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的籍贯到底在哪里?”
金秋的北京,天高云淡,景色迷人,呈现一派节日的欢乐气氛。挟着“神舟”5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的喜庆,如约来到紧靠中南海的北长街会稽司胡同25号,庭院绿树掩映,芳草青翠,鲜花散发出阵阵芳香。这就是耀邦任中共中央总书记3年后,于1984年从富强胡同6号搬来居住的地方。
徐秘书热情地将我迎到10年前李昭大姐和我谈话的客厅,笑容满面地对我说:“你稍候,李昭大妈马上就会来接见你。”
我环顾简朴的客厅,只见正面墙上挂着表情慈祥、深沉凝重的耀邦遗像,下边摆放着丛丛盛开的鲜花和青翠的松柏,两旁排列着整齐的书架,里面井然有序地放着耀邦生前喜爱的各种书籍。右边的矮柜上,端放着中央领导和各界人士吊唁耀邦和瞻仰江西共青城耀邦墓的照片镜框。整个客厅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不一会儿,李昭面带慈祥的笑容,从里屋向我走来,亲切地对我说:“呵,老熟人,你远道而来,辛苦了,请坐!请坐!”
在我面前的李昭,身板硬朗,步履矫健,精神矍铄,白发如银,声音宏亮,举止高雅,脸上的皱纹抹平了许多,比当年我访问她时似乎年轻了好多岁,虽近耄耋之年,看上去不到古稀,我不禁兴奋地说:“李昭大妈,您比早几年年轻多了,我为您的健康感到非常高兴。”
“心情豁达开朗,乐观大度,自然可以延缓衰老。”她笑吟吟地说着,一面将一盆水果放在我面前的茶几上,一面叫女服员周德华沏上一杯清香的绿茶。
我不揣冒昧地问道:“李大妈,我最近访问张闻天夫人刘英,她已98岁高龄,我问她怎么称呼,是叫大妈,还是叫大姐?她爽朗地回答:‘还是叫大姐好!’由此看来,我叫你李昭大姐怎么样?”
“叫什么都行,那就叫大姐吧,刘英大姐比我大15岁哩!”听着她亲切的乡音,诚挚的话语,敬慕之情油然而生,我不禁开怀大笑。
“李昭大姐,我与一位党史工作者争论过您的籍贯问题,我记得您出生在湖南宁乡,祖籍也在湖南,对方硬说您是安徽人,您的籍贯到底在哪里?”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
“当然是湖南人。我1921年出生在湖南宁乡,后随父亲浪迹天涯,来到安徽宿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我放弃高中学业,毅然投身战地服务团,参加新四军领导的抗日救国行列。1939年,我冲破艰难险阻,辗转来到延安,进入共产党创办的女子大学深造。这时,将原名李淑秀改为李昭。在女子大学深造的日子里,我与时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长的耀邦相识相爱。我的籍贯写为湖南,一直沿用到文化大革命后期。我从新概念出发,经过组织同意,将籍贯改为安徽宿县。因外祖母无子,所以就无更多亲眷往来,而湖南老家因兄弟姐妹较多,他们一直与我有联系,所以显得往来较多。”李昭如数家珍,回忆那难忘的峥嵘岁月,沉浸在无比幸福之中。
“是我要求将他的骨灰安葬在他生前热爱的共青城。”
“李昭大姐,社会上仍然流传着耀邦安葬在江西共青城,是遵照他的遗愿,有些新闻媒体也这样宣传,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提出又一个问题。
“不是他的遗愿。耀邦猝然逝世,这是我们料想不到的,他自己万万没有料到走得这么快,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还有很多话要说呵!是我要求将他的骨灰安葬在他生前热爱的共青城。”李昭心情平静地向我讲述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耀邦逝世不久,李昭向中共中央有关领导提出要求:将耀邦的骨灰安葬在他生前寄予热切希望的共青城。其理由有三:
耀邦的远祖允钦公,自明朝由江西乐浯溪迁到浏阳,江西是耀邦的祖籍。耀邦的祖先世代居住在江西高安县的浯塘(今龚坊乡浯塘村)。约在明朝万历年间的晚期(16世纪末),一位名叫胡允钦、字建十的农民,揽家眷离开江西故土,风尘仆仆地来到湖南浏阳的中和乡定居,中和乡的后人尊称允钦公为浏阳“西岭胡氏”的先祖,在族谱上称他为“建十公”。迄今为止,这支胡氏宗族在浏阳定居已有400余年的历史,耀邦是胡允钦的第20代子孙。他的祖上,世世代代住在浏阳西岭的中和乡。索源寻祖,人们对先祖的出生地永怀眷恋之情。
耀邦从小参加革命,是大家熟知的“红小鬼”,他在江西革命根据地工作、战斗过多年,江西是他革命的发祥地。1932年5月,不满17岁的耀邦从少共湘东特委技术书记的位置上,调往江西永新湘赣省委做儿童工作,同时参加苏区“反帝同盟”。1933年1月,他到达瑞金,不久,在中央苏区儿童局工作,先后担任中央苏区反帝拥苏总同盟宣传部长兼青年部长、少共中央局秘书长。在苏区期间,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书海行舟,博览群书,丰富了自己的科学卸识,经受了严峻的锻炼和考验,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为中央苏区团的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34年初,刚满18岁的耀邦便担任团中央局书记,至9月底,离开瑞金,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也是重要的一条,耀邦担任团中央书记时,对江西共青城的建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那里留有他风尘仆仆的身影和热情爽朗的笑声。共青城所在地的鄱阳湖区,原来是荒无人烟的山地,在团中央的号召下,50年代初,第一批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在这里安家落户,开垦荒地,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垦荒创业者。1955年11月29日,耀邦作为团中央书记,他到江西考察工作时,受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委托,带着党中央的亲切慰问和殷切期望,来到创业者中间,听说有98名上海志愿来开垦的知识青年,在德安县东南的荒滩上成立了共青垦殖场。他立即赶往德安县,那时通往德安的铁路还没有正式通车,他坐着铁轨压道车,一路寒风,一路颠簸,走走停停,用了大半天时间才走完110公里,来到了德安县,然后又徒步10多公里,来到了鄱阳湖叶,现在共青城的驻址,这里只有98个人,全部资产不过几样简单农具和刚刚搭起的茅草棚。
这些知青离开繁华的大上海才40天,胡耀邦成为第一个看望他们关怀他们的中央领导人。他到达的第一天起,便和大家形影不离,制定了一系列种植计划。和他们同吃稀饭、炒黄豆、萝卜干,鼓励他们坚韧不拔,战胜困难,为垦荒队写下“共青社”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胡耀邦返回北京后,用自己的稿费为“共青”人购买了书籍、二胡、唢呐、三弦、篮球和一只闹钟。他在信中说:用稿费为你们买了几件乐器,供你们文娱使用;买了书,供你们学习;送一只闹钟,愿你们和时间赛跑!
以后30年中,无论胡耀邦职务如何变动,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的心始终和那片充满希望的红土地连在一起。
1978年9月26日,身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的耀邦,在听取共青垦殖场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共青团第10次代表大会的代表汇报后,欣然命笔题写“共青垦殖场”几个大字。
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1984年12月12日,己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耀邦,在日理万机的百忙之中,再临共青城,这是他第二次到共青城。此时的共青城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现代化大型农场。登高俯瞰,凭栏远眺,找人谈心,与老垦荒队员合影,并挥毫题写“共青城”三个遒劲刚健的大字。1985年10月15日,在共青垦殖场建场30周年欢庆之际,耀邦发来了热情洋溢和寄予厚望的贺信,勉励新老建设者们“继往开来,再展宏图,一往无前地为共产主义壮丽事业英勇奋斗。”耀邦投身革命几十年仅回过一次故乡,却两次亲临共青城,先后3次为共青城题词,给共青城写祝贺信。耀邦光明磊落、为政清廉、无私奉献、一身正气的高风亮节,永远激励着共青城人勇往直前。
经过新老垦殖场全体员工的辛勤劳动,共青城英姿勃发,生气盎然。耀邦生前热爱自然,酷爱光明,他从自然中走来,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他最终要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这里环境幽雅,没有尘世上的喧嚣,耀邦长眠在这祥和的环境中,必将永远安息。
李昭的要求终于得到中共中央的赞同。1990年12月5日,胡耀邦逝世1年又8个月之后,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的骨灰运离北京,由妻子李昭率子女们陪伴着登机南飞。
李昭非常感谢墓碑的建造者匠心独具,设计精巧。巨大的墓碑形似红旗一角,三角形花岗岩雕刻着胡耀邦浮雕像,旁边依次排列着中国共产党党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和中国少先队队徽,象征着墓碑的主人与这三个政治团体不解之缘和他生前在不同时期所作的永不磨灭的卓越贡献。
耀邦陵园位于共青城富华山上,东瞰鄱阳湖,西揽原隰山。墓碑高4.43米,底边长10米,重73吨。“旗角”直刺广袤无垠的苍穹,“旗子”下面是一块引人注目的黑色大理石墓碑,横跨陵墓的底部,用金色的字体刻写着中共中央委员会撰写的耀邦同志的生平简介。
“了好,不过‘胡’字要加三点水。”
和李昭大姐亲切地交谈中,耀邦夫妇树立的模范家风和对子女的培养,时时在我心中激荡。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国内出现了“经商热”、“出国潮”,有些个别高干子女依仗父母的权势,或倒卖文件,或大谋私利,大发横财,败坏了党的形象。然而,身任中央总书记的耀邦说:谁要是利用我的牌子和地位,谋取私利,干错事坏事,我将毫不留情,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他还郑重地发出警世格言:“公则明,廉则威,正人先正已。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垮下来呵!”他为政清廉,光明磊落,两袖清风,为子女们和各级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楷模。
他身体力行,在任总书记期间,没有让子女出国留学、经商发财。4个子女,都在国内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地做出应有的贡献。
耀邦和李昭于1941年喜结良缘,终成伉俪。在48年的夫妻生活中,风雨同舟,相濡以沫,患难与共,携手同行。他俩有三子一女,其中老二生于1945年。当时因政治风云变化,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队长的胡耀邦,改任冀热辽军区政治部代理主任,率部队开赴前线作战。耀邦夫妇经过共同商量,便把未满40天的次子送给陕北老乡刘世昌。刘世昌当时是延安南区一位模范合作社社长。耀邦激动地对刘世昌说:“从现在起,他就是老区人民的孩子了,一定要姓刘,名字也要请你取。”老刘想来想去,最后说:“那就叫他刘胡吧!”耀邦说:“了好,不过‘胡’字要加三点水。”
就这样,刘湖留在陕北的黄土地上,跟随刘世昌生活了13个春秋。直到1948年,刘老汉才把刘湖送到耀邦夫妇身边。胡耀邦夫妇叮嘱儿子:“你永远是刘老汉的儿子,是老区人民的儿子。”
当笔者问李昭大姐孙子的情况时,她欣慰地告诉笔者,她有2个孙子、3个孙女,都在学校读书,在父母的熏陶和老师的培育下,他们品学兼优,茁壮成长。
金秋的北京,天高云淡,景色迷人,呈现一派节日的欢乐气氛。挟着“神舟”5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的喜庆,如约来到紧靠中南海的北长街会稽司胡同25号,庭院绿树掩映,芳草青翠,鲜花散发出阵阵芳香。这就是耀邦任中共中央总书记3年后,于1984年从富强胡同6号搬来居住的地方。
徐秘书热情地将我迎到10年前李昭大姐和我谈话的客厅,笑容满面地对我说:“你稍候,李昭大妈马上就会来接见你。”
我环顾简朴的客厅,只见正面墙上挂着表情慈祥、深沉凝重的耀邦遗像,下边摆放着丛丛盛开的鲜花和青翠的松柏,两旁排列着整齐的书架,里面井然有序地放着耀邦生前喜爱的各种书籍。右边的矮柜上,端放着中央领导和各界人士吊唁耀邦和瞻仰江西共青城耀邦墓的照片镜框。整个客厅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不一会儿,李昭面带慈祥的笑容,从里屋向我走来,亲切地对我说:“呵,老熟人,你远道而来,辛苦了,请坐!请坐!”
在我面前的李昭,身板硬朗,步履矫健,精神矍铄,白发如银,声音宏亮,举止高雅,脸上的皱纹抹平了许多,比当年我访问她时似乎年轻了好多岁,虽近耄耋之年,看上去不到古稀,我不禁兴奋地说:“李昭大妈,您比早几年年轻多了,我为您的健康感到非常高兴。”
“心情豁达开朗,乐观大度,自然可以延缓衰老。”她笑吟吟地说着,一面将一盆水果放在我面前的茶几上,一面叫女服员周德华沏上一杯清香的绿茶。
我不揣冒昧地问道:“李大妈,我最近访问张闻天夫人刘英,她已98岁高龄,我问她怎么称呼,是叫大妈,还是叫大姐?她爽朗地回答:‘还是叫大姐好!’由此看来,我叫你李昭大姐怎么样?”
“叫什么都行,那就叫大姐吧,刘英大姐比我大15岁哩!”听着她亲切的乡音,诚挚的话语,敬慕之情油然而生,我不禁开怀大笑。
“李昭大姐,我与一位党史工作者争论过您的籍贯问题,我记得您出生在湖南宁乡,祖籍也在湖南,对方硬说您是安徽人,您的籍贯到底在哪里?”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
“当然是湖南人。我1921年出生在湖南宁乡,后随父亲浪迹天涯,来到安徽宿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我放弃高中学业,毅然投身战地服务团,参加新四军领导的抗日救国行列。1939年,我冲破艰难险阻,辗转来到延安,进入共产党创办的女子大学深造。这时,将原名李淑秀改为李昭。在女子大学深造的日子里,我与时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长的耀邦相识相爱。我的籍贯写为湖南,一直沿用到文化大革命后期。我从新概念出发,经过组织同意,将籍贯改为安徽宿县。因外祖母无子,所以就无更多亲眷往来,而湖南老家因兄弟姐妹较多,他们一直与我有联系,所以显得往来较多。”李昭如数家珍,回忆那难忘的峥嵘岁月,沉浸在无比幸福之中。
“是我要求将他的骨灰安葬在他生前热爱的共青城。”
“李昭大姐,社会上仍然流传着耀邦安葬在江西共青城,是遵照他的遗愿,有些新闻媒体也这样宣传,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提出又一个问题。
“不是他的遗愿。耀邦猝然逝世,这是我们料想不到的,他自己万万没有料到走得这么快,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还有很多话要说呵!是我要求将他的骨灰安葬在他生前热爱的共青城。”李昭心情平静地向我讲述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耀邦逝世不久,李昭向中共中央有关领导提出要求:将耀邦的骨灰安葬在他生前寄予热切希望的共青城。其理由有三:
耀邦的远祖允钦公,自明朝由江西乐浯溪迁到浏阳,江西是耀邦的祖籍。耀邦的祖先世代居住在江西高安县的浯塘(今龚坊乡浯塘村)。约在明朝万历年间的晚期(16世纪末),一位名叫胡允钦、字建十的农民,揽家眷离开江西故土,风尘仆仆地来到湖南浏阳的中和乡定居,中和乡的后人尊称允钦公为浏阳“西岭胡氏”的先祖,在族谱上称他为“建十公”。迄今为止,这支胡氏宗族在浏阳定居已有400余年的历史,耀邦是胡允钦的第20代子孙。他的祖上,世世代代住在浏阳西岭的中和乡。索源寻祖,人们对先祖的出生地永怀眷恋之情。
耀邦从小参加革命,是大家熟知的“红小鬼”,他在江西革命根据地工作、战斗过多年,江西是他革命的发祥地。1932年5月,不满17岁的耀邦从少共湘东特委技术书记的位置上,调往江西永新湘赣省委做儿童工作,同时参加苏区“反帝同盟”。1933年1月,他到达瑞金,不久,在中央苏区儿童局工作,先后担任中央苏区反帝拥苏总同盟宣传部长兼青年部长、少共中央局秘书长。在苏区期间,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书海行舟,博览群书,丰富了自己的科学卸识,经受了严峻的锻炼和考验,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为中央苏区团的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34年初,刚满18岁的耀邦便担任团中央局书记,至9月底,离开瑞金,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也是重要的一条,耀邦担任团中央书记时,对江西共青城的建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那里留有他风尘仆仆的身影和热情爽朗的笑声。共青城所在地的鄱阳湖区,原来是荒无人烟的山地,在团中央的号召下,50年代初,第一批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在这里安家落户,开垦荒地,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垦荒创业者。1955年11月29日,耀邦作为团中央书记,他到江西考察工作时,受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委托,带着党中央的亲切慰问和殷切期望,来到创业者中间,听说有98名上海志愿来开垦的知识青年,在德安县东南的荒滩上成立了共青垦殖场。他立即赶往德安县,那时通往德安的铁路还没有正式通车,他坐着铁轨压道车,一路寒风,一路颠簸,走走停停,用了大半天时间才走完110公里,来到了德安县,然后又徒步10多公里,来到了鄱阳湖叶,现在共青城的驻址,这里只有98个人,全部资产不过几样简单农具和刚刚搭起的茅草棚。
这些知青离开繁华的大上海才40天,胡耀邦成为第一个看望他们关怀他们的中央领导人。他到达的第一天起,便和大家形影不离,制定了一系列种植计划。和他们同吃稀饭、炒黄豆、萝卜干,鼓励他们坚韧不拔,战胜困难,为垦荒队写下“共青社”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胡耀邦返回北京后,用自己的稿费为“共青”人购买了书籍、二胡、唢呐、三弦、篮球和一只闹钟。他在信中说:用稿费为你们买了几件乐器,供你们文娱使用;买了书,供你们学习;送一只闹钟,愿你们和时间赛跑!
以后30年中,无论胡耀邦职务如何变动,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的心始终和那片充满希望的红土地连在一起。
1978年9月26日,身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的耀邦,在听取共青垦殖场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共青团第10次代表大会的代表汇报后,欣然命笔题写“共青垦殖场”几个大字。
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1984年12月12日,己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耀邦,在日理万机的百忙之中,再临共青城,这是他第二次到共青城。此时的共青城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现代化大型农场。登高俯瞰,凭栏远眺,找人谈心,与老垦荒队员合影,并挥毫题写“共青城”三个遒劲刚健的大字。1985年10月15日,在共青垦殖场建场30周年欢庆之际,耀邦发来了热情洋溢和寄予厚望的贺信,勉励新老建设者们“继往开来,再展宏图,一往无前地为共产主义壮丽事业英勇奋斗。”耀邦投身革命几十年仅回过一次故乡,却两次亲临共青城,先后3次为共青城题词,给共青城写祝贺信。耀邦光明磊落、为政清廉、无私奉献、一身正气的高风亮节,永远激励着共青城人勇往直前。
经过新老垦殖场全体员工的辛勤劳动,共青城英姿勃发,生气盎然。耀邦生前热爱自然,酷爱光明,他从自然中走来,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他最终要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这里环境幽雅,没有尘世上的喧嚣,耀邦长眠在这祥和的环境中,必将永远安息。
李昭的要求终于得到中共中央的赞同。1990年12月5日,胡耀邦逝世1年又8个月之后,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的骨灰运离北京,由妻子李昭率子女们陪伴着登机南飞。
李昭非常感谢墓碑的建造者匠心独具,设计精巧。巨大的墓碑形似红旗一角,三角形花岗岩雕刻着胡耀邦浮雕像,旁边依次排列着中国共产党党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和中国少先队队徽,象征着墓碑的主人与这三个政治团体不解之缘和他生前在不同时期所作的永不磨灭的卓越贡献。
耀邦陵园位于共青城富华山上,东瞰鄱阳湖,西揽原隰山。墓碑高4.43米,底边长10米,重73吨。“旗角”直刺广袤无垠的苍穹,“旗子”下面是一块引人注目的黑色大理石墓碑,横跨陵墓的底部,用金色的字体刻写着中共中央委员会撰写的耀邦同志的生平简介。
“了好,不过‘胡’字要加三点水。”
和李昭大姐亲切地交谈中,耀邦夫妇树立的模范家风和对子女的培养,时时在我心中激荡。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国内出现了“经商热”、“出国潮”,有些个别高干子女依仗父母的权势,或倒卖文件,或大谋私利,大发横财,败坏了党的形象。然而,身任中央总书记的耀邦说:谁要是利用我的牌子和地位,谋取私利,干错事坏事,我将毫不留情,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他还郑重地发出警世格言:“公则明,廉则威,正人先正已。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垮下来呵!”他为政清廉,光明磊落,两袖清风,为子女们和各级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楷模。
他身体力行,在任总书记期间,没有让子女出国留学、经商发财。4个子女,都在国内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地做出应有的贡献。
耀邦和李昭于1941年喜结良缘,终成伉俪。在48年的夫妻生活中,风雨同舟,相濡以沫,患难与共,携手同行。他俩有三子一女,其中老二生于1945年。当时因政治风云变化,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队长的胡耀邦,改任冀热辽军区政治部代理主任,率部队开赴前线作战。耀邦夫妇经过共同商量,便把未满40天的次子送给陕北老乡刘世昌。刘世昌当时是延安南区一位模范合作社社长。耀邦激动地对刘世昌说:“从现在起,他就是老区人民的孩子了,一定要姓刘,名字也要请你取。”老刘想来想去,最后说:“那就叫他刘胡吧!”耀邦说:“了好,不过‘胡’字要加三点水。”
就这样,刘湖留在陕北的黄土地上,跟随刘世昌生活了13个春秋。直到1948年,刘老汉才把刘湖送到耀邦夫妇身边。胡耀邦夫妇叮嘱儿子:“你永远是刘老汉的儿子,是老区人民的儿子。”
当笔者问李昭大姐孙子的情况时,她欣慰地告诉笔者,她有2个孙子、3个孙女,都在学校读书,在父母的熏陶和老师的培育下,他们品学兼优,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