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实施情感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务必贯穿情感教育的内容。只要始终坚持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必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效应 情感教育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感情的熏陶、情操的陶冶。语文新课标的这一定位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之一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呼唤新的教育理念的今天,我们应该把情感教育贯穿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及意义
“情感教学”亦称“乐学”、“愉快教学”。其内涵是: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优化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情感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校学习,而且对以后的继续学习颇有益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更有其特殊的意义。
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的涉及面广,内容多,是其他学科无法与之相比的。语文课本的编写者经过精心策划、筛选、编排,浓缩了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文精品、科学小品等文质兼美的文章于课本之中,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自然、军事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流畅自然,或庄重典雅,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感情色彩。正因为语文学科拥有这一特点,所以更便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
二、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过程
1.善于对教学内容作情感处理,充分展示情感因素。就教学内容而言,以情施教的一个主要方面,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富有情感地讲解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作情感处理,充分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教师的责任是把教学中那些内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而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以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2.激发学生内在感情,使其产生共鸣,领悟作者的心理体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把握课文内在的情感线索。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也要分析内容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便正确把握其中的情感因素。通过体验,教师首先要被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所打动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再用这种感情去打动感染学生。
3.整体理解,领会课文内在思想,把握其寓含的深意。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无师自通的能力。为此,学一篇课文首先应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琢磨,推敲,整体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即把握写作的思路,品味文中蕴涵的情感,进而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广度,抓住思想精华。
三、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常用的手段与方法
1、以强化朗读来触发情感。语言是感情的结晶,绘声绘色地朗读,能使学生陶醉其中,充分感受文章的情感信息,触发内心情感而引起共鸣,从而自然而然地受到情感的熏陶。具体训练步骤可分为:
第一、教师范读。教师那正确的读音、清晰的吐字、自然的神态以及饱满的情绪,往往把学生带进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之中。
第二、正确指导学生诵读。朗读指导得当,既可帮助学生学好课文,又可提高学生的朗读技能。这就要求所有的学生朗读均须在教师的示范下进行,而后进行点拨、纠错、小结。
第三、精于朗读。精于朗读,就是要抓住重要段落、关键词句反复咏诵、玩味,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读出真挚的感情,读出应有的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精读时可以让学生自选,分不同的角色诵读,这样能使学生受到一种情感气氛的强烈感染,更好地体会出文章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2、以播放音乐来渲染情感。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激荡人的心灵,抚慰人的心灵。因此,语文教学中,创设情感氛围,播放音乐对渲染情感是一种重要手段。课堂上若能把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沟通起来,在意蕴近乎统一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以观赏图片来诱发情感。借助观赏图片可以再现文章情境,可以把文章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文字是理智的,画面和色彩是情感的。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文章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的创造性。
4、以表情动作来激发情感。表情动作又叫态势语。当教师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说声“上课”时,学生会觉得这个教师十分亲切,这无疑会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当学生回答问题犹豫不决时,教师用鼓励、关切的目光注视着学生,学生会觉得这个老师很慈祥,对自己特别关心;当学生上课调皮、做小动作时,教师不是大声斥责,而是轻轻摇一摇头,学生会想到:老师已经很给自己面子了,我不能再这样做;当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时,教师给予肯定、鼓励,学生会受到极大的鼓舞。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作为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诗歌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在“披文”中“入情”,在“入情”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的目的,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勰《文心雕龙》,韩泉欣校注.
[2] 《课堂教学艺术》——《语文学习》编辑部编.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效应 情感教育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感情的熏陶、情操的陶冶。语文新课标的这一定位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之一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呼唤新的教育理念的今天,我们应该把情感教育贯穿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及意义
“情感教学”亦称“乐学”、“愉快教学”。其内涵是: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优化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情感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校学习,而且对以后的继续学习颇有益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更有其特殊的意义。
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的涉及面广,内容多,是其他学科无法与之相比的。语文课本的编写者经过精心策划、筛选、编排,浓缩了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文精品、科学小品等文质兼美的文章于课本之中,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自然、军事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流畅自然,或庄重典雅,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感情色彩。正因为语文学科拥有这一特点,所以更便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
二、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过程
1.善于对教学内容作情感处理,充分展示情感因素。就教学内容而言,以情施教的一个主要方面,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富有情感地讲解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作情感处理,充分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教师的责任是把教学中那些内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而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以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2.激发学生内在感情,使其产生共鸣,领悟作者的心理体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把握课文内在的情感线索。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也要分析内容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便正确把握其中的情感因素。通过体验,教师首先要被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所打动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再用这种感情去打动感染学生。
3.整体理解,领会课文内在思想,把握其寓含的深意。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无师自通的能力。为此,学一篇课文首先应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琢磨,推敲,整体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即把握写作的思路,品味文中蕴涵的情感,进而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广度,抓住思想精华。
三、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常用的手段与方法
1、以强化朗读来触发情感。语言是感情的结晶,绘声绘色地朗读,能使学生陶醉其中,充分感受文章的情感信息,触发内心情感而引起共鸣,从而自然而然地受到情感的熏陶。具体训练步骤可分为:
第一、教师范读。教师那正确的读音、清晰的吐字、自然的神态以及饱满的情绪,往往把学生带进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之中。
第二、正确指导学生诵读。朗读指导得当,既可帮助学生学好课文,又可提高学生的朗读技能。这就要求所有的学生朗读均须在教师的示范下进行,而后进行点拨、纠错、小结。
第三、精于朗读。精于朗读,就是要抓住重要段落、关键词句反复咏诵、玩味,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读出真挚的感情,读出应有的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精读时可以让学生自选,分不同的角色诵读,这样能使学生受到一种情感气氛的强烈感染,更好地体会出文章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2、以播放音乐来渲染情感。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激荡人的心灵,抚慰人的心灵。因此,语文教学中,创设情感氛围,播放音乐对渲染情感是一种重要手段。课堂上若能把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沟通起来,在意蕴近乎统一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以观赏图片来诱发情感。借助观赏图片可以再现文章情境,可以把文章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文字是理智的,画面和色彩是情感的。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文章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的创造性。
4、以表情动作来激发情感。表情动作又叫态势语。当教师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说声“上课”时,学生会觉得这个教师十分亲切,这无疑会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当学生回答问题犹豫不决时,教师用鼓励、关切的目光注视着学生,学生会觉得这个老师很慈祥,对自己特别关心;当学生上课调皮、做小动作时,教师不是大声斥责,而是轻轻摇一摇头,学生会想到:老师已经很给自己面子了,我不能再这样做;当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时,教师给予肯定、鼓励,学生会受到极大的鼓舞。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作为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诗歌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在“披文”中“入情”,在“入情”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的目的,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勰《文心雕龙》,韩泉欣校注.
[2] 《课堂教学艺术》——《语文学习》编辑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