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说,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必须同步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在2012年年初,我校也开展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有了一些自己的浅拙的感悟。
一、分组要细化。要想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实效,必须科学合理进行分工。我们班共有学生30人,我平均分成了6组,每组5人。这5人中,既有学习尖子生,也有差等生;既有活泼开朗的活跃生,也有沉默寡言的冷默生。在人员分配均衡后,然后就是组内人员的分工。每个小组都有一名组长(学优生担当)、副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和资料员。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再进行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可做,他觉得自己在小组学习中也很重要,从此,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各抒已见”、“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完成自主学习过程,成员间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体现出了齐心协力、团结协作的精神,也让学生间的友谊得到升华,集体主义观念得到加强。组长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中的协调者,又是学习中的示范者。
1.活动中的组织者
在我们班,共有6位小组长,我要求每位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取好小组名称,设计好组徽,提出小组活动口号,组织小组成员制定小组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最后展示到我们班级教室后面的墙壁上。我们班6个小组的组徽五花八门,有的用照片,有的设计成某种形状,还有的用组员的名字首拼等等,很新颖,很有创意。在课堂上,组长要组织好自己的组员,对老师安排的任务,有序地进行讨论,研究。并且我还让组长互相批阅各组的作业。在课堂练习时,由小组长批阅作业并做评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2.合作中的协调者
组长不仅要有组织能力,还要有协调能力,要学会做好组员的思想工作。小组长要协调好组内成员之间的关系,求大同,存小异,要充分发挥本组成员的特长与聪明才智,调动积极性,形成小组合力;发挥小组长在小组成员之间的桥梁作用,协调并处理好本组成员的矛盾纠纷。例如,我们班有一个学习小组,其中两名男生在讨论问题时总是意见不统一,经常闹矛盾。组长是一名女生,很苦恼。她就分别找他们谈话,拿其他组团结合作的精神做例子,让他们多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还找到老师帮忙说教。就这样,当他们的意见再发生分歧时,不再像以前那样互相争论,而是冷静地再思考一下对方的说法,这样他们化“干戈”为“玉帛”,使整个小组的学习劲头一下子提高了很多。由此可见,组长的协调作用就像是润滑剂,会使组员更团结向上。
3.学习中的示范者
组长往往都是品学兼优的尖子生,接受能力强,各方面都表现很突出,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总是进行得最快的,学得最好的。为了避免他们以本身的优秀自居,独霸“组坛”,我经常提醒他们,组长与每一个组员之间是平等互助的伙伴关系,千万不要有“可以享受特权”的想法,小组内的各项制度,小组长首先要遵守。小组内的各项任务,小组长要争取最先按质完成,如果其他组员没有完成,组长应该帮助他们。我们班的组长同学,不仅起到了示范作用,还是老师的好帮手。在我们班第一小组里,有这样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特别吃力,别人讲一两遍就明白的问题,他听上五六遍也不明白,有时候,我很不理解他,为什么就是听不懂呢?后来我发现,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他接受问题就相对快一些。原来是组长武天一同学,在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后,去帮他讲解。这样,孩子之间的语言沟通起来更容易,他接受的也就更快了。看来,组长这位“小老师”,有时还真比我们强!
合作学习的内涵是丰富的,小组长更是至关重要的。经过锻炼,我发现小组长的组织才能、表达能力、辨析能力、思维能力不断提高,的确是一个个出色的“小老师”。在他们的带领下,学生们也越来越善于合作、乐于合作,学习效率也越来越高了。
二、内容要有价值。对于合作学习的内容,要选择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才能发挥小组的作用,让课堂更有实效性。往往我都是选择有难度的、有探究性的或者是可操作性的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例如,在学习乘法结合律时,我没有直接出示数学算式让学生去总结规律,而是先让学生摆积木,每一组摆成一个长、宽、高不等的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计算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这样,就出现了一种现象:同一组同学的算式不同(因为角度不同),计算结果却是一样的。接着,就让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举例验证,最后总结出了乘法结合律。面对一个抽象的数学定律,经过自己动手,质疑,举例,验证,最后得出了规律,学生一定会理解得很透彻,这样,应用起来就没问题了。所以,如何选择小组合作的内容很重要,需要我们老师研读教材,精心备课。
三、评价要科学。“小组合作学习”是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与此同时,带来的问题是:组内成员是有差别的,这也就决定了在学习成效上存在明显的差别。有的学生发展较快,有的学生发展较慢,教师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势必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为此,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中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为他们定一个“水平线”,并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超越这条线,只要有点滴的进步,哪怕是隐性的,也要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与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快感。这样的评价,比量化的评价更有效果,比一刀切的评价更有针对性与实际意义;这样的评价,可以激发部分学生再接再厉的意愿,可以燃起部分学生“奋发”的欲望。
在小组合作的初涉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魅力。当然,合作学习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会不断地摸索、探究和改进,让小组合作学习走向成熟,真正实现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