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下,小学数学课堂着重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学生发展的必然。怎样高效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每位数学教师颇费心思的大事。《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收集, 整理数据, 作出决策进行交流合作的能力 ,是未来生活所必须的数学基本素养 ,也是人们就业和进一步学习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观察思维能力是制约数学能力提高的基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实践能力强弱的具体表现。小学数学课堂注重这几种能力的培养 ,能够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着眼探究实践,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课堂教学已经由教师讲授转向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来啦。课堂上注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试一试。有探究才会有创新, 有探究才会有成功。 教师要设计好问题探究过程和要求, 使学生带着任务去探究, 让学生去观察、去实践、去思考, 从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让每个学生把长方体火柴盒的六个面糊上纸,每两个相对的面糊同样颜色的纸,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老师问:长方体有几个面,是什么形状?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因为学生亲手糊过火柴盒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观察,都能有条有理地把观察的结果叙述出来。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观察其他部分,每个学生都积极得参加这一教学活动,兴趣很高,都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最后又由学生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完整地作了叙述,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准确、简明的数学用语做出总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践、观察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深化。
二、充分利用学具,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 又应用于生活实际, 笔者在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 学生既体验了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 又从中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活动能力。 操作时, (一)要注意内隐的学习活动变为外显的学习活动; (二)要选择恰当的学具; (三)要注意操作活动的独立性, 指导性, 合作性; (四)要注意操作总结.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时,24-8怎么算?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拿出24根小棒(2捆各10根,加上4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8根,想一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已会发现从散开的4根中减8根不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找到三种不同的摆法:
(1)将2捆小棒全部打开为20根,与散开的4根合起来是24根,从24根中直接拿走8根,剩下16根。
(2)从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8根,剩2根,与剩下的1捆加4根合起来是16根。
(3)将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再与4根合起来为14根,从14根中拿走8根剩6根,最后与一捆合起来是16根。
(4)先从散开的4根中拿走4根,再将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再拿走4根剩6根,最后与一捆合起来是16根。
随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已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算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具体算法。
三、抓住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数学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而是师生互动的平台, 数学课堂不是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 而是引发学生质疑, 发现问题的平台; 数学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 更应该是学生探究知识, 交流合作的摇篮。课堂上的交流合作是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 让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提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实现学习互补,提高合作交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发生,而不一定要人为地设计出某个时间段老师讲,某个时间段学生讨论,也不一定是老师问学生答。即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用“激励式”、“诱导式”,用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元、角、分”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黑板上用红笔写着1、10、100这样三个数字)
师: 哪个小朋友有办法把这三个数用等于符号连起来?
(学生感到很好奇,并开始交流)
生: 老师,100最大,1最小,怎么可能相等呢?
生: 对呀!老师,你是不是问错了?
师: 老师有没有问错呢,待我们上完这节数学课,你们就知道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始终被愉悦的特殊的气氛所感染、激励,由此产生情趣,思维的闸门也就情不自禁地打开了。在以上教学中,教师设置了一个矛盾情境。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 100比10、1大,怎么能用等于符号连接起来呢,这是错误的,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情境创设,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了学习的方向,也启迪了思维,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探究新知的学习活动中。
总之,新课程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通过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得到真正的体现,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真正体现出新的师生关系。
一、着眼探究实践,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课堂教学已经由教师讲授转向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来啦。课堂上注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试一试。有探究才会有创新, 有探究才会有成功。 教师要设计好问题探究过程和要求, 使学生带着任务去探究, 让学生去观察、去实践、去思考, 从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让每个学生把长方体火柴盒的六个面糊上纸,每两个相对的面糊同样颜色的纸,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老师问:长方体有几个面,是什么形状?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因为学生亲手糊过火柴盒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观察,都能有条有理地把观察的结果叙述出来。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观察其他部分,每个学生都积极得参加这一教学活动,兴趣很高,都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最后又由学生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完整地作了叙述,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准确、简明的数学用语做出总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践、观察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深化。
二、充分利用学具,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 又应用于生活实际, 笔者在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 学生既体验了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 又从中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活动能力。 操作时, (一)要注意内隐的学习活动变为外显的学习活动; (二)要选择恰当的学具; (三)要注意操作活动的独立性, 指导性, 合作性; (四)要注意操作总结.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时,24-8怎么算?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拿出24根小棒(2捆各10根,加上4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8根,想一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已会发现从散开的4根中减8根不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找到三种不同的摆法:
(1)将2捆小棒全部打开为20根,与散开的4根合起来是24根,从24根中直接拿走8根,剩下16根。
(2)从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8根,剩2根,与剩下的1捆加4根合起来是16根。
(3)将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再与4根合起来为14根,从14根中拿走8根剩6根,最后与一捆合起来是16根。
(4)先从散开的4根中拿走4根,再将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再拿走4根剩6根,最后与一捆合起来是16根。
随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已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算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具体算法。
三、抓住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数学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而是师生互动的平台, 数学课堂不是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 而是引发学生质疑, 发现问题的平台; 数学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 更应该是学生探究知识, 交流合作的摇篮。课堂上的交流合作是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 让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提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实现学习互补,提高合作交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发生,而不一定要人为地设计出某个时间段老师讲,某个时间段学生讨论,也不一定是老师问学生答。即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用“激励式”、“诱导式”,用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元、角、分”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黑板上用红笔写着1、10、100这样三个数字)
师: 哪个小朋友有办法把这三个数用等于符号连起来?
(学生感到很好奇,并开始交流)
生: 老师,100最大,1最小,怎么可能相等呢?
生: 对呀!老师,你是不是问错了?
师: 老师有没有问错呢,待我们上完这节数学课,你们就知道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始终被愉悦的特殊的气氛所感染、激励,由此产生情趣,思维的闸门也就情不自禁地打开了。在以上教学中,教师设置了一个矛盾情境。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 100比10、1大,怎么能用等于符号连接起来呢,这是错误的,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情境创设,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了学习的方向,也启迪了思维,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探究新知的学习活动中。
总之,新课程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通过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得到真正的体现,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真正体现出新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