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意脉与文本意脉的合一或重构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dy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蒲松龄的《狼》。现在,请你们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什么,但是不要重复刚才老师的话。
  生:这节课上的是《狼》,蒲松龄写的。
  师:这是重复老师的,只是颠倒了字。
  生:今天我们上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较劲的故事。
  師:还有文体的角度呢?或者其他的角度,都可以说。
  生:今天我们上的是蒲松龄写的文言文《狼》。
  师:文言文,这是一个角度。还有什么?
  生:今天我们上的是选自《聊斋志异》的课文《狼》。
  师:从故事情节或者从另外的角度来看……
  生:今天我们阅读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搏斗的精彩情景。
  师:欣赏这样一个情景。还有,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对不对?《聊斋志异》是小说故事集。再从文章结构来看,我们学的是……
  生:一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言文。
  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
  (生读)
  师:看看文章的结构,它实际上分两块,你们看着练习题来思考。现在大家看课文,大声地读起来。
  (生读)
  师:有两个地方要注意一下:第二段这个“之”要读得很轻,(范读)“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个“之”不要读太重;还有一个地方,“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不要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刚才,大家读得很流畅,但故事的味道没有读出来,速度比较平缓。再读一次,请自读,不要齐读。
  (生读)
  师:好,请大家读课文注释,读起来……
  【评析】 这一环节属于思维预热。和学生商定学习内容,意在使教学开发基于真实学情,同时也悄然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在学生读顺语气、读准节奏、读懂内容、读明结构的基础上,再提出读出味道的要求,的确可以不断刷新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审美认知。
  但是,先确定学习内容,再通过朗读检测预习效果的教学顺序似有不妥。要想基于真实学情展开教学,感性的朗读应该放在第一步,这是最灵动、最自然、也是最真实的检测。一旦发现问题,可以立刻化之为教学内容,比直接硬生生地和学生商榷学习内容更靠谱——学生对学什么答非所问,教者苦引无果,只好自己道出答案:文体、情节、结构,这种尴尬现象的发生,固然和指导不力有关,但认知逆行是不可忽视的根本原因。
  另,将文本界定为短篇小说也不够精准。准确地说,应该是“寓言体小说”。通览教学全程,教者对情节、人物形象分析用力较多,对文本的寓意置若罔闻,正是对“寓言体”认知不到位造成的一个不该发生的失误。
  二
  师:这一节课,我们完成四个学习任务。第一个学习任务是(屏显):
  1.请同学们进行联想,写出含“狼”的成语。
  2.理解下面四组字词。
  ①标出拼音:窘( ) 倚( ) 瞑( ) 隧( )
  ②指出含义:丘( ) 犬( ) 洞( ) 隧( )
  ③区别词义:去( ) 股( ) 盖( ) 耳( )
  ④解释意思:少时( ) 顷刻( ) 变诈( ) 几何( )
  3.辨析下面多义词的意思。
  恐前后受其敌( ) ?摇盖以诱敌( )
  4.写出下面一句话的意思,说明它在文中的作用——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师:大家看一下练习,这叫课堂智能练习。这份练习有四个题目,咱们分组来做,一个组做一题。
  交流——
  成语:学生或自说或在教师引导下说出了下列成语——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狈为奸、引狼入室、如狼似虎、鬼哭狼嚎。有学生说“豺狼虎豹”“一片狼藉”也是成语,被教者纠正。教者同时指出:绝大多与狼有关的词语都是贬义的,这篇文章中写到的狼是凶狠的。
  正音:读“少(shào)时”错误,读“少(shǎo)时”正确。
  释字:“犬”,像狗一样;“洞”,打洞;“隧”,打洞。
  译句:学生译完句子,说到该句起总结全文的作用,揭示了一个道理:动物当然是狡猾的,但是它们再怎样也高明不过人。教师趁机点化:这是一篇叙议结合的文章,前面是叙,后面是议,有了这些议,就表达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就是讲明了一个道理。
  【评析】 注意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对易误解处有意逗留,强化学生的认知,精神可嘉。但这个环节讲得越细,越体现学生自学的低能、教师包办积习的严重。即使要讲,也应放到教学的起始环节,且不能面面俱到。针对学生的易误解处,以点带面地查一下即可,算是别样的提醒;让学生自说预习困惑或经验,并相互间解答、分享更好;最理想的是随文检测,既不中断教学意脉,又能让学生结合特定的语境去动态地理解,还能便于集中精神力量感悟文本的形式秘妙。
  课堂上大讲特讲字词句知识,说到底是应试思维在作祟。积染成习,更是不少老师掩盖平庸思想、薄弱学养的遮羞布。
  解释“犬”字,明显在上一环节提醒“其一犬坐于前”的朗读时,可一并解决。
  三
  师:我们第二个学习任务是——师生诵读品评(屏显)。分三步走:第一步,从屠户的角度评点段落内容;第二步,从狼的角度评点段落内容;第三步,从语言的角度评点段落内容。评点内容放在前四段“叙”这一部分。我们这样做:大家读第一段,然后停下来,这个时候应该有个同学起来说“这一段的大意是……”或“这一段的作用是……”。
  学生阅读思考后,师生交流。
  第一段:写屠户遇狼,交待故事的起因,点明时间、地点,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写屠户惧狼,这是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段:屠户毙狼,这应该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尾。
  师:挺好,刚才是从屠户的角度评说课文,下面从狼的角度来评这四段。老师提个建议,这样说:“这一段写两狼怎么样……
  生:第一段写两狼跟踪那个屠户。
  师:用课文的话来说,“两狼缀行甚远”。很好,第二段。
  生:第二段是写“兩狼之并躯如故”。
  师:给你换一种说法,“两狼穷追不舍”,第三段呢?
  生:两狼对屠户虎视眈眈。
  生:我认为是两狼很邪恶地……
  师:咄咄逼人。
  生:我觉得这一段是两狼与屠户对峙。
  师:两狼与人对峙,简单地说就是两狼逼人,把人逼到柴堆边了。第四段呢?
  生:两狼被毙。
  师:好的。下面再从语言的角度来评说。你们朗读课文,我来评。一段一段地读,一段一段地评。
  生读“一屠晚归……”
  师:这一段开门见山,二十个字就点明了记叙的要素。两狼跟踪逼人,写出了紧张的气氛,情景扣人心弦,
  生读“屠惧……”
  师:这一段描写细腻,“投”“复投”写出了屠户的一再退让,“并驱如故”表现了狼的联合作战。这时候的情景是,强敌压境,不容乐观。
  生读第三段。
  师:这一段动词用得非常好。“恐”“顾”“奔”“倚”“驰”“持”一连串的动作写出了屠户的紧张,也写出了他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奔”“倚”“驰”“持”使这一段故事更加紧张。故事的危险性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生读“少时……”
  师:这一段手法用得好,“一狼径去”给我们留下了悬念。“其一犬坐于前”也是一个悬念。这两个悬念其实写的是一个阴谋,“转视积薪后”写出屠户的警觉,“数刀毙之”写出了屠户的果断,故事到了这一段,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评析】 此环节完成了两大学习任务:一是分别从屠户、狼的角度梳理情节,也涉及了叙事视角的感知;二是评点小说的修辞、气氛渲染、形象塑造、悬念设置等,皆是着眼于形式表现智慧,捍卫了语文的体性。两个任务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其间的变式则使学生触目皆新,学趣盎然。将传统的印象主义批评,从纸面搬到形声兼备的课堂上,更是体现了教者的大胆化用。
  遗憾的是,这种听评不是针对学生审美愤悱时的及时点化,而是改头换面的灌输,彰显的是比较扎实的教情,而非学生拈花微笑般领悟的学情,因此只能属于夭折的教学化用。
  “段”是“自然段”的上位概念,将“自然段”直接说成“段”,这种常识性的错误不该发生。
  四
  师:好,咱们的课文评读品析,就到这儿,下面我们完成第三个学习任务——语言欣赏体味(屏显)。每位同学认真地找一个地方,或者找一个词、一个句、一个段,谈谈“这个地方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老师先举个例,比如,一屠晚归,“晚”说明当时路上已无人了,一个“晚”字,就渲染出气氛。好,开始。自选内容,品味语言。方法是用你的笔,圈出一个地方,然后写上一两个关键词,就表示你的点评。
  学生自学一段时间后,师生交流。
  生:“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写出了屠户的冷静。如果他没有冷静的头脑,他就什么都不能做了,等着狼来吃他。
  师:写出屠户在情急之中能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
  生:我来说“乃奔倚其下”,这“奔”的动作很快,说明当时的形势很紧张。
  师:是啊,“奔倚其下”,快跑,跑到柴堆旁,靠着。放下担子,马上把刀拔出来,写出了屠夫的紧张,还有情形的惊险。
  生:我说“担中肉尽”,情况很危险。
  师:这地方是故事的伏笔,没有东西可扔了,一扔再扔,没有了!
  生:我说的是“缀行甚远”。狼很饿,它们就是不放过屠夫,写出了气氛的紧张。
  师:这里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是饿,还有另一个含义是在探虚实。狼不敢靠近人,远远地跟着,在观察形势。
  生:第二段“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这个“止”和“至”表现出狼的合作性和贪得无厌。
  师:是啊,不断地给屠夫强大的思想压力和心理压力,“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多危险啊!
  生:我讲的是“身已半入”。这个“半入”说明狼做好了从后面攻击屠夫的准备。
  师:是啊,狼在后面打洞,已打了一半了,还在继续往前打,形势也是够紧张了。
  生:“目似瞑,意暇甚”这句话写出了狼的狡诈。狼的战术是想让屠夫放松心理压力,放松警惕,然后就可以得逞了。
  师:是的,狼很狡猾,假装睡觉,迷惑屠夫,但正是这个机会给屠夫抓住了,因此,就有了“屠暴起”这个动作。
  生:“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说明当时矛盾跌宕起伏,情况紧急,容不得屠夫细想。
  生:“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说明屠夫已将担中的肉扔完了,但两只狼还穷追不舍。
  师:还有吗?
  生:“屠暴起”写屠夫在瞬间用很快的动作,很大的力气把狼杀死。
  师:速度快,力气大。第一刀劈了一下,第一只狼死了,连声音都没有,如果他有嚎叫的声音,另一只狼会知道……这一刀很厉害!再想一下,这篇小说为什么写一个屠户啊?他有刀啊,而且是杀猪刀。
  师:大家说得很好。时间不够了,老师小结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开头二十个字,写出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结尾二十个字,点明了主旨,使文章的含义深刻,中间一百多个字写出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作者的生动描写,把狼的变诈、屠夫的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
  【评析】 相对于上一环节的“段”评,本环节的“句”析因为有了学生思维的出场,变得生气盎然。从“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见出屠户的冷静,学生并未讲清其间的逻辑联系,教师跟进补充“在情急之中能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学生从“缀行甚远”中见出狼很饿,气氛的紧张,教师补充“另一个含义是在探虚实”,语言“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学记》),堪称令人耳聪目明的高质量对话。   “这个地方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的鉴赏方法仍有应试指导的僵化面影。师生鉴赏整体上并未将文本的形式秘妙说透,如人物形象塑造上用的复调手法——狼的狡黠与愚蠢,凶狠与怯懦,屠户的恐惧与冷静,紧张与细心——这种写法迥异于传统寓言的漫画化、平面化;情节发展中,双方力量强弱的太极式转化,教学也未涉及。但是,这种鉴赏中的“虫眼力”培养功不可没。假以时日,不愁学生审美上没有井喷式的突破。
  五
  师:我们下一个动作是什么?(屏显)课文趣味诵读。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要求加进一个“啊”字。
  生思考,试读。
  师:你的“啊”加在哪里?
  生:加在“盖以诱敌”前面。叙述完一件事后感叹一下,(大声喊)“啊,盖以诱敌”!
  生:我是加在最后一段开头“啊,狼亦黠矣……”
  师:你加在哪里?
  生:我加在“亦毙之”后面:“啊,都死了。”
  (众笑)
  师:他很高兴啊。你加在哪里?
  生:我加在“乃悟前狼假寐”前面,“啊,乃悟前狼假寐”,恍然大悟。
  生:我加在“屠暴起”前面。(大声朗读)“啊,屠暴起”,表达屠夫从内心发出的吼声。
  (众笑)
  师:你们的答案丰富多彩,可就是跟我的不一样!
  (众笑)
  生:我加在“以刀劈狼首”后面,狼的惨叫后面应加一个象声词,(大声朗读)“以刀劈狼首,啊,又数刀毙之”。
  师(笑):狼就“牺牲”了。我来说一个地方,(朗读)“少时,一狼径去,转视积薪后,啊!一狼洞其中。”加在最紧张的时候,这个时候屠夫突然发现一狼在他的身后打洞,加在这个地方最合适。你们加的大多数都对,但有些地方不对,“啊!狼死了。”不对,(众笑)好的,就在老师刚才加“啊”的地方,我们读起来啊,这个“啊”字要读得很传神。
  生齐读: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啊!)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师:这一课咱们就学习到这里,同学们很辛苦,很聪明,很积极,谢谢大家,下课。
  【评析】 用加感叹词“啊”的形式趣味朗读,的确将文言文教活了。为什么?埋在文字中的情感显形了!用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话说就是延宕读者的审美时长,更易实现生命融合!这样做的确可以更好地开拓审美空间,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体验,因而也更易一窥学生的审美素养。
  可惜的是,在这个节点上,教者依然未能把握好契机,将审美推向高峰。
  添加有两种方法:一是如教者所说,在“一狼洞其中”前添,表达屠户的吃惊和庆幸;二是在“狼亦黠矣”前添,表达作者的感叹和嘲讽,相当于文言文常用的“噫”“呜呼”之类。其他所有添法都会阻断文气,搅乱叙述视角。比如在“乃悟”前加,只要让学生用白话练说一下,荒诞和滑稽立见。
  因此,学生的五种添法只有一种是正确的,教者被学生的畅所欲言所惑,说“你们加的大多数都对”纯属误判。
  【总评】
  理想的语文教学一定是教学意脉与文本意脉的合一或重构。
  文本有了意脉,便会形散神聚;教学有了意脉,整体感、生命感、美感便会有足够的保障。课堂教学再怎么生成万千,意脉是不能随意被割裂或抛弃的。想有序性教学、群文教学、注重课程的综合与打通,对意脉的梳理和持守是永远的前提。想让文本解读或语文教学创新,可是对意脉却不甚了了,谁信呢?你尽可采用凯洛夫“五环节教学法”,中国的“红领巾教学法”,或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可是,如果没有注意教学意脉与文本意脉的合一或重构,文本整体气韵被摧毁得七零八落,就是必然的。为什么有些老师的课,看上去高大上,科学性十足,实际上却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散漫得不成体统,更谈不上有一点儿语文味?跟忽略文本意脉的合一或重构,不能说没有一点儿关联。
  教学须立足文本,教学意脉也须立足文本意脉。教学意脉与文本意脉可以合一,也可以重构。合一有表面形式的合一,如教学《藤野先生》,按“相识→相处→相别”的情节线,或按“平夷、和悦(添改讲义、纠正血管图)→激动难耐(关心解剖实习)→淡淡失落(询问裹脚法)→悲哀、不舍(依依惜别)”的情感线组织教学;也有内在意蕴上的合一,如按“狗的悲剧→人的悲剧→时代的悲剧”设计《小狗包弟》的教学。重构则更多地携带了主体的精神创造,就像朱光潜先生所说的“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融入了主体更多的情感、想象和思考,比如按“女儿情态的木兰→英雄情态的木兰→文化情态的木兰”组织教学,感受“文化情态的木兰”便是对文本意脉的重构。
  余老师的这堂课被称为“板块式”结构,有不断“爬坡”的感觉,显然是肯定这种设计带来的柳暗花明效果。但是,这种魅力的取得恰恰是在不知不觉中暗合了文本的意脉。比如,学生翻译卒章显志句,余老师点明文章结构上“叙议结合”的特色;让学生按“遇狼→惧狼→遇狼→毙狼”“缀行→对峙→被毙”的顺序评点段落内容;在“语言欣赏体味”环节,按“开头……结尾……中间”的次序小结行文特色。不过,对文本意脉的教学价值,余老师重视得还不够——关注了“叙”,忽略了“议”,使寓意的体悟完全处于虚位状态;只讲蒲松龄笔下狼的狡黠、凶狠,不点染学生狼也有慈爱、坚强的一面(如《若尔盖草原狼的故事》中的狼)即是明证。
  那么,教学意脉与文本意脉的合一或重构,该注意些什么呢?
  1.立足体性。即在形意兼顾中突出“形”——言语形式。文学评论家可以走从言语形式到言语内容的批评路子,语文老师不行。语文老师必须再多走一步,返回形式,引领学生体悟作者到底是如何巧妙、有力地表现内容的,这便是立足体性、持守体性。否则,语文课很容易被上成文化课、思想品德课或别的什么课。这方面,余老师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他想将文体、情节、结构的体认确定为教学内容;引领学生按不同的视角,梳理小说情节;在评段、析句、揣摩人物心理时,紧扣气氛渲染、形象塑造,均是着眼于语文体性捍卫的自觉实践。
  2.紧贴类性。即注意把握文本的类性特征,不要将各种文类的教学同质化,更不要将文本类性张冠李戴——如将人物形象分析定为诗歌教学的目标,将环境分析定为散文的教学目标,将情感体悟定位小说的教学目标。余老师教学《狼》注意了小说情节营构、气氛渲染、形象塑造方面的类性特征,却遗落了寓言体——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明确提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寄托”指的就是“寓言体”。因此,当学生浅表化地道出寓意,余老师没有及时地进行深度引导、阐发,导致教学的不完整,殊为可惜。
  3.开掘篇性。即在立足意脉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文本独特的形式表现智慧上多多用力。篇性常常是作者跨体写作或创体写作的核心所在,也是作者突破他人,超越自我的鲜明表征。教学中,如果捕捉到文本的篇性特征,往往可以使审美教学收到势如破竹、会通奥窔、触处生春的奇效。比如,本篇中的哲理品格、复调叙事、情节上的太极式转化、屠户形象塑造上的不断“翻转”,这是文本的深层魅力,也是真正动人的魅力。
  可是,因为受应试答题模式的影响,或受基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教学”说的遮蔽,共性化解读的惯性强力遏制了个性化的深度发掘,余老师对上述的篇性特征要么浅尝辄止——沒有顺势阐析寓意,也没有与蒲松龄《狼三则》中的另外两则寓言比较(那两则便缺失哲理品格);要么言不对路——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评点只是小说、故事、寓言的共性,而非《狼》的个性,正如孙绍振先生指出的那样:“把情节划分为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和结局平行的四个要素,属于形式逻辑的划分,是极其落伍的。充其量只是素材的形式外部形态,正等于把人分为头部、躯干、四肢,并不能揭示其内部的机制。”——《狼》的言语表现个性是上文提到的复调叙事、情节上的太极式转化、屠户形象塑造上的不断“翻转”。可是对这些独特之处,余老师竟统统忽视了,致使学生对作者言语表现智慧的体悟,基本上出于半尘封的状态,而作者教学的扎实、灵动和创造也因之大打折扣,这是颇值得深思的。
  [作者通联:大理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却并不喜欢完成语文作业。究其原因,无非是语文作业的刻板统一特点,使得学生丧失兴趣。笔者曾经做过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80%的学生认为语文课最有趣,同样,认为语文作业枯燥无味的学生,同样高达70%。这种鲜明的对比充分说明了个性赋予在高中语文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是何等重要!为此,笔者建议从层次、独立、共生三个方面接近这一目标。  一、作业
期刊
“意识流”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于19世纪提出的。詹姆斯认为人的意识不是片段的拼凑与连缀,而是斩不断、理还乱的混沌不堪的洪流,他称其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①。詹姆斯虽然提出这个问题,但他未能做进一步深入的阐述。要深入探究“意识流”这一心理学现象,就不能不借助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无意识”状态类似于睡眠前的自由联想,随意自
期刊
长期的实践与观察表明,初中经典小说教学失去应有的魅力,原因往往有两点。一是课堂教学与生活绝缘,二是课堂教学重复学生在独立状态下能够感知理解的内容。关于第一点,前人的研究已经很充分了。关于第二点,学界也达成了一些共识:阅读教学要教学生在独立状态下感知理解不了的内容,通俗地说就是“教学生不会的”。我们把学生在独立状态下能感知理解的内容称为学生的阅读“初感”。阅读教学的目的正是要学生超越自己的 “初感”
期刊
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精选了不少散文与小说经典作品,其中包括节选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第三到第六章,所选内容主要讲了风光秀丽的湘西边城端午节的风俗赛龙舟活动与翠翠心中悄悄滋长的爱情故事。遗憾的是翠翠的爱情故事是以悲劇收场的,这在文本的所选内容中也可看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
期刊
《扬州慢》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以其凄清低回的旋律,唱出了哀时伤乱之悲慨,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在教学中如何脱离那种“一解题二作者三释词四手法五思想”的程式化教学,如课程标准所言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深处,去发现作品意蕴,领悟作品的魅力,并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无论是对高中生的鉴赏水平还是对老师的教学水平,都是极大的挑战。  (教学片断)  师:清角吹寒,第四悲。(板书:四悲黄昏清角 虚写见悲)这个悲,
期刊
语文“学力发展”课堂“过程”呈现出从“线性程序结构”组合到“要素行动解释系统”建构的转化。“线性程序结构”组合的课堂注重学科知识的线性传授和学科学习行为形态的程序设计;“要素行动解释系统”构建的课堂则不仅追求通过学习行为学得学科知识,更强调的是通过课堂实践着的各要素(学科本体内容和教与学之间)的互动过程培育学科能力和素养。  本文从“组织层面”和“发展地带”两个方面来阐述语文“学力发展”课堂“要素
期刊
上语文课是语文教师的天职,上好语文课是语文教师的职责。然而将语文课上好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简单。目前的语文课堂,前卫的教学理念被挂在嘴上,先进的教学技术也正粉墨登场,但这华丽的背后,许多语文课其实已没有了语文的“真味”。  客观地扫描当前的语文课堂,这些现象并不少见:1.海阔天空式。课堂花样很多,随心所欲。作为阅读教学根本立足点的文本、文本语言,被有意无意地弱化。2.空中楼阁式。教师本人对文本的理解可
期刊
本刊讯 2017年9月15日晚8点至9点,《中学语文》读者群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国内合作办学优秀管理人才——“本真语文”发起人朱蒙老师,就“语文核心素养”这一主题开展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教研活动,活动主持人为莫羽和李欣荣二位老师。  朱蒙老师说“核心素养”本身是北师大一个团队研究的初级成果,是一个很好的概念,但对其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不过,朱老师所提的“核心素养”与教育部公布的核心素养并无关系
期刊
一、教师解读  课文题目看上去平常无奇,其实可以从中大做文章。本教学设计试图“以题解文”,“卖白菜”的“卖”字,既是教师解读的切入点,也是教学设计的中心,更可以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读懂了这个“卖”字,教师便可“执一驭万”,形成有新意和有深度的教学设计,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信心,引导他们更好地走进莫言的文学世界。  根据《当代汉语词典》对“卖”字的解释,笔者归纳出“卖”的以下四个含义:  1.交
期刊
摘 要 整本书阅读是一种阅读方法,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探究阅读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形成主动阅读鉴赏的良好习惯,形成对作品的深刻理解。教师带领学生主动阅读,通过课内与课外结合,精读与泛读交融能促进学生明确阅读目标,掌握阅读方法,在思考中了解作品的本质,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本文以《儒林外史》阅读为例探寻“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促进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