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的不平衡加剧,各大媒体对青少年失足事件的报道,尤其是各大高校恶性悲剧事件的出现,这让高校的学生稳定工作以及社会的稳定工作均进入了一个谈虎色变的尴尬境地,从而证实了:青少年的精神卫生不容被忽视。高等学校是青少年恶性悲剧事件的集中爆发点,这归咎于人的成长经历的阶段性客观原因、青少年学生在入校前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主观原因以及社会复杂的大环境原因。目前许多高校已对此高度重视,时刻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成才兼顾的培养方案进行人才培养。随着2012年精神卫生法的颁布,全国90.32%的高校已经对心理健康工作达到了“全覆盖”,并有部分高校已梳理出一套能因材施教的系列课程和有针对性的引导、辅助、治疗模式。以地处2008年绵阳地震灾区的西南科技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例。本文以一例轻度急性应激性障碍患者的心理咨询和音乐认知治疗为例,对于该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引导进行探索,作为一个心理学爱好者、心理健康工作者、音乐治疗的“半吊子”,抛砖引玉,敬请雅正。
【关键词】音乐治疗;应急性障碍;实证研究
一、案例介绍
小梦(化名),女,19岁,大一学生,父母疼爱,学习成绩优秀,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社会功能发展良好。2015年某一个假日,一群同学相约去游玩,在游玩的过程中结识了同位大一学生的小乐(化名)。通过交谈,小梦了解到小乐其实有内心的阴影地带,妈妈从小就离开了他,这是小乐的痛。在回校的途中,小乐不幸遭遇了车祸,而小梦正好目睹了车祸现场以及事发后的小乐。小乐离开了,小梦却因此而变得郁郁寡欢,且在事发后的一周后均出现了失眠、多梦、多汗、头痛等躯体不适,不敢一个人独处,害怕孤单,怀疑有“鬼魅”,一醒来便以泪洗面度日,上课、吃饭等日常活动都变得惶惶。
二、案例分析
1、急性应激反应
调查:
Xx事件:急性应激障碍(DSM-IV)的发生率为4.6%,事件亲身经历者,且目睹事发现场者的急性应激障碍发生率为1.6%,事件非亲身经历者、目睹事发现场者的急性应激障碍发生率为0.9%。
2、表现:
(1)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在受刺激后立刻(1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2)有的病人因强烈和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直接引起精神病性障碍。以妄想和情感症状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本障碍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经适当治疗,预后良好,恢复后精神正常,一般无人格缺陷。(3)有的病人,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作用下,出现情绪低落、抑郁、愤怒、悔恨、沮丧、绝望、自责自罪,严重时有自杀行为;并有失眠、噩梦多、疲乏,难以集中注意力,对生活缺乏兴趣,对未来失去信心,但无精神运动抑制现象,称为心因性躁狂状态。许多人会在家人或亲友互相陪伴下,数周或数月内逐渐复原,然而也有少数人难以复原并衍生更多严重的相关问题,此时便需专业人员的帮助。
3、小梦则为上述的第2类发病情况,即为急性或者亚急性起病。
(1)小梦为心思比较细腻的女生,事发现场,她目睹了一切,且见到了小乐遭遇车祸后的一幕,小梦不能接受小乐从之前的能与她交流到已经与她阴阳两隔。
(2)小梦感觉到自己的无能与无奈,在小乐事发时刻,小梦帮助小乐脱离险境,小梦潜意识认为自己有愧疚之心。
(3)小梦,女生,胆小,不善言谈,事件发生后,没有及时将心中的感受与人交流,不能持续获得正能量的支持,生命的脆弱和现实的无情等负性情绪不断吞噬着她脆弱的心灵和娇小的身躯,以至于她频繁产生幻觉“鬼魅”。
三、辅导方法辩证
目前,我国的音乐治疗研究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在临床实践方面,较多运用在医疗机构,而在高校应用很少。在高等院校大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下,以大学生对心理辅导和咨询的新方法、新手段的不断需求以及对音乐治疗领域拓展的需要为契机,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以团体心理辅导和音乐治疗技术为手段,以解决大学生成长中的发展问题为出发点,探索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有效途径。
西南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之大学生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程模式。实验设计采用对实验组进行相关的前后测量的组内实验法,以3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实验组成员实施每周2次、每次90-120分钟、共8次的音乐团体治疗。效果考察采用问卷和访谈、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方式,研究音乐团体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音乐团体治疗能够提高和促进客观的自我价值感的形成,增进大学生的自我容纳水平,使其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自我;在容纳他人方面,通过治疗,大学生容纳他人的能力明显提高,能够正确全面的认识他人,从而更加关心和理解他人,对社交环境的回避和苦恼状态明显降低;音乐团体治疗从整体上解决了成员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发展性心理问题,促进了成员的人格成长,改善成员总体上的心理健康的水平。同时,研究者通过对团体过程的观察分析,结合研究结果和实践经验,设计了一套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音乐团体治疗活动方案,总结出高校音乐团体治疗应用的可行性、特点及误区。
鉴于小梦的以上表现,从认知疗法的角度入手较妥,且本人曾有过音乐治疗创伤治疗的进修学习经历,加之本人是音乐学的背景,用音乐作为本次辅导的核心介质是本案例的不二选择,再加之,本人自从教于西南科技大学以来,已是第四年将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课题组梳理出的大学生心理团体辅导课的教学应用于实践教学环节,并能熟练运用音乐介质对大学生进行音乐团体心理健康辅导。
四、辅导方法实施过程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让小梦不产生抗阻
2、让小梦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以及与现实的不平衡感
3、用音乐进行放松练习
4、引导小梦进入音乐的自由联想阶段,并逐步让其试探自己在现实的事件中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
5、在音乐的半催眠状态下,辅助小梦建立属于自己的安全岛
6、在音乐的伴随下,协助小梦的合理情绪疗法,让其能逐步接纳自己,接受小乐已逝,并让其安息的合理情绪
7、本次辅导,45分钟,小梦能在这个过程中,有哭有笑,能得以释放,PTSD值不断降低,小梦逐渐接受了现实。在与小梦约定后,未来的1个月以内,每周一次的辅导,我都陪伴她。音乐认知疗法不是一次辅导就能解决来访者的问题的,需要长效巩固小梦的认知。
【关键词】音乐治疗;应急性障碍;实证研究
一、案例介绍
小梦(化名),女,19岁,大一学生,父母疼爱,学习成绩优秀,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社会功能发展良好。2015年某一个假日,一群同学相约去游玩,在游玩的过程中结识了同位大一学生的小乐(化名)。通过交谈,小梦了解到小乐其实有内心的阴影地带,妈妈从小就离开了他,这是小乐的痛。在回校的途中,小乐不幸遭遇了车祸,而小梦正好目睹了车祸现场以及事发后的小乐。小乐离开了,小梦却因此而变得郁郁寡欢,且在事发后的一周后均出现了失眠、多梦、多汗、头痛等躯体不适,不敢一个人独处,害怕孤单,怀疑有“鬼魅”,一醒来便以泪洗面度日,上课、吃饭等日常活动都变得惶惶。
二、案例分析
1、急性应激反应
调查:
Xx事件:急性应激障碍(DSM-IV)的发生率为4.6%,事件亲身经历者,且目睹事发现场者的急性应激障碍发生率为1.6%,事件非亲身经历者、目睹事发现场者的急性应激障碍发生率为0.9%。
2、表现:
(1)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在受刺激后立刻(1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2)有的病人因强烈和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直接引起精神病性障碍。以妄想和情感症状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本障碍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经适当治疗,预后良好,恢复后精神正常,一般无人格缺陷。(3)有的病人,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作用下,出现情绪低落、抑郁、愤怒、悔恨、沮丧、绝望、自责自罪,严重时有自杀行为;并有失眠、噩梦多、疲乏,难以集中注意力,对生活缺乏兴趣,对未来失去信心,但无精神运动抑制现象,称为心因性躁狂状态。许多人会在家人或亲友互相陪伴下,数周或数月内逐渐复原,然而也有少数人难以复原并衍生更多严重的相关问题,此时便需专业人员的帮助。
3、小梦则为上述的第2类发病情况,即为急性或者亚急性起病。
(1)小梦为心思比较细腻的女生,事发现场,她目睹了一切,且见到了小乐遭遇车祸后的一幕,小梦不能接受小乐从之前的能与她交流到已经与她阴阳两隔。
(2)小梦感觉到自己的无能与无奈,在小乐事发时刻,小梦帮助小乐脱离险境,小梦潜意识认为自己有愧疚之心。
(3)小梦,女生,胆小,不善言谈,事件发生后,没有及时将心中的感受与人交流,不能持续获得正能量的支持,生命的脆弱和现实的无情等负性情绪不断吞噬着她脆弱的心灵和娇小的身躯,以至于她频繁产生幻觉“鬼魅”。
三、辅导方法辩证
目前,我国的音乐治疗研究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在临床实践方面,较多运用在医疗机构,而在高校应用很少。在高等院校大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下,以大学生对心理辅导和咨询的新方法、新手段的不断需求以及对音乐治疗领域拓展的需要为契机,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以团体心理辅导和音乐治疗技术为手段,以解决大学生成长中的发展问题为出发点,探索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有效途径。
西南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之大学生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程模式。实验设计采用对实验组进行相关的前后测量的组内实验法,以3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实验组成员实施每周2次、每次90-120分钟、共8次的音乐团体治疗。效果考察采用问卷和访谈、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方式,研究音乐团体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音乐团体治疗能够提高和促进客观的自我价值感的形成,增进大学生的自我容纳水平,使其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自我;在容纳他人方面,通过治疗,大学生容纳他人的能力明显提高,能够正确全面的认识他人,从而更加关心和理解他人,对社交环境的回避和苦恼状态明显降低;音乐团体治疗从整体上解决了成员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发展性心理问题,促进了成员的人格成长,改善成员总体上的心理健康的水平。同时,研究者通过对团体过程的观察分析,结合研究结果和实践经验,设计了一套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音乐团体治疗活动方案,总结出高校音乐团体治疗应用的可行性、特点及误区。
鉴于小梦的以上表现,从认知疗法的角度入手较妥,且本人曾有过音乐治疗创伤治疗的进修学习经历,加之本人是音乐学的背景,用音乐作为本次辅导的核心介质是本案例的不二选择,再加之,本人自从教于西南科技大学以来,已是第四年将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课题组梳理出的大学生心理团体辅导课的教学应用于实践教学环节,并能熟练运用音乐介质对大学生进行音乐团体心理健康辅导。
四、辅导方法实施过程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让小梦不产生抗阻
2、让小梦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以及与现实的不平衡感
3、用音乐进行放松练习
4、引导小梦进入音乐的自由联想阶段,并逐步让其试探自己在现实的事件中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
5、在音乐的半催眠状态下,辅助小梦建立属于自己的安全岛
6、在音乐的伴随下,协助小梦的合理情绪疗法,让其能逐步接纳自己,接受小乐已逝,并让其安息的合理情绪
7、本次辅导,45分钟,小梦能在这个过程中,有哭有笑,能得以释放,PTSD值不断降低,小梦逐渐接受了现实。在与小梦约定后,未来的1个月以内,每周一次的辅导,我都陪伴她。音乐认知疗法不是一次辅导就能解决来访者的问题的,需要长效巩固小梦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