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来源 :人生与伴侣·极品课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弊端,是把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作为教学过程的核心。这就必然出现“以讲为主”,甚至“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正面灌输多,独立思考少”,“趋同思维多,求异思维少”,“注重结果多,指导过程少”,逐渐形成学生被动的接受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然而,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是21世纪的学生,他们面临的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和世界,需要他们了解、掌握的知识,远比前人丰富。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已不为学生所喜欢、接受。为了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艺术手段,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质疑设问,产生探究动机,调动内在潜知,发展创造思维技能的条件和环境,在此基礎上达成对历史认识和思维能力的升华。而这一过程的完成,重要的前提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我在这方面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一、精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在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研究历史问题的情境,用不同角度的问题来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对重要历史问题“自我设疑”,充分地从多角度进行思考。“疑”是激发思维的线索,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并产生要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这是探究性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师应以问题为契机,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设计出难易适中,典型性强,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启发性和对学生具有挑战力和诱惑力的问题,使之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例如:我在讲授“洋务运动”一节时,设置了以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1、洋务派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2、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3、洋务运动取得了哪些成就?4、你对洋务运动怎样评价?5、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6、在引进西方生产技术方面,你认为洋务运动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借鉴?这些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逐渐展开,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边自学教材边思考,教师补充有关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我提供了以下几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一: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弈訢。材料二: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防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材料三:近日之患在内忧,长远之患在西人。--左宗棠。材料四:从1865年到1890年,洋务派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24个军工局厂,20多个民用企业,新式学堂24所,1872年到1886年共派留学生197名,其中学有所成的不过60人左右。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增强了自主探究的能力。尤其是最后3道题更开放、灵活,富于挑战性,于是,我便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互相交流,展开争论,因为只有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相讨论,才能有思维的碰撞和思维的火花出现,使学生学得更深刻。这样,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教学中的能动性,同时,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之后,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题目范围是洋务运动的评价与启示。
  二、利用材料研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
  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很重要的就是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如果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教学的民主性、开放性和拓展性,用材料研习法来实现这一目标。具体是先由教师选取部分相关性材料引入教学,逐步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整理史料,并在此基础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节,我提供了以下的材料。材料一:1498年,当达.伽马抵达印度时,一位当地人问葡萄人到底想得到什么时,他答道:“基督徒和香料。”赫尔南多科特斯在准备征服墨西哥时宣称:“我为黄金而来,而不是来当农民种地的。”材料二:14、15世纪,欧洲的城市和城镇已经日益增多,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这三项伟大发明为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材料一展示,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起来,大家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辩证地多层面地阐述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课外材料起到了一个穿针引线,贯穿全过程的作用。但是,这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史料,从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客观的角度把握历史发展,思想深刻,又横向又纵深的思维正是历史研究和教学所必需的良好素质。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新的教学理念的贯彻落实,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在中小学中全面普及。国家在基础课程改革方面倡导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为学生的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提供高效、多样的途径和方式。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调动课堂的积极性,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开放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束缚,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但同时,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期刊
摘 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当今时代的需求,环境问题一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地理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必然在学校环境教育中承担着主要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在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履行环境教育这一新的职能,将环保教育融入地理教育之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
期刊
摘 要: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策略时,首先就需要客观对学生化学学习基础水平进行探究,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还将有效促进师生关系的建立,客观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教学策略  很多教学实践中都证明,分层教学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分层教学方式,可以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在各个学校中的不断实践,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习效率,但目前仍然存在部分学校沿用满堂灌的教育模式、教学观念陈旧的现象,致使学生在课堂中无法融入到教师的教学氛围中,并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本文简要说明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以及小组合作模式对数学教学的影响维度,并提出将小组合作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组合作;初中;数学教学  一个好的教育方法既可以降低学生学
期刊
摘 要: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力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学校;教育  “国民大计,教育为本”,在人类基于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
期刊
摘 要: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兴趣应当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很多时候我们看似遇到了难题,但是这些所谓的难题并不是不能够化解的,只要我们有了兴趣,我们就可以找到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那么,如何才能够培养初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呢?如何才能够增强学生们学习初中数学的能力呢?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作者将会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  很多时候,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
期刊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就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数年后的今天,数学教学的现状如何?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大量的观察和思考,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必须引
期刊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能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得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说到素质教育,我们知道素质教育主战场的课堂上如果没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兴趣、热情,哪来思维碰撞火花,谈何发展和创新呢?我们只有顺应孩子们的心理特征
期刊
摘 要: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
期刊
《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随着课程改革地不断推进,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联系生活教数学、学数学”的重要性。教学活动中如何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真正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本人通过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