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不值的才华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l3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九月,盛夏的阳光铺满天地,李绅到元稹的公馆里做客,元稹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是一个关于少年初恋的故事,故事的女主角有个柔软的名字,叫莺莺。故事并不长,几盏茶的功夫就讲完了,但是李绅却听得心潮起伏,起初是对艳情的好奇期待,后来听得提心吊胆,尔后扼腕叹息,继而又面红心跳,不一会又一脸羡慕,最后却悲伤不已,起身来回踱步,一边摇头一边叹息。
  元稹没想到平时不动声色温文尔雅的朋友却反应如此之大,颇为震惊,他眼睁睁看着李绅一言不发地离开客厅,走进书房,理都不理自己,颇感到纳闷,也好奇地跟了过去,进房却看见李绅已经挥毫写下一首诗。诗的结尾很悲伤:门掩重关萧寺中,芳草花时不曾出。再看诗的名字:《莺莺歌》。
  原来好朋友李绅被故事的女主角打动,情感奔涌,不能自持,所以写诗一吐为快。
  两人站在书桌前,望着桌上新写的诗,沉默不语,许久,元稹听到李绅叫他,抬起头来,看到恢复平静的李绅问:元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不是你?元稹一愣,继而摇头:这是我听一个朋友说的。
  李绅点头,诵读了一遍自己刚写的《莺莺歌》,脸上又泛起激动的红色:这个故事太具有杀伤力了,你应该把这个故事写出来,必定能撼动天下人心。
  元稹听完,心里登时一动,好像一粒种子落入泥土里。回到家后,元稹辗转反侧,李绅的话在脑海中反复闪现,盛夏的夜,蝉鸣蛙叫,衬托的天地格外空阔寂寥,满身是汗的元稹无眠起身,点起油灯,看着窗外的星光月色,执笔饱蘸汁墨,将心中涌动的情愫凝结笔尖,挽住衣袖一列一列写下去。
  经过几个不眠之夜,元稹终于写完了这个故事,元稹扔掉毛笔,用湿布擦着满手的墨痕,望着密密麻麻的字,满脸疲惫,眼中却闪着亮晶晶的光芒。作为这个时代最有才华的诗人之一,这是他第一次写一个长长的恋爱传奇故事,虽然故事只有三千多字,但是里面却有兵乱危机、英雄救美、火热追求与冰冷回应、求而不得的痴恋、峰回路转的献身、双宿双飞的甜蜜,京城的繁华、落榜的凄凉,望眼欲穿的思念,和始乱终弃的薄情,念念不忘地回头,与心如死灰的闪躲。
  灯枯油尽,文章已落下最后一笔,精疲力竭的元稹默然良久,重新拾起毛笔,在月光下写下故事的名字:《会真记》,又名《莺莺传》。
  四百多年后,元代鬼才王实甫读到了《会真记》,瞬间被击中,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起身将这个故事扩写成一部五本二十一折的戏剧,这部戏剧后来成了元代戏曲的巅峰——《西厢记》。
  按照常理,作品写的好,作者会一战封神,受万千读者崇拜,但后来事情的发展却与常理完全相反——元稹成了万人痛骂的对象。更恐怖的是,这种痛骂,横跨千年,绵绵无绝期。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吐槽: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意思是元稹你篇末写的总结真的很狗。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里直接开骂:呜呼,微之之薄情多疑,无待论矣。意思是我说元稹(字微之)是个渣男不会有人反对吧?事情之所以往奇怪的方向发展,其实因为《会真记》写得太好了,但是个悲剧结尾,不管是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还是回味初恋的中老年人,都被打动,读完之后怅然若失,无法释怀,辗转反侧,为女主角叹息之际,纷纷有种掏出四十米大刀,找文中这个始乱终弃的男主角拼命的冲动。
  最后大家的目光都盯住了男主角的名字——张生,这挨千刀的原型究竟是谁?
  但是身为作者的元稹口风很紧,就说这是写一个朋友的故事,但朋友是谁打死也不说。
  转眼到了宋朝,《莺莺传》依旧长盛不衰,苏轼也加入了猜谜游戏,第一个怀疑的是张籍,证据有三个,一来都是唐朝人,二来都姓张,再来是张籍是个诗人,很符合小说里男主角会写诗这个情节。结果大家一窝蜂地考据了一下张籍的事迹,发现这个诗人最出名的事情就是吃纸灰,据《云仙散录》记载,张籍为了学到杜甫写诗的技巧,把杜甫的诗烧成灰,拌着蜂蜜当饭吃,还到处跟人炫耀。这种直男性格的人才,跟莺莺传里那个浪漫多情、翩翩公子张生,实在是相差太远。
  到了元朝,戏剧鬼才作家王实甫暂时解决了大众的急切地寻找需求,之所以说暂时,是他虽然没找到原型是谁,但是动用自己才华,直接更改了悲剧结尾,《西厢记》里张生不再薄情,让读者心里发堵的始乱终弃改写成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团圆。从此,西厢记一跃成为经典,让人又爱又恨的《莺莺传》逐渐被大众忘记了。
  但时间到了民国,大师们的目光穿透历史,用严密的考证和推理分析一錘定音,张生这个渣男,就是元稹自己。鲁迅说: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意指《莺莺传》不是虚构类小说,而是元稹的日记。陈寅恪说:“自私自利。综其一生行迹,巧宦固不待言,而巧婚尤为可恶也。岂其多情哉?实多诈而已矣。”
  千年前的那个夜晚,月光之下,写完《会真记》精疲力竭的元稹,虽然累,但肯定是满心欢喜,他预感这篇耗费心血的作品会打动万千读者,但估计怎么也不会想到,最后的最后,没有人记得他惊世的才华,没有人心疼他写作的劳累,更没有人记得悲剧结尾的力量,讨论最热烈的,都是他元稹是不是原型,他的人品到底渣不渣,就连他之后写的排行榜第一的悼念诗,都要带着狐疑的眼光审视一番。早知道一篇文章能让读者八卦千年,早知道才华在八卦面前一文不值,不知道元稹会不会感到哭笑不得。
  选自《朝文社》
其他文献
我喜欢走路。我的工作室在十二楼,刚好面对台北很漂亮的那条敦化南路,笔直宽阔的绿荫绵延了几公里。人车寂静的平常夜晚或周六周日,我常常和妻子沿着林荫慢慢散步到路的尽头,再坐下来喝杯咖啡,谈谈世界又发生了哪些特别的事。这样的散步习惯有十几年了,陪伴我们一年四季不断走着的是一直在长大的儿子,还有那些树。一开始是整段路的台湾栾树,春夏树顶开着苔绿小花,初秋树梢转成赭红,等冬末就会突然落叶满地、只剩无数黑色枝
几个人在风景区游玩,在一处凉亭歇脚休息时,大家看见这个亭子的正中,悬挂着一口巨钟。小高很感兴趣,便询问起撞钟的价格来,看钟的老者回答说:“撞一次两块钱,你就撞三次吧!”小高连忙把六块钱交到看钟人的手里,然后运足力气用那根悬挂的圆木撞钟。每撞一次,钟声悠然间,便听看钟人跟着喊一声:“一撞身体棒……二撞保平安……三撞财运旺……”很快,三次钟已经撞完了。这时,小高发现看钟人正在与其他游客闲聊,便乘其不注
对北方人来说,回家里吃饭,几近一种特指,是吃母亲的手擀面。这是一种不需注释的默契:在黄河以北的更为广泛的区域,包括但不限于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均是在中午的时候吃面,面为正餐。而早餐和晚餐则是吃稀饭。在豫东乡下,晚饭后的人们相互的问话是:“喝汤了吗?”晚上的时候,大多数人家喝的是一种面糊,或者煮几块红薯、南瓜。因为是稀汤,所以问话是诚实的。而早餐后的问语则更为简略,基本是两个字:“几碗?”因为豫
人为什么有故乡,是一个很容易有答案的问题。如《山海情》涌泉村的村民,无论新迁的闽宁镇水有多甜,地有多肥,涌泉村永远是他们的故乡。  也许多年以后,他们以及下一代的年轻人对故乡会模糊,城市化会改变故乡的样貌。但只要臊子面还在,故乡的食物还在,一切都不会变。  且想当然地肯定,没有哪个地方的食物比故乡的更好吃。如咸鸭蛋之于汪曾祺,“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起。”  这种瞧不起,并非对他乡的贬义,只是根
在我们小时候,我妈每年都会养一群鸡,这样,全家能吃上鸡蛋。可以煮着吃,可以炒着吃,可以做鸡蛋饼吃,用热水烫一烫,直接喝鸡蛋汤也行。总之,鸡蛋是好东西,很有营养,怎么吃都行。  可是最有滋味的,还是腌咸鸡蛋。每次,我妈精挑细选几十个鸡蛋放进一个大肚坛子里,用粗盐水浸泡腌着。为了入味,要腌上一阵子。我们就一天天期盼着。忍不住了,就去偷偷挪开压在坛盖上的砖,打开坛盖,看看里面的鸡蛋,闻闻坛子里的味儿。 
作家贾平凹说:“惟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秦人严重的乡土观念,不仅是秦腔,连饮食文化亦是如此。家乡有一种美食叫咸汤面,它“始于清末,流芳华原”,是当地人舌尖上最贪恋的早餐美肴。这种味美价廉的小面,离了耀州,竟是哪里也寻它不到。在家乡,当晨曦微露,灯光闪烁热气袅绕中,吃上一碗油香热辣的咸汤面,真是舒心暖胃,连一天的心情都是酣畅舒坦的。记得学生时代,一次有幸在面馆与一位研究当地史志的老先生同桌
提起古代皇帝吃飯,可能很多人下意识就会想起“宫廷御膳”“满汉全席”这类的词语。其实从有详细文字记载的商朝开始,宫廷的饮食就已经逐渐形成独特的一派,区别于士大夫与百姓之家的饮食习惯。对于商朝,有一个十分贬义的词语形容为“酒池肉林”。这个成语是商朝最后一位国君腐化堕落的象征。而酒和肉恰恰反映了当时国君的特殊地位。在那个粮食与肉类相对短缺的时代,君王可以无限制地喝酒吃肉,本身就是一种特权的象征。而且肉与
大年三十,一兄弟请我上他家过年。酒足饭饱之后,我俩便打开话匣子闲聊,聊着聊着,我的兄弟一声长叹:“越想越觉得鲁迅真伟大,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特地嘱咐儿子别做空头文学家。”鲁迅不让儿子“做空头文学家”的名言,见于他死前写的一篇杂文《死》:“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此文写于1936年9月5日,1936年10月19日先生就离开了人世,后由其夫人许广平收在
我们的聊天能力正在快速衰退中。我们聚会最常见的形式,是大家一起吃饭喝酒、一起看电视、一起到KTV唱歌,这些形式有个共同点——都不需要跟别人聊天。饭局上有人谈生意;咖啡厅里熟朋友可以交换心情与八卦消息。但这些都和(美国人的)派对聊天不一样。派对聊天是没有特定目的的,而且派对上很多时间是跟从来没见过的人聊天。问问对方从哪里来,聊聊自己的家乡,风土、美食、景点、趣事?不幸地,我们很容易遇到差不多出身经历
文化,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接过自卖菜小贩找来的零钱?他,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文化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