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承接国家973和省市级科研课题30余项,6项技术填补国内、省内空白;承办国际会议3次,斩获国际各大奖项10余个;10个手术室365天日夜无休,132名医护人员累计服务人次百万以上……
少有一个医疗团队,仅用20年就在临床科研上跻身全国前列、在国际上拥有一席之地,但是宁波市第六医院手外科团队做到了。
中国手外科专家顾玉东院士曾评价,六院手外科的发展速度在浙江省内绝无仅有,在全国也极为罕见。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力量引领着这群白衣天使,把他们有力地团结起来,迸发出如此强大的精神力量?
翻开他们的历史——章伟文,浙江省劳动模范;陈宏,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王欣,宁波市优秀共产党员……
答案清晰明了。这就是一种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它象征光明,让人追求高远;它象征信仰,让人矢志不渝;它象征奉献,让人无怨无悔。正是这种力量,支撑着团队不断前行。
执着追求 砥砺匠心
2012年8月,手外科接诊一名全手脱套伤患者,只见他小手臂以下皮肉分离、露出白骨,好像脱下手套一般。这种病例需要拼出手背、造出新手指,手术复杂,不但是对主刀医生的考验,也是对整个团队综合实力的考验,一般医院都以截肢方式处理。
手外科迅速会诊、确定手术方案,安排8名医生、5名护士、3名麻醉师分4个小组,同时提取患者身体不同位置8个组织,进行手部再造,最终用10小时成功完成手术。
这是一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手术。当时,国内成功案例不超过5例,而同一时间成功提取移植多个组织进行“全手再造”在我国更是首次。美国《手外科杂志》给予高度关注,著名手外科教授Lalonde D·H感慨,能一下子拉出8位高精尖的医生,这样的团队放眼全球也不多见。
如今,在第六医院手外科,类似高难度的手术超过五成,成功率高达95%以上。谈及原因,老主任、老院长章伟文提了“匠心”一词:“我们的手术,难度大、精度高,尤其需要医生以追求完美之心,潜心求索、精心雕琢,这就是‘医者匠心’,也是我们一直的追求。”
团队自成立之初就采取开放手术供观摩学习、主治医师分享重要案例等方式,打破技术壁垒,鼓励每位医生对哪种手术不了解就跟着学。自2003年起,又以制度形式,要求成员每天提前到岗集体学习,每天必须进行英语口语交流,每周组织全英文案例分析。
如今,团队已拥有7名正高、25名副高,3名留美访问学者,在漫漫医学路上收获了沉甸甸的成绩——章伟文医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任省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候任主委,这也是宁波历史上首位省级临床医学候任主委。多位成员荣获全国十佳青年骨科医师和市优秀中青年卫生技术人才、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等称号,多人入选市“4321人才工程”。
大爱无边 医者仁心
现任六院院长陈宏回忆,刚进医院时他分到一个BP机,新鲜劲还没过,就发现这俨然是“圣旨”,只要显示电话“7336271”,没有任何理由必须马上到岗,多少次回家路上被紧急召回,甚至有一个晚上被连续召回4次。20年过去,这串号码仍深深刻在他脑海里。
加班加点,义无反顾;爱岗敬业,争做先锋。
对这群年轻的“白衣天使”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党旗下的誓言,更是一个践行一辈子的精神坐标。
2010年1月深夜,病区副主任潘佳栋和同事花10多个小时,刚结束一台手术准备回家,就碰上一个从绍兴赶来的年轻爸爸。4个小时前,他5岁的儿子左手夹进了扶手电梯,小小的手掌皮肉翻滚、鲜血淋漓。当地医院当即让他们到宁波市第六医院,否则就是直接截断手指,落下终身残疾。数九寒冬,爸爸额头沁着汗珠,不住恳求:“医生!救救我儿子!”
为人父母的潘佳栋二话不说,回到“战场”。第二天早上7点多,手术结束,孩子的手指保全了。听到医生一句“放心吧”,年轻爸爸眼眶瞬间红了。此时,潘佳栋和医护人员已经连续作业20多个小时,有的甚至连饭都没顾上,刚出手术室,就累瘫在走廊上。
没有时间休息、吃饭,人人都是“拼命三郎”。不分白天、黑夜,顶着月亮下班是常事,顶着第二天的太阳下班也不算稀奇。80余人的团队,平均每年接诊患者多达2万余名,最多一天甚至超过100台手术,被人称为“天使团队”。
突发危急挺身而出,生死之间仁心仁术。在手外科,还有不少被群众自发寻找的“网红”,这些年轻的党员第一时间在街头、火车站对受伤的市民进行急救,成为万人点赞的“最美”。
“对医生来说,救人是理所当然的事。不管对象是谁,是不是在医院里。这是本能。”32岁的党员杨科跃说。
红色党旗 赤子丹心
一直以来,第六医院手外科党支部坚持“抓党建、促发展”的思路,将红色基因作为砥砺团队精笃精思、同心同行的精神内核。他们深入实施党员人才工程,通过重任分担、双向参与、交叉任职等形式,努力在业务骨干中培养党员,推荐党员骨干进入管理层、管理层党员担任支部委员。目前,科室35名党员中有23名拥有副高以上职称,其中6名担任科室班子成员、8名担任医疗组长。在党员的示范带动下,递交入党申请书、申请入党成为医护人员的时尚和追求。
在今年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支部坚持活动开展和业务开展两不误、两手抓、两促进,特别是每月25日的党员固定组织生活日上,他们都能克服业务繁忙的现实压力,专门挤出时间,组织引导黨员深入反思“入党为什么、在党干什么、为党留什么”。
5月,他们围绕如何争当“四讲四有”共产党员开展大讨论;6月,他们组织医德医风主题微型党课学习;7月,他们组织“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微型党课学习;8月,他们开展“伤医事件之我见”座谈会;9月,他们开展“心目中的党员医生”演讲活动……“我们每次组织学习,针对性都非常强。支部就像是我们的心灵港湾。”支部组织委员周海微说,“温州伤医事件吵得沸沸扬扬,支部第一时间组织开展大讨论,引导大家理性对待。”
党建出凝聚力,更出战斗力。为了让党员医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支部还积极参加全区“阳光8号”党员志愿服务,每月一次组织医护人员走进社区免费提供咨询诊疗,赢得社区居民广泛好评。华严社区党委书记王凌告诉我们:“有一次,周丹亚医生到社区服务迟到了半小时,不停跟老人道歉。后来才知道,前一天她通宵值班。”截至目前,科室已先后参与服务30余次,惠及群众近5000人次。支部还先后认领“微心愿”100余个,结对贵州失学儿童20名,送医下乡80余次。
责任编辑:林依臻颖
少有一个医疗团队,仅用20年就在临床科研上跻身全国前列、在国际上拥有一席之地,但是宁波市第六医院手外科团队做到了。
中国手外科专家顾玉东院士曾评价,六院手外科的发展速度在浙江省内绝无仅有,在全国也极为罕见。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力量引领着这群白衣天使,把他们有力地团结起来,迸发出如此强大的精神力量?
翻开他们的历史——章伟文,浙江省劳动模范;陈宏,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王欣,宁波市优秀共产党员……
答案清晰明了。这就是一种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它象征光明,让人追求高远;它象征信仰,让人矢志不渝;它象征奉献,让人无怨无悔。正是这种力量,支撑着团队不断前行。
执着追求 砥砺匠心
2012年8月,手外科接诊一名全手脱套伤患者,只见他小手臂以下皮肉分离、露出白骨,好像脱下手套一般。这种病例需要拼出手背、造出新手指,手术复杂,不但是对主刀医生的考验,也是对整个团队综合实力的考验,一般医院都以截肢方式处理。
手外科迅速会诊、确定手术方案,安排8名医生、5名护士、3名麻醉师分4个小组,同时提取患者身体不同位置8个组织,进行手部再造,最终用10小时成功完成手术。
这是一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手术。当时,国内成功案例不超过5例,而同一时间成功提取移植多个组织进行“全手再造”在我国更是首次。美国《手外科杂志》给予高度关注,著名手外科教授Lalonde D·H感慨,能一下子拉出8位高精尖的医生,这样的团队放眼全球也不多见。
如今,在第六医院手外科,类似高难度的手术超过五成,成功率高达95%以上。谈及原因,老主任、老院长章伟文提了“匠心”一词:“我们的手术,难度大、精度高,尤其需要医生以追求完美之心,潜心求索、精心雕琢,这就是‘医者匠心’,也是我们一直的追求。”
团队自成立之初就采取开放手术供观摩学习、主治医师分享重要案例等方式,打破技术壁垒,鼓励每位医生对哪种手术不了解就跟着学。自2003年起,又以制度形式,要求成员每天提前到岗集体学习,每天必须进行英语口语交流,每周组织全英文案例分析。
如今,团队已拥有7名正高、25名副高,3名留美访问学者,在漫漫医学路上收获了沉甸甸的成绩——章伟文医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任省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候任主委,这也是宁波历史上首位省级临床医学候任主委。多位成员荣获全国十佳青年骨科医师和市优秀中青年卫生技术人才、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等称号,多人入选市“4321人才工程”。
大爱无边 医者仁心
现任六院院长陈宏回忆,刚进医院时他分到一个BP机,新鲜劲还没过,就发现这俨然是“圣旨”,只要显示电话“7336271”,没有任何理由必须马上到岗,多少次回家路上被紧急召回,甚至有一个晚上被连续召回4次。20年过去,这串号码仍深深刻在他脑海里。
加班加点,义无反顾;爱岗敬业,争做先锋。
对这群年轻的“白衣天使”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党旗下的誓言,更是一个践行一辈子的精神坐标。
2010年1月深夜,病区副主任潘佳栋和同事花10多个小时,刚结束一台手术准备回家,就碰上一个从绍兴赶来的年轻爸爸。4个小时前,他5岁的儿子左手夹进了扶手电梯,小小的手掌皮肉翻滚、鲜血淋漓。当地医院当即让他们到宁波市第六医院,否则就是直接截断手指,落下终身残疾。数九寒冬,爸爸额头沁着汗珠,不住恳求:“医生!救救我儿子!”
为人父母的潘佳栋二话不说,回到“战场”。第二天早上7点多,手术结束,孩子的手指保全了。听到医生一句“放心吧”,年轻爸爸眼眶瞬间红了。此时,潘佳栋和医护人员已经连续作业20多个小时,有的甚至连饭都没顾上,刚出手术室,就累瘫在走廊上。
没有时间休息、吃饭,人人都是“拼命三郎”。不分白天、黑夜,顶着月亮下班是常事,顶着第二天的太阳下班也不算稀奇。80余人的团队,平均每年接诊患者多达2万余名,最多一天甚至超过100台手术,被人称为“天使团队”。
突发危急挺身而出,生死之间仁心仁术。在手外科,还有不少被群众自发寻找的“网红”,这些年轻的党员第一时间在街头、火车站对受伤的市民进行急救,成为万人点赞的“最美”。
“对医生来说,救人是理所当然的事。不管对象是谁,是不是在医院里。这是本能。”32岁的党员杨科跃说。
红色党旗 赤子丹心
一直以来,第六医院手外科党支部坚持“抓党建、促发展”的思路,将红色基因作为砥砺团队精笃精思、同心同行的精神内核。他们深入实施党员人才工程,通过重任分担、双向参与、交叉任职等形式,努力在业务骨干中培养党员,推荐党员骨干进入管理层、管理层党员担任支部委员。目前,科室35名党员中有23名拥有副高以上职称,其中6名担任科室班子成员、8名担任医疗组长。在党员的示范带动下,递交入党申请书、申请入党成为医护人员的时尚和追求。
在今年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支部坚持活动开展和业务开展两不误、两手抓、两促进,特别是每月25日的党员固定组织生活日上,他们都能克服业务繁忙的现实压力,专门挤出时间,组织引导黨员深入反思“入党为什么、在党干什么、为党留什么”。
5月,他们围绕如何争当“四讲四有”共产党员开展大讨论;6月,他们组织医德医风主题微型党课学习;7月,他们组织“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微型党课学习;8月,他们开展“伤医事件之我见”座谈会;9月,他们开展“心目中的党员医生”演讲活动……“我们每次组织学习,针对性都非常强。支部就像是我们的心灵港湾。”支部组织委员周海微说,“温州伤医事件吵得沸沸扬扬,支部第一时间组织开展大讨论,引导大家理性对待。”
党建出凝聚力,更出战斗力。为了让党员医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支部还积极参加全区“阳光8号”党员志愿服务,每月一次组织医护人员走进社区免费提供咨询诊疗,赢得社区居民广泛好评。华严社区党委书记王凌告诉我们:“有一次,周丹亚医生到社区服务迟到了半小时,不停跟老人道歉。后来才知道,前一天她通宵值班。”截至目前,科室已先后参与服务30余次,惠及群众近5000人次。支部还先后认领“微心愿”100余个,结对贵州失学儿童20名,送医下乡80余次。
责任编辑:林依臻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