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指引和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进而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质疑问难 自主学习 创新能力
社会的进步,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有以下体会:
一、巧妙激疑问难,诱发创造个性
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他们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
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让学生根据句子学提问,先找出献血前和献血时的神态、动作和句子,再根据这些句子提问,估计学生会问:阮恒为什么输血时突然啜泣,并且用手捂住脸?他摇头表示不疼,既然不疼,那为什么要啜泣呢?又摇头也表示不疼,而且抽血是不会疼的,为什么阮恒要竭力掩盖自己的痛苦?他为什么这样痛苦?让学生在疑问中去探索,在不断探索中去创新、发展,从而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设置疑问、解决疑问是训练思维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要有质疑习惯。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我们要善于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之茅塞顿开。
二、提倡自主学习,促进创新思维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是学习的辅体,应该处于学习的次要地位。良好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对理解课文的意义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
培养自主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兴趣。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且是艺术、思想的结晶。再次,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的责任。要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精神。
三、充分解放学生,发挥学生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的支配者。学生学习最简单的方法是多读、多看、多写。要学生能够多读、多看、多写,就要让学生解放自己的口、手、脑。
解放学生的口。《课程标准》中有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教学中解放学生的口,加强说的训练,多问为什么,给学生说的机会;教师精讲,把说的机会和时间让给学生。
解放学生的手。就是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善于动手,勤于动手。要求学生不仅会写字,还要把字写对、写美观。学生只有在动手的基础上动脑,才能培养自己的独特思维,才会有更多的创新成果。
解放学生的脑。心理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就会尝到克服困难的满足与愉悦,感受成功的快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强求学生必须按自己的思维去想,这样会束缚学生的大脑,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
能力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四、创设教学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教《草原》这课时,我就和学生一起找了几幅壮阔锦绣的草原风光图,先让学生通过视觉欣赏草原的迷人景色:蓝天下一碧千里;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小丘的线条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还让学生想象此时此刻草原上会出现的各种声响:叭叭的鞭子声,得得的马蹄声,哞哞的牛羊声。在这声色交融的图画里,我又启发学生想象:如果这时你也和作者一起骑着骏马,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扬鞭驰聘,那该多好啊!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五、课堂内外延伸,提供创新空间
课本以外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
语文课外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也只有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他们才能充分进入自由创造的境界。在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他们感到一种摆脱功利的自由愉悦,满足了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喜悦。如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出外“踏青”。春天,带着学生到山坡上,田野上去寻找春天的气息,让学生能从中体味到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寻找所需要的东西、素材,由学生自己去根据需要而自主地学习。
关键词:质疑问难 自主学习 创新能力
社会的进步,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有以下体会:
一、巧妙激疑问难,诱发创造个性
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他们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
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让学生根据句子学提问,先找出献血前和献血时的神态、动作和句子,再根据这些句子提问,估计学生会问:阮恒为什么输血时突然啜泣,并且用手捂住脸?他摇头表示不疼,既然不疼,那为什么要啜泣呢?又摇头也表示不疼,而且抽血是不会疼的,为什么阮恒要竭力掩盖自己的痛苦?他为什么这样痛苦?让学生在疑问中去探索,在不断探索中去创新、发展,从而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设置疑问、解决疑问是训练思维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要有质疑习惯。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我们要善于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之茅塞顿开。
二、提倡自主学习,促进创新思维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是学习的辅体,应该处于学习的次要地位。良好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对理解课文的意义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
培养自主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兴趣。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且是艺术、思想的结晶。再次,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的责任。要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精神。
三、充分解放学生,发挥学生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的支配者。学生学习最简单的方法是多读、多看、多写。要学生能够多读、多看、多写,就要让学生解放自己的口、手、脑。
解放学生的口。《课程标准》中有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教学中解放学生的口,加强说的训练,多问为什么,给学生说的机会;教师精讲,把说的机会和时间让给学生。
解放学生的手。就是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善于动手,勤于动手。要求学生不仅会写字,还要把字写对、写美观。学生只有在动手的基础上动脑,才能培养自己的独特思维,才会有更多的创新成果。
解放学生的脑。心理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就会尝到克服困难的满足与愉悦,感受成功的快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强求学生必须按自己的思维去想,这样会束缚学生的大脑,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
能力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四、创设教学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教《草原》这课时,我就和学生一起找了几幅壮阔锦绣的草原风光图,先让学生通过视觉欣赏草原的迷人景色:蓝天下一碧千里;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小丘的线条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还让学生想象此时此刻草原上会出现的各种声响:叭叭的鞭子声,得得的马蹄声,哞哞的牛羊声。在这声色交融的图画里,我又启发学生想象:如果这时你也和作者一起骑着骏马,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扬鞭驰聘,那该多好啊!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五、课堂内外延伸,提供创新空间
课本以外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
语文课外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也只有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他们才能充分进入自由创造的境界。在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他们感到一种摆脱功利的自由愉悦,满足了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喜悦。如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出外“踏青”。春天,带着学生到山坡上,田野上去寻找春天的气息,让学生能从中体味到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寻找所需要的东西、素材,由学生自己去根据需要而自主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