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盘点近两三年的中国电影,有影评人提到其特点是“有票房,无电影”,而北大教授戴锦华在点评近几年的国产电影时,提到中国正在面临整体坍塌境地,其中提到去年(14年)的“失败”电影《黄金时代》检验文化生态,“成功”电影大都是非价值的、纯感官的表述。本文旨在通过电影美学的审美的系统性、即表意性,分析电影《黄金时代》在当代电影市场的“失败”和被当下观众群、社会文化所不认可的原因,以及探讨中国国产电影的相关情况。
【关键词】美学;电影《黄金时代》;国产电影;社会文化
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电影美学,则是针对电影进行思考的一种方式。这。这种思考是由大量的感受组成,即感受学,又是因人而异的,而电影美学的目的就是掌握这种思考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电影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自觉性。其研究的对象是一切电影审美现象,而在这些审美现象中,要明确,审美是分成两方面的,即审丑和审美。明确了审美的对象,在对电影进行审美时,就一定要有一个审美估价系统的推定。人的个体中有特殊的审美估价系统,电影《黄金时代》由许鞍华执导,李樯编剧,汤唯,冯绍峰,王志文,朱亚文等主演的电影。影片以民国时代为大背景,以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在“旁人看来简单的近乎萧条的废铁般的人生,灵魂却丰裕如黄金万贯的人生”以及爱情经历为引子,塑造那代文人在炮火和磨难中追求自由与理想的时代。但是我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一篇名为《<黄金时代>用诚意记录为何票房却惨淡?》的文章写道:“《心花路放》等热门电影揣着7亿票房一路凯歌,而《黄金时代》迄今票房只有3600多万,相差近20倍”。确实,《黄金时代》确实是在用诚意记录啊,可为什么票房惨淡,甚至有观众在观影途中“看不下去”。中途就离场,而同年同期上映的很多电影,特别是今年要出第四系列的《小时代》却呼声一片高涨,到底为何《黄金时代》如此惨败?主角汤唯、冯绍峰等都是当红明星。是因为影片内容太小众化?主题取材有些偏,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导致观众对《黄金时代》不买账?下面我就从观众的审美角度即美学的审美系统性角度分析,为何一部如此认真、制作精良的电影却“失败”了。
一、从审美的系统性即电影《黄金时代》表意系统分析其“失败”
电影作品的表意系统中分成三个逐级生成的层面,即三个媒介单元,分别是:1.知觉面,是一级媒介,用来传达故事,为一级表意。2.故事面,是二级媒介,用来表现思想,为二级表意。3.思想面,是三级媒介,用来透露特征,为三级表意。这三个媒介单元就是用来传达电影作品的意义。其中,知觉面是最基础,但又是负载最重,决定成败的一个媒介单元,知觉面可以表现故事面,同时又可以直接表现思想,和体现导演独特特征;故事面可以表现思想同时也可以直接体现导演特征。这些表意系统之间的表现关系又是分成增强与削弱两种。也是而对于叙事性电影作品其基本创作方式中也是运用到了以上美学知识,分成四个不同的创作方式:1.知觉创作法;2.故事创作法;3.思想创作法;4.特征创作法。
四个媒介单元本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都是应该被导演所关注,在电影作品中不可或缺,但是由于导演的风格与习惯或者根本是某些导演的水平只能停止在知觉面或者故事面,他们的能力仅限去完成一个“外延”,去完整一个故事而无法到达一个“内涵”。
下面,就用审美的表意系统中的相关知识分析“失败”电影《黄金时代》和“成功”电影《小时代》、《后会无期》、《亲爱的》之间的区别与成败的原因。
(一)《黄金时代》“失败”的表意媒介单元
李嫱、许鞍华对于《黄金时代》的叙事与创作是有着一个扎实的、精良的知觉面的。首先,不提影片内容,《黄金时代》的宣传海报,“海报难得地做到了地域特色与设计美学的高度统一”,韩国、日本、美国、台湾、香港五个不同地区,《黄金时代》设计制作了五个不同风格的海报,有素简约的“泼墨”型的、萧红侧脸剪影与“流泪的汤唯”叠影型的、“封锁线”凸显自由与封闭冲突型的等等风格的海报,无不体现出视觉美学的设计风格与《黄金时代》整个制作团队的认知与努力。
其次,对于影片本身的知觉面更是无可挑剔,不同时空的营造,细腻的刻画,但是影片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知觉面,更多的则是在知觉面完成对故事面的增强作用外,向思想面深入,戴锦华在文章中提到《黄金时代》的叙事“影片不仅是一部萧红的传记片,而且是某种与多重历史叙述的对话”。《黄金时代》不像很多民国片,女子穿着或艳丽或素雅的经 典民国旗袍,男士没有个个西装革履,梳着一丝不苟的摩斯大背头,“萧红的文学史身份是东北流亡作家,她的一生不是“奋不顾身的爱情”、“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逃亡、流亡、求生。但我们(下转第62页)(上接第60页)今天的民国想象被所谓“临水照花人”式的张爱玲锁定。所以当观众看不到华丽的民国旗袍,披肩,以及女人们挽起的精致的发髻或烫着经典的民国小卷,男人女人喝着洋咖啡,吃着洋点心,看到的《黄金时代》里简陋甚至破烂不堪的旅馆、阴暗潮湿的房子、萧红穿着的肥肥大大、破旧脏的萧军的夹袍、和一群车夫挤在一起吃着几毛钱的肉丸子、猪头肉。可是,在“非电影观众”的思想文化里,他们不愿看到这样落魄,脏乱的形象,不愿看到这样一段真实的历史,“我们永远受制于时代于文化的限定,我们永远只能看到我们预期的东西,而对别样的表述与事实视而不见”,于是,“非电影观众”们开始躁动,认为三个小时的电影枯燥无味。“一个试图和历史对话的作品本身就会碰在图画所形成的墙壁上”,《黄金时代》是在和历史对话,但是人们已经对历史有了空缺的一段文化记忆,“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文化的最大特征是历史纵深的消失,我有时候也会用“历史坍塌”来表述这一特征”,历史塌陷,社会文化的历史记忆导致历史塌陷,人们只愿意看停留在表面的,停留在知觉面和故事面的“故事”,而不愿深入去看一部“思想面”的《黄金时代》。
(二)《小时代》《后会无期》等电影“成功”的表意媒介单元
对于票房电影《小时代》、《后会无期》、《亲爱的》,戴锦华说是“非价值的、纯感官的表述”。喜闹剧、苦情剧、喜闹糅合苦情剧,这几部“粉丝电影”,“其 成功是在于以价值展览的表象拒绝了价值表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各种名车名包以及经典款的衣服代替了真正的视觉美学,所谓真正的视觉美学,应当像《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影片的每一帧都是一幅构图、色彩无法挑剔的画作。而“热卖片成功的共同元素是感官性的,身体性的,直戳你的泪点和笑点,同时,以拥抱主流的姿态拒绝意义与价值”,他们轻易的用最简单的感官刺激,让观众哭、让观众笑,观众不用不费力气,这些电影本身就是在主动迎合自己,符合自己的理解范围,认知范围,文化水平,怎么能不喜欢?
戴锦华教授说,“《黄金时代》的失败和其他热卖影片的成功一样,展示的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及其问题。”浮躁、肤浅、历史文化的严重空缺的社会文化,大多数的观影人们只喜欢浅入浅出的知觉面的“热闹的好故事”,而当今很多电影创作者也不能冷静下来,沉下心不为迎合观众,不为投其所好,只为做电影而做电影。《黄金时代》在这个社会文化下“被失败”了,可其实,还是有很多人,就像愿意跳下“洪沟”挽救《黄金时代》的那些人,他们相信,只要坚守着,只要不放弃,中国真正的“黄金时代”才会到来。
参考文献:
[1]戴锦华《“失败”的《黄金时代》检验文化生态》
[2] 胡克. 中国类型电影特点与发展趋势[J]. 当代电影. 2011(09)
[3] 王一川. 新世纪中国电影类型化的动因、特征及问题[J]. 当代电影. 2011(09)
【关键词】美学;电影《黄金时代》;国产电影;社会文化
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电影美学,则是针对电影进行思考的一种方式。这。这种思考是由大量的感受组成,即感受学,又是因人而异的,而电影美学的目的就是掌握这种思考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电影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自觉性。其研究的对象是一切电影审美现象,而在这些审美现象中,要明确,审美是分成两方面的,即审丑和审美。明确了审美的对象,在对电影进行审美时,就一定要有一个审美估价系统的推定。人的个体中有特殊的审美估价系统,电影《黄金时代》由许鞍华执导,李樯编剧,汤唯,冯绍峰,王志文,朱亚文等主演的电影。影片以民国时代为大背景,以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在“旁人看来简单的近乎萧条的废铁般的人生,灵魂却丰裕如黄金万贯的人生”以及爱情经历为引子,塑造那代文人在炮火和磨难中追求自由与理想的时代。但是我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一篇名为《<黄金时代>用诚意记录为何票房却惨淡?》的文章写道:“《心花路放》等热门电影揣着7亿票房一路凯歌,而《黄金时代》迄今票房只有3600多万,相差近20倍”。确实,《黄金时代》确实是在用诚意记录啊,可为什么票房惨淡,甚至有观众在观影途中“看不下去”。中途就离场,而同年同期上映的很多电影,特别是今年要出第四系列的《小时代》却呼声一片高涨,到底为何《黄金时代》如此惨败?主角汤唯、冯绍峰等都是当红明星。是因为影片内容太小众化?主题取材有些偏,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导致观众对《黄金时代》不买账?下面我就从观众的审美角度即美学的审美系统性角度分析,为何一部如此认真、制作精良的电影却“失败”了。
一、从审美的系统性即电影《黄金时代》表意系统分析其“失败”
电影作品的表意系统中分成三个逐级生成的层面,即三个媒介单元,分别是:1.知觉面,是一级媒介,用来传达故事,为一级表意。2.故事面,是二级媒介,用来表现思想,为二级表意。3.思想面,是三级媒介,用来透露特征,为三级表意。这三个媒介单元就是用来传达电影作品的意义。其中,知觉面是最基础,但又是负载最重,决定成败的一个媒介单元,知觉面可以表现故事面,同时又可以直接表现思想,和体现导演独特特征;故事面可以表现思想同时也可以直接体现导演特征。这些表意系统之间的表现关系又是分成增强与削弱两种。也是而对于叙事性电影作品其基本创作方式中也是运用到了以上美学知识,分成四个不同的创作方式:1.知觉创作法;2.故事创作法;3.思想创作法;4.特征创作法。
四个媒介单元本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都是应该被导演所关注,在电影作品中不可或缺,但是由于导演的风格与习惯或者根本是某些导演的水平只能停止在知觉面或者故事面,他们的能力仅限去完成一个“外延”,去完整一个故事而无法到达一个“内涵”。
下面,就用审美的表意系统中的相关知识分析“失败”电影《黄金时代》和“成功”电影《小时代》、《后会无期》、《亲爱的》之间的区别与成败的原因。
(一)《黄金时代》“失败”的表意媒介单元
李嫱、许鞍华对于《黄金时代》的叙事与创作是有着一个扎实的、精良的知觉面的。首先,不提影片内容,《黄金时代》的宣传海报,“海报难得地做到了地域特色与设计美学的高度统一”,韩国、日本、美国、台湾、香港五个不同地区,《黄金时代》设计制作了五个不同风格的海报,有素简约的“泼墨”型的、萧红侧脸剪影与“流泪的汤唯”叠影型的、“封锁线”凸显自由与封闭冲突型的等等风格的海报,无不体现出视觉美学的设计风格与《黄金时代》整个制作团队的认知与努力。
其次,对于影片本身的知觉面更是无可挑剔,不同时空的营造,细腻的刻画,但是影片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知觉面,更多的则是在知觉面完成对故事面的增强作用外,向思想面深入,戴锦华在文章中提到《黄金时代》的叙事“影片不仅是一部萧红的传记片,而且是某种与多重历史叙述的对话”。《黄金时代》不像很多民国片,女子穿着或艳丽或素雅的经 典民国旗袍,男士没有个个西装革履,梳着一丝不苟的摩斯大背头,“萧红的文学史身份是东北流亡作家,她的一生不是“奋不顾身的爱情”、“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逃亡、流亡、求生。但我们(下转第62页)(上接第60页)今天的民国想象被所谓“临水照花人”式的张爱玲锁定。所以当观众看不到华丽的民国旗袍,披肩,以及女人们挽起的精致的发髻或烫着经典的民国小卷,男人女人喝着洋咖啡,吃着洋点心,看到的《黄金时代》里简陋甚至破烂不堪的旅馆、阴暗潮湿的房子、萧红穿着的肥肥大大、破旧脏的萧军的夹袍、和一群车夫挤在一起吃着几毛钱的肉丸子、猪头肉。可是,在“非电影观众”的思想文化里,他们不愿看到这样落魄,脏乱的形象,不愿看到这样一段真实的历史,“我们永远受制于时代于文化的限定,我们永远只能看到我们预期的东西,而对别样的表述与事实视而不见”,于是,“非电影观众”们开始躁动,认为三个小时的电影枯燥无味。“一个试图和历史对话的作品本身就会碰在图画所形成的墙壁上”,《黄金时代》是在和历史对话,但是人们已经对历史有了空缺的一段文化记忆,“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文化的最大特征是历史纵深的消失,我有时候也会用“历史坍塌”来表述这一特征”,历史塌陷,社会文化的历史记忆导致历史塌陷,人们只愿意看停留在表面的,停留在知觉面和故事面的“故事”,而不愿深入去看一部“思想面”的《黄金时代》。
(二)《小时代》《后会无期》等电影“成功”的表意媒介单元
对于票房电影《小时代》、《后会无期》、《亲爱的》,戴锦华说是“非价值的、纯感官的表述”。喜闹剧、苦情剧、喜闹糅合苦情剧,这几部“粉丝电影”,“其 成功是在于以价值展览的表象拒绝了价值表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各种名车名包以及经典款的衣服代替了真正的视觉美学,所谓真正的视觉美学,应当像《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影片的每一帧都是一幅构图、色彩无法挑剔的画作。而“热卖片成功的共同元素是感官性的,身体性的,直戳你的泪点和笑点,同时,以拥抱主流的姿态拒绝意义与价值”,他们轻易的用最简单的感官刺激,让观众哭、让观众笑,观众不用不费力气,这些电影本身就是在主动迎合自己,符合自己的理解范围,认知范围,文化水平,怎么能不喜欢?
戴锦华教授说,“《黄金时代》的失败和其他热卖影片的成功一样,展示的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及其问题。”浮躁、肤浅、历史文化的严重空缺的社会文化,大多数的观影人们只喜欢浅入浅出的知觉面的“热闹的好故事”,而当今很多电影创作者也不能冷静下来,沉下心不为迎合观众,不为投其所好,只为做电影而做电影。《黄金时代》在这个社会文化下“被失败”了,可其实,还是有很多人,就像愿意跳下“洪沟”挽救《黄金时代》的那些人,他们相信,只要坚守着,只要不放弃,中国真正的“黄金时代”才会到来。
参考文献:
[1]戴锦华《“失败”的《黄金时代》检验文化生态》
[2] 胡克. 中国类型电影特点与发展趋势[J]. 当代电影. 2011(09)
[3] 王一川. 新世纪中国电影类型化的动因、特征及问题[J]. 当代电影.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