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堂教学看作是一出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这个舞台更加多姿多彩。下面我就将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活跃起来,浅谈本人的认识与体会: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要求语文课堂必须活跃起来
新课程理念指出,当前的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实用文及口语交际能力。这就明确地指明初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能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能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让教师的教育观念活起来,语文课堂就能活跃起来。
二、课堂教学的深化,要求语文课堂必须活跃起来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是不能靠灌输,只能靠领悟积累。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能做的,很大程度上就是诱导学生走向文本,在学生疑难上给予启发。启发要注重时机。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观点,意思是说在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处于积极思考尚未搞通的心理状态时,指导学生思考;当学生已有所思考,但未思考成熟,处于想说又怕表达不清的心理状态时,适当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考的内容,并能确切地表达出来。简而言之,应该在学生阅读品味文本,碰到疑难问题的时候,提供另外一些思考的角度、方法,为问题的解决做一些铺垫。当然,接受学习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一些基本的知识与方法,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直接灌输也无妨。
学生的情绪是很容易被老师的情绪所左右的,要想学生有激情,老师就必须要激情澎湃,要想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老师更要有敏锐的思维。一个充满激情的语文老师,他的语言一定是生动、优美、富有表现力。像说书人一样,讲话绘声绘色,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把人、事、物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语言幽默,妙趣横生;或旁征博引、语带双关;或富有启发,激发联想。学生自然会听得入神,不知不觉间受到感染,情不自禁地模仿,从中积累词汇,形成语感。
三、课堂角色的转变,要求语文课堂必须活跃起来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不是单一的,也不是课堂中最重要的,教师可充当多种角色,把课堂这个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要转变角色,轻松驾驭课堂,让课堂气氛活跃。传统的语文课堂我们以解读文本为主,就是把别人的文本当作别人的东西来分析,发掘其中蕴含的意义,学习文本的形式。欣赏是把别人的作品当作自己的东西来感受,感受别人作品内在的思想感情,体会别人这样写的情趣意味。对照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注重的往往是解读,而不是欣赏。在新课改中,我们应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教会学生欣赏作品。因此,我们在备课之时,就应该静下心来,用心地品读文本,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领悟。而不应该只是迷信教学参考书。在课堂上,我们也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读,用心去悟,真正地用心欣赏作品,再做适当的解读,不宜作过多的讲解,把活生生的文本解剖得支离破碎。
四、必须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的思维、行为活跃起来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又不断变化的平等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关键因素,他是活生生的人。在文本阅读中,他受思想、动机、情绪、情感及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如果教师过于强调师道尊严而忽视学生尊严,人为的划上师为师、生为生的界线,造成师尊生卑的师生关系及师生人格上的不平衡。这不仅不能形成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更不能保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能被逼处于被动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两种意识:一是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二是民主意识,新课程标准指出:“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只有教师在尊重每个学生的尊严和价值的前提下,激励赞赏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才能逐渐形成平等合作的关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得到激发,思维就会活跃起来。
在阅读教学中,沉闷压抑的气氛和消极被动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智力活动。而阅读兴趣是指学生对阅读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和喜爱程度。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比较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语文教育专家魏书生、于漪等已给了我们很多成功的经验。用明确目标指向、以旧引新、设疑问难、引导想像、名言趣事、情感熏染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制造良好阅读气氛,效果很好。如果教师善于创造教学条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伊始或其间,激发兴趣,制造良好的阅读气氛,学生便会很自然的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一直以来,教学参考书中关于阅读文本的意义是确定的、标准化的甚至是唯一的,而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的合理性却得不到承认和鼓励。这种思想和现实对阅读教学带来了很严重的问题。一是导致了阅读权威的产生,使学生有依赖心理,渐渐失去质疑和怀疑精神,失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二是强调了教师的权威性,学生服从教师,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平等,这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是极为不利的。大家都知道阅读是创造的基础之一 。通过阅读,掌握了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从中受到启迪,才能产生创造。教师要想办法保护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阅读理解的合理性,激发和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五、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使气氛由沉闷到活跃
1.书声琅琅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朗读就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一般的阅览相比,更是一项很重要的深入理解文本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读书的声音是不可或缺的。在教授古诗文时,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许多学生特别喜欢朗诵苏轼、辛弃疾的词,在朗诵中,学生体会着古诗词的魅力。课堂上书声朗朗,气氛热烈,过去的沉闷一扫而空。
2.议论纷纷的课堂。新课标要求改变学生的单纯的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老师满堂灌式的“一言堂”当然不是合格的语文课,老师和学生的“你问我答”式的“问答堂”也不是合格的语文课。要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就必须要有对话。阅读是人与文本的对话,而师生、生生间的对话就表现在纷纷扬扬的议论当中。没有纷纷的议论就没有思维碰撞的火花,就没有师生间的深入探讨和交流,也就没有所谓的合格的语文课了。
3.充满质疑声的课堂。古人有云:“学贵有疑。”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对文本、同学、老师有所质疑,不能人云亦云。当然,这里的“疑”是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同学和老师的观点,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是怀疑一切的盲目的“疑”。不仅学生应有所疑,教师本身也应该有所疑。“有怎样的师傅就会有怎样的徒弟”,本身欠缺独到见解的老师,是教不出有独立精神的学生的。老师对文本应该有自己的理解,不能唯教参是从。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会展示出师生自己的思维火花。否则,师生也只能沦为各种参考书的传声筒。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让课堂活跃起来,学生主动参与是关键,上述几点,能够使语文课堂变得活跃。
参考文献:
[1]李柳文.课堂教学的“轻”和“重”.《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4.
[2]黄琳.让语文课堂“动”起来.《中学教学参考》,2011-8.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要求语文课堂必须活跃起来
新课程理念指出,当前的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实用文及口语交际能力。这就明确地指明初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能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能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让教师的教育观念活起来,语文课堂就能活跃起来。
二、课堂教学的深化,要求语文课堂必须活跃起来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是不能靠灌输,只能靠领悟积累。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能做的,很大程度上就是诱导学生走向文本,在学生疑难上给予启发。启发要注重时机。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观点,意思是说在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处于积极思考尚未搞通的心理状态时,指导学生思考;当学生已有所思考,但未思考成熟,处于想说又怕表达不清的心理状态时,适当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考的内容,并能确切地表达出来。简而言之,应该在学生阅读品味文本,碰到疑难问题的时候,提供另外一些思考的角度、方法,为问题的解决做一些铺垫。当然,接受学习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一些基本的知识与方法,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直接灌输也无妨。
学生的情绪是很容易被老师的情绪所左右的,要想学生有激情,老师就必须要激情澎湃,要想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老师更要有敏锐的思维。一个充满激情的语文老师,他的语言一定是生动、优美、富有表现力。像说书人一样,讲话绘声绘色,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把人、事、物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语言幽默,妙趣横生;或旁征博引、语带双关;或富有启发,激发联想。学生自然会听得入神,不知不觉间受到感染,情不自禁地模仿,从中积累词汇,形成语感。
三、课堂角色的转变,要求语文课堂必须活跃起来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不是单一的,也不是课堂中最重要的,教师可充当多种角色,把课堂这个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要转变角色,轻松驾驭课堂,让课堂气氛活跃。传统的语文课堂我们以解读文本为主,就是把别人的文本当作别人的东西来分析,发掘其中蕴含的意义,学习文本的形式。欣赏是把别人的作品当作自己的东西来感受,感受别人作品内在的思想感情,体会别人这样写的情趣意味。对照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注重的往往是解读,而不是欣赏。在新课改中,我们应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教会学生欣赏作品。因此,我们在备课之时,就应该静下心来,用心地品读文本,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领悟。而不应该只是迷信教学参考书。在课堂上,我们也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读,用心去悟,真正地用心欣赏作品,再做适当的解读,不宜作过多的讲解,把活生生的文本解剖得支离破碎。
四、必须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的思维、行为活跃起来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又不断变化的平等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关键因素,他是活生生的人。在文本阅读中,他受思想、动机、情绪、情感及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如果教师过于强调师道尊严而忽视学生尊严,人为的划上师为师、生为生的界线,造成师尊生卑的师生关系及师生人格上的不平衡。这不仅不能形成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更不能保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能被逼处于被动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两种意识:一是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二是民主意识,新课程标准指出:“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只有教师在尊重每个学生的尊严和价值的前提下,激励赞赏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才能逐渐形成平等合作的关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得到激发,思维就会活跃起来。
在阅读教学中,沉闷压抑的气氛和消极被动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智力活动。而阅读兴趣是指学生对阅读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和喜爱程度。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比较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语文教育专家魏书生、于漪等已给了我们很多成功的经验。用明确目标指向、以旧引新、设疑问难、引导想像、名言趣事、情感熏染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制造良好阅读气氛,效果很好。如果教师善于创造教学条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伊始或其间,激发兴趣,制造良好的阅读气氛,学生便会很自然的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一直以来,教学参考书中关于阅读文本的意义是确定的、标准化的甚至是唯一的,而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的合理性却得不到承认和鼓励。这种思想和现实对阅读教学带来了很严重的问题。一是导致了阅读权威的产生,使学生有依赖心理,渐渐失去质疑和怀疑精神,失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二是强调了教师的权威性,学生服从教师,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平等,这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是极为不利的。大家都知道阅读是创造的基础之一 。通过阅读,掌握了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从中受到启迪,才能产生创造。教师要想办法保护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阅读理解的合理性,激发和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五、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使气氛由沉闷到活跃
1.书声琅琅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朗读就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一般的阅览相比,更是一项很重要的深入理解文本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读书的声音是不可或缺的。在教授古诗文时,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许多学生特别喜欢朗诵苏轼、辛弃疾的词,在朗诵中,学生体会着古诗词的魅力。课堂上书声朗朗,气氛热烈,过去的沉闷一扫而空。
2.议论纷纷的课堂。新课标要求改变学生的单纯的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老师满堂灌式的“一言堂”当然不是合格的语文课,老师和学生的“你问我答”式的“问答堂”也不是合格的语文课。要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就必须要有对话。阅读是人与文本的对话,而师生、生生间的对话就表现在纷纷扬扬的议论当中。没有纷纷的议论就没有思维碰撞的火花,就没有师生间的深入探讨和交流,也就没有所谓的合格的语文课了。
3.充满质疑声的课堂。古人有云:“学贵有疑。”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对文本、同学、老师有所质疑,不能人云亦云。当然,这里的“疑”是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同学和老师的观点,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是怀疑一切的盲目的“疑”。不仅学生应有所疑,教师本身也应该有所疑。“有怎样的师傅就会有怎样的徒弟”,本身欠缺独到见解的老师,是教不出有独立精神的学生的。老师对文本应该有自己的理解,不能唯教参是从。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会展示出师生自己的思维火花。否则,师生也只能沦为各种参考书的传声筒。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让课堂活跃起来,学生主动参与是关键,上述几点,能够使语文课堂变得活跃。
参考文献:
[1]李柳文.课堂教学的“轻”和“重”.《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4.
[2]黄琳.让语文课堂“动”起来.《中学教学参考》,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