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常常要用到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并得出问题的答案时就能掌握到大量的语文知识。许多高中语文老师反映,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多学生不思考、或者只有部分的学生思考,有些学生思考的方向不对答得牛头不能马嘴,那有什么办法能让学生好好的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呢?许多教师没有意识到提问是一个互动的问题。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就像抛出一个球,如果抛的人抛得不好,那接球的人怎么接?同理,教师如果提问的质量不高,学生又怎么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因此,教师在使用提问的教学方法以前要对自己的提问仔细反思,教师的提问具有艺术性,学生的思考才会更积极,回答才有可能更精彩。
一、提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
用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吸引力是需要技巧的。教师有时会困惑:“我为什么要去抓住学生的吸引力呢?学生只要好好的回答我的问题不就学到知识了?”可是如果学生觉得教师的问题没有趣,就不会愿意主动的去思考问题,学生如果连主动思考都不愿意,教师的教学效率就会非常低下。所谓的吸引学生注意力,就像写作文有直叙,有插叙、有倒叙一样,普通的提问是直叙式,而勾起学生吸引力的问题是用最有悬念的切入点,悬念式的方法可以直接切入问题的中心,学生的好奇心被勾起,就会愿意主动思考,回答问题的气氛也会活跃起来。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问学生:“同学们知道不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学生们普遍觉得没有兴趣。因为如果他们很有兴趣,就会自己去了解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如果学生不愿意自主学习,教师问这类问题学生还是不会自主学习。然而如果教师问:“这首诗虽然很有名,写得也很好,但是这首诗有一个重要的历史错误,有谁知道?”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就会勾起,他们会认为苏东坡这么有名的人还会犯下错误?于是学生在找错误的时候就能理解到诗词的意思。教师要巧妙的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提问,学生才会有兴趣回答。
二、通过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提问
教师给学生提问题时,如果仅仅只是针对书本、针对知识点提问,学生有时会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也不愿意主动思考。因为学生会认为书上的东西和自己的东西一点关系都没有,或者学生觉得书上的东西写得再好又怎样呢?那都是过去的事情。如果教师仅仅只是针对书本上的背景和问题提问,却不考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就不愿意深入思索课本中的问题。如果教师能把课本中的问题巧妙的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学生就会因为教师提的问题和自己相关,就会主动回答。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高中语文苏教版怍修二《祝福》时,有些教师会问:祝福里提到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为什么祥林嫂会落得这么悲惨的结局?学生往往就不注意思考,因为那是祥林嫂的问题,学生不关心祥林嫂。此时如果教师提问:“如果你身边有个祥林嫂这样唠唠叨叨的人,你会怎么办呀?”学生纷纷表示身边有这样的一个人很烦,不太想搭理她。教师又进一步的问:“那为什么祥林嫂会变成这样一个讨人嫌的人呢?”这时学生就会开始思索问题。因为学生不喜欢身边也出现这样唠叨的人,他们会想分析身边出现这样的人心理动机是什么。通过学生主动思索,此时发现祥林嫂的命运与人性与社会有莫大的关系,学生就会慢慢明白鲁迅寄予怎样的同情心去塑造祥林嫂这个人物,学生通过主动思索,教师也就能达到自己的教学效果。
三、运面反面假设的方法去提问
教师在给学生提出问题时,如果要求学生去思索书本中已经出现的事情有什么意义,学生往往很不屑回答,觉得教师不是没话找话吗?书中已经把事情写完了,再提意义有什么用?意义不是已经摆表现在事情的结果上了?由于学生把问题想得很简单,就会不愿意深思课文真正要表现的内容。此时教师可以换一个角度让学生去思考,假设事情不是照书中所写的那样进行,如果咱们换另一种方向进行,那事情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因为教师问的问题已经超越了书中的范围,需要学生大胆的想像,学生就会觉得这样的问题很有意思,进而愿意去思考。当学生发现用另一个角度能得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时,学生自己就会拿假设的成果与书中的内容作对比,通过对比学生就能更深入的理解课本中表现的内容。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第三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可以反问:“如果要蔺相如对廉颇不妥协的话,那会是什么结果呀?”有个学生笑起来了,认为两人一定会结下仇恨。教师接下来问:“那结下仇恨以后呢?”这时学生们就会联想到两人互不相让,仇恨就会越结越深,会导致与书中完全不同的结果。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对比,就能自己了解书中表达的真正内涵。
总结:
让教师用艺术的方式给学生提问,是由于有时用普遍的方法去提问,学生会出现不愿意思考、懒得思考、精力不集中等等问题。如果教师发现自己提问的效果不能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时,就要主动换一种角度,用艺术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艺术的提问方式,就会激大的激起学生的思考兴趣,教师的教学效率也能极大的提高。
一、提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
用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吸引力是需要技巧的。教师有时会困惑:“我为什么要去抓住学生的吸引力呢?学生只要好好的回答我的问题不就学到知识了?”可是如果学生觉得教师的问题没有趣,就不会愿意主动的去思考问题,学生如果连主动思考都不愿意,教师的教学效率就会非常低下。所谓的吸引学生注意力,就像写作文有直叙,有插叙、有倒叙一样,普通的提问是直叙式,而勾起学生吸引力的问题是用最有悬念的切入点,悬念式的方法可以直接切入问题的中心,学生的好奇心被勾起,就会愿意主动思考,回答问题的气氛也会活跃起来。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问学生:“同学们知道不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学生们普遍觉得没有兴趣。因为如果他们很有兴趣,就会自己去了解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如果学生不愿意自主学习,教师问这类问题学生还是不会自主学习。然而如果教师问:“这首诗虽然很有名,写得也很好,但是这首诗有一个重要的历史错误,有谁知道?”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就会勾起,他们会认为苏东坡这么有名的人还会犯下错误?于是学生在找错误的时候就能理解到诗词的意思。教师要巧妙的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提问,学生才会有兴趣回答。
二、通过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提问
教师给学生提问题时,如果仅仅只是针对书本、针对知识点提问,学生有时会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也不愿意主动思考。因为学生会认为书上的东西和自己的东西一点关系都没有,或者学生觉得书上的东西写得再好又怎样呢?那都是过去的事情。如果教师仅仅只是针对书本上的背景和问题提问,却不考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就不愿意深入思索课本中的问题。如果教师能把课本中的问题巧妙的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学生就会因为教师提的问题和自己相关,就会主动回答。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高中语文苏教版怍修二《祝福》时,有些教师会问:祝福里提到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为什么祥林嫂会落得这么悲惨的结局?学生往往就不注意思考,因为那是祥林嫂的问题,学生不关心祥林嫂。此时如果教师提问:“如果你身边有个祥林嫂这样唠唠叨叨的人,你会怎么办呀?”学生纷纷表示身边有这样的一个人很烦,不太想搭理她。教师又进一步的问:“那为什么祥林嫂会变成这样一个讨人嫌的人呢?”这时学生就会开始思索问题。因为学生不喜欢身边也出现这样唠叨的人,他们会想分析身边出现这样的人心理动机是什么。通过学生主动思索,此时发现祥林嫂的命运与人性与社会有莫大的关系,学生就会慢慢明白鲁迅寄予怎样的同情心去塑造祥林嫂这个人物,学生通过主动思索,教师也就能达到自己的教学效果。
三、运面反面假设的方法去提问
教师在给学生提出问题时,如果要求学生去思索书本中已经出现的事情有什么意义,学生往往很不屑回答,觉得教师不是没话找话吗?书中已经把事情写完了,再提意义有什么用?意义不是已经摆表现在事情的结果上了?由于学生把问题想得很简单,就会不愿意深思课文真正要表现的内容。此时教师可以换一个角度让学生去思考,假设事情不是照书中所写的那样进行,如果咱们换另一种方向进行,那事情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因为教师问的问题已经超越了书中的范围,需要学生大胆的想像,学生就会觉得这样的问题很有意思,进而愿意去思考。当学生发现用另一个角度能得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时,学生自己就会拿假设的成果与书中的内容作对比,通过对比学生就能更深入的理解课本中表现的内容。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第三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可以反问:“如果要蔺相如对廉颇不妥协的话,那会是什么结果呀?”有个学生笑起来了,认为两人一定会结下仇恨。教师接下来问:“那结下仇恨以后呢?”这时学生们就会联想到两人互不相让,仇恨就会越结越深,会导致与书中完全不同的结果。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对比,就能自己了解书中表达的真正内涵。
总结:
让教师用艺术的方式给学生提问,是由于有时用普遍的方法去提问,学生会出现不愿意思考、懒得思考、精力不集中等等问题。如果教师发现自己提问的效果不能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时,就要主动换一种角度,用艺术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艺术的提问方式,就会激大的激起学生的思考兴趣,教师的教学效率也能极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