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遵循层次性、直观性、丰富性、延展性、启发诱导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
【关键词】 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219-01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而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识的具体形象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情境”一词《辞海》解释为:“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具体到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情境,指学生在进行学习数学的活动时所处的学习环境。汪秉彝、杨孝斌教授认为:“数学情境是一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的条件。”
所谓数学问题情境,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障碍和困难,激发他们积极尋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排除这种障碍和困难,进而获得学习上和心理上的成功的情境。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作为一线教师,对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作了一定的思考与探索,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问题情境的层次性
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由浅人深,由易到难,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使学生易于接受。只有问题的设置坡度舒缓,集“文路”、“教路”与“学路”于一体,才能让学生产生愉悦感,才能兴趣盎然地接受知识训练能力。
2 问题情境的直观性
“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能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同时能看得见、听得着、感受得到并进行思考,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情感记忆。所以,形象化的问题情境适合初中生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易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讲授“数轴”时,就利用了温度计来导人新课。在讲授几何课时,充分利用了各种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充分利用一些半具体半抽象的模型及图片展示的数学材料,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提供丰富表象,有助于教学效果提升。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三个方向看”这节课的教学中,引入时可先播放一段动画。如奥运会跳水比赛播出时,从三个角度慢镜头回放郭晶晶跳水的过程,请学生分别指出从哪些角度看?为什么从三个方向看?由动画创设情境,既引起学生的兴趣,又激起学生的思考。采用这样的方式能顺利导入新课,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3 问题情境的丰富性
数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引用古典知识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的发展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导入方式:《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数学的精典之作,它曾一度作为古代书院的数学教本,直到今日,书中的一些问题还深深吸引着我们。此书中有这样的一道题,“今有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你知道这道题所表达的信息吗?
“勾股定理”设置古典知识的情境,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易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4 问题的情境延展性
在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在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数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如学习有理数乘方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折叠报纸探究乘方的知识。开始展示很大的报纸时许多同学都说能对折几十甚至上百次,可是在动手实践后却发现折叠到七次的时候已经非常困难,许多同学都是大惑不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终于发现:报纸厚度随着对折次数的增加以等比级数增加,而其面积则相应地以同样比例减少。加上纸本身的拉力,把报纸对折第九次无疑比一次将张报纸对折更困难。
5 问题情境的启发诱导性
在教学中贯切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觉地应用教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情境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其呈现的形式更是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认真仔细地钻研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把握知识分布点、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之中,促进师生合作与教学合作,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关键词】 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219-01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而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识的具体形象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情境”一词《辞海》解释为:“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具体到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情境,指学生在进行学习数学的活动时所处的学习环境。汪秉彝、杨孝斌教授认为:“数学情境是一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的条件。”
所谓数学问题情境,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障碍和困难,激发他们积极尋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排除这种障碍和困难,进而获得学习上和心理上的成功的情境。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作为一线教师,对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作了一定的思考与探索,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问题情境的层次性
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由浅人深,由易到难,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使学生易于接受。只有问题的设置坡度舒缓,集“文路”、“教路”与“学路”于一体,才能让学生产生愉悦感,才能兴趣盎然地接受知识训练能力。
2 问题情境的直观性
“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能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同时能看得见、听得着、感受得到并进行思考,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情感记忆。所以,形象化的问题情境适合初中生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易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讲授“数轴”时,就利用了温度计来导人新课。在讲授几何课时,充分利用了各种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充分利用一些半具体半抽象的模型及图片展示的数学材料,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提供丰富表象,有助于教学效果提升。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三个方向看”这节课的教学中,引入时可先播放一段动画。如奥运会跳水比赛播出时,从三个角度慢镜头回放郭晶晶跳水的过程,请学生分别指出从哪些角度看?为什么从三个方向看?由动画创设情境,既引起学生的兴趣,又激起学生的思考。采用这样的方式能顺利导入新课,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3 问题情境的丰富性
数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引用古典知识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的发展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导入方式:《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数学的精典之作,它曾一度作为古代书院的数学教本,直到今日,书中的一些问题还深深吸引着我们。此书中有这样的一道题,“今有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你知道这道题所表达的信息吗?
“勾股定理”设置古典知识的情境,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易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4 问题的情境延展性
在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在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数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如学习有理数乘方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折叠报纸探究乘方的知识。开始展示很大的报纸时许多同学都说能对折几十甚至上百次,可是在动手实践后却发现折叠到七次的时候已经非常困难,许多同学都是大惑不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终于发现:报纸厚度随着对折次数的增加以等比级数增加,而其面积则相应地以同样比例减少。加上纸本身的拉力,把报纸对折第九次无疑比一次将张报纸对折更困难。
5 问题情境的启发诱导性
在教学中贯切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觉地应用教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情境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其呈现的形式更是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认真仔细地钻研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把握知识分布点、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之中,促进师生合作与教学合作,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学得更多、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