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后,许多父母都会问问孩子:中午吃完饭了没有?有没有去玩滑梯?看动画片了没有?等等。这有利于帮助父母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但有些父母问的问题不但无助于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真实情况,有时还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有没有得到小红花?老师有没有表扬你? 小红花是对幼儿某一时刻某一出色表现的奖励,并不能代表孩子整天的行为表现。如果你经常问孩子“今天有没有得到小红花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后,许多父母都会问问孩子:中午吃完饭了没有?有没有去玩滑梯?看动画片了没有?等等。这有利于帮助父母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但有些父母问的问题不但无助于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真实情况,有时还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有没有得到小红花?老师有没有表扬你?
小红花是对幼儿某一时刻某一出色表现的奖励,并不能代表孩子整天的行为表现。如果你经常问孩子“今天有没有得到小红花呀?”孩子会以为只有得到小红花的孩子才是最棒的,妈妈才会喜欢。其实,除了得到小红花那个时刻外,孩子一天中还有许多闪光时刻需要你的肯定。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经常问孩子,今天老师表扬你了吗?孩子会以为,只有得到老师表扬妈妈才会高兴,以后就会为了得到表扬而去讨好老师,做任何事情前都会先想一想能否得到表扬。凡事以老师为中心,这会让孩子失去自我,久而久之会变成一个一味讨好别人、没有自我、没有主见的人。
有没有人欺负你?
20多个孩子整天呆在一起,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和纠纷。但是他们的这些矛盾和纠纷没有善恶之分,也许只是为了争同一个玩具,也许只是喜欢这样逗着玩……半个小时前,他们还“大打出手”,半个小时后,他们可能又和好如初。所以,经常这样问孩子,不但会引起孩子不愉快的回忆,而且会把小问题严重化,人为地造成孩子之间甚至父母之间的矛盾。而对于本来就胆小的孩子还会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形成一种“我很弱小”的自我认知,使他变得更加胆小。
今天你学了什么?快说给我听听!
今天你学了什么?这是一个范围很大的问题。在幼儿园的一天中,孩子可能学了一首新歌,可能复习了昨天的舞蹈,可能玩了一个有趣的游戏等等。面对这样的问题,孩子常常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孩子学到的东西往往是与特定的环境相联系的,或许他在吃苹果时会忽然冒出一个新单词“apple”,会因为给妈妈拿拖鞋而高兴地唱起刚学会的歌曲《我的好妈妈》……所以,父母要善于观察、捕捉孩子在生活中自然流露的东西。一味地追问孩子学到了什么,孩子又答不上,这会让孩子感觉自己不行,形成自卑心理。
其实,在幼儿阶段,游戏是孩子的主要生活方式,快乐是孩子的生活主旨。在游戏的过程中,在孩子快乐的体验中,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是我们的方向。因此,父母不妨可试一试这样问您的孩子:
今天玩了什么有趣的游戏?
——和孩子朋友式地随便聊上几句,既分享了孩子的快乐,又会让您对孩子一天生活的了解有意外的收获。
老师提问时,你举手了吗?
——如果你的孩子经常“金口难开”,不妨这样问问他。
老师讲故事时,有没有仔细听?
——如果你的孩子喜欢插嘴,你可以这样问问他。
玩完积木后有没有帮助老师收拾?
——如果孩子常“丢三落四”,这样问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说话是艺术,问话是学问,对孩子的问话要讲究适时、适地、适度。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父母一定要先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提出孩子感兴趣、愿意回答的问题,或者是父母希望孩子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和提高的问题。这样,家长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才会对孩子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其他文献
女儿刚上小学,我第一次去开家长会时,老师说学校开设了特色教学课程——背诵经典,第一步计划是背诵《论语》。我以前在许多家教杂志中了解过这种学习方法,对孩子语文能力、人文素养的提高以及增强记忆力作用都很大。从学校出来,我就给孩子买了一本字体大、有拼音的《论语》,方便孩子阅读。回家路上,我给孩子介绍了孔子的生平和《论语》,增加孩子的重视和兴趣。 兴致勃勃的孩子回家就翻开书,借着拼音念起第一条:“子曰:
女儿亚莉很爱幻想,经常一个人坐在桌子边,闭着眼睛,一动也不动。我问她在做什么,她只是笑笑说:“我在做我的幻想游戏。”开始的时候,我没有在意,但是渐渐地,我就发现她的幻想游戏似乎做得太多了。 有一天,我透过厨房的窗子,看到亚莉在家门口的公交车站等汽车,可是车都来了,她还站在原地没有动。我连忙跑过去,问她怎么不上车,那时候车已经开走了。她不好意思地说:“我刚才走神了,没有注意车来了。”我问她在想什么
一个女孩问妈妈:“那个小朋友的皮肤怎么是白色的啊?”妈妈说:“因为他是个美国人。”女儿又问:“美国人是什么人啊?为什么美国人的皮肤就白呢?”妈妈吞吞吐吐地说:“美国人就是……” 这段母女之间的对话,表面上显得平淡无奇,实际上反映了种族差异。换句话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去感知和认识整个世界。遗憾的是,培养孩子的国际观问题还没有引起社会和家长应有的注意。 所谓国际观,也就是国际意识、全
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子女乖巧听话,按照设计好的路线成功成才,但现实中孩子的表现往往与我们的预期相去甚远。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们,你会如何处理? 情景一: 孩子在客厅厨房来回乱跑,玩具扔了一地。 妈妈: “你看你整天疯个不停,再这么调皮捣蛋,妈妈就不要你了。” 分析:贪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并不会因大人的喜好而改变。当孩子调皮捣蛋甚至无理取闹时,我们可以劝戒、引导和纠正孩子的行为。对孩子进行训斥
在韩国、日本与我国的台湾地区,年轻父母对传统年俗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我们,尤其是韩国人,他们认为过新年一系列优雅而繁琐的仪式,是传承东方人尊老爱幼的思想,强化家族凝聚力,对孩子进行传统教育的好契机。国家越是现代化,年轻一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深,就越不能放弃传统节日的仪式感,这是民族之根。 相比而言,我们有没有意识到“年俗教育”可以让孩子体味到传统文化之根,体味到三代同堂或四世同堂的其乐融融的亲情
儿子出生后,我和妻子尽力给他创造富足的生活,不让他在物质上受一点委屈。他就读的幼儿园和小学,是市里各项设施和条件最好的,身边的同学也大多是在家里有求必应的心肝宝贝。因此,刚上小学的儿子对这个世界,总是觉得单一性的美妙,认为所有美好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偶尔在街上看到衣衫褴褛的乞丐,他也会学着一些大人的口吻说:“都是骗人的。” 一天晚上,电视里播出了一群贫困山区的孩子渴望走出大山、继续学习的访谈。
●原著/[美]凯·詹森·麦克瑞 编译/李荷卿 那是在20世纪50年代乔治亚州中部的一个农业小镇,我们家在市区的主要商业街拥有一个服装店,父亲每天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打理着他的生意。 有时候,一位“天使”会来到店里。父亲是位心肠极好的人,会给那位衣衫褴褛的“天使”购买一些食物,让他美美地饱餐一顿,然后再进行一次友好的、鼓舞人心的谈话。 爸爸是这样对他的孩子们解释他的“天使”理论的:“这是
看了卢梭的名作《爱弥儿》后,我懂得了父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自从儿子呱呱坠地起,我就一直在为做个好父亲而努力,耐心地教育孩子。其中,我感觉最有成就的是让儿子爱上了故事,在故事中逐渐成长。 孩子需要接受周边各种环境的刺激,特别是父母慈爱亲切的声音。所以儿子出生不久后,我就开始给他讲故事。故事的主题和内容都非常简单:一只小白兔和一只小灰兔是一对好朋友,他们经常一起出去玩。一天,小白
0~2岁是儿童发展感知运动的阶段,他通过各种感觉和身体运动体验去认识、理解周围的世界。在这个阶段,儿童行为的显著特征是大量的身体运动,除了吃奶、睡觉外,他一刻都不停息,翻身、爬行、挥手、蹬腿……还喜欢用手去触摸周围一切够得着的东西,翘起脚丫揪自己的袜子,或扯脖子上的围兜。总之,任何东西对宝宝来说都十分新鲜! 在与宝宝相处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宝宝体验探索的快乐呢? 摸摸又何妨 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