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从学生层面出发提出了这样几个数学思想:学生学习的方式要逐步转化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创新实践;让学生主动地从事数学活动,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数学评价的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状况,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可见,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要随之变化,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读懂数学。可以说,研究学生就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任务。为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谈如何研究学生。
了解学生知识背景
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是教师上好每一节新课的关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教师上课创设情景的主要依据。课堂上常会出现:教师认为很简单的内容,学生学起来却可能很难;教师认为很难的知识,学生却可能一点就透。于是,学生对教师精心设计的各个环节根本不感兴趣,整堂课成了教师的“独角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笔者认为是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顾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仅仅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很多老师在上公开课之前要接触学生,目的就是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如果上课的内容学生接触过,那么接触到什么程度要了解;如果上课的内容学生没有接触过,那么教师事先该预设些什么。这不就是为了上好一节课做准备吗?
因此,教师在每上一节课之前,就需要想想这个内容学生已经了解多少;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哪些难以掌握的部分是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内容可以略讲甚至不讲,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把握课堂。
关注学生兴趣爱好
当教师仔细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时,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往往也是他们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科。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兴趣有两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方面,教师要知道学生对数学感不感兴趣;另一方面,如果学生不感兴趣,教师该怎样激发他们的兴趣。最近有幸拜读了北京教科院数学教研员范存丽老师的《优秀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深有感触。实际上,教师只要用行动回答好其中提出的几个问题,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数学感兴趣。
小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老师?实际上,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不过大相径庭,无非就是学生喜欢知识渊博、幽默风趣、能和他们做朋友的老师等。但是反过来更容易理解,学生最不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老师?根据调查可以归纳为:严肃、严厉、总批评学生;知识贫乏,没有创新;眼中没有学生;不能一视同仁;辱骂体罚学生;动辙请家长等。
小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当前,很多老师在上课时往往忽略了学生,只是枯燥地讲、练、抄。教师可以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学生,会喜欢这样的课吗?”笔者做了个总结:小学生喜欢师生能互动的课堂,喜欢老师多讲故事的课堂,喜欢有游戏的课堂,喜欢能动手的课堂,喜欢简单明了的课堂。
教师用什么方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的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靠教师慢慢培养。实际上,教师可以在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中寻找答案。在这里笔者收集了一些方法,与大家共同学习:史料法、创设情景、故事法、教具、惊异欣喜、竞争、体验成功、多媒体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因材施教、重视情感培养。无论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数学更感兴趣。
研究学生认知规律
重视学生学习现状 教师应该直面的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把课堂教学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如果这样,教学安排的起点就可以高一些,设计课程内容可以适当加大难度,在教学创新上的功夫就可以下得深一些。这样,以学生为主体参加的各项教学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投入就会有更好的效果。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由其学习过程所决定,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教师指导的,所以教师如何教学将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往的教学过分注重教师的“教”,学生主要以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学,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但创新能力缺乏的现象。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充分认识学生,只有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情景进行教学。
重视学生知识过程 教师应该注意到,新课程在编排时,有的知识是一个序列。以往,教师们往往会把一个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如在出现分数时,很多教师就把分数的运算和分数的解决问题一起进行教学;而现在,教师把分数进行了分解教学“先认识,再加减法,最后乘除法”,之后把解决问题再分散在里面,而且把知识块分解到各个年级。这样的调整,就是考虑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重视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过程。只有把所教的学生研究透了,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搞好针对性教学,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了解学生知识背景
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是教师上好每一节新课的关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教师上课创设情景的主要依据。课堂上常会出现:教师认为很简单的内容,学生学起来却可能很难;教师认为很难的知识,学生却可能一点就透。于是,学生对教师精心设计的各个环节根本不感兴趣,整堂课成了教师的“独角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笔者认为是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顾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仅仅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很多老师在上公开课之前要接触学生,目的就是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如果上课的内容学生接触过,那么接触到什么程度要了解;如果上课的内容学生没有接触过,那么教师事先该预设些什么。这不就是为了上好一节课做准备吗?
因此,教师在每上一节课之前,就需要想想这个内容学生已经了解多少;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哪些难以掌握的部分是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内容可以略讲甚至不讲,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把握课堂。
关注学生兴趣爱好
当教师仔细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时,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往往也是他们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科。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兴趣有两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方面,教师要知道学生对数学感不感兴趣;另一方面,如果学生不感兴趣,教师该怎样激发他们的兴趣。最近有幸拜读了北京教科院数学教研员范存丽老师的《优秀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深有感触。实际上,教师只要用行动回答好其中提出的几个问题,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数学感兴趣。
小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老师?实际上,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不过大相径庭,无非就是学生喜欢知识渊博、幽默风趣、能和他们做朋友的老师等。但是反过来更容易理解,学生最不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老师?根据调查可以归纳为:严肃、严厉、总批评学生;知识贫乏,没有创新;眼中没有学生;不能一视同仁;辱骂体罚学生;动辙请家长等。
小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当前,很多老师在上课时往往忽略了学生,只是枯燥地讲、练、抄。教师可以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学生,会喜欢这样的课吗?”笔者做了个总结:小学生喜欢师生能互动的课堂,喜欢老师多讲故事的课堂,喜欢有游戏的课堂,喜欢能动手的课堂,喜欢简单明了的课堂。
教师用什么方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的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靠教师慢慢培养。实际上,教师可以在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中寻找答案。在这里笔者收集了一些方法,与大家共同学习:史料法、创设情景、故事法、教具、惊异欣喜、竞争、体验成功、多媒体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因材施教、重视情感培养。无论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数学更感兴趣。
研究学生认知规律
重视学生学习现状 教师应该直面的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把课堂教学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如果这样,教学安排的起点就可以高一些,设计课程内容可以适当加大难度,在教学创新上的功夫就可以下得深一些。这样,以学生为主体参加的各项教学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投入就会有更好的效果。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由其学习过程所决定,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教师指导的,所以教师如何教学将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往的教学过分注重教师的“教”,学生主要以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学,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但创新能力缺乏的现象。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充分认识学生,只有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情景进行教学。
重视学生知识过程 教师应该注意到,新课程在编排时,有的知识是一个序列。以往,教师们往往会把一个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如在出现分数时,很多教师就把分数的运算和分数的解决问题一起进行教学;而现在,教师把分数进行了分解教学“先认识,再加减法,最后乘除法”,之后把解决问题再分散在里面,而且把知识块分解到各个年级。这样的调整,就是考虑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重视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过程。只有把所教的学生研究透了,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搞好针对性教学,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