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
期刊
在诸多创新性的钢琴音乐文化类专著当中,由张巍编著的《钢琴音乐文化》(2011年1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围绕钢琴音乐理论和钢琴音乐文化展开的教材类专著。它依据我国钢琴音乐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对整个钢琴音乐的历史、文化、基础理论以及其他内容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与编纂,并着力强调了我国钢琴音乐的历史发展与现代创新,为我国高校钢琴音乐文化的教学、传播和传承创新提供了专业化的指导与借鉴。  该书综合性和实用性较
期刊
随着我国当下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多元化的新媒体形式正在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新媒体带来的是全新的生活理念和工作方式,这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社会经济诸多行业的传统生产业态和运行方式难以适应当下的时代发展,面临着重构新媒体时代语境下新模式的时代命题,而其中我国当下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就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实际上基于新媒体时代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与创新
期刊
否思媒介融合的“十字路口”论/刘建明  近几年,中央与地方的融媒体建设发展平稳,出现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但同时也有另类看法,认为“传统媒体不转型就等死,转型是找死”,媒介融合正踯躅于十字路口;两种媒体存在“二元对立”,根本不是同一逻辑下的新闻业,传统媒体向互联网进军没有一次是成功的;中央厨房完全成为一个摆设,降低了整个新闻业的品位和专业程度,融媒体的出现意味着传播秩序的崩塌和解构。然而,不容否认
期刊
“信息化”是当前时代背景下的重要关键词之一,在许多行业和领域,信息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维启发和技术冲击,而在英语教学领域,信息化同样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难得的机遇。由张喜华、郭平建主持编纂的《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2017年1月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信息化时代背景和国际交往现状为出发点,对我国英语人才的培养和英语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新的定位与发展,该书论述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信息化时代背
期刊
一、新时期传统民俗体育的表达  在新媒体时期,传统民俗体育的表达发生了极大变化,新媒体传播技术及平台为其传播表达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仲富兰在《中国民俗学通论》(2015年4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指出,科技创新是推动文明发展的必要环节,传统文化则借助现代科技来提升自己和推动自身发展。同样,新媒体技术也推动着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使其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和突破传统。在竞技体育的强势冲击下,民俗体育被边
期刊
【摘要】社会重大主题纪念活动,历来是新闻宣传的重头戏,也是新闻宣传舆论引导力的试金石。2019年是我国重大纪念活动、重要主题报道密集年。每一场重大主题纪念活动,不仅是新闻媒体弘扬主旋律、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机,也是检验新闻舆论引导力的主战场。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各类媒体纷纷聚焦重大主题纪念活动报道,彰显自身新闻宣传特质,凝聚社会公众的共同记忆与社会进步意识,使人们在享受便利化阅读的同时最大化
期刊
由于新媒体写作的文本载体和阅读环境发生了迁移和变化,实际上意味着新闻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以及文章结构等都要紧密围绕新媒体这一主体展开,为了应对这一新挑战,我们要积极实现新闻作品与新闻传播渠道的有机融合。近年来,关于在新媒体媒介基础上的新闻写作这一特殊命题也得到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探究,相关学者、新闻工作者等从各自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而在既有的研究成
期刊
综观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党创建时期有关办报与建党关系问题的论述,其理论之清晰,洞察之敏锐,方向感之明确,令人惊叹。这些新闻论著表现出实际效用性文本的特征,即在方法论层面讨论问题,分析论证建立在高度清晰的语境之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需要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经典文献,充分理解其论证逻辑、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这样才不會只记住其讨论的主题和原则性的结论,而是
期刊
产品服务设计是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现代设计概念,它运用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的思维积极地转变了当代设计师的设计思路,为消费者改善和优化了产品的服务体验,让产品及其服务变得更加有效、人性化和智能化,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用户为先、体验至上、多学科交融的产品服务设计理念。由雅各布·施耐德和马克·斯迪克多恩著,郑军荣翻译的《服务设计思维》(2015年6月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是现代产品服务设计领域的权威性教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