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拜之交,此语在香港黑社会题材电影中十分常见。八拜到底是哪八拜,到底怎么拜?事实上,此语的来历和什么兄弟拜把子、知音生死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是一个来自于官场的“黑话”。
傲慢神童文彦博
北宋宋神宗时期有一个管水路运输的官吏(正八品),名叫李稷,在业务上颇是能干,但为人有些傲慢。如此德行,必然会得罪很多人。其中有一个三朝元老,时任河东节度使(从二品)、驻留于大名府的文彦博。而李稷的办公地点也在大名府。
结果,李稷就被文彦博给教训了一顿。“公至北京,李稷谒见。坐客次,久之,公着道服出,语之曰:而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获已,如数拜之。”(宋《邵氏闻见前录》)
“只八拜”——这便是“八拜之交”的来源,说一个大官收拾某个不知好歹的小官之事。那小官不得不对这比他还“傲慢”的大佬行了八拜之礼。
表面上看,文彦博教训李稷,似乎属于单纯的“大狗咬小狗”事件,但事实没那么简单。
当年神童司马光砸缸的时候,北宋王朝还出了另一个神童,用水灌进树洞将皮球给弄了出来,此神童便是文彦博。这两神童后来都做了大官,而且政治信仰接近、私交颇深。但后来又出了一个名叫王安石的人物,官运比这两神童还好,还得到了皇帝宋神宗的信任。而且王安石在皇帝的支持下,开始推行其变法改革政策,与奉行保守路线的文彦博、司马光发生了激烈冲突。结果,这两神童都被得到皇帝支持的王安石给驱离了都城,司马光被贬到永兴军(今西安),文彦博则被贬到了大名府(今北京)。
李稷被文彦博收拾的事情,就刚好发生在文彦博被从都城贬到大名府后不久。看来,倒霉的李稷不过是文彦博的出气筒而已。
而且,文彦博的出气筒还不止李稷一个。小官汪辅之刚刚到任,来向大名府最高官员文彦博报到。文彦博第一次先来了个不理会,还堂而皇之地称是洗头洗忘了,“家人须令沐发,忘见,运判勿讶”;第二次汪辅之按照规定来检查府库,文彦博竟然以家里举行宴会为名,不把钥匙拿给他,汪辅之气得将桌子都拍烂了。
尽管文彦博在正史中的形象,都是贴金贴得没空白地方的“伟光正”,其在野史的记载中却劣迹斑斑。除了上面两例之外,《宋人轶事汇编》中还对此公的公款吃喝、贪污行贿、权色交易等等有着“精彩”的记载。
此公到成都任职时,就因大肆公款吃喝,臭名传到了朝廷,结果朝廷派御史调查他。后来一个精通官场关系学的幕僚用美人加美酒计帮他化解了。又如此公为了往上爬,不惜拉下他那“傲慢”的老脸,对一个曾是自己门客之女,后为皇帝宠爱的贵妃大肆行贿,并因此当上了丞相。
文彦博“咬死”狄青
这样一个家伙,出现在官场之中,看起来是不足为怪的。但若是这样一个爱说“黑话”的家伙,某日开始“咬”起了一个宋朝的名将,并最终将其“咬死”的话,他就颇为可恶了。
文彦博“咬死”的名将,叫狄青。
狄青,乃是北宋中期首屈一指的名将,尤其是在同西夏的战争中,他更是立下了赫赫战功。正为周边强敌崛起而愁眉不展的皇帝宋仁宗,对于上天送来的名将狄青自然是青睐有加,以至于要破例封他为掌控兵权的枢密使。
在北宋,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
赵匡胤自己由武将造反当了皇帝后,为防止再出现第二个赵匡胤,对兵权看得很紧,对武将限制得极严,同时对文官却是空前的信任,形成“以文制武”的局面。因此像枢密使这种与统兵有关的要职,宋仁宗之前从未有一个皇帝敢授予武将的,而是由文官集团把持。
于是,宋仁宗此举遭到了文官集团激烈的反对,其中,当然有文彦博的份,而且,此公“出力”甚大:
“狄青为枢宻使,自恃有功,骄蹇不恭,怙惜士卒。每得衣粮,皆负之曰:此狄家爷爷所赐,朝廷患之。时文潞公当国,建言以两镇节度使出之。青自陈无功而受两镇节旄,无辠而出典外藩。仁宗亦然之。及文公以对,上道此语,且言狄青忠臣。公曰: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上黙然。青未知,到中书再以前语白文公。文公直视语之曰:无他,朝廷疑尔。青惊怖,却行数歩。青在镇,每月两遣中使抚问。青闻中使来,卽惊疑终日。不半年,疾作而卒,皆文公之谋也”
此乃南宋学者王楙所著《野客从书》中对于文彦博如何“咬死”狄青的记载,这样有损国家栋梁及国家威严的东西,当然不可能出现在正史中。而且即便是出现在民间野史中,也要先贬低狄青以逃过被焚毁的命运。然从其中文彦博在宋仁宗面前提出将狄青弄到外地去当节度使,却被宋仁宗以“忠臣”婉拒分析,要将此事推到皇帝身上,可能性十分微茫,基本上都是文彦博在使坏。尤其是文彦博那一句“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实在是歹毒到了极致,直接点中了宋朝皇帝惧怕赵匡胤第二的死穴。
结果,狄青就如同后来岳飞的“莫须有”一样,在“无他,朝廷疑尔”——这句比“八拜”更加可怕的“黑话”所带来的巨大恐怖中,被活活吓死了——“闻中使来,卽惊疑终日。不半年,疾作而卒”。而这一切,“皆文公之谋也”。
关于宋朝灭亡的原因,说法很多,但“以文制武”的国家方略,必然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宋军的战斗力,并非后人所想象的那样不堪;这些捍卫大宋王朝的将士,真正的不堪,实际上在于他们在这个王朝中低下的地位。在北宋,有两类人要在面上刺字:一为囚犯,另一则为兵士。而从行伍之间走出来的狄青,也曾因为自己面上刺字被许多大官在酒宴上嘲笑。将军人视同于囚犯,这样的王朝,不覆灭才怪,何况其所处的环境,又是强敌四起的年代。
傲慢神童文彦博
北宋宋神宗时期有一个管水路运输的官吏(正八品),名叫李稷,在业务上颇是能干,但为人有些傲慢。如此德行,必然会得罪很多人。其中有一个三朝元老,时任河东节度使(从二品)、驻留于大名府的文彦博。而李稷的办公地点也在大名府。
结果,李稷就被文彦博给教训了一顿。“公至北京,李稷谒见。坐客次,久之,公着道服出,语之曰:而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获已,如数拜之。”(宋《邵氏闻见前录》)
“只八拜”——这便是“八拜之交”的来源,说一个大官收拾某个不知好歹的小官之事。那小官不得不对这比他还“傲慢”的大佬行了八拜之礼。
表面上看,文彦博教训李稷,似乎属于单纯的“大狗咬小狗”事件,但事实没那么简单。
当年神童司马光砸缸的时候,北宋王朝还出了另一个神童,用水灌进树洞将皮球给弄了出来,此神童便是文彦博。这两神童后来都做了大官,而且政治信仰接近、私交颇深。但后来又出了一个名叫王安石的人物,官运比这两神童还好,还得到了皇帝宋神宗的信任。而且王安石在皇帝的支持下,开始推行其变法改革政策,与奉行保守路线的文彦博、司马光发生了激烈冲突。结果,这两神童都被得到皇帝支持的王安石给驱离了都城,司马光被贬到永兴军(今西安),文彦博则被贬到了大名府(今北京)。
李稷被文彦博收拾的事情,就刚好发生在文彦博被从都城贬到大名府后不久。看来,倒霉的李稷不过是文彦博的出气筒而已。
而且,文彦博的出气筒还不止李稷一个。小官汪辅之刚刚到任,来向大名府最高官员文彦博报到。文彦博第一次先来了个不理会,还堂而皇之地称是洗头洗忘了,“家人须令沐发,忘见,运判勿讶”;第二次汪辅之按照规定来检查府库,文彦博竟然以家里举行宴会为名,不把钥匙拿给他,汪辅之气得将桌子都拍烂了。
尽管文彦博在正史中的形象,都是贴金贴得没空白地方的“伟光正”,其在野史的记载中却劣迹斑斑。除了上面两例之外,《宋人轶事汇编》中还对此公的公款吃喝、贪污行贿、权色交易等等有着“精彩”的记载。
此公到成都任职时,就因大肆公款吃喝,臭名传到了朝廷,结果朝廷派御史调查他。后来一个精通官场关系学的幕僚用美人加美酒计帮他化解了。又如此公为了往上爬,不惜拉下他那“傲慢”的老脸,对一个曾是自己门客之女,后为皇帝宠爱的贵妃大肆行贿,并因此当上了丞相。
文彦博“咬死”狄青
这样一个家伙,出现在官场之中,看起来是不足为怪的。但若是这样一个爱说“黑话”的家伙,某日开始“咬”起了一个宋朝的名将,并最终将其“咬死”的话,他就颇为可恶了。
文彦博“咬死”的名将,叫狄青。
狄青,乃是北宋中期首屈一指的名将,尤其是在同西夏的战争中,他更是立下了赫赫战功。正为周边强敌崛起而愁眉不展的皇帝宋仁宗,对于上天送来的名将狄青自然是青睐有加,以至于要破例封他为掌控兵权的枢密使。
在北宋,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
赵匡胤自己由武将造反当了皇帝后,为防止再出现第二个赵匡胤,对兵权看得很紧,对武将限制得极严,同时对文官却是空前的信任,形成“以文制武”的局面。因此像枢密使这种与统兵有关的要职,宋仁宗之前从未有一个皇帝敢授予武将的,而是由文官集团把持。
于是,宋仁宗此举遭到了文官集团激烈的反对,其中,当然有文彦博的份,而且,此公“出力”甚大:
“狄青为枢宻使,自恃有功,骄蹇不恭,怙惜士卒。每得衣粮,皆负之曰:此狄家爷爷所赐,朝廷患之。时文潞公当国,建言以两镇节度使出之。青自陈无功而受两镇节旄,无辠而出典外藩。仁宗亦然之。及文公以对,上道此语,且言狄青忠臣。公曰: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上黙然。青未知,到中书再以前语白文公。文公直视语之曰:无他,朝廷疑尔。青惊怖,却行数歩。青在镇,每月两遣中使抚问。青闻中使来,卽惊疑终日。不半年,疾作而卒,皆文公之谋也”
此乃南宋学者王楙所著《野客从书》中对于文彦博如何“咬死”狄青的记载,这样有损国家栋梁及国家威严的东西,当然不可能出现在正史中。而且即便是出现在民间野史中,也要先贬低狄青以逃过被焚毁的命运。然从其中文彦博在宋仁宗面前提出将狄青弄到外地去当节度使,却被宋仁宗以“忠臣”婉拒分析,要将此事推到皇帝身上,可能性十分微茫,基本上都是文彦博在使坏。尤其是文彦博那一句“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实在是歹毒到了极致,直接点中了宋朝皇帝惧怕赵匡胤第二的死穴。
结果,狄青就如同后来岳飞的“莫须有”一样,在“无他,朝廷疑尔”——这句比“八拜”更加可怕的“黑话”所带来的巨大恐怖中,被活活吓死了——“闻中使来,卽惊疑终日。不半年,疾作而卒”。而这一切,“皆文公之谋也”。
关于宋朝灭亡的原因,说法很多,但“以文制武”的国家方略,必然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宋军的战斗力,并非后人所想象的那样不堪;这些捍卫大宋王朝的将士,真正的不堪,实际上在于他们在这个王朝中低下的地位。在北宋,有两类人要在面上刺字:一为囚犯,另一则为兵士。而从行伍之间走出来的狄青,也曾因为自己面上刺字被许多大官在酒宴上嘲笑。将军人视同于囚犯,这样的王朝,不覆灭才怪,何况其所处的环境,又是强敌四起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