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发展,其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要让学生思维活起来,手脑动起来。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在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素质和品德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教师如何在综合活动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
一、营造环境气氛,激发创新灵感
创新是人的一种实践行为,是人类对于发现的再创造。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是民主。”任何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良好的课堂氛围,综合实践课对环境气氛的要求尤其高。无拘无束地发言才能无拘无束地思考,思考是开启创新思维的钥匙。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独特新颖的想法,哪怕有的看上去是荒唐可笑的,或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教师都要给予支持和鼓励。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在课堂上营造民主气氛,有利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汇集大家的智慧。如在上《探秘身边的植物》一课,笔者提前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分组准备。在课堂上,笔者让每组展示自己准备的功课:有的组采集了校园里各种树叶,制成小展板,列出了树木的习性、养护方法;有的组准备了关于植物的图书;有的组制作了手抄报……内容丰富多彩。大家畅所欲言,课堂完全成了学生的演讲台,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有很多意外的收获:从植物引申到饮食,再到垃圾回收,创新的点子层出不穷,最后运用集体的智慧设计了一套校园绿化方案,虽然有很多不足,但也可圈可点。
二、 引导学生思考,调整教学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色是“活中学”“动中活”,“活而不乱,动中有序”,学生通过自主实践而学会创新思考。会思考才会有创新,有了思考习惯才能产生创新的方法,而教师在这方面的引领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考的火花。我们常听到教师对学生说这样的话:“你想到那儿去了?”“你跑偏了。”其实有时大可不必阻止学生的发散思维,我们既要让学生“解放思想”,大胆地想,又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有目的地想。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思考,如逆向思维法,比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实就是逆向思维的范例。人们一般只会想到“从水里救人”,而司马光却逆向思维,想到了如何让水离开人,然后砸缸救人。用同样的方法,笔者让学生上《没理找理》一课就不难了。课文要求学生解释“大风把井刮到院子里”这一怪事,要讲清道理。问题起初看起来确实有点匪夷所思,但是换个角度,换个思维方法,倒过来想:“不是风刮井,而是风把栅栏从井的右边刮到了左边,井没动,动的是栅栏。”一下子就解决了问题。可见方法很重要,关键是我们要学会运用。教师要将课堂知识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懂得,当遇到困难或者打击时,都不要冲动,要冷静思考,“方法总比困难多”。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三、融入生活实际,培养发现能力
我们经常听到有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懒、动手能力差,学习死板,独立学习能力差。”其实不然,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通常都有很大的潜能,当他们亲身去做一些尝试,都会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现,只是有时候缺乏正确的方法和引领。如《探索物质世界》这一单元,课本要求是让学生观察植物与生长环境的关系,了解植物的种类、用途与生长过程,但是筆者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关注生命健康、小组合作完成一件好事”的学习要求,让学生用相机去拍摄小区、街道两边和上学路上的植物和环境。学生们在课上交流时,充分表述自己的所见所闻,他们发现了很多问题:清晨,叶子上面为什么有很多滴落的水珠?为什么小区和路旁的柳树、榆树灰尘少一些?又提出了很多设想:可不可以把树叶利用起来变废为宝?怎么惩罚那些乱丢垃圾破坏环境的人?最后大家设计了一个校园绿化的方案,虽然还不成熟,但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通过在生活中实践,学生们不仅有了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更体验到了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的重要性。
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视。教育者既要立足于课堂,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就像一粒粒珍珠,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用心去把这些珠子串起来 ,精心打磨,更要不断挖掘课程内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高品质的“营养”。◆(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蚌埠路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
一、营造环境气氛,激发创新灵感
创新是人的一种实践行为,是人类对于发现的再创造。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是民主。”任何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良好的课堂氛围,综合实践课对环境气氛的要求尤其高。无拘无束地发言才能无拘无束地思考,思考是开启创新思维的钥匙。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独特新颖的想法,哪怕有的看上去是荒唐可笑的,或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教师都要给予支持和鼓励。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在课堂上营造民主气氛,有利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汇集大家的智慧。如在上《探秘身边的植物》一课,笔者提前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分组准备。在课堂上,笔者让每组展示自己准备的功课:有的组采集了校园里各种树叶,制成小展板,列出了树木的习性、养护方法;有的组准备了关于植物的图书;有的组制作了手抄报……内容丰富多彩。大家畅所欲言,课堂完全成了学生的演讲台,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有很多意外的收获:从植物引申到饮食,再到垃圾回收,创新的点子层出不穷,最后运用集体的智慧设计了一套校园绿化方案,虽然有很多不足,但也可圈可点。
二、 引导学生思考,调整教学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色是“活中学”“动中活”,“活而不乱,动中有序”,学生通过自主实践而学会创新思考。会思考才会有创新,有了思考习惯才能产生创新的方法,而教师在这方面的引领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考的火花。我们常听到教师对学生说这样的话:“你想到那儿去了?”“你跑偏了。”其实有时大可不必阻止学生的发散思维,我们既要让学生“解放思想”,大胆地想,又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有目的地想。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思考,如逆向思维法,比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实就是逆向思维的范例。人们一般只会想到“从水里救人”,而司马光却逆向思维,想到了如何让水离开人,然后砸缸救人。用同样的方法,笔者让学生上《没理找理》一课就不难了。课文要求学生解释“大风把井刮到院子里”这一怪事,要讲清道理。问题起初看起来确实有点匪夷所思,但是换个角度,换个思维方法,倒过来想:“不是风刮井,而是风把栅栏从井的右边刮到了左边,井没动,动的是栅栏。”一下子就解决了问题。可见方法很重要,关键是我们要学会运用。教师要将课堂知识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懂得,当遇到困难或者打击时,都不要冲动,要冷静思考,“方法总比困难多”。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三、融入生活实际,培养发现能力
我们经常听到有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懒、动手能力差,学习死板,独立学习能力差。”其实不然,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通常都有很大的潜能,当他们亲身去做一些尝试,都会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现,只是有时候缺乏正确的方法和引领。如《探索物质世界》这一单元,课本要求是让学生观察植物与生长环境的关系,了解植物的种类、用途与生长过程,但是筆者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关注生命健康、小组合作完成一件好事”的学习要求,让学生用相机去拍摄小区、街道两边和上学路上的植物和环境。学生们在课上交流时,充分表述自己的所见所闻,他们发现了很多问题:清晨,叶子上面为什么有很多滴落的水珠?为什么小区和路旁的柳树、榆树灰尘少一些?又提出了很多设想:可不可以把树叶利用起来变废为宝?怎么惩罚那些乱丢垃圾破坏环境的人?最后大家设计了一个校园绿化的方案,虽然还不成熟,但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通过在生活中实践,学生们不仅有了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更体验到了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的重要性。
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视。教育者既要立足于课堂,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就像一粒粒珍珠,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用心去把这些珠子串起来 ,精心打磨,更要不断挖掘课程内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高品质的“营养”。◆(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蚌埠路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