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新农村教育改革的启示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wh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的教育活动非常丰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中,陶行知以实验推广“乡村教育”作为改造农村的出发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陶行知主张“以教育救农村”,具有其独特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而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首先普遍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农村教育问题就凸显在我们面前。本文着力于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建设的借鉴和启示,进一步证明这一思想的时代价值,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措施,该措施主要围绕改革农村教育进行。这也是本论文的创新所在。
  一、当代新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教育投资不足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教育基础薄弱,不同地区、群体之间受教育的机会和教育质量很不平衡。虽然我国十分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投入了大量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所谓“僧多粥少”,相对于广大的贫困农村来说,教育投资明显不足。加上一些体制上的原因,这些资金运作起来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二)农村教育的办学观念和办学方向存在偏差
  由于受种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现今农村教育在办学观念和办学方向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很多农村的孩子发奋学习,努力考上了大学,可大学毕业后回乡的却寥寥无几,这就造成了农村的教育越来越落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也就慢慢拉大了。
  (三)农村教育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与农村发展不协调
  课程内容是教育的载体,决定着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中国农村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农村发展不协调,缺乏地方特色。课程在内容上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面向“三农”的地方课程,相反普遍存在着较为浓厚的城市化和应试化倾向。面对这样的问题,部分家长认为学习没用处,还不如让孩子早早的出去打工赚钱,造成了农村教育的日渐落后。
  (四)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存在诸多矛盾
  首先是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农村教师的学历、知识结构和能力不合理。其次,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最后,农村教师流失现象严重。大批优秀的骨干教师流向条件较好的城市,造成骨干教师缺乏,教师结构不合理。加之教师工资发放不及时,教师工资偏低,致使部分教师转变行业,造成了教师资源的流失。
  二、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乡村教育的地位
  在中国这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大国,必须大力发展乡村教育,用教育的力量来唤醒老农民,培养新农民,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
  (二)乡村教育的内容
  陶行知在乡村教育改革运动中,本着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根本大计的思想,积极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之中。他提出乡村教育必须以农村生活为内容,必须在农村生活环境中去学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和。这种目的要求学生不仅仅是只会读书,还要能适应社会,发现社会,改造社会,这是一种活的能力,必须在广阔的生活环境中去培养,必须打破旧的传统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隔绝的现象。生活中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教什么,整个乡村生活就是乡村教育的内容。教育要紧紧围绕着生活,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三)乡村教育的方法
  “活的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提出的乡村教育的方法。所谓“教学做合一”,就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与学的效果都体现在做上,只会动口,不会动手,是毫无用处的,不过真正的做不仅要会动手,而且要会动脑,手脑结合,才能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
  (四)乡村教育的关键
  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的关键在于好教师。他认为,发展乡村教育,必须要有一大批心甘情愿为农民及其子女服务,为改造乡村服务的乡村教师,办好乡村学校的关键在于要有好教师。好的教师可以促进乡村社会的改造与发展。他们不脱离乡村社会的实际,视乡村社会的改造与发展为己任,积极置身其中并为之做出贡献,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这样的教师,既是精英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大众文化的促进者。
  三、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新农村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力度,解决农村教育经费问题
  首先,政府应竭尽全力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其次,要拓宽融资渠道,调动多方投资办学的积极性,积极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或捐资办学,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体制。其三,科学规划、合理使用教育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杜绝浪费和重复建设。
  (二)更新农村教育观念,实现新农村教育办学方向的复位
  当前,我国已经开始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战略,发展重点从城市转向了农村,这种关注重点的变化,更加要求农村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及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复位,即始终坚持面向“三农”。应当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努力让农民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农业知识,鼓励更多的人到农村去,去建设新农村。
  (三)引进鲜活的农村教育内容,发掘农村现有的教学条件
  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应以乡村实际生活为指南针。农村教育的内容要与农村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真正体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引进农村环境中的鲜活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加大面向农村的教育内容,着重培养学生改造农村环境的活本领,教育内容要时效化、生活化,要符合“为了农村,面向农村,改造农村”的目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农村教育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关键。陶行知基于农村改造现实出发,提出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农村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尽管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的乡村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农村教育—这重中之重的教育,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
其他文献
所谓情境作文,可以理解为某种具体的情形、景象、境地等,激活作者联想和想象写下的文章。  情境式作文教学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评价,使学生在愉悦的无意注意的学习情境中,加速思维的碰撞,发出灿烂的火花,产生表达欲望,进而表达这种感受。情境式作文教学能把学生带入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真实可感的客观情境中,发展他们的具体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想象能力,并把语言功能的发
期刊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当无法用语言表达或是为了达到某种效果时,非语言交际可以突破语言的局限,实现更好地交流。研究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充分利用非语言交际手段,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沟通,是一个具有现实的课题,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方式之一。  课堂教学是一种交际行为,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两种形式进行:一是语言交际行为,二是非言语交际行为。  一、非语言交际的概念  非语言交际指交际者用身体的
期刊
在新课程历史课教学中,课堂提问依然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基本形式。当然,新课程所倡导的课程提问已经不同于传统的师问生答方式,而是师生间或生生间的双向互动。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良好思维品质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活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激情与活力。教师在备课中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掌握好问题设计的策略,精心地设计课堂提问
期刊
一、利用“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自主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直接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而且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新教材》中实验内容在呈现形式上,与旧教材不同的是已经没有单独列出的实验课,实验内容是以分散的形式分布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等
期刊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语言学家都强调语言和他的社会环境的联系和不可分离性。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是,离不开社会语言情景。所以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时,离不开社会语言情景。所以人们常说“在国内学习三年英语,不如到国外去学三个月。”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在真实的语言情景或模拟的情境中才能更好的组织思维,理解具体情景中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触景生情,激发表达思想的欲望,从而促进培养运
期刊
胡晓明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在他的著作《什么是教育》中讲到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对教育如此美丽的定义让我钦佩并憧憬,可是长期的基层教育管理工作中,我遇到的情况常常不是如此美妙的。今天的时代、社会、家庭、经济、文化的诸多因素导致了学生心理成长的复杂性,确实很难准确把握,我最大的困惑是作为教育者很难真正了解受教育者——学生的内心,深刻理解他们想
期刊
通过对中小学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是重要的,同时又是抽象和枯燥的。数学是机械记忆和解题训练加黑板上令人昏昏欲睡的讲解,数学只给我们压力,不给我们魅力。正是因为学生对数学的错误认识,研究数学美就变得尤为重要,数学美可以使学生正确的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帮助学生学习数学。  一、有关数学美的引入  没有一门学科像数学那样,在大家的心目中其重要性和亲近性竟产生这么大的分歧,一方面,所有的中小
期刊
谭丽碧  所谓“80后”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刚步入社会不久的新生代群体。有人说:“在20世纪里,60后的人是‘头低头’,崇尚实干;70后的人是‘背靠背’,看重责任;80后的人则是‘脸贴脸’,以快乐为导向,要有自己的空间,做喜欢做的事情,还要工作得愉快,要有成就感。进而,刚走上三尺讲台的“80后”教师,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已逐渐成了小学青年教师的主力军,并且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于是,培养“
期刊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因而,实施创新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对基础教育学科中的语文科而言,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已引起广大语文教育者的关注,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以下就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谈谈我的几点看法和做法。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开展启发诱导的教学活动,以利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览语文教
期刊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阅读是写话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写话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写话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这就是我们的长青话题——“读写结合”,也就是阅读与写话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201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低段学生写话的阶段目标中明确提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