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激励是高校开展学生管理中的一种有效措施,通过合理地使用激励方式,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激烈理论,结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际,对目标激励、成就激励及奖惩激励等方法的运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激励理论 高校学生管理 运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8--0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一直在我国发展战略中处于优先地位,正确运用好激励理论是高校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所需人才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职责。激励理论能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及行为特点,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预见性与实效性。因此,注重对激励理论的运用,并要对激励效果进行有效分析。
一、激励理论
“一切内心 所要争取的希望、条件、愿望及动力等等共同构成了对人的激励,这是人类内心活动的一种真实状态。”这种对激励的定义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贝雷尔森与思安尼尔提出的。《辞海》中对将“激励”一词解释为:激发使振作,即能够激发出人的动机,对人的行为产生诱导,使其产生内在动力,并且能够朝着既定目标努力的过程[1]。尽管不同的研究学者对激励理论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通过对心理学与管理学中对激励理论的界定,可以将其归结为:激励是通过采取一定手段,创造出满足个体所需的条件,使个人对某项事物或者活动持有积极态度,进而形成相应动机,促使个人或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效果
(一)运用目标激励,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高校学生管理的目标具有一定特殊性,它需要服务于高校培养人才的核心目标。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无论是管理内容、管理要求还是管理系统的制定,都需要紧紧围绕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来开展。激励理论通过需要、动机、行为及满足的模式,能够真正从人内心的状态出发,诱发出人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情况下,对于刚进入高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生理层次与安全层次的需求更高,主要表现为期望校方能够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校园中事物逐渐由陌生变得熟悉,尤其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需求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此时他们更加关注个人的人际关系、希望得到老师与学生的尊重、能够参与到更多的课外活动、在交往活动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等。在学生管理中,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需求,运用目标激励,能够使学生的情绪保持在积极状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从而发挥目标激励的作用。
(二)运用成就激励,消除学生的负面影响。成就激励是激励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引导大学生要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设置出奋斗行为与远大理想的目标。每个学生多渴望快速成长,追求进步,有着较为强烈的成就需求。因此,在学生管理中,管理者要正确分析大学生个人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注重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树立起社会主义伟大理想,引导学生将学生坚持不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提高个人思想相统一,把树立社会主义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精神相结合。
在高校管理中,实行成就激励效果明显,尤其是对于一些贫困学生,他们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尽管他们当中大部分为品学兼优者,但是与其他普通学生相比,他们对成就荣誉、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需求更为强烈,他们更需得到教师与学生的认可,希望获得更多的归属感。针对高校中贫困学生,教师在日常管理中,科学合理地实行成就激励,能够加强了他们与师生之间的沟通,促进了情感交流,增强了自信心,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他们自卑、自闭等负面影响。
(三)运用奖惩激励,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正激励就是指当个体行为符合组织整体目标与期望时要进行嘉奖,提高个体行为的积极主动性;负激励是指当个体行为违背组织目标时要得到惩罚,警示这种行为不再发生。
在高校管理中,无论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都是有效的一种措施,这种激励效果不仅直接对个体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对身边学生与集体产生影响。管理者通过树立正面榜样与反面典型,能够无形当中规范学生的行为,比那些教条、固化的管理条例更加明确具体,管理效果更为明显。另外,实行奖惩激励,能够调动出学生的热情,激发出学生内心原动力,使其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以及学习目标制定的活动中,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增强了主人翁意识。
三、结束语
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定要对激励理论的应用有足够重视。激励理论中包含多种激励形式,因此,高校管理者要熟练掌握激励理论的内涵,针对本校实际发展情况,灵活采用激励措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使学生保持良好状态,增强自信,提升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郝钢,刘健西.激励理论研究的新趋势[J].2013(15).
[2]方喆.浅谈“激励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2).
关键词:激励理论 高校学生管理 运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8--0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一直在我国发展战略中处于优先地位,正确运用好激励理论是高校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所需人才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职责。激励理论能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及行为特点,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预见性与实效性。因此,注重对激励理论的运用,并要对激励效果进行有效分析。
一、激励理论
“一切内心 所要争取的希望、条件、愿望及动力等等共同构成了对人的激励,这是人类内心活动的一种真实状态。”这种对激励的定义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贝雷尔森与思安尼尔提出的。《辞海》中对将“激励”一词解释为:激发使振作,即能够激发出人的动机,对人的行为产生诱导,使其产生内在动力,并且能够朝着既定目标努力的过程[1]。尽管不同的研究学者对激励理论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通过对心理学与管理学中对激励理论的界定,可以将其归结为:激励是通过采取一定手段,创造出满足个体所需的条件,使个人对某项事物或者活动持有积极态度,进而形成相应动机,促使个人或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效果
(一)运用目标激励,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高校学生管理的目标具有一定特殊性,它需要服务于高校培养人才的核心目标。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无论是管理内容、管理要求还是管理系统的制定,都需要紧紧围绕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来开展。激励理论通过需要、动机、行为及满足的模式,能够真正从人内心的状态出发,诱发出人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情况下,对于刚进入高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生理层次与安全层次的需求更高,主要表现为期望校方能够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校园中事物逐渐由陌生变得熟悉,尤其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需求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此时他们更加关注个人的人际关系、希望得到老师与学生的尊重、能够参与到更多的课外活动、在交往活动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等。在学生管理中,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需求,运用目标激励,能够使学生的情绪保持在积极状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从而发挥目标激励的作用。
(二)运用成就激励,消除学生的负面影响。成就激励是激励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引导大学生要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设置出奋斗行为与远大理想的目标。每个学生多渴望快速成长,追求进步,有着较为强烈的成就需求。因此,在学生管理中,管理者要正确分析大学生个人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注重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树立起社会主义伟大理想,引导学生将学生坚持不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提高个人思想相统一,把树立社会主义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精神相结合。
在高校管理中,实行成就激励效果明显,尤其是对于一些贫困学生,他们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尽管他们当中大部分为品学兼优者,但是与其他普通学生相比,他们对成就荣誉、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需求更为强烈,他们更需得到教师与学生的认可,希望获得更多的归属感。针对高校中贫困学生,教师在日常管理中,科学合理地实行成就激励,能够加强了他们与师生之间的沟通,促进了情感交流,增强了自信心,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他们自卑、自闭等负面影响。
(三)运用奖惩激励,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正激励就是指当个体行为符合组织整体目标与期望时要进行嘉奖,提高个体行为的积极主动性;负激励是指当个体行为违背组织目标时要得到惩罚,警示这种行为不再发生。
在高校管理中,无论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都是有效的一种措施,这种激励效果不仅直接对个体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对身边学生与集体产生影响。管理者通过树立正面榜样与反面典型,能够无形当中规范学生的行为,比那些教条、固化的管理条例更加明确具体,管理效果更为明显。另外,实行奖惩激励,能够调动出学生的热情,激发出学生内心原动力,使其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以及学习目标制定的活动中,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增强了主人翁意识。
三、结束语
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定要对激励理论的应用有足够重视。激励理论中包含多种激励形式,因此,高校管理者要熟练掌握激励理论的内涵,针对本校实际发展情况,灵活采用激励措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使学生保持良好状态,增强自信,提升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郝钢,刘健西.激励理论研究的新趋势[J].2013(15).
[2]方喆.浅谈“激励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