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读、悟,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以课文为例,把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和表达交流的实践过程中稳步提升语文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有读写结合点,这对提高学生语用能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读写结合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些教师还走进一些误区,导致高耗低效或高耗无效。针对这一困惑,笔者在中高年级教学实际中总结出三个对策,希望给教师们提供帮助。
【关键词】读写结合;误区;对策
寻找一个恰当的读写结合点,提高学生说话写作的能力,这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时下的教学中,读写结合出现了以下三个误区。
一、教学方法公式化、机械化
这主要表现在忽视学段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我们常看到,同一篇课文,教师在不同年级都是同一个读写结合点,完全忽视了阅读教学在不同学段承载的不同学习价值和功能。教师不顾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运用机械的、公式化的读写教学策略和方法展开课堂学习活动。
二、“言”和“意”分离
有时教师准备不足,对于课文的表达形式缺少恰如其分的理性解读,使得课堂上语言的积累、表达方法的习得只能停留在模糊的感性层面上,无法建构于学生的言语系统中。
三、“拉郎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这类教师在教学中,一遇上典型句式或构段方式,就要学生练习说话、写话,进行仿写。这些训练全然不顾及文本情感价值和学生的实际体悟,“拉郎配”式地把学生的情感从文本中拽出来,完成训练后又仓促地把学生送回阅读中。这样,“读”似乎促进了“写”,“写”却无益于“读”。
(一)在贴近生活处找着眼点,避免公式化
《语文课程标准》就习作教学有这样的建议:“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学生所学课文多数篇目思想深刻,情感美好,学习这样的文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表达训练,所产生的文字效果应该是积极向上的。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结束前,我安排了一个说话练习:小钱如果见到那个为他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他们会说些什么?
在了解课文内容以后,全班同学两人一组展开对话。小钱的话题主要是感激,台湾青年的话题主要是关怀,他们互相畅谈见面的喜悦,共叙血脉亲情,其乐融融。这一安排,在语言训练中强化了课文中心的把握,巩固了所学知识。
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说话。有的低着头,手不停地摆弄着自己的衣角;有的手托着腮,似乎在责备自己,怎么能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呢;有的趴在桌子上,瞪大了眼睛望着黑板不知如何是好;还有的眼睛突然绽放光芒,他一定在下决心要好好地回报爸爸妈妈。
多么好的排比句呀!没有以往的公式化思维。学生在练笔的同时,完成对原文的再思考,并在积累练笔中也理解了课文内容,很巧妙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二)简约目标,达到言意兼得
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精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会使师生有更多的精力、时间分配在每个学习训练的过程中,这样课堂才会有深度地推进,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习得才有可能实现最大化。这正如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所说:“只有目标集中简洁,教学才能做到简约而丰满。‘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道理。当然,目标集中,并不意味着学习过程就一定单调。”张老师对此还有如下阐述:“在教学预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一个环节的多功能性,尽力做到‘以一当十’,努力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显得慧意玲珑。”为此,我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尝试,并取得言意兼得的效果。
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情深意浓,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但从培养学生个性的角度出发,可以从课文中挖掘诸多德育点进行教学,如引导学生信守诺言,珍惜友情;提醒学生保护环境,爱护树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鼓励学生无私奉献等。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是对话。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对话,品味对话之后进行对话方面的语言文字训练。
师: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她好难过呀,作为好朋友,灯火怎么忍心让自己的好朋友难过呢?请你替灯火劝说鸟儿,让她开开心心地飞走。
生1:鸟儿,你不必难过,你信守诺言了,我为拥有你这样的好朋友而高兴。
师:可是,我再也见不到你了,你从此就消失了。
生2:虽然我不在了,但我为别人带来了光明,我没有什么遗憾,你应该为我高兴呀!
师:你能这样想,真是伟大!可是有很多和你一样的大树被砍伐了,带来了很多自然灾害,长期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啊!
生3:那你就更别难过了,你的歌声很美,用你的歌声来告訴那些乱砍滥伐树木的人,让他们爱护大自然吧。
师:好了,我不难过了,我相信,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你!
这段话前后承接紧密,充满真情。训练的目标简洁清晰,拓展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阅读,加强了语言文字训练,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对话交流中明白了很多道理,岂不既得“言”又得“意”?
教学三年级下册《妈妈的账单》一课时,等学生读懂课文以后,我请学生回忆自己妈妈的事,饱含深情地为妈妈写几句话,为了勾起他们的情感记忆,我提示以“忘不了”为开头。下面是其中一个同学的习作片段。
忘不了妈妈对我的爱。忘不了妈妈在厨房里不停地做菜,我却在饭桌旁焦急地等待;忘不了妈妈每天叮嘱我,要好好学习,注意身体;忘不了妈妈知道我生病时急切地拉着医生问这问那,东奔西走;忘不了妈妈的皱纹变深,白发慢慢增多……妈妈,我爱你!
这样,寓德育于语言训练之中,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也是对课文内容思考的拓展,走进文本,并超越文本。对此,感恩父母教育还需要老师喋喋不休地讲解吗?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言语表达能力,在课堂上我常常会寻找文章中的读说结合点让他们想象说话,集思维、语言、理解能力于一次同时进行,以实现课堂的简约化,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三)巧抓读写结合点,拒绝“拉郎配”
四年级上册《火烧云》这篇课文虽然精读课文,但其写作特点明显,尤其是对火烧云形状的描写很值得学生学习借鉴,为写景作文打基础。教学《火烧云》时,我直接让学生读课文,找到描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后面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仿照作者的写法进行说、写训练上。
如仿照“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这句话说说火烧云的颜色变化。
小学作文是“习作”阶段,需要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巧设模仿,体验习作,应是指导学生习作的主要方法。譬如学生所学课本中一篇篇精美的文章通过学生的朗读,教师的适时点化,都可以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如果在课堂上选择一两个精美片段引导学生随机模仿,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让学生从中感悟出写作方法。
学生写完后,我及时评析,重点引导学生把动作写得准确、细致、连贯。这对学生以后的习作有着非常好的指导作用。课堂上善于抓住读写结合点,让学生有例可循,学生自然就得心应手,不再“拉郎配”。
读写结合是“关注表达”“强调语用”的重要策略之一,它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体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可以激发学生内心的表达愿望和敏感地寻找表达的“点”。不论读写结合的何种策略,根本上还是为了应合学生表达的需要。
【关键词】读写结合;误区;对策
寻找一个恰当的读写结合点,提高学生说话写作的能力,这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时下的教学中,读写结合出现了以下三个误区。
一、教学方法公式化、机械化
这主要表现在忽视学段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我们常看到,同一篇课文,教师在不同年级都是同一个读写结合点,完全忽视了阅读教学在不同学段承载的不同学习价值和功能。教师不顾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运用机械的、公式化的读写教学策略和方法展开课堂学习活动。
二、“言”和“意”分离
有时教师准备不足,对于课文的表达形式缺少恰如其分的理性解读,使得课堂上语言的积累、表达方法的习得只能停留在模糊的感性层面上,无法建构于学生的言语系统中。
三、“拉郎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这类教师在教学中,一遇上典型句式或构段方式,就要学生练习说话、写话,进行仿写。这些训练全然不顾及文本情感价值和学生的实际体悟,“拉郎配”式地把学生的情感从文本中拽出来,完成训练后又仓促地把学生送回阅读中。这样,“读”似乎促进了“写”,“写”却无益于“读”。
(一)在贴近生活处找着眼点,避免公式化
《语文课程标准》就习作教学有这样的建议:“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学生所学课文多数篇目思想深刻,情感美好,学习这样的文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表达训练,所产生的文字效果应该是积极向上的。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结束前,我安排了一个说话练习:小钱如果见到那个为他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他们会说些什么?
在了解课文内容以后,全班同学两人一组展开对话。小钱的话题主要是感激,台湾青年的话题主要是关怀,他们互相畅谈见面的喜悦,共叙血脉亲情,其乐融融。这一安排,在语言训练中强化了课文中心的把握,巩固了所学知识。
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说话。有的低着头,手不停地摆弄着自己的衣角;有的手托着腮,似乎在责备自己,怎么能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呢;有的趴在桌子上,瞪大了眼睛望着黑板不知如何是好;还有的眼睛突然绽放光芒,他一定在下决心要好好地回报爸爸妈妈。
多么好的排比句呀!没有以往的公式化思维。学生在练笔的同时,完成对原文的再思考,并在积累练笔中也理解了课文内容,很巧妙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二)简约目标,达到言意兼得
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精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会使师生有更多的精力、时间分配在每个学习训练的过程中,这样课堂才会有深度地推进,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习得才有可能实现最大化。这正如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所说:“只有目标集中简洁,教学才能做到简约而丰满。‘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道理。当然,目标集中,并不意味着学习过程就一定单调。”张老师对此还有如下阐述:“在教学预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一个环节的多功能性,尽力做到‘以一当十’,努力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显得慧意玲珑。”为此,我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尝试,并取得言意兼得的效果。
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情深意浓,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但从培养学生个性的角度出发,可以从课文中挖掘诸多德育点进行教学,如引导学生信守诺言,珍惜友情;提醒学生保护环境,爱护树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鼓励学生无私奉献等。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是对话。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对话,品味对话之后进行对话方面的语言文字训练。
师: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她好难过呀,作为好朋友,灯火怎么忍心让自己的好朋友难过呢?请你替灯火劝说鸟儿,让她开开心心地飞走。
生1:鸟儿,你不必难过,你信守诺言了,我为拥有你这样的好朋友而高兴。
师:可是,我再也见不到你了,你从此就消失了。
生2:虽然我不在了,但我为别人带来了光明,我没有什么遗憾,你应该为我高兴呀!
师:你能这样想,真是伟大!可是有很多和你一样的大树被砍伐了,带来了很多自然灾害,长期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啊!
生3:那你就更别难过了,你的歌声很美,用你的歌声来告訴那些乱砍滥伐树木的人,让他们爱护大自然吧。
师:好了,我不难过了,我相信,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你!
这段话前后承接紧密,充满真情。训练的目标简洁清晰,拓展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阅读,加强了语言文字训练,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对话交流中明白了很多道理,岂不既得“言”又得“意”?
教学三年级下册《妈妈的账单》一课时,等学生读懂课文以后,我请学生回忆自己妈妈的事,饱含深情地为妈妈写几句话,为了勾起他们的情感记忆,我提示以“忘不了”为开头。下面是其中一个同学的习作片段。
忘不了妈妈对我的爱。忘不了妈妈在厨房里不停地做菜,我却在饭桌旁焦急地等待;忘不了妈妈每天叮嘱我,要好好学习,注意身体;忘不了妈妈知道我生病时急切地拉着医生问这问那,东奔西走;忘不了妈妈的皱纹变深,白发慢慢增多……妈妈,我爱你!
这样,寓德育于语言训练之中,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也是对课文内容思考的拓展,走进文本,并超越文本。对此,感恩父母教育还需要老师喋喋不休地讲解吗?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言语表达能力,在课堂上我常常会寻找文章中的读说结合点让他们想象说话,集思维、语言、理解能力于一次同时进行,以实现课堂的简约化,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三)巧抓读写结合点,拒绝“拉郎配”
四年级上册《火烧云》这篇课文虽然精读课文,但其写作特点明显,尤其是对火烧云形状的描写很值得学生学习借鉴,为写景作文打基础。教学《火烧云》时,我直接让学生读课文,找到描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后面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仿照作者的写法进行说、写训练上。
如仿照“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这句话说说火烧云的颜色变化。
小学作文是“习作”阶段,需要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巧设模仿,体验习作,应是指导学生习作的主要方法。譬如学生所学课本中一篇篇精美的文章通过学生的朗读,教师的适时点化,都可以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如果在课堂上选择一两个精美片段引导学生随机模仿,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让学生从中感悟出写作方法。
学生写完后,我及时评析,重点引导学生把动作写得准确、细致、连贯。这对学生以后的习作有着非常好的指导作用。课堂上善于抓住读写结合点,让学生有例可循,学生自然就得心应手,不再“拉郎配”。
读写结合是“关注表达”“强调语用”的重要策略之一,它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体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可以激发学生内心的表达愿望和敏感地寻找表达的“点”。不论读写结合的何种策略,根本上还是为了应合学生表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