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解冻时节的泥泞就像一个个流脓的伤口,治疗这伤口的,是阳光。翻开迟子建的《解冻》,冰雪消融,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夏天要来了,阳光要来了,小腰岭的村路上,再也没有因泥泞而摔跤的了。《解冻》是迟子建2009年发表在《作家》上的又一部优秀短篇小说,以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文革已经结束两年,大家惶恐的心正在慢慢地恢复平静,知识分子在等待着新生,那些心灵深处的苦难记忆,如同泥泞路上的解冻,等待着时间的治愈。
【关键词】:泥泞;解冻;心灵;苦难;平静
小说的开篇写到“冰消雪融时,小腰岭人爱栽跟头的日子也就来了”。泥泞山路冬去春来的变化,不仅仅是自然的解冻,更是社会的解冻,文字的简略暗含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心灵深处的苦难记忆。正如学者伊彩霞认为“文革浩劫已然过去两年,但人们肉体与心灵上的撕裂的伤口却无法愈合,黑色文化的流毒短时间内也难以肃清”。[1]
看看小腰岭,那里有腿脚不利落的老人,在泥泞中跌倒便难以再站起来,老一辈知识分子,已经无力担负起文革所带给他们的伤害;那里有春光中戏耍的孩子,跑跑跳跳忘却了泥泞,像时代里的懵懂少年,不知文革天真烂漫;那里有不愿家人出门的妇女,期盼着泥泞没有弄脏出行人的衣履,只好让家人穿最破旧的衣服鞋子。在外乡人看来,这一村子人衣衫褴褛,简直是穷得掉渣,在泥泞这一意象下,文革时期的群众心态被一一的呈现出来。那里还有一个在泥泞中依旧衣着考究的人,那就是小腰岭小学的校长苏泽广,穿着皮鞋和中山装,他是这个闭塞山村中的第一个先觉者,像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站在思想的高峰上眺望,并出现在读者的阅读视野当中。
一、一个人的苦难,烙印在心灵上的創伤,在岁月的长河中慢慢洗涤
在《解冻》这篇小说中,围绕着主人公苏泽广展开。当村路因解冻而变得泥泞不堪时,村民们衣衫褴褛,而苏泽广上班必得穿上皮鞋和中山装,他妻子黎素扇少不了埋怨他几句,说:“你看看小腰岭的人,谁像你穿成这样,让人笑话!”苏泽广说:“我这么多年没穿中山装了,好不容易盼到能穿的日子了,再让它压箱底,不是可惜了吗!”是的,时代的春风姗姗而至。渐渐吹活了小腰岭人解冻的心扉,主人公苏泽广便是如此,跟着时代的脚步在慢慢改变。在工宣队进驻学校的那几年,苏泽广被分配到畜牧场养猪,无论春夏,都穿着藏蓝色的土布工作服,他的裤管让猪拱得常沾着猪食嘎巴。那一单一棉的皮鞋,也被搁置起来。想必,这就是文革带来的最切身的苦痛吧,苏泽广言语中的这么多年以及好不容易,让人感慨万分,他心灵上的苦痛又怎能用可惜二字表达呢。当他平反后官复原职,作为小腰岭小学的校长,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去供销社买了一盒鞋油,把皮鞋打的锃亮,让妻子把中山装熨烫得板板正正的,这是他几年来的心愿,即便泥泞路很有可能弄脏它们[2]。他的心随着泥泞路的解冻而解冻,文革结束了,苦难也结束了,但心灵上的苦难记忆却还在慢慢放逐。
兰德曼在《哲学人类学》中指出:“唯有靠自己理性生活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个性的人。服从人的理性,意味着只服从人自己……只接受来自人自己灵魂的指令。”[3]当苏泽广接到通知要去青峰报到,再去兴林参加紧急会议,就当时的社会风气来看,“文革”带来的伤害仍舊让这个知识分子无法理性思考,或者就如同学者伊彩霞所说,他们夫妻二人以为又要大搞政治运动,顿生大难临头之感。苏泽广开始担心起来,他害怕再次遭受那样的苦痛,这个家也承受不起那样的打击了,他开始交待家里的事情,为不安做着准备,甚至以为是当年喝酒惹的祸端。苏泽广“很少碰酒”也是文革带来的苦痛,他那些年养猪的时候无所事事,闷得慌,学会了喝酒,他的女儿彩鳞就是那个时候出生的,渐渐变得弱智的女儿让苏泽广深深意识到他酿就得苦果,于是很少碰酒。
苏泽广的坎坷经历,最终在他平安无事地回到小腰岭走向结束,如同泥泞路的解冻,他的苦难,是烙印在心灵上的创伤,在岁月的长河中慢慢洗涤。
二、新时代的召唤,苦难后的自我救赎,在一代人的心田春风化雨
看看村落里的人们,冰消雪融时衣衫褴褛,当文革刚刚结束,一切并没有马上好转,相反,大家的顾虑还有很多。但是,新时代的召唤,如同季节的转换,是不可扭转的。文中苏泽广的儿子苏合图为母亲宽心时朗诵道“啊——让这不三不四的小春天——快快地过去吧,啊——让又香又甜的大春天——快快地到来吧!”这也从另一方面看出小腰岭人对新气象的期待。
小腰岭的大春天大抵是在每年的四月的中下旬,而大春天则始于五月。一般来说,人们在小春天就开始翻地,运送积肥,擦拭农具;到了大春天,就要播种了。此时,小腰岭的村路上,再也没有因泥泞而摔跤的了,这个村落走向了新的道路,人们在春光中忙着翻地、下种,在经历过泥泞路的坎坷后,在文革结束的这个时候,开始苦难的自我救赎,新时代的召唤,也在这一代人的心田春风化雨。
三、解冻是一个村落的新生,更是一个社会缩影下人类精神的解放
从冰雪消融到小春天,再到大春天,泥泞路的路况渐渐转好,从窗口飘进来的大春天的晚风,吹得烛火摇曳。好像它们知道夏天要来了,提前为苏家备好了一把金色的蒲扇,多么静谧,多么美好。
当苏泽广走了过后,小腰岭始终春光烂漫。路上的泥泞萎缩了,人们走路时敢抬头挺胸了。暗示文革后村落的氛围在渐渐转好,人们的精气神也有了,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当苏泽广开完会回来,对妻子说他不是去开会,而是去看了两场电影,一部国产片《小城之春》,一部日本电影《山本五十六》,那是思想解放的时代到了啊!
小说是在一个村落背景下,但在背后,隐含了一个社会。这个社会下,人们从苦难中慢慢走出,精神上也得到了解放。解冻时节的泥泞就像一个个流脓的伤口,治疗这伤口的,是阳光。只要天气持续晴好,这伤口的面积就会逐渐缩小,直至结痂。但愿天气一直都好,泥泞路在解冻,心里的苦难记忆也终将被放逐。接下来,迎接美好而全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伊彩霞.溶解在日常诗意中的沉痛控诉[J].山花,2010,(03).
[2]迟子建.解冻[J].作家,2009,(01).
[3][德]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01.
【关键词】:泥泞;解冻;心灵;苦难;平静
小说的开篇写到“冰消雪融时,小腰岭人爱栽跟头的日子也就来了”。泥泞山路冬去春来的变化,不仅仅是自然的解冻,更是社会的解冻,文字的简略暗含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心灵深处的苦难记忆。正如学者伊彩霞认为“文革浩劫已然过去两年,但人们肉体与心灵上的撕裂的伤口却无法愈合,黑色文化的流毒短时间内也难以肃清”。[1]
看看小腰岭,那里有腿脚不利落的老人,在泥泞中跌倒便难以再站起来,老一辈知识分子,已经无力担负起文革所带给他们的伤害;那里有春光中戏耍的孩子,跑跑跳跳忘却了泥泞,像时代里的懵懂少年,不知文革天真烂漫;那里有不愿家人出门的妇女,期盼着泥泞没有弄脏出行人的衣履,只好让家人穿最破旧的衣服鞋子。在外乡人看来,这一村子人衣衫褴褛,简直是穷得掉渣,在泥泞这一意象下,文革时期的群众心态被一一的呈现出来。那里还有一个在泥泞中依旧衣着考究的人,那就是小腰岭小学的校长苏泽广,穿着皮鞋和中山装,他是这个闭塞山村中的第一个先觉者,像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站在思想的高峰上眺望,并出现在读者的阅读视野当中。
一、一个人的苦难,烙印在心灵上的創伤,在岁月的长河中慢慢洗涤
在《解冻》这篇小说中,围绕着主人公苏泽广展开。当村路因解冻而变得泥泞不堪时,村民们衣衫褴褛,而苏泽广上班必得穿上皮鞋和中山装,他妻子黎素扇少不了埋怨他几句,说:“你看看小腰岭的人,谁像你穿成这样,让人笑话!”苏泽广说:“我这么多年没穿中山装了,好不容易盼到能穿的日子了,再让它压箱底,不是可惜了吗!”是的,时代的春风姗姗而至。渐渐吹活了小腰岭人解冻的心扉,主人公苏泽广便是如此,跟着时代的脚步在慢慢改变。在工宣队进驻学校的那几年,苏泽广被分配到畜牧场养猪,无论春夏,都穿着藏蓝色的土布工作服,他的裤管让猪拱得常沾着猪食嘎巴。那一单一棉的皮鞋,也被搁置起来。想必,这就是文革带来的最切身的苦痛吧,苏泽广言语中的这么多年以及好不容易,让人感慨万分,他心灵上的苦痛又怎能用可惜二字表达呢。当他平反后官复原职,作为小腰岭小学的校长,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去供销社买了一盒鞋油,把皮鞋打的锃亮,让妻子把中山装熨烫得板板正正的,这是他几年来的心愿,即便泥泞路很有可能弄脏它们[2]。他的心随着泥泞路的解冻而解冻,文革结束了,苦难也结束了,但心灵上的苦难记忆却还在慢慢放逐。
兰德曼在《哲学人类学》中指出:“唯有靠自己理性生活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个性的人。服从人的理性,意味着只服从人自己……只接受来自人自己灵魂的指令。”[3]当苏泽广接到通知要去青峰报到,再去兴林参加紧急会议,就当时的社会风气来看,“文革”带来的伤害仍舊让这个知识分子无法理性思考,或者就如同学者伊彩霞所说,他们夫妻二人以为又要大搞政治运动,顿生大难临头之感。苏泽广开始担心起来,他害怕再次遭受那样的苦痛,这个家也承受不起那样的打击了,他开始交待家里的事情,为不安做着准备,甚至以为是当年喝酒惹的祸端。苏泽广“很少碰酒”也是文革带来的苦痛,他那些年养猪的时候无所事事,闷得慌,学会了喝酒,他的女儿彩鳞就是那个时候出生的,渐渐变得弱智的女儿让苏泽广深深意识到他酿就得苦果,于是很少碰酒。
苏泽广的坎坷经历,最终在他平安无事地回到小腰岭走向结束,如同泥泞路的解冻,他的苦难,是烙印在心灵上的创伤,在岁月的长河中慢慢洗涤。
二、新时代的召唤,苦难后的自我救赎,在一代人的心田春风化雨
看看村落里的人们,冰消雪融时衣衫褴褛,当文革刚刚结束,一切并没有马上好转,相反,大家的顾虑还有很多。但是,新时代的召唤,如同季节的转换,是不可扭转的。文中苏泽广的儿子苏合图为母亲宽心时朗诵道“啊——让这不三不四的小春天——快快地过去吧,啊——让又香又甜的大春天——快快地到来吧!”这也从另一方面看出小腰岭人对新气象的期待。
小腰岭的大春天大抵是在每年的四月的中下旬,而大春天则始于五月。一般来说,人们在小春天就开始翻地,运送积肥,擦拭农具;到了大春天,就要播种了。此时,小腰岭的村路上,再也没有因泥泞而摔跤的了,这个村落走向了新的道路,人们在春光中忙着翻地、下种,在经历过泥泞路的坎坷后,在文革结束的这个时候,开始苦难的自我救赎,新时代的召唤,也在这一代人的心田春风化雨。
三、解冻是一个村落的新生,更是一个社会缩影下人类精神的解放
从冰雪消融到小春天,再到大春天,泥泞路的路况渐渐转好,从窗口飘进来的大春天的晚风,吹得烛火摇曳。好像它们知道夏天要来了,提前为苏家备好了一把金色的蒲扇,多么静谧,多么美好。
当苏泽广走了过后,小腰岭始终春光烂漫。路上的泥泞萎缩了,人们走路时敢抬头挺胸了。暗示文革后村落的氛围在渐渐转好,人们的精气神也有了,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当苏泽广开完会回来,对妻子说他不是去开会,而是去看了两场电影,一部国产片《小城之春》,一部日本电影《山本五十六》,那是思想解放的时代到了啊!
小说是在一个村落背景下,但在背后,隐含了一个社会。这个社会下,人们从苦难中慢慢走出,精神上也得到了解放。解冻时节的泥泞就像一个个流脓的伤口,治疗这伤口的,是阳光。只要天气持续晴好,这伤口的面积就会逐渐缩小,直至结痂。但愿天气一直都好,泥泞路在解冻,心里的苦难记忆也终将被放逐。接下来,迎接美好而全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伊彩霞.溶解在日常诗意中的沉痛控诉[J].山花,2010,(03).
[2]迟子建.解冻[J].作家,2009,(01).
[3][德]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