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其中自主是基础,合作是过程,探究是归宿,三者互为一体,互相促进。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等等,都应有助于这一学习方式的形成。
一、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它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是一种高效益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能读懂的不讲;似懂非懂的,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自己领悟;不懂的,教师精讲。
自主学习主要在“放”上做文章。
1.内容要开放。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可以将学习内容加以适度的补充或重新组合,拉近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例如,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是写人单元,我们可以将本单元几篇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要求同学们在整体阅读几篇课文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一篇进行精读,了解人物风采、感受人物品格、学习写人方法,然后全班开展“人物素描”比赛,交流学习成果。这样,让学生自选学习内容,他们的选择得到了尊重,个体差异得到了关注,学习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极大提高。
2.学法要开放。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的差异,其认知事物的方式也各有特点。把选择学法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可以扬长避短,使学生容易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学某段课文,想读的就让他们尽情的朗读,想讨论的就讨论,想画的就画,想写的就写……这样,语文课上学生读的读、看的看、写的写、想的想、讨论的讨论,看似很“乱”的课堂,其实是充满生机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学生是各有所得。
3.时空要开放。教师要尽可能地在时间上、空间上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活动的时间应得到充分的保障,教师的活动时间必须尽可能的压缩。活动空间上,要尽力扩大学生的活动空间,例如在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这一课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了简短的“培训”(知识点讲解)后,组织学生进行现场采访,允许同学们在课堂里有序走动,采访自己想要采访的同学,少数同学在得到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走出教室到办公室去采访老师。由于时空的充分开放,学生的采访欲望强烈、表现积极,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互动、互补、互促的学习过程中共同得到提高。
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可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1.个人学习。这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学生个体围绕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进行独立的学习。如:(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掌握生字词;(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4)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5)圈点批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等。
2.小组学习。这是合作学习的核心。根据学生的意愿、学习的成绩等,由学生自己组合小组,教师作适当调整,保证讨论交流的开展和质量。讨论交流,可围绕个人学习过程出现的问题,也可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等,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交流中,教师巡视各组,参与讨论,特别是对交流讨论有困难的小组要给以帮助。
3.组际交流。这是大范围的合作。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同学共同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读、思、议。
有效的合作学习能把个人、小组、全班优化组合成一个整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探究学习,体验成功的乐趣
探究学习就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经历探究过程,不仅可以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理智和和情感的体验,享受探索和成功的乐趣。
探究学习要培养学生的三种精神。
1.怀疑精神。只有怀疑才会发现问题,探究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我们应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从学习内容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例如蒲松龄的《狼》一文中“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对狼的评价是“黠”,而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中的“仅次于人聪明的是狼。”对狼的评价是“聪明”,为什么不同的人对狼会做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呢?这就是很有价值的问题。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去挖掘,一定会获得无限丰富的,可用于培养学生怀疑精神的不竭源泉。
2.探索精神。学生有了疑问,发现了问题,不能习惯地等待老师教给自己,而应主动地探索、寻求答案,虽然探索的过程有长有短,难度有大有小,而且是否能取得成果很难预料,但我们必须鼓励学生勇敢地探索,通过查工具书、查阅资料、利用图书馆、网络搜索等渠道,向同学、老师、家长请教等方式,调查、采访、实验等手段获得问题的解决。
3.创新精神。语文学习内容内涵非常丰富,问题的答案往往并不唯一。我们要鼓励学生冲破思维定势,学会创新思维,努力寻求与众不同而有合情合理的答案。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有个学生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为什么安排由一个小孩来道破事情的真相?同学们议论纷纷,在讨论中,教师不置可否,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只求言之成理,对于有新意的给予表扬。同学们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的回答,答案多达十几个,尽管有些回答还比较片面、幼稚、肤浅,但它却闪现着学生创新智慧的火花。
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把我们的语文课堂建设成一个既民主又自我,既有相互合作、又有个人探索的知识殿堂。
一、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它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是一种高效益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能读懂的不讲;似懂非懂的,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自己领悟;不懂的,教师精讲。
自主学习主要在“放”上做文章。
1.内容要开放。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可以将学习内容加以适度的补充或重新组合,拉近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例如,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是写人单元,我们可以将本单元几篇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要求同学们在整体阅读几篇课文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一篇进行精读,了解人物风采、感受人物品格、学习写人方法,然后全班开展“人物素描”比赛,交流学习成果。这样,让学生自选学习内容,他们的选择得到了尊重,个体差异得到了关注,学习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极大提高。
2.学法要开放。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的差异,其认知事物的方式也各有特点。把选择学法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可以扬长避短,使学生容易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学某段课文,想读的就让他们尽情的朗读,想讨论的就讨论,想画的就画,想写的就写……这样,语文课上学生读的读、看的看、写的写、想的想、讨论的讨论,看似很“乱”的课堂,其实是充满生机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学生是各有所得。
3.时空要开放。教师要尽可能地在时间上、空间上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活动的时间应得到充分的保障,教师的活动时间必须尽可能的压缩。活动空间上,要尽力扩大学生的活动空间,例如在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这一课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了简短的“培训”(知识点讲解)后,组织学生进行现场采访,允许同学们在课堂里有序走动,采访自己想要采访的同学,少数同学在得到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走出教室到办公室去采访老师。由于时空的充分开放,学生的采访欲望强烈、表现积极,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互动、互补、互促的学习过程中共同得到提高。
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可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1.个人学习。这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学生个体围绕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进行独立的学习。如:(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掌握生字词;(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4)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5)圈点批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等。
2.小组学习。这是合作学习的核心。根据学生的意愿、学习的成绩等,由学生自己组合小组,教师作适当调整,保证讨论交流的开展和质量。讨论交流,可围绕个人学习过程出现的问题,也可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等,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交流中,教师巡视各组,参与讨论,特别是对交流讨论有困难的小组要给以帮助。
3.组际交流。这是大范围的合作。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同学共同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读、思、议。
有效的合作学习能把个人、小组、全班优化组合成一个整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探究学习,体验成功的乐趣
探究学习就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经历探究过程,不仅可以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理智和和情感的体验,享受探索和成功的乐趣。
探究学习要培养学生的三种精神。
1.怀疑精神。只有怀疑才会发现问题,探究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我们应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从学习内容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例如蒲松龄的《狼》一文中“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对狼的评价是“黠”,而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中的“仅次于人聪明的是狼。”对狼的评价是“聪明”,为什么不同的人对狼会做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呢?这就是很有价值的问题。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去挖掘,一定会获得无限丰富的,可用于培养学生怀疑精神的不竭源泉。
2.探索精神。学生有了疑问,发现了问题,不能习惯地等待老师教给自己,而应主动地探索、寻求答案,虽然探索的过程有长有短,难度有大有小,而且是否能取得成果很难预料,但我们必须鼓励学生勇敢地探索,通过查工具书、查阅资料、利用图书馆、网络搜索等渠道,向同学、老师、家长请教等方式,调查、采访、实验等手段获得问题的解决。
3.创新精神。语文学习内容内涵非常丰富,问题的答案往往并不唯一。我们要鼓励学生冲破思维定势,学会创新思维,努力寻求与众不同而有合情合理的答案。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有个学生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为什么安排由一个小孩来道破事情的真相?同学们议论纷纷,在讨论中,教师不置可否,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只求言之成理,对于有新意的给予表扬。同学们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的回答,答案多达十几个,尽管有些回答还比较片面、幼稚、肤浅,但它却闪现着学生创新智慧的火花。
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把我们的语文课堂建设成一个既民主又自我,既有相互合作、又有个人探索的知识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