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广泛普及的今天,小学生也应当及早接触并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以便为未来掌握更深奥和扎实的信息技术知识打基础。本次研究正是针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展开讨论,重点是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和小学生的个性特征、思维习惯相结合,意在遵从新课程教学的相关要求实现学生知识水平、学科素养、学科兴趣等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课堂
前言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各个岗位、各项工作中,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基本的要求。不过,信息技术是不断更新发展的,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在新课程要求下,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面也应当与时俱进,补足传统教学工作的短板,创新教学方法,为提高小学生的学科水平,培养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做一份贡献。
一、传统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短板和不足
(一)教学过程形式化,没能让小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魅力和美妙。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而且在信息技术方面没有基本的知识储备,这导致他们在接触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术语方面会有不小的障碍。比如回收站、内存、硬盘、操作系统、word文档等这些术语,虽然是基本的内容,但学生在其他的生活学习过程中极少会接触到。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会比较吃力。而老师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对各种术语或者计算机原理做出解读,或者解读的方式过于单调、呆板,不方便学生去理解,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体验度差,兴趣度低,教学效率自然会受到影响。
(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影响教学质量。小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方面有很多欠缺。比如信息技术中介绍到的ppt、word等基本办公软件的应用,小学生大多数情况下根本用不到。所以,他们对相关知识的认知过程比较缓慢。即便上机操作,也往往难以对这些软件的功能、特点等进行足够的了解。这种情况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趣味化
小学生没有形成成熟的心智和思维模式,也没有特别严谨严肃的课堂纪律观念。所以,想要让学生自发的特别积极主动的听讲,并积极的做出思考,这并不容易。老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实现教学的趣味化。比如,在进行word的基本功能演示方面,老师可以把班级里某个同学的名字打在word文档里,然后以这个名字为素材进行操作演练。比如改换字号、改变字体、改变颜色;或者再通过手机拍一张学生的照片放在文档里面,为学生制作一张“学生证”。通过这种趣味性的操作,让学生能够发现word等各种工具的功能特点,进而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1]。
再比如,在講解计算机桌面上各个图标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桌面用多媒体投影到黑板上;然后用改换图标或者改变电脑主题系统的方式对图标的外观进行改变。原本商务风的图标或者各类桌面软件的原厂图标或许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老师可以通过专业软件或者系统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去切换一种卡通风格或者动物风格的图标,这样就更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兴趣。
老师还可以制作ppt,同时加载音频,以软件“自我介绍”的口吻进行播放。比如需要讲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老师可以提前把各类硬件的基本概念用自我介绍的口吻录制成音频,然后在课堂上配合硬件的图片图示进行播放,甚至还可以采用变音软件改变语音效果。这样一来,学生感受到音频教学的新奇有趣,同时对相关内容有了更好的接收和理解。
(二)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操训练
在一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条件的可以提供上机实操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设置作业的方式来规范学生的上机操作,避免学生胡乱操作影响学习效果。不过,以往老师们布置的上机实操作业都极其简单,而且也极其单调,学生操作起来没什么意思,也没有参与感。其实老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这种上机操作变得更有参与感一些。
比如,教师通过录屏的方式录制一段自己在电脑上用画图软件绘制水果、绘制简笔小动物的视频;然后将这段视频共享到教学资源中,让学生在每天电脑上都可以看到这段视频。然后老师要求学生打开绘图软件,打开视频软件;一边看老师的录屏视频,一边按照老师的操作在绘图软件上进行复制,看看学生能不能绘制出跟老师一模一样的图案来。在这个过程中,利用视频软件的窗口化在屏幕上进行呈现,同时也不影响学生在画图软件上进行操作临摹。这个过程考验的是学生对老师的操作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思考能力;也赋予这项实操课程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能够带动学生更好的完成上机实操作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
(三)信息技术教学和实用性的结合
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价值和功能,可以将一些现实生活中需要处理的问题拿到教学过程中来解决。比如制作班级值日表,或者帮学生设计一张假期计划表。那么,这张表要如何做呢?老师可以先让学生用手动绘制的方式在纸上画出一张自己想要的表格,并在其中填上内容;然后要求学生用电脑去绘制一张同样的表格并进行美化。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先演示一遍如何操作,也可以直接在学生进行操作的时候给予指点。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将实用技能和课程知识相结合,从而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比起单纯灌输理论知识要有效得多。
三、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信息技术课这门新兴的课程也将逐步完善和发展,信息素养也成为小学牛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任重道远,笔者也期待着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能够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和创新。然而,笔者深知,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的因素还有诸多方面,提高教师的素质以及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有效教学的标准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期望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把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高度重视起来,能够提供足够的硬件配置,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根据软硬件发展情况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全面推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成为信息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郑丽霞.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教师版,2016,8(52):137-137.
[2]朱大火.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变革初探[J].学苑教育,2017,23(11):15-15.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课堂
前言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各个岗位、各项工作中,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基本的要求。不过,信息技术是不断更新发展的,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在新课程要求下,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面也应当与时俱进,补足传统教学工作的短板,创新教学方法,为提高小学生的学科水平,培养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做一份贡献。
一、传统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短板和不足
(一)教学过程形式化,没能让小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魅力和美妙。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而且在信息技术方面没有基本的知识储备,这导致他们在接触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术语方面会有不小的障碍。比如回收站、内存、硬盘、操作系统、word文档等这些术语,虽然是基本的内容,但学生在其他的生活学习过程中极少会接触到。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会比较吃力。而老师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对各种术语或者计算机原理做出解读,或者解读的方式过于单调、呆板,不方便学生去理解,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体验度差,兴趣度低,教学效率自然会受到影响。
(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影响教学质量。小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方面有很多欠缺。比如信息技术中介绍到的ppt、word等基本办公软件的应用,小学生大多数情况下根本用不到。所以,他们对相关知识的认知过程比较缓慢。即便上机操作,也往往难以对这些软件的功能、特点等进行足够的了解。这种情况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趣味化
小学生没有形成成熟的心智和思维模式,也没有特别严谨严肃的课堂纪律观念。所以,想要让学生自发的特别积极主动的听讲,并积极的做出思考,这并不容易。老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实现教学的趣味化。比如,在进行word的基本功能演示方面,老师可以把班级里某个同学的名字打在word文档里,然后以这个名字为素材进行操作演练。比如改换字号、改变字体、改变颜色;或者再通过手机拍一张学生的照片放在文档里面,为学生制作一张“学生证”。通过这种趣味性的操作,让学生能够发现word等各种工具的功能特点,进而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1]。
再比如,在講解计算机桌面上各个图标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桌面用多媒体投影到黑板上;然后用改换图标或者改变电脑主题系统的方式对图标的外观进行改变。原本商务风的图标或者各类桌面软件的原厂图标或许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老师可以通过专业软件或者系统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去切换一种卡通风格或者动物风格的图标,这样就更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兴趣。
老师还可以制作ppt,同时加载音频,以软件“自我介绍”的口吻进行播放。比如需要讲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老师可以提前把各类硬件的基本概念用自我介绍的口吻录制成音频,然后在课堂上配合硬件的图片图示进行播放,甚至还可以采用变音软件改变语音效果。这样一来,学生感受到音频教学的新奇有趣,同时对相关内容有了更好的接收和理解。
(二)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操训练
在一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条件的可以提供上机实操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设置作业的方式来规范学生的上机操作,避免学生胡乱操作影响学习效果。不过,以往老师们布置的上机实操作业都极其简单,而且也极其单调,学生操作起来没什么意思,也没有参与感。其实老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这种上机操作变得更有参与感一些。
比如,教师通过录屏的方式录制一段自己在电脑上用画图软件绘制水果、绘制简笔小动物的视频;然后将这段视频共享到教学资源中,让学生在每天电脑上都可以看到这段视频。然后老师要求学生打开绘图软件,打开视频软件;一边看老师的录屏视频,一边按照老师的操作在绘图软件上进行复制,看看学生能不能绘制出跟老师一模一样的图案来。在这个过程中,利用视频软件的窗口化在屏幕上进行呈现,同时也不影响学生在画图软件上进行操作临摹。这个过程考验的是学生对老师的操作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思考能力;也赋予这项实操课程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能够带动学生更好的完成上机实操作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
(三)信息技术教学和实用性的结合
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价值和功能,可以将一些现实生活中需要处理的问题拿到教学过程中来解决。比如制作班级值日表,或者帮学生设计一张假期计划表。那么,这张表要如何做呢?老师可以先让学生用手动绘制的方式在纸上画出一张自己想要的表格,并在其中填上内容;然后要求学生用电脑去绘制一张同样的表格并进行美化。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先演示一遍如何操作,也可以直接在学生进行操作的时候给予指点。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将实用技能和课程知识相结合,从而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比起单纯灌输理论知识要有效得多。
三、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信息技术课这门新兴的课程也将逐步完善和发展,信息素养也成为小学牛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任重道远,笔者也期待着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能够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和创新。然而,笔者深知,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的因素还有诸多方面,提高教师的素质以及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有效教学的标准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期望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把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高度重视起来,能够提供足够的硬件配置,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根据软硬件发展情况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全面推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成为信息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郑丽霞.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教师版,2016,8(52):137-137.
[2]朱大火.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变革初探[J].学苑教育,2017,23(11):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