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能力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教学内容选择要“连贯,成系统”、教学设计要“多元、高效”、 场地、器材的设计利用、课堂观察与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力争让学生的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高效;体育课堂;教学;反思
关于“体育教学效益”的概念早在赵乃虹的《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学效益若干问题的理论探讨》一文中已提出,主要从“达到目标的合格人才、教师素质提高、学生身心发展、学校的支持与理解、社会人才需求”等五个方面来体现体育教学的效益。学校体育教学要达到预期的“五个效益”,完成学校教育赋予体育的使命与责任,就必须经过系统的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又是由一节节40分钟的体育课堂教学组成的,体育课堂教学是构成学校体育教育系统的重要环节,也是向学生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现实中,虽然在课改后体育课所占比重有所增加,但是仔细分析发现,学生在一学年中按“每学年40周,每周3—4节体育课”计算,一学年仅仅120-160节,相对于要完成“强体健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来说,学生的体育课毕竟还是有限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要在这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实现高效产出,必须要有高效的体育课堂教学予以支撑。我们的学生上的几乎全是常规体育课,那么如何实现常规体育课的高效性,才是中小学体育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选择要“连贯、成系统”
我们在每节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点、线、面”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点”——一个教学模块,可能需要几节课才能完成,那么每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少而精,重、难点(运动技术、技能)突出”;“线”——把多个教学“点”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教学“点”形成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主线;“面”——使教学内容形成横向的联系,有动作技能的有效迁移,如“投掷垒球的技术动作与羽毛球高远球技术动作的横向迁移运用,使动作技能的学习更有效率”。此外,教学是否有效,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只有在教学内容上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才能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提供肥沃土壤。
1.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始需求为出发点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要站在学生身心成长的立场上分析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体育运动的关系,合理选择课堂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身心发展的本能需要与身体活动、教学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心理成长和身体锻炼,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内在动力,形成体育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之趋势。
2. 教学内容少而精,目的明确
在深入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水平阶段的不同需求,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这里就要体现前面我们提到的“点”,要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剖析教学模块,提取教学“点”。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有层次,让每个学生(不同层次)都有事情做,都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养成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受益。
3. 运动技能与生活技能并重
体育课堂教学不能上成“生活课”。体育课是以身体锻炼为主的课程,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学生身心是否得到发展和完善;学生在体育课中能否获得体育文化的熏陶,学生体育学习认知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能否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学生人格品质及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得到完善和发展。我们的课程资源可以是来自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可以是以某些生活技能为原型,进行创编;可以是根据现有的竞技运动项目,对规则进行改编,降低难度,使其更适用于小学课程;可以发掘现代新兴体育项目的魅力,并将有益的运动项目引入课堂,丰富课堂内容……
二、教学设计要“多元、高效”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游戏是最常用的教学媒介之一,将体育知识、技能跟游戏有机结合,利用游戏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技能及健康的心理品质。体育课课型多样,按照不同的教学任务来划分,可分为:新授课、综合课、复习课、考核课。由于课型不同,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也不同,因此教学设计必须要满足相应课型的需要,以便更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新授课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建立正确的身体动作概念和表象,初步掌握身体动作的要领和方法。
那么,教学设计要做到:
1. 突出教学重、难点。
2. 教师的讲解示范环节要“精确、简练、动作标准美观”。
3. 教学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学习规律,根据技术动作的复杂程度,合理分解技术动作,降低学习难度。
4. 重视体能练习,技能学习的同时,要穿插进行体能练习,但要外用灵活的联系方式,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不能影响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
5. 合理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新内容建立信心。
总之,教学设计要通过研究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水平、教师自身素养、场地器材等软硬件设施的情况而形成。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关注课堂生成性教学(关注学生技能学习、心理变化、言语、表情等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练环节的时间分配,使体育教学实现对学生的“身”“心”双育,发挥更强大的育人功能,以达到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三、场地、器材的设计利用
场地、器材的设计与利用,应体现“低耗高产”,充分利用器材的主要功能、衍生功能、创新功能。因此,场地器材的布局实用要根据学生学练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布局和使用,其布局使用要符合以下要求:
首先,场地器材布置要整洁、美观,线画的清晰规范,能够让学生清晰准确的的利用场地器材进行学练,从而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场地器材布置要合理:1. 课堂的位置选择要注意方向,尽可能背向阳光,减少风沙以及其他的干扰;2. 课堂位置还应注意背景,要努力突出本课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学练水平;3. 移动器材的放置,向固定器材靠拢;4. 要有利于轮换练习时的队伍调动,有利于增加练习密度和适当的生理负荷,有利于教师观察和调空整个体育教学。
再次,场地器材布置要新颖,同一教学内容可以用不同形式进行练习,经常变换场地器材的组合方式和图形等,以求新颖,使学生每次上课都有新鲜感和美感以获得练习快乐。
最后,布置的场地要充分考虑安全条件,课前应周密检查,严防伤害事故的发生。
四、课堂评价与观察
1. 体育学习评价
体育学习评价具有诊断、反馈、激励和发展的作用,是实现“师生”“生生”互动的桥梁,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而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经验学习型课程。基于课程的特殊性,我们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就不可能向其他学科一样通过一次提问、一次考试等获取评价结果。在新课标中,虽然划分了四个教学水平,并从“参与、技能学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维度进行评价,但这只是评价的内容,一种评价方向的指导,而合理的评价需要更丰富的手段和方法。
2. 体育课堂观察
课堂是体育教学的细胞,体育教学的任何因素、任何规律都可以在课堂中显现出来。例如:教师语言、教态、教学方法策略;学生的参与度、情感体验、技能学习状况等等。实施课堂观察,可以是教师自我课堂观察,也可以是他人合作观察。虽然实时观察的主体不同,但都是运用一定的工具对课堂教学状况进行记录、分析、研究,提出推论、建议,并将观察的分析结果运用到课堂中,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改善学生的学,提高教学实效性,同时也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 实施课堂观察的建议
教师对不同课型预设观察点、观察对象(可以是学生、教师个人),采用粗略型与精细型相结合的观察方法对课堂进行评价和反馈。要求教师有极强的观察能力,在预先设定观察点的前提下,对学生的技能学习、身体练习、心理体验等状况进行评估,并将观察到的信息反馈给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的及时调整,对学生的语言激励实现评价的效果。
【关键词】高效;体育课堂;教学;反思
关于“体育教学效益”的概念早在赵乃虹的《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学效益若干问题的理论探讨》一文中已提出,主要从“达到目标的合格人才、教师素质提高、学生身心发展、学校的支持与理解、社会人才需求”等五个方面来体现体育教学的效益。学校体育教学要达到预期的“五个效益”,完成学校教育赋予体育的使命与责任,就必须经过系统的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又是由一节节40分钟的体育课堂教学组成的,体育课堂教学是构成学校体育教育系统的重要环节,也是向学生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现实中,虽然在课改后体育课所占比重有所增加,但是仔细分析发现,学生在一学年中按“每学年40周,每周3—4节体育课”计算,一学年仅仅120-160节,相对于要完成“强体健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来说,学生的体育课毕竟还是有限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要在这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实现高效产出,必须要有高效的体育课堂教学予以支撑。我们的学生上的几乎全是常规体育课,那么如何实现常规体育课的高效性,才是中小学体育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选择要“连贯、成系统”
我们在每节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点、线、面”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点”——一个教学模块,可能需要几节课才能完成,那么每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少而精,重、难点(运动技术、技能)突出”;“线”——把多个教学“点”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教学“点”形成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主线;“面”——使教学内容形成横向的联系,有动作技能的有效迁移,如“投掷垒球的技术动作与羽毛球高远球技术动作的横向迁移运用,使动作技能的学习更有效率”。此外,教学是否有效,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只有在教学内容上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才能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提供肥沃土壤。
1.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始需求为出发点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要站在学生身心成长的立场上分析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体育运动的关系,合理选择课堂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身心发展的本能需要与身体活动、教学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心理成长和身体锻炼,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内在动力,形成体育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之趋势。
2. 教学内容少而精,目的明确
在深入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水平阶段的不同需求,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这里就要体现前面我们提到的“点”,要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剖析教学模块,提取教学“点”。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有层次,让每个学生(不同层次)都有事情做,都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养成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受益。
3. 运动技能与生活技能并重
体育课堂教学不能上成“生活课”。体育课是以身体锻炼为主的课程,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学生身心是否得到发展和完善;学生在体育课中能否获得体育文化的熏陶,学生体育学习认知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能否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学生人格品质及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得到完善和发展。我们的课程资源可以是来自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可以是以某些生活技能为原型,进行创编;可以是根据现有的竞技运动项目,对规则进行改编,降低难度,使其更适用于小学课程;可以发掘现代新兴体育项目的魅力,并将有益的运动项目引入课堂,丰富课堂内容……
二、教学设计要“多元、高效”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游戏是最常用的教学媒介之一,将体育知识、技能跟游戏有机结合,利用游戏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技能及健康的心理品质。体育课课型多样,按照不同的教学任务来划分,可分为:新授课、综合课、复习课、考核课。由于课型不同,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也不同,因此教学设计必须要满足相应课型的需要,以便更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新授课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建立正确的身体动作概念和表象,初步掌握身体动作的要领和方法。
那么,教学设计要做到:
1. 突出教学重、难点。
2. 教师的讲解示范环节要“精确、简练、动作标准美观”。
3. 教学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学习规律,根据技术动作的复杂程度,合理分解技术动作,降低学习难度。
4. 重视体能练习,技能学习的同时,要穿插进行体能练习,但要外用灵活的联系方式,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不能影响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
5. 合理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新内容建立信心。
总之,教学设计要通过研究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水平、教师自身素养、场地器材等软硬件设施的情况而形成。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关注课堂生成性教学(关注学生技能学习、心理变化、言语、表情等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练环节的时间分配,使体育教学实现对学生的“身”“心”双育,发挥更强大的育人功能,以达到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三、场地、器材的设计利用
场地、器材的设计与利用,应体现“低耗高产”,充分利用器材的主要功能、衍生功能、创新功能。因此,场地器材的布局实用要根据学生学练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布局和使用,其布局使用要符合以下要求:
首先,场地器材布置要整洁、美观,线画的清晰规范,能够让学生清晰准确的的利用场地器材进行学练,从而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场地器材布置要合理:1. 课堂的位置选择要注意方向,尽可能背向阳光,减少风沙以及其他的干扰;2. 课堂位置还应注意背景,要努力突出本课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学练水平;3. 移动器材的放置,向固定器材靠拢;4. 要有利于轮换练习时的队伍调动,有利于增加练习密度和适当的生理负荷,有利于教师观察和调空整个体育教学。
再次,场地器材布置要新颖,同一教学内容可以用不同形式进行练习,经常变换场地器材的组合方式和图形等,以求新颖,使学生每次上课都有新鲜感和美感以获得练习快乐。
最后,布置的场地要充分考虑安全条件,课前应周密检查,严防伤害事故的发生。
四、课堂评价与观察
1. 体育学习评价
体育学习评价具有诊断、反馈、激励和发展的作用,是实现“师生”“生生”互动的桥梁,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而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经验学习型课程。基于课程的特殊性,我们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就不可能向其他学科一样通过一次提问、一次考试等获取评价结果。在新课标中,虽然划分了四个教学水平,并从“参与、技能学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维度进行评价,但这只是评价的内容,一种评价方向的指导,而合理的评价需要更丰富的手段和方法。
2. 体育课堂观察
课堂是体育教学的细胞,体育教学的任何因素、任何规律都可以在课堂中显现出来。例如:教师语言、教态、教学方法策略;学生的参与度、情感体验、技能学习状况等等。实施课堂观察,可以是教师自我课堂观察,也可以是他人合作观察。虽然实时观察的主体不同,但都是运用一定的工具对课堂教学状况进行记录、分析、研究,提出推论、建议,并将观察的分析结果运用到课堂中,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改善学生的学,提高教学实效性,同时也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 实施课堂观察的建议
教师对不同课型预设观察点、观察对象(可以是学生、教师个人),采用粗略型与精细型相结合的观察方法对课堂进行评价和反馈。要求教师有极强的观察能力,在预先设定观察点的前提下,对学生的技能学习、身体练习、心理体验等状况进行评估,并将观察到的信息反馈给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的及时调整,对学生的语言激励实现评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