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园中,游戏时刻贯穿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在我园每天下午都会让幼儿进行区角游戏,幼儿对区角游戏的兴趣很高,对区角游戏的指导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么如何对幼儿的区角游戏进行有效的指导呢?
一、主动参与,留心观察
有人认为:“孩子们就爱自己玩,他们不愿别人干预。”孩子们果真不愿教师参与同他们一起游戏吗?事实并非如此。我也曾有过亲身经历:在“宝宝餐厅”,我主动参与到小朋友中,与他们共同制作饭菜,结果吸引了很多孩子,而且玩得更有兴致。幼儿因其年龄小、能力差,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较强,作为环境核心的成人——教师,对幼儿的影响作用就更大。因此,教师应该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缩短与幼儿的距离,这样,既可以通过教师的参与行为,潜移默化地激发幼儿的良好情感、培养幼儿的良好个性、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又可以通过游戏活动,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幼儿身心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
二、把准角色,保持童心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孩子共享欢乐。只有教师“变成孩子”,保持童心、游戏心,才会使幼儿倍感亲切、自然、融洽,从而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更有助于教师深入细致地观察了解幼儿,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随时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了解活动的进展,掌握每个幼儿的心理特点与行为变化。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向幼儿学习,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需要。总之,教师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角色地位、参与游戏的目的所在,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的游戏为前提,游戏的快乐为本,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把握好指导的时机,灵活应变,因势利导
幼儿是充满活力、不断活动的,特别是在区角游戏中,往往易出现某些意外反应或偶发事件。如在“爱心诊所”区角游戏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些幼儿手拿听诊器、注射器,热闹地东扎西扎,有的幼儿呆呆地坐在桌子后面“坚守岗位”,更有幼儿相互打闹,这时就需要教师灵活地根据不同现象,向不同幼儿提出一些不同的具体游戏要求。如对呆坐的幼儿提出:“你们为什么不到门口去接待病人呢?”对手拿注射器的幼儿提出:“你们应该在病人的什么地方打针呀?”要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到游戏规则中来。
四、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共同发展
每个幼儿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如个人的能力、兴趣、学习方式等各不相同。教师在指导的时候应关注每个幼儿不同于他人的学习特点和能力特征,采取适宜的方式,引导幼儿富有个性地健康发展。如:幼儿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所以投放的玩具材料要有不同层次,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要求,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发展。另外,每个幼儿学习的特点与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就能获得各方面的发展;有些幼儿的发展则要通过教师与幼儿的单独交往来实现;还有的幼儿则是在自己不断的探索活动中,或者是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获得的。教师要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采取正确有效的方式,促进幼儿发展。
五、激发思维,引导交流,让幼儿体验快乐
游戏结束后,老师还需做好的一个关键性工作是,引导幼儿自发地、自由地进行交流,激发思维,表达情感,共同解决问题,进一步为幼儿提供表现、交往和学习他人经验的机会。幼儿交流的过程是享受已知、表现已知、升华已知的过程。游戏中幼儿有成功、满足的快乐,也有失败、不如意的情绪体验。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情绪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共享,不仅能够增添游戏的兴趣,也提供了幼儿表现和发展的场所,同时也使幼儿间有更多双向交流的机会。幼儿对游戏中遇到或出现的问题进行评论,发表各自的意见,是一个语言发展的过程、情感表现的过程、思维创造的过程、社会交流与人格实现的过程。总之,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满足幼儿的实际需要。
一、主动参与,留心观察
有人认为:“孩子们就爱自己玩,他们不愿别人干预。”孩子们果真不愿教师参与同他们一起游戏吗?事实并非如此。我也曾有过亲身经历:在“宝宝餐厅”,我主动参与到小朋友中,与他们共同制作饭菜,结果吸引了很多孩子,而且玩得更有兴致。幼儿因其年龄小、能力差,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较强,作为环境核心的成人——教师,对幼儿的影响作用就更大。因此,教师应该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缩短与幼儿的距离,这样,既可以通过教师的参与行为,潜移默化地激发幼儿的良好情感、培养幼儿的良好个性、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又可以通过游戏活动,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幼儿身心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
二、把准角色,保持童心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孩子共享欢乐。只有教师“变成孩子”,保持童心、游戏心,才会使幼儿倍感亲切、自然、融洽,从而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更有助于教师深入细致地观察了解幼儿,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随时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了解活动的进展,掌握每个幼儿的心理特点与行为变化。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向幼儿学习,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需要。总之,教师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角色地位、参与游戏的目的所在,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的游戏为前提,游戏的快乐为本,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把握好指导的时机,灵活应变,因势利导
幼儿是充满活力、不断活动的,特别是在区角游戏中,往往易出现某些意外反应或偶发事件。如在“爱心诊所”区角游戏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些幼儿手拿听诊器、注射器,热闹地东扎西扎,有的幼儿呆呆地坐在桌子后面“坚守岗位”,更有幼儿相互打闹,这时就需要教师灵活地根据不同现象,向不同幼儿提出一些不同的具体游戏要求。如对呆坐的幼儿提出:“你们为什么不到门口去接待病人呢?”对手拿注射器的幼儿提出:“你们应该在病人的什么地方打针呀?”要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到游戏规则中来。
四、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共同发展
每个幼儿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如个人的能力、兴趣、学习方式等各不相同。教师在指导的时候应关注每个幼儿不同于他人的学习特点和能力特征,采取适宜的方式,引导幼儿富有个性地健康发展。如:幼儿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所以投放的玩具材料要有不同层次,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要求,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发展。另外,每个幼儿学习的特点与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就能获得各方面的发展;有些幼儿的发展则要通过教师与幼儿的单独交往来实现;还有的幼儿则是在自己不断的探索活动中,或者是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获得的。教师要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采取正确有效的方式,促进幼儿发展。
五、激发思维,引导交流,让幼儿体验快乐
游戏结束后,老师还需做好的一个关键性工作是,引导幼儿自发地、自由地进行交流,激发思维,表达情感,共同解决问题,进一步为幼儿提供表现、交往和学习他人经验的机会。幼儿交流的过程是享受已知、表现已知、升华已知的过程。游戏中幼儿有成功、满足的快乐,也有失败、不如意的情绪体验。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情绪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共享,不仅能够增添游戏的兴趣,也提供了幼儿表现和发展的场所,同时也使幼儿间有更多双向交流的机会。幼儿对游戏中遇到或出现的问题进行评论,发表各自的意见,是一个语言发展的过程、情感表现的过程、思维创造的过程、社会交流与人格实现的过程。总之,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满足幼儿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