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不假,但是作为班主任,对学生不可能尽是夸、尽是表扬,不可避免地要批评学生。那么如何批评学生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呢?这里面大有学问。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探讨一下班主任批评学生的艺术,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批评要情感投入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样,怀有真诚之心,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学生,才能使学生亲近、信任教师,和盘托出心底的秘密,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指点。
那些惰性心理、依赖心理较强的学生,他们的行为往往未得到别人的肯定,犯错误后又易受老师的训斥。长此以往,他们总觉得不被理解而产生一种惰性和逆反心理,有时甚至与老师对抗。碰到这样的学生,老师在教育批评时应加强情感投入,并在平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多关心,做好心灵的疏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满含期待地批评,这样往往能收到奇效。
我曾教过一名叫小马的学生,他经常不写作业,上课在座位上说话,下课常欺侮人,对老师的批评是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还常与老师“讲理”,在班上造成不良影响。对这样的学生,如果仅靠训斥,只能越训越“皮”、越训越没自尊心。为了转化他,我首先从沟通师生情感入手。他犯错误时,我总是心平气和地单独与他谈话,帮他分析危害。他看到我对他不讨厌、不嫌弃,而是对他很平等、很真诚,就对我慢慢亲近了——我用情感的缰绳套住了这匹不驯服的“小马”。在日常生活中,我慢慢诱导他走上道德规范的正轨,在学习生活上多关心他,给他为集体做事的机会,使他把我的关心变为自己的道德情感。现在,这匹“小马”懂事多了,做事能顾及到别人的感受,做到心中有他人了,在行为上能用《小学生守则》来约束自己。
学生有缺点、错误时,不要使用侮辱性语言,不能当众训斥。如果老师狂轰乱炸,学生接受的只是老师怒不可遏的批评,至于老师说话的具体内容已变成次要的信号了。如此的话,学生怎能受到真正的教育?我觉得,老师适当地使用沉默比直接训斥更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记得我班有一个叫小妮的学生,为人诚实,虽不善言辞,却能与同学融洽相处、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学生。在一次考试时,我无意中发现她将一张写满答案的纸条放在铅笔盒里。当时,对她这种出乎意料的举动,我可以说是怒发冲冠:难道她每次考试的成绩都是抄来的吗?我正想对她狠狠地训斥一通,可当我严厉的目光和她的目光相遇时,发现她脸红了,并悄悄地低下了头。这时,我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悄悄地收了纸条,慢慢地转过身。后来,她主动找到我,对其错误作了深刻地检讨,并向我敞开了心扉,道出其中的原因:原来她的妈妈对她许诺,若期中考试得双百,就奖给她一辆自行车。她怕考不好,就采用了这种不正当的手段,以期得高分。就此,我和她共同分析,端正看法,她表示诚恳接受。试想,那时我如对她直接训斥,势必将不良和不愉快的心理感受结合在一起。它往往表现为表情呆板、态度生硬、语言过激,加上那种盛气凌人的气势,很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压力,形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很难达到教育学生的效果。适当使用沉默,实际上是为学生创造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行为调节、自我教育的空间,也容易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二、批评要讲究艺术
批评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恰当好处的批评,能够有效地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缺点,但如果掌握不好尺度,则会使学生失去自尊,自暴自弃。所以说,苦口良药学问深,作为教师,只有抓住时机,采取适当的批评方法,才能药到病除,收到良好的效果。归纳起来,批评有以下几种方式:
1、批评要寓于讲故事、打比方中
低年级学生天真幼稚、年龄较小,对道理的理解往往不容易到位,他们有时还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存在。老师对他们可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寓批评于讲故事、打比方或意味深长的动作、言语之中,促使学生深思、自责。著名教育家孙敬修见几个孩子在折树枝,便把耳朵凑过去,装出听什么的样子。孩子们好奇地问爷爷在听什么,他说是在听小树苗哭泣。“小树苗也会哭吗?”“是呀!你们折了它,它当然要哭。它们说,它们长大好为大家做贡献呢,请你们不要损害它们。”孩子们听了,羞愧得脸也红了。后来,他们自动组织起护林小组。孙敬修未说一句责备的话,却取得了一般批评所难以取得的效果,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2、建议性的批评
建议性的批评是指在批评时带有商量、讨论的口气,与学生交换意见。一般的做法是老师以商量问题的态度,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与学生交谈时平心静气,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气氛,使学生打消顾虑,与教师配合,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是幼稚的,常在主动工作和做好事的时候犯错误。对于这种由于想得不周到、顾此失彼的错误,决不能简单否定、讥笑。老师要热心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在他们面临失败的时候,帮助他们取得成功。或者老师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惋惜来表示自己的批评态度。如:“你什么都好,就这方面存在不足,实在可惜。”“你要是不犯这个错误,那该多好啊。”这种方式既达到了批评学生的目的,又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爱心,寥寥数语,效果却很明显。
3、做好铺垫的批评
批评之前,要做好使学生愿意接受批评的铺垫工作:用晨会课,讲讲面对错误的正确做法;树立榜样,讲讲名人在错误面前是怎样做的;在班级里反复强调勇于接受批评是学生的美德;讲讲“闻过则悲”、“闻过则闹”的危害。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对批评的承受能力,逐渐在班上形成自觉自愿接受批评的风气。
4、先表扬,后批评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的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尤其对于那些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丧失上进心、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批评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班主任用表扬代替批评,不失为一种良策。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还让学生感觉到班主任的公正。使用这种方法,要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后进生身上找到闪光点,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表扬时要恰如其分,不夸大其词,不轻描淡写。
5、暗示性的批评
暗示性的批评是指教师用语言、神态、人格等为暗示手段的一种批评方式。教师语言内容多为点拨提醒之类的话,主要适用于心细、敏感、自尊心强、能知错就改的学生。只要老师稍稍给予指责信号,略作点拨,他们就会立即改正错误。如我班的学习委员小聪一向表现不错,但在一节语文课讨论时,却与好友高声谈笑,其行为影响了他人的学习。于是,我在他到办公室领取作业本时顺便暗示他,作为班干部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做同学们的榜样。这样点到为止,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反之,如果不注意场合而乱批评一通,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6、戴“功”立“罪”的批评
小学生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許多的错误往往是自控力差造成的,在认识上不存在什么障碍。对这样的错误,讲多少道理,也往往是白费口舌,教师不妨“罚”他做一件好事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这种方法可消除犯错误学生的心理负担,还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往往使他们乐意接受。
应该指出,教师应有太阳一样光明磊落的胸怀,把自己的光和热送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不能厚此薄彼。对学生的缺点,不论是好学生或是后进生都不应偏袒,要一视同仁、公平相待。
教师教育学生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利用批评这一方式应以理解、信任、尊重、关怀、鼓励为基础,把自己看成一名学生,常与学生心理换位,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批评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批评要情感投入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样,怀有真诚之心,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学生,才能使学生亲近、信任教师,和盘托出心底的秘密,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指点。
那些惰性心理、依赖心理较强的学生,他们的行为往往未得到别人的肯定,犯错误后又易受老师的训斥。长此以往,他们总觉得不被理解而产生一种惰性和逆反心理,有时甚至与老师对抗。碰到这样的学生,老师在教育批评时应加强情感投入,并在平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多关心,做好心灵的疏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满含期待地批评,这样往往能收到奇效。
我曾教过一名叫小马的学生,他经常不写作业,上课在座位上说话,下课常欺侮人,对老师的批评是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还常与老师“讲理”,在班上造成不良影响。对这样的学生,如果仅靠训斥,只能越训越“皮”、越训越没自尊心。为了转化他,我首先从沟通师生情感入手。他犯错误时,我总是心平气和地单独与他谈话,帮他分析危害。他看到我对他不讨厌、不嫌弃,而是对他很平等、很真诚,就对我慢慢亲近了——我用情感的缰绳套住了这匹不驯服的“小马”。在日常生活中,我慢慢诱导他走上道德规范的正轨,在学习生活上多关心他,给他为集体做事的机会,使他把我的关心变为自己的道德情感。现在,这匹“小马”懂事多了,做事能顾及到别人的感受,做到心中有他人了,在行为上能用《小学生守则》来约束自己。
学生有缺点、错误时,不要使用侮辱性语言,不能当众训斥。如果老师狂轰乱炸,学生接受的只是老师怒不可遏的批评,至于老师说话的具体内容已变成次要的信号了。如此的话,学生怎能受到真正的教育?我觉得,老师适当地使用沉默比直接训斥更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记得我班有一个叫小妮的学生,为人诚实,虽不善言辞,却能与同学融洽相处、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学生。在一次考试时,我无意中发现她将一张写满答案的纸条放在铅笔盒里。当时,对她这种出乎意料的举动,我可以说是怒发冲冠:难道她每次考试的成绩都是抄来的吗?我正想对她狠狠地训斥一通,可当我严厉的目光和她的目光相遇时,发现她脸红了,并悄悄地低下了头。这时,我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悄悄地收了纸条,慢慢地转过身。后来,她主动找到我,对其错误作了深刻地检讨,并向我敞开了心扉,道出其中的原因:原来她的妈妈对她许诺,若期中考试得双百,就奖给她一辆自行车。她怕考不好,就采用了这种不正当的手段,以期得高分。就此,我和她共同分析,端正看法,她表示诚恳接受。试想,那时我如对她直接训斥,势必将不良和不愉快的心理感受结合在一起。它往往表现为表情呆板、态度生硬、语言过激,加上那种盛气凌人的气势,很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压力,形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很难达到教育学生的效果。适当使用沉默,实际上是为学生创造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行为调节、自我教育的空间,也容易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二、批评要讲究艺术
批评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恰当好处的批评,能够有效地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缺点,但如果掌握不好尺度,则会使学生失去自尊,自暴自弃。所以说,苦口良药学问深,作为教师,只有抓住时机,采取适当的批评方法,才能药到病除,收到良好的效果。归纳起来,批评有以下几种方式:
1、批评要寓于讲故事、打比方中
低年级学生天真幼稚、年龄较小,对道理的理解往往不容易到位,他们有时还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存在。老师对他们可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寓批评于讲故事、打比方或意味深长的动作、言语之中,促使学生深思、自责。著名教育家孙敬修见几个孩子在折树枝,便把耳朵凑过去,装出听什么的样子。孩子们好奇地问爷爷在听什么,他说是在听小树苗哭泣。“小树苗也会哭吗?”“是呀!你们折了它,它当然要哭。它们说,它们长大好为大家做贡献呢,请你们不要损害它们。”孩子们听了,羞愧得脸也红了。后来,他们自动组织起护林小组。孙敬修未说一句责备的话,却取得了一般批评所难以取得的效果,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2、建议性的批评
建议性的批评是指在批评时带有商量、讨论的口气,与学生交换意见。一般的做法是老师以商量问题的态度,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与学生交谈时平心静气,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气氛,使学生打消顾虑,与教师配合,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是幼稚的,常在主动工作和做好事的时候犯错误。对于这种由于想得不周到、顾此失彼的错误,决不能简单否定、讥笑。老师要热心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在他们面临失败的时候,帮助他们取得成功。或者老师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惋惜来表示自己的批评态度。如:“你什么都好,就这方面存在不足,实在可惜。”“你要是不犯这个错误,那该多好啊。”这种方式既达到了批评学生的目的,又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爱心,寥寥数语,效果却很明显。
3、做好铺垫的批评
批评之前,要做好使学生愿意接受批评的铺垫工作:用晨会课,讲讲面对错误的正确做法;树立榜样,讲讲名人在错误面前是怎样做的;在班级里反复强调勇于接受批评是学生的美德;讲讲“闻过则悲”、“闻过则闹”的危害。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对批评的承受能力,逐渐在班上形成自觉自愿接受批评的风气。
4、先表扬,后批评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的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尤其对于那些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丧失上进心、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批评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班主任用表扬代替批评,不失为一种良策。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还让学生感觉到班主任的公正。使用这种方法,要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后进生身上找到闪光点,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表扬时要恰如其分,不夸大其词,不轻描淡写。
5、暗示性的批评
暗示性的批评是指教师用语言、神态、人格等为暗示手段的一种批评方式。教师语言内容多为点拨提醒之类的话,主要适用于心细、敏感、自尊心强、能知错就改的学生。只要老师稍稍给予指责信号,略作点拨,他们就会立即改正错误。如我班的学习委员小聪一向表现不错,但在一节语文课讨论时,却与好友高声谈笑,其行为影响了他人的学习。于是,我在他到办公室领取作业本时顺便暗示他,作为班干部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做同学们的榜样。这样点到为止,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反之,如果不注意场合而乱批评一通,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6、戴“功”立“罪”的批评
小学生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許多的错误往往是自控力差造成的,在认识上不存在什么障碍。对这样的错误,讲多少道理,也往往是白费口舌,教师不妨“罚”他做一件好事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这种方法可消除犯错误学生的心理负担,还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往往使他们乐意接受。
应该指出,教师应有太阳一样光明磊落的胸怀,把自己的光和热送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不能厚此薄彼。对学生的缺点,不论是好学生或是后进生都不应偏袒,要一视同仁、公平相待。
教师教育学生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利用批评这一方式应以理解、信任、尊重、关怀、鼓励为基础,把自己看成一名学生,常与学生心理换位,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批评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