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顺利上市,友邦保险募集资金规模约在50亿至100亿美元之间,有望成为近两年来香港最大宗IPO
在华尔街金融危机趋于尾声之际,友邦保险单独分拆上市忽现突破性转机。12月3日,美国国际集团(AIG)宣布,旗下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下称友邦保险)已选定于香港交易所寻求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IPO)。友邦保险上市,是AIG分拆系列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此前,曾传言英国保诚集团、加拿大宏利金融、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有意谋求友邦保险的部分股份,但因价格太高而未成交。不过,友邦香港集团12月15日对此事向《财经》记者表示不予置评。出售计划无果,友邦保险遂有意以IPO方式,从AIG独立出来,成为独立运营机构,它与AIG的关系也将从此前的直接持有变为间接持有。12月1日,AIG宣布已将友邦股权注入特殊目的机构(SPV),为其上市做好了进一步准备。此前,今年3月4日,友邦保险原本计划在香港召开记者会。外界预期友邦保险可能会解释新的股权结构,同时宣布其股票将于香港上市的计划,但记者会在当日上午突然取消。其上市进程随之无限期后延。现在看来,形势可能相对乐观。虽然到本刊截稿为止,友邦保险在香港上市的具体时间表和融资规模,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但接近友邦保险的市场人士预计,AIG将出让所持有的友邦保险约48%的股份,其募集资金规模约在50亿至100亿美元之间。这意味着,友邦保险有望成为近两年来香港最大宗的IPO。
惊险“单飞”
如果不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许多人并不知道保险业巨头AIG。相反,其在亚洲的分支业务——友邦保险,在中国的知名度更高。友邦保险在20世纪初发家于中国上海,后迁至海外,1992年再次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在过去17年里,友邦保险是上海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外资保险公司,其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压倒中国本土的几大保险公司,友邦保险许多做法,成为新兴中国市场的引领者。
但本次金融危机重创AIG,让其欠美国政府的债务最高达1500亿美元,被戏称为“无底洞”,友邦保险的命运因此发生变化。尽管友邦保险在亚洲市场增长较快,本身的业务和盈利能力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但“替父还债”似乎从2008年底就成为其主要使命。几经反复,在出售股份和谋求上市两个方式的选择上,友邦保险最终选择了后者。欧洲一家私募股权基金的执行合伙人龙博望12月14日对《财经》记者分析说,上述两种方式相比而言,出售股份有很多好处,比如能迅速募集资金,如果价格不合适,还可以谋求其他买家。而一旦启动上市程序,则很难中途撤销。2008年10月4日,友邦保险总裁兼AIG亚太区总裁麦智信宣布寻找一家或多家战略投资者,随即市场传出有多个潜在买家有意接手。今年年初,媒体披露的潜在买家名单甚至拉长到40位,其中,包括英国保诚集团、加拿大宏利金融、德国安联保险等,甚至中国人寿亦在买家名单中。2009年2月28日,友邦保险宣布完成法律重组计划,将亚太地区众多友邦保险企业合并在一起成为友邦保险集团。随着重组计划的宣告,标准普尔评级服务也于3月3日宣布,确认包括友邦保险在内的AIG亚太地区四家人寿保险子公司“A+”的财务实力评级,并将友邦保险移出“信用观察名单”。这让友邦保险进一步做好了出售准备。但此后,先前表示过“兴趣”的买家陆续退出,海外媒体披露其中主要原因是“要价太高”。龙博望向《财经》记者分析认为,AIG的优先选择是出售友邦保险少数股权,换得约200亿美元,但一是因为陷入困境的AIG让人心有余悸;二是因为金融危机侵蚀各家公司的利润,让他们手中的现金变得紧缺,很难实现大规模并购。这或许是促使友邦保险转而谋求上市募集资金的原因。5月18日,AIG正式宣布友邦保险的上市计划,并透露地点选在亚洲某个证券交易市场。AIG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爱德华利迪说,友邦保险上市对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包括美国纳税人、保单持有人、员工及销售伙伴,都是最佳的决定。“选择在亚洲市场IPO可能获得更高的募集资金额。友邦保险作为一家亚洲公司,在市场上获得的市盈率将比欧美高,其总市值甚至可能超过AIG。”龙博望对《财经》记者说,“全球股市从2007年和2008年的深谷中爬出来,现在已反弹约50%,而亚洲市场表现更佳。向上的市场将帮助友邦保险筹措更多的资金。”
“中国突破”
1992年,友邦回归上海,启动在华业务。进入之初,即引进了保险代理人的营销制度。当时,中国的国有保险公司尚处于坐等客户上门的环境中,而友邦保险的代理人开始出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进行地毯式推销。保险代理人制度为友邦保险迅速在上海寿险市场取得约90%的垄断份额,这被业内称为“友邦冲击波”。不过,冲击波并未持续太久。至2009年,中国对外资寿险企业开放七年以来,外资险企的市场份额一直在个位数徘徊,并从2007年底开始大幅下降。2007年末,外资寿险在中国寿险市场的份额为8%,2008年末降至4.92%。2009年2月9日,中国保监会下发《关于加快业务结构调整进一步发挥保险保障功能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其中提出,保险应回归“本质”,即发挥风险保障功能。《指导意见》同时对“保险公司过于偏重投资收益,偏离保险本质”的趋势提出警示。这意味着,依赖投资型产品的外资保险公司正在面临新考验。“上世纪90年代到上海,大街上常常看到友邦的保险代理人,而现在其中还有多少是友邦的呢?”一位保险业内人士对《财经》记者说。根据保监会公布的资料,今年1月至10月,友邦保险的保费收入约为64.5亿元,是外资人寿公司中的第一名。尽管如此,其相对中国人寿、平安人寿等国内保险企业的收入,远不能及。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友邦保险并未获准开展全国业务,其在国内的市场主要趋向北京、上海、广州等几个城市,而且这些城市中,友邦保险的份额也不占绝对地位。东方证券的资深分析师、保险业研究员王小罡对《财经》记者表示,包括友邦保险在内的外资、合资保险公司,发展中国国内业务面临诸多困难。其原因,一是业务区域受限;二是需要恢复国内消费者对其的信心,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此矛盾更为突出。在王小罡看来,友邦保险上市,是“去AIG”化的一步棋。另外,针对保监会强调“回归保险本质”的指示,合资保险公司也需要在冲击面前寻求突破。相比友邦保险而言,银河证券保险业研究员许力平更看好国内保险企业,他向《财经》记者指出:“内资公司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友邦在上世纪90年代把代理人制度引入国内,内资同行跟进非常快。”
AIG被迫收缩爱德华利迪曾在今年4月接受《美国芝加哥论坛报》采访时谈道,AIG近期的策略就是——“变小,变小,再变小”,一直到从金融“地震仪”上消失。金融业界普遍认为,造成AIG当前的困局,在于其同时经营“好的保险生意和糟糕的投资生意”,而将友邦保险分离上市,被认为是AIG在出售其手中的全部保险资产,从保险行业撤离退出。更有报道指,AIG将会让其经营重心转向银行等其余金融领域。王小罡对《财经》记者分析道,AIG退出保险业不太可能。“可能的战略是收缩保险业务,专心做财产险。”
按照之前公布的重组计划,AIG将一分为三,除了将友邦保险、美国人寿分离出来,还计划组建一家包含其现有商业险部门、海外非寿险部门及其他财产险业务部门的非寿险控股公司,公司拟定名称为AIU Holdings。■
在华尔街金融危机趋于尾声之际,友邦保险单独分拆上市忽现突破性转机。12月3日,美国国际集团(AIG)宣布,旗下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下称友邦保险)已选定于香港交易所寻求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IPO)。友邦保险上市,是AIG分拆系列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此前,曾传言英国保诚集团、加拿大宏利金融、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有意谋求友邦保险的部分股份,但因价格太高而未成交。不过,友邦香港集团12月15日对此事向《财经》记者表示不予置评。出售计划无果,友邦保险遂有意以IPO方式,从AIG独立出来,成为独立运营机构,它与AIG的关系也将从此前的直接持有变为间接持有。12月1日,AIG宣布已将友邦股权注入特殊目的机构(SPV),为其上市做好了进一步准备。此前,今年3月4日,友邦保险原本计划在香港召开记者会。外界预期友邦保险可能会解释新的股权结构,同时宣布其股票将于香港上市的计划,但记者会在当日上午突然取消。其上市进程随之无限期后延。现在看来,形势可能相对乐观。虽然到本刊截稿为止,友邦保险在香港上市的具体时间表和融资规模,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但接近友邦保险的市场人士预计,AIG将出让所持有的友邦保险约48%的股份,其募集资金规模约在50亿至100亿美元之间。这意味着,友邦保险有望成为近两年来香港最大宗的IPO。
惊险“单飞”
如果不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许多人并不知道保险业巨头AIG。相反,其在亚洲的分支业务——友邦保险,在中国的知名度更高。友邦保险在20世纪初发家于中国上海,后迁至海外,1992年再次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在过去17年里,友邦保险是上海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外资保险公司,其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压倒中国本土的几大保险公司,友邦保险许多做法,成为新兴中国市场的引领者。
但本次金融危机重创AIG,让其欠美国政府的债务最高达1500亿美元,被戏称为“无底洞”,友邦保险的命运因此发生变化。尽管友邦保险在亚洲市场增长较快,本身的业务和盈利能力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但“替父还债”似乎从2008年底就成为其主要使命。几经反复,在出售股份和谋求上市两个方式的选择上,友邦保险最终选择了后者。欧洲一家私募股权基金的执行合伙人龙博望12月14日对《财经》记者分析说,上述两种方式相比而言,出售股份有很多好处,比如能迅速募集资金,如果价格不合适,还可以谋求其他买家。而一旦启动上市程序,则很难中途撤销。2008年10月4日,友邦保险总裁兼AIG亚太区总裁麦智信宣布寻找一家或多家战略投资者,随即市场传出有多个潜在买家有意接手。今年年初,媒体披露的潜在买家名单甚至拉长到40位,其中,包括英国保诚集团、加拿大宏利金融、德国安联保险等,甚至中国人寿亦在买家名单中。2009年2月28日,友邦保险宣布完成法律重组计划,将亚太地区众多友邦保险企业合并在一起成为友邦保险集团。随着重组计划的宣告,标准普尔评级服务也于3月3日宣布,确认包括友邦保险在内的AIG亚太地区四家人寿保险子公司“A+”的财务实力评级,并将友邦保险移出“信用观察名单”。这让友邦保险进一步做好了出售准备。但此后,先前表示过“兴趣”的买家陆续退出,海外媒体披露其中主要原因是“要价太高”。龙博望向《财经》记者分析认为,AIG的优先选择是出售友邦保险少数股权,换得约200亿美元,但一是因为陷入困境的AIG让人心有余悸;二是因为金融危机侵蚀各家公司的利润,让他们手中的现金变得紧缺,很难实现大规模并购。这或许是促使友邦保险转而谋求上市募集资金的原因。5月18日,AIG正式宣布友邦保险的上市计划,并透露地点选在亚洲某个证券交易市场。AIG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爱德华利迪说,友邦保险上市对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包括美国纳税人、保单持有人、员工及销售伙伴,都是最佳的决定。“选择在亚洲市场IPO可能获得更高的募集资金额。友邦保险作为一家亚洲公司,在市场上获得的市盈率将比欧美高,其总市值甚至可能超过AIG。”龙博望对《财经》记者说,“全球股市从2007年和2008年的深谷中爬出来,现在已反弹约50%,而亚洲市场表现更佳。向上的市场将帮助友邦保险筹措更多的资金。”
“中国突破”
1992年,友邦回归上海,启动在华业务。进入之初,即引进了保险代理人的营销制度。当时,中国的国有保险公司尚处于坐等客户上门的环境中,而友邦保险的代理人开始出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进行地毯式推销。保险代理人制度为友邦保险迅速在上海寿险市场取得约90%的垄断份额,这被业内称为“友邦冲击波”。不过,冲击波并未持续太久。至2009年,中国对外资寿险企业开放七年以来,外资险企的市场份额一直在个位数徘徊,并从2007年底开始大幅下降。2007年末,外资寿险在中国寿险市场的份额为8%,2008年末降至4.92%。2009年2月9日,中国保监会下发《关于加快业务结构调整进一步发挥保险保障功能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其中提出,保险应回归“本质”,即发挥风险保障功能。《指导意见》同时对“保险公司过于偏重投资收益,偏离保险本质”的趋势提出警示。这意味着,依赖投资型产品的外资保险公司正在面临新考验。“上世纪90年代到上海,大街上常常看到友邦的保险代理人,而现在其中还有多少是友邦的呢?”一位保险业内人士对《财经》记者说。根据保监会公布的资料,今年1月至10月,友邦保险的保费收入约为64.5亿元,是外资人寿公司中的第一名。尽管如此,其相对中国人寿、平安人寿等国内保险企业的收入,远不能及。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友邦保险并未获准开展全国业务,其在国内的市场主要趋向北京、上海、广州等几个城市,而且这些城市中,友邦保险的份额也不占绝对地位。东方证券的资深分析师、保险业研究员王小罡对《财经》记者表示,包括友邦保险在内的外资、合资保险公司,发展中国国内业务面临诸多困难。其原因,一是业务区域受限;二是需要恢复国内消费者对其的信心,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此矛盾更为突出。在王小罡看来,友邦保险上市,是“去AIG”化的一步棋。另外,针对保监会强调“回归保险本质”的指示,合资保险公司也需要在冲击面前寻求突破。相比友邦保险而言,银河证券保险业研究员许力平更看好国内保险企业,他向《财经》记者指出:“内资公司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友邦在上世纪90年代把代理人制度引入国内,内资同行跟进非常快。”
AIG被迫收缩爱德华利迪曾在今年4月接受《美国芝加哥论坛报》采访时谈道,AIG近期的策略就是——“变小,变小,再变小”,一直到从金融“地震仪”上消失。金融业界普遍认为,造成AIG当前的困局,在于其同时经营“好的保险生意和糟糕的投资生意”,而将友邦保险分离上市,被认为是AIG在出售其手中的全部保险资产,从保险行业撤离退出。更有报道指,AIG将会让其经营重心转向银行等其余金融领域。王小罡对《财经》记者分析道,AIG退出保险业不太可能。“可能的战略是收缩保险业务,专心做财产险。”
按照之前公布的重组计划,AIG将一分为三,除了将友邦保险、美国人寿分离出来,还计划组建一家包含其现有商业险部门、海外非寿险部门及其他财产险业务部门的非寿险控股公司,公司拟定名称为AIU Hold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