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如何葆有语文的学科个性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q22695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引发了许多关于“内容”与“形式”教学的争议与讨论。关于“内容”的教学,大部分教师轻车熟路,而“形式”的教学是一条最难、最新的路。对此,王老师认为:“重‘内容’的路子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没有什么益处,因为重内容的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科学课等别的课,几乎没有本质的区别。语文课程为了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读写听说活动必须指向如何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只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说、怎么写的形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水平。”
  如今,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去观照文本的教学已逐步形成共识:语文学科跟其他学科最主要或者说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言语形式”。因此,我们必须直面这样一个问题:该用怎样的策略、方法面对文本、课文、学生?笔者以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感受、捕捉作者的个性语言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林海音《海南旧事》的序言,在如“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驼声”等语句中,作者分别用排比、叠词造成缓缓的、复沓的语言节奏。这样的节奏与英子安静、从容的个性特点与课文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情感基调是那么高度的和谐、统一。
  这样看来,作者的个性语言大致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作者的语言风格、生命特质或个性特质、文章体裁、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表达方式、修辞方式等。朱光潜说:“表达总是独一无二的,一种思想只能由一种方式精确地表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的个性语言是具有唯一性的,是不可复制的。
  《猴王出世》有这样一段语言:“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作者用这种简洁的短句、富有节奏的韵律,把石猴机灵、顽皮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面对文本,作为教师的读者应该追问两个问题:“文本表达了什么?这个‘什么’是怎样表达的?”简言之,既要“据言得意”,又要“据意得言”。对此。王崧舟老师如此言说:“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怎么让学生睁大眼睛?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结合具体文本、具体语言、具体情境,在语言表达处,在文本秘、妙处,在遣词造句处,在谋篇布局处时时唤醒,常常提示,庶几方能便学生双目炯炯,切实受用。”
  
  二、把握、打造课文的目标语言
  
  当文本进入教材,它就成为了课文,课文是要承载教学目标的,那么课文中的哪些语言才是教学的目标语言呢?一是要将课文放到课程标准、年级段、单元等的背景中来审视;二是要借助课文自身的插图、提示、课后练习等助学系统来合理定位。一般而言,可以将目标语言分成这样三类:基础目标语言,常常体现为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要求;核心目标语言,如《钓鱼的启示》核心目标语言是:“作者得到的启示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个启示的?”拓展目标语言,如《动手做做看》的拓展目标:“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学习小组交流意见,分享观点,形成合理的意见”。
  在正确把握编者目标语言的前提下,在课堂教学的微观层面如何打造课文的目标语言呢?笔者认为有两个基本要素需要考虑:一是语言“形象”是否鲜活饱满;二是语言动机、目的、环境等是否恰当、明确。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挖了8小时,12小时,36小时,没有再来阻挡他。……他挖到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教师抓住“挖”设计了以下问题:父亲挖的是什么?在8小时,12小时,36小时,你看到了一双怎样的手?顺着这双手你还看到什么?……这些问题丰富了“挖”的形象。接下来,教师在引领学生体会语言动机、目的、环境等的“秘妙”时,首先出示了这样一个句子:“他挖了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为什么不用这样简洁的表达,而却要将时间分成“8小时,12小时,36小时,38小时”这样的几个小节来表达?换言之,作者为什么要将句子拉长?这跟语言的动机、目的有关。其基本的策略是对不同表达法的比较。同样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你)总会跟你(我)在一起”在文中多次出现,也可以从以上两个方面去把握、打造。
  三、点拨、训练学生的情智语言
  古人讲“情动而辞发”,道出了“辞发”的基础,那么“情动”是否能发“好辞”?我看不尽然,语文教学在激发情感的基础上,还应依托课文的例子引领学生语言智慧向“最近发展区”发展。
  《画家与牧童》课后练习题要求用下列带点词语写句子:“他的画一挂起来,就有许多人观赏”。“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有学生写出如下句子:“我一回家,就开始做作业。”“妈妈一会儿看书,一会儿看电视。”学生写的句子是正确的吗?例子中的“……就……”要表达的是有一个事物引起另一个事物变化的意思,而学生写的句子没有这样的意思——学生的语言智慧还停留在原点,没有进入“最近发展区”。
  同样学生用“一会儿……一会儿……”写的句子也没有表达出例句做同样的事而体现出的不同状态的意思。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这样进行教学:(1)请一个学生表演做作业的不同状态:(2)请别的学生用语言表述:他一会儿翻书思考,一会儿写写算算,作业很快就做完了;(3)教师归纳:这是他做作业的不同行为,你们有没有做其他事情的不同行为?(4)学生说话后写话。
  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智慧,不同的年级段要有不同的要求。大致而言,低段重在字词,中段重在句段,高段重在篇章。其次,在情智的关系上,大致是这样的:以情激趣,以智导航,情智共生,发展语言智慧。
  许多人都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但并不是说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是语文教学活动,否则,语文课又将迈入思想品德课、自然科学课的泥潭——事实上语文课也不应该也不可能与生活彻底划清界限。如果我们能紧紧拽住语言的这根“缰绳”“时时唤醒,处处提示”,那么语文课教学将会在生活的原野上更有语文课的个性。
  责任编辑:王颖
其他文献
教案是教师备课结果的文本呈现,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设计的蓝本,它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然而,目前教案出现了种种有悖于新课标的理念,如编写僵化、重备教材轻备学生等现象。教案所存在的弊端是教师教学实践中急需正视和解决的具体、重要问题,对它的审视和重新定位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点。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它却是被忽视的部分。教师行动研究是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把教育和教学理念整合到教学实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科书第84—85页例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使学生感
学校层面的中小学优秀学生评选、表彰(以下简称“学生评优”)在基础教育阶段发挥了独特作用,但还存在诸多不足。尽管广大中小学教师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改革,但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一些瓶颈。既然现有的学生评优探索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那就非常有必要建构新的学生评优范式,以期科学地打破学生评优的僵局。  一、 问题:差额式学生评优遵循的是甄别性管理范式  目前,大多数学校仍把优秀生名额分配到年级、班级,由教师(更多
某杂志2006年第12期曾摘录美国《中小学生守则》,将其与我国现行的中小学生守则进行了对比,读后让人感慨万分: “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在美国社会得到了切实的贯彻和实施,我们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仍然任重道远。美国的中小学生守则,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简单而又实在:说它简单,总共有12条209字;实在,表现为用有限的篇幅涵盖课堂内外的所有要求;再者,字里行间充满了人性化的色彩。美国的《中小学生守则》具有很强
小学三年级的儿童刚刚步入写作,在这阶段,对写作意义的认识高于写作知识的传授,对写作兴趣的培养重于写作技能的训练;这个阶段,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除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这个阶段,更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让学生的写有章可依,有据可循。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者精心挑选作为范例供学生学习的,其中肯定有值得学习模仿的写作训练点,作为一名语文教
《教学与管理》2017年1月刊发《小学教学大循环的利与弊》一文,作者认为小学教学大循环的弊大于利。纵观全文,作者的观点倾向于教师以小循环的方式教学更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发展。而笔者以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小学教师必须要有一次教学大循环的机会。  从培养孩子的教学体系角度来说,小学教师应该带大循环。一个一直带低年级学生而没有带过高年级学生的语文老师,如果仅仅是钻研教材,上几堂公开课、示范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突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当今教学理论研究领域和一线教学实践领域,“问题解决”成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另一方面,在数学教学中,联想思维作为沟通数学对象和有关知识间相互联系的载体,在学生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因此,本文探讨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应用联想教学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所谓联想,是指通过从
语用是立足语言、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性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手段。最近笔者在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一文三位教师的同课异构中发现,同样的言语实践点,由于对儿童言语思维规律的认识不同,所采用的语用训练方式存在差异,言语实践的目标达成度也就大相径庭。  一、 给思维一个方向,进行积累性表达  片断一:第2自然段“彩塑”。  师:默读第2自然段,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  生:总分
“综合与实践”作为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她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自主探索,在获得深刻数学理解的同时,感悟基本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孕育良好的学科情怀。如何实现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本真境界?下面以《奇妙的图形密铺》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教学片断】  1. 实践探究。  师:通过操作验证知道有些图形可以密铺,有些图形不能密铺,你有没有考虑这与什么有关呢?  
“小学中的数学实验,是小学生借助一定的物质仪器或技术手段,在数学思想和数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实验素材进行数学化的操作来学(理解)数学、用(解释)数学或做(建构)数学的一类数学学习活动。”就实验方式来看,数学实验可以是可视性的实践操作、纸笔演算,也可以是完全通过表象进行的思想实验。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阶段的数学实验多为可视性的实验,从实验目的来看,可以是探索性的,也可以是验证性的。不管是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