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弊端,是把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作为教学过程的核心。这就必然出现“以讲为主”,甚至“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正面灌输多,独立思考少”,“趋同思维多,求异思维少”,“注重结果多,指导过程少”,逐渐形成学生被动的接受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然而,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是21世纪的学生,他们面临的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和世界,需要他们了解、掌握的知识,远比前人丰富。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已不为学生所喜欢、接受。为了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艺术手段,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质疑设问,产生探究动机,调动内在潜知,发展创造思维技能的条件和环境,在此基礎上达成对历史认识和思维能力的升华。而这一过程的完成,重要的前提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我在这方面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一、精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在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研究历史问题的情境,用不同角度的问题来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对重要历史问题“自我设疑”,充分地从多角度进行思考。“疑”是激发思维的线索,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并产生要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这是探究性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师应以问题为契机,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设计出难易适中,典型性强,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启发性和对学生具有挑战力和诱惑力的问题,使之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例如:我在讲授“洋务运动”一节时,设置了以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1、洋务派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2、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3、洋务运动取得了哪些成就?4、你对洋务运动怎样评价?5、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6、在引进西方生产技术方面,你认为洋务运动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借鉴?这些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逐渐展开,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边自学教材边思考,教师补充有关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我提供了以下几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一: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弈訢。材料二: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防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材料三:近日之患在内忧,长远之患在西人。--左宗棠。材料四:从1865年到1890年,洋务派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24个军工局厂,20多个民用企业,新式学堂24所,1872年到1886年共派留学生197名,其中学有所成的不过60人左右。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增强了自主探究的能力。尤其是最后3道题更开放、灵活,富于挑战性,于是,我便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互相交流,展开争论,因为只有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相讨论,才能有思维的碰撞和思维的火花出现,使学生学得更深刻。这样,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教学中的能动性,同时,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之后,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题目范围是洋务运动的评价与启示。
二、利用材料研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
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很重要的就是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如果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教学的民主性、开放性和拓展性,用材料研习法来实现这一目标。具体是先由教师选取部分相关性材料引入教学,逐步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整理史料,并在此基础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节,我提供了以下的材料。材料一:1498年,当达.伽马抵达印度时,一位当地人问葡萄人到底想得到什么时,他答道:“基督徒和香料。”赫尔南多科特斯在准备征服墨西哥时宣称:“我为黄金而来,而不是来当农民种地的。”材料二:14、15世纪,欧洲的城市和城镇已经日益增多,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这三项伟大发明为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材料一展示,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起来,大家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辩证地多层面地阐述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课外材料起到了一个穿针引线,贯穿全过程的作用。但是,这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史料,从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客观的角度把握历史发展,思想深刻,又横向又纵深的思维正是历史研究和教学所必需的良好素质。
一、精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在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研究历史问题的情境,用不同角度的问题来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对重要历史问题“自我设疑”,充分地从多角度进行思考。“疑”是激发思维的线索,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并产生要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这是探究性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师应以问题为契机,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设计出难易适中,典型性强,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启发性和对学生具有挑战力和诱惑力的问题,使之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例如:我在讲授“洋务运动”一节时,设置了以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1、洋务派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2、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3、洋务运动取得了哪些成就?4、你对洋务运动怎样评价?5、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6、在引进西方生产技术方面,你认为洋务运动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借鉴?这些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逐渐展开,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边自学教材边思考,教师补充有关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我提供了以下几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一: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弈訢。材料二: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防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材料三:近日之患在内忧,长远之患在西人。--左宗棠。材料四:从1865年到1890年,洋务派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24个军工局厂,20多个民用企业,新式学堂24所,1872年到1886年共派留学生197名,其中学有所成的不过60人左右。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增强了自主探究的能力。尤其是最后3道题更开放、灵活,富于挑战性,于是,我便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互相交流,展开争论,因为只有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相讨论,才能有思维的碰撞和思维的火花出现,使学生学得更深刻。这样,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教学中的能动性,同时,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之后,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题目范围是洋务运动的评价与启示。
二、利用材料研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
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很重要的就是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如果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教学的民主性、开放性和拓展性,用材料研习法来实现这一目标。具体是先由教师选取部分相关性材料引入教学,逐步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整理史料,并在此基础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节,我提供了以下的材料。材料一:1498年,当达.伽马抵达印度时,一位当地人问葡萄人到底想得到什么时,他答道:“基督徒和香料。”赫尔南多科特斯在准备征服墨西哥时宣称:“我为黄金而来,而不是来当农民种地的。”材料二:14、15世纪,欧洲的城市和城镇已经日益增多,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这三项伟大发明为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材料一展示,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起来,大家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辩证地多层面地阐述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课外材料起到了一个穿针引线,贯穿全过程的作用。但是,这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史料,从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客观的角度把握历史发展,思想深刻,又横向又纵深的思维正是历史研究和教学所必需的良好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