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颜色词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汉英颜色词“黑”与“black”为例,探讨隐喻在汉英颜色词多义现象形成与发展中的认知作用,并试图揭示隐喻与特定文化模式的关系,指出汉英颜色词在共同的原型义基础上尽管会有很多相同的多义项,但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认知思维方式,也会产生各自独特的多义项。
关键词:汉英颜色词 隐喻 多义 黑 black
一、引言
颜色是一种自然现象,与其相关的语言词汇及语义是不同语言所共有的,对颜色的语义取向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认知语言学家兰盖克认为,颜色域同时间域、空间域、情感域一样,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认知域之一(Langacker,1987:150~154)。颜色词作为反映颜色域的感官词,是词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借助思维和认知,常常用颜色域去表达和解释其他领域的范畴,由此而产生的词汇意义不再是该颜色的原型意义,而是在原型意义之上通过隐喻演变而来的其他含义。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赵艳芳,2001:99)。无论在哪种语言中我们都能够看到通过隐喻认知来扩展和延伸对颜色词的理解和运用,由此颜色词就生成了多种义项。同时,由于社会文化对颜色词词义的影响是持久的、根深蒂固的。各种颜色词在不同文化中的联想与使用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因为各民族都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文化、体现自己的价值的。
本文以汉语颜色词“黑”与英语颜色词“black”为例,分析汉英颜色词多义性生成的隐喻认知机制,在指出汉英颜色词具有相同原型意义的同时,还在各自原型义的基础上和特定隐喻文化背景的共同影响下产生其他多项隐喻含义。
二、汉英颜色词多义性生成的隐喻认知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开始从认知角度来观察和研究语言,不再把隐喻仅当成是修辞手法,而是开始把它们看成是根植于人们的基本经验中的重要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是由源域到目的域的基本结构或部分结构的映射过程。人们按照完形心理学的相似原则,将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看作是一个单位,从而使得本体和喻体从一个域向另外一个域投射(束定芳,2000:172),如“人生是旅途”,就是把概念“旅途”的特点映射到概念“人生”上,是不同域之间的映射。同样,当我们用颜色的基本范畴去表达和解释其他认知域的范畴时,便形成了颜色隐喻认知(刘希,2008:297)。而认知过程中所使用的不是颜色词的原型意义,而是在其原型意义基础之上通过隐喻认知生成的相关隐喻意义,即颜色词的多义性。比如“红色”在汉英两个民族中都是比较常见的颜色,因此人们常常会用“红色”这一概念来认识理解其他相关事物。比如在汉语中,我们常常会说,“红色革命”,这里的“红”已经从颜色域的范畴映射到革命范畴,以表示高涨的革命热情和斗志;“红娘”表示促成美好姻缘的人,此时“红”象征着一种美好;而英语中,“red-letter days”则表示喜庆的节日,此时“red”由颜色域映射到情绪域中,表示人们幸福、喜庆的节日气氛。此时,汉语“红”和英语“red”这两个词生成不同于原型义的隐喻义,即多义性。
三、汉语“黑”和英语“black”的隐喻认知及其多义性生成
根据我国《新华汉语词典》(全新版,2005:280),汉语“黑”的基本语义是指“墨或煤的颜色”。而英语“black”在英文词典Oxfor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2004:98)中释为“the color of ink or coal”,其基本语义与汉语“黑”相同。所以,从辞源学上讲,“黑”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是指某种具体物体的颜色,用认知语言学的术语讲,这是“黑”的原型意义,属于颜色域。这是建立在人类具有共同的视觉和感觉生理机制,即汉英两个民族有形成颜色感知共性的基础,因此“黑”和“black”这两个词有相同的基本义项,即原型意义。
由于人们有着共同的感觉生理机制和视觉基础,因此人们对颜色域可以形成共同的颜色感知,汉英两个民族在此基础上对“黑”和“black”这两个词形成了两个一样的同属于颜色域的原型意义——某种物体具有的颜色。同时人类对“黑”和“black”有着相同的认知心理基础和知识经验,因此,两种语言在原型义的基础上会生成和演变出语义相同的多义性。
(一)黑暗和悲伤
黑色词作为焦点词,容易被人感知,让人产生悲伤沉闷的心理,英汉语言中都有用黑色表示悲哀和沮丧情绪的用法,这时隐喻认知使黑色由颜色域投射到心理情感域。如在汉语中,“就看见他黑着一张脸”,此时,句子中的“黑”是来自某人心情的悲伤。在英语中,“in a black mood”“a black dog”等,这里的“black”并不是真的指该事物的具体颜色,而是由颜色域演变成对心理情感域的描写。
(二)不幸和灾难
从颜色域出发投射到情感域,此时“黑”和“black”还可以表示不幸和灾难。在汉语中有时会用“黑路上”来表示一段不太幸运的日子,而在英语中也常会用“Black Friday”来表示不幸和灾难的日子,因为耶稣是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此后人们常用这个概念来表示不幸和灾难。
(三)秘密与非法
黑色常常让人联想到隐蔽场所,人们在隐蔽场所从事一些不能公开的活动,通常是秘密的或非法的。这一意义是在“黑暗”义上经隐喻认知后演变而成,由视觉域转到了法律道德域。英汉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如:汉语中“黑市”是指非法的、在暗地里进行的交易。英语则有对应的“black market”;再如,汉语中有“黑市经营”来表示为逃避税收而暗中进行的非法经济活动。而英语中则有对应的“black economy”短语;汉语中的“黑钱”,在英语中也有“black money”来表示通过非法手段弄来的不义之财。其他的汉语像“黑货”“黑店”等都含有“秘密和非法”的意思。 (四)罪恶与邪恶
经过隐喻认知后,黑色由视觉域映射到法律域,可表示“秘密与非法”,在此意义上进一步延伸和演变,由“秘密和非法”演变成“罪恶与邪恶”,因为通常暗地进行或者非法操作的都是一些背信弃义的有着某种不良企图的行为,此时的“黑”和“black”进一步演化为“罪恶和邪恶”的意思。在汉语中,“黑手”“黑心”“黑爪牙”“手狠心黑”等表示“奸恶、阴险狠毒”等含义,“黑道”常常用来表示从事邪恶活动的非法组织。相应地,在英语中也有类似的“black”来表示相似的含义,如“black art”(妖术),“black soul”(黑心人的),“do black deeds”(恶性)。此时,“黑”与“black”的意义均已由视觉域演变为对某种罪恶行为的映射。
隐喻性词义是在特定文化中产生的,每一种特定文化都蕴藏着人们特定的思维认知方式。文化现象因民族而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文化也就因此呈现出独特的个性。这种文化形态的特异性不可避免地会昭示在语言的具体表达上(王文斌,2000:37)。因此,英汉两个民族在对“黑”和“black”的隐喻认知中又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方面,都各自在自己特定的文化中生成和演变出了和自己文化息息相关的独特含义。
由于中国的特殊文化背景,黑色往往有着浓重鲜明的政治色彩。在文化大革命中,“黑”常常是反动和反革命的象征,比如“黑后台”“黑纲领”“黑材料”,都是指反动分子暗中操作的某种指导纲领或组织。“黑五类”是文革时期对“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这五种政治身份的人的统称。“黑线”则是指错误的政治路线或反动路线。“黑”除了表述常见的负面意义之外,还有自己特定的正面积极的含义。比如在中国的戏剧文化中,“黑脸”“黑”代表着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和公平公正,如宋朝的包拯和李逵。“黑”由颜色域经隐喻认知机制投射到京剧域,有了不同的语义特征。再如,“黑牡丹”“黑玫瑰”常指肤色较黑但漂亮有魅力的女性;“黑马”现在常指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是出人预料的获胜者。这里的“黑”,由属于颜色域的意义已经演变成对某人或者某物的赞美。此时的“黑”区别于“black”的多义性由此产生。
英语中“black”曾经用来代指黑人,而随着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权运动的兴起,“black”不再用来指黑人,而是指皮肤黑的人,也开始出现一些含有积极意义的和“black”搭配的词,比如“black culture”(黑人文化),“black nationalism”(黑人民族主义),“black English”(黑人英语),“black studies”(黑人学、黑人文化研究),“work like a black”(工作非常努力)。此时,“black”由对颜色域的认知,经隐喻这一思维方式映射到其他领域。还有在英文中的一些关于“black”的意义,在汉语中并没有相应的表达,比如“black coffee”,指的是没有加牛奶或者没有加糖的纯咖啡或者浓咖啡,此时的“black”经隐喻认知转到对味觉方面的感知与描述。“black sheep”则是指无用的人;“blackmail”意为敲诈勒索;“black and blue”意为青一块紫一块;在经济领域,“in the black”则是指盈利,这里的“black”对于颜色域的基本义均发生了演变,通过隐喻认知生成了多项对于其他相关认知域的意义,“black”区别于“黑”的多义性由此产生。
四、结语
本文以汉语“黑”和英语“black”为例,探讨了隐喻认知在汉英颜色词多义性生成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隐喻认知是颜色词多义性得以生成的重要条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下,颜色词会生成和演变出很多含有特定文化的多义项。人类文明的共性是体现在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之中的,在隐喻视角下探讨汉英颜色词多义性的生成,对促进汉英文化交流以及外语学习等都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Langacker,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Oxfor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New Edition)[Z].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3]刘希.论英语中“red”和汉语中“红色”的隐喻认知对比[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0).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新华汉语词典(全新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5.
[6]王文斌.从汉英对“死”的语言表达看文化与与语言的关系[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3).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钱岑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关键词:汉英颜色词 隐喻 多义 黑 black
一、引言
颜色是一种自然现象,与其相关的语言词汇及语义是不同语言所共有的,对颜色的语义取向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认知语言学家兰盖克认为,颜色域同时间域、空间域、情感域一样,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认知域之一(Langacker,1987:150~154)。颜色词作为反映颜色域的感官词,是词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借助思维和认知,常常用颜色域去表达和解释其他领域的范畴,由此而产生的词汇意义不再是该颜色的原型意义,而是在原型意义之上通过隐喻演变而来的其他含义。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赵艳芳,2001:99)。无论在哪种语言中我们都能够看到通过隐喻认知来扩展和延伸对颜色词的理解和运用,由此颜色词就生成了多种义项。同时,由于社会文化对颜色词词义的影响是持久的、根深蒂固的。各种颜色词在不同文化中的联想与使用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因为各民族都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文化、体现自己的价值的。
本文以汉语颜色词“黑”与英语颜色词“black”为例,分析汉英颜色词多义性生成的隐喻认知机制,在指出汉英颜色词具有相同原型意义的同时,还在各自原型义的基础上和特定隐喻文化背景的共同影响下产生其他多项隐喻含义。
二、汉英颜色词多义性生成的隐喻认知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开始从认知角度来观察和研究语言,不再把隐喻仅当成是修辞手法,而是开始把它们看成是根植于人们的基本经验中的重要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是由源域到目的域的基本结构或部分结构的映射过程。人们按照完形心理学的相似原则,将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看作是一个单位,从而使得本体和喻体从一个域向另外一个域投射(束定芳,2000:172),如“人生是旅途”,就是把概念“旅途”的特点映射到概念“人生”上,是不同域之间的映射。同样,当我们用颜色的基本范畴去表达和解释其他认知域的范畴时,便形成了颜色隐喻认知(刘希,2008:297)。而认知过程中所使用的不是颜色词的原型意义,而是在其原型意义基础之上通过隐喻认知生成的相关隐喻意义,即颜色词的多义性。比如“红色”在汉英两个民族中都是比较常见的颜色,因此人们常常会用“红色”这一概念来认识理解其他相关事物。比如在汉语中,我们常常会说,“红色革命”,这里的“红”已经从颜色域的范畴映射到革命范畴,以表示高涨的革命热情和斗志;“红娘”表示促成美好姻缘的人,此时“红”象征着一种美好;而英语中,“red-letter days”则表示喜庆的节日,此时“red”由颜色域映射到情绪域中,表示人们幸福、喜庆的节日气氛。此时,汉语“红”和英语“red”这两个词生成不同于原型义的隐喻义,即多义性。
三、汉语“黑”和英语“black”的隐喻认知及其多义性生成
根据我国《新华汉语词典》(全新版,2005:280),汉语“黑”的基本语义是指“墨或煤的颜色”。而英语“black”在英文词典Oxfor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2004:98)中释为“the color of ink or coal”,其基本语义与汉语“黑”相同。所以,从辞源学上讲,“黑”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是指某种具体物体的颜色,用认知语言学的术语讲,这是“黑”的原型意义,属于颜色域。这是建立在人类具有共同的视觉和感觉生理机制,即汉英两个民族有形成颜色感知共性的基础,因此“黑”和“black”这两个词有相同的基本义项,即原型意义。
由于人们有着共同的感觉生理机制和视觉基础,因此人们对颜色域可以形成共同的颜色感知,汉英两个民族在此基础上对“黑”和“black”这两个词形成了两个一样的同属于颜色域的原型意义——某种物体具有的颜色。同时人类对“黑”和“black”有着相同的认知心理基础和知识经验,因此,两种语言在原型义的基础上会生成和演变出语义相同的多义性。
(一)黑暗和悲伤
黑色词作为焦点词,容易被人感知,让人产生悲伤沉闷的心理,英汉语言中都有用黑色表示悲哀和沮丧情绪的用法,这时隐喻认知使黑色由颜色域投射到心理情感域。如在汉语中,“就看见他黑着一张脸”,此时,句子中的“黑”是来自某人心情的悲伤。在英语中,“in a black mood”“a black dog”等,这里的“black”并不是真的指该事物的具体颜色,而是由颜色域演变成对心理情感域的描写。
(二)不幸和灾难
从颜色域出发投射到情感域,此时“黑”和“black”还可以表示不幸和灾难。在汉语中有时会用“黑路上”来表示一段不太幸运的日子,而在英语中也常会用“Black Friday”来表示不幸和灾难的日子,因为耶稣是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此后人们常用这个概念来表示不幸和灾难。
(三)秘密与非法
黑色常常让人联想到隐蔽场所,人们在隐蔽场所从事一些不能公开的活动,通常是秘密的或非法的。这一意义是在“黑暗”义上经隐喻认知后演变而成,由视觉域转到了法律道德域。英汉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如:汉语中“黑市”是指非法的、在暗地里进行的交易。英语则有对应的“black market”;再如,汉语中有“黑市经营”来表示为逃避税收而暗中进行的非法经济活动。而英语中则有对应的“black economy”短语;汉语中的“黑钱”,在英语中也有“black money”来表示通过非法手段弄来的不义之财。其他的汉语像“黑货”“黑店”等都含有“秘密和非法”的意思。 (四)罪恶与邪恶
经过隐喻认知后,黑色由视觉域映射到法律域,可表示“秘密与非法”,在此意义上进一步延伸和演变,由“秘密和非法”演变成“罪恶与邪恶”,因为通常暗地进行或者非法操作的都是一些背信弃义的有着某种不良企图的行为,此时的“黑”和“black”进一步演化为“罪恶和邪恶”的意思。在汉语中,“黑手”“黑心”“黑爪牙”“手狠心黑”等表示“奸恶、阴险狠毒”等含义,“黑道”常常用来表示从事邪恶活动的非法组织。相应地,在英语中也有类似的“black”来表示相似的含义,如“black art”(妖术),“black soul”(黑心人的),“do black deeds”(恶性)。此时,“黑”与“black”的意义均已由视觉域演变为对某种罪恶行为的映射。
隐喻性词义是在特定文化中产生的,每一种特定文化都蕴藏着人们特定的思维认知方式。文化现象因民族而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文化也就因此呈现出独特的个性。这种文化形态的特异性不可避免地会昭示在语言的具体表达上(王文斌,2000:37)。因此,英汉两个民族在对“黑”和“black”的隐喻认知中又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方面,都各自在自己特定的文化中生成和演变出了和自己文化息息相关的独特含义。
由于中国的特殊文化背景,黑色往往有着浓重鲜明的政治色彩。在文化大革命中,“黑”常常是反动和反革命的象征,比如“黑后台”“黑纲领”“黑材料”,都是指反动分子暗中操作的某种指导纲领或组织。“黑五类”是文革时期对“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这五种政治身份的人的统称。“黑线”则是指错误的政治路线或反动路线。“黑”除了表述常见的负面意义之外,还有自己特定的正面积极的含义。比如在中国的戏剧文化中,“黑脸”“黑”代表着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和公平公正,如宋朝的包拯和李逵。“黑”由颜色域经隐喻认知机制投射到京剧域,有了不同的语义特征。再如,“黑牡丹”“黑玫瑰”常指肤色较黑但漂亮有魅力的女性;“黑马”现在常指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是出人预料的获胜者。这里的“黑”,由属于颜色域的意义已经演变成对某人或者某物的赞美。此时的“黑”区别于“black”的多义性由此产生。
英语中“black”曾经用来代指黑人,而随着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权运动的兴起,“black”不再用来指黑人,而是指皮肤黑的人,也开始出现一些含有积极意义的和“black”搭配的词,比如“black culture”(黑人文化),“black nationalism”(黑人民族主义),“black English”(黑人英语),“black studies”(黑人学、黑人文化研究),“work like a black”(工作非常努力)。此时,“black”由对颜色域的认知,经隐喻这一思维方式映射到其他领域。还有在英文中的一些关于“black”的意义,在汉语中并没有相应的表达,比如“black coffee”,指的是没有加牛奶或者没有加糖的纯咖啡或者浓咖啡,此时的“black”经隐喻认知转到对味觉方面的感知与描述。“black sheep”则是指无用的人;“blackmail”意为敲诈勒索;“black and blue”意为青一块紫一块;在经济领域,“in the black”则是指盈利,这里的“black”对于颜色域的基本义均发生了演变,通过隐喻认知生成了多项对于其他相关认知域的意义,“black”区别于“黑”的多义性由此产生。
四、结语
本文以汉语“黑”和英语“black”为例,探讨了隐喻认知在汉英颜色词多义性生成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隐喻认知是颜色词多义性得以生成的重要条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下,颜色词会生成和演变出很多含有特定文化的多义项。人类文明的共性是体现在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之中的,在隐喻视角下探讨汉英颜色词多义性的生成,对促进汉英文化交流以及外语学习等都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Langacker,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Oxfor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New Edition)[Z].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3]刘希.论英语中“red”和汉语中“红色”的隐喻认知对比[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0).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新华汉语词典(全新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5.
[6]王文斌.从汉英对“死”的语言表达看文化与与语言的关系[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3).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钱岑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