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职业素养培养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专门技术人才的重要内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提升其就业优势,达到提升他们的职业竞争力的目的,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职业素养培养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专门技术人才的重要内容,是高职教育体现自身特色的关键环节,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更是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提升其就业优势,达到提升他们的职业竞争力的目的,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的异态现状之分析
高职院校组织制度的日益成熟,职业教育向整个学校系统的纳入,使得学校职业教育逐渐演变成为一个自我封闭的、排他的系统。无论是其课程内容还是课程实施方式,职业素养培养与职业活动的统一均遭到了破坏或忽视。职业素养培养的低效性表现在职业素养培养收效低,对学生职业心理、行为方面的影响甚微。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1、职业素养的内容因素。以职业道德内容为例,目前职业院校均以一些抽象、理想化的职业道德原则来要求学生,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奉献为己任”等。这些内容往往具有不可复制性,即于真实的职业世界中绝大部分人是无法实现的,表现出了对职业人正常欲望的无视及对现实职业活动的否定。譬如说,社会在制定道德规范时声称正义,却在不正义的环境里执行;对于自我来说,在日常的道德经验里,为了继续生存,人们做必须做的任何事,在这种情况下,实践往往是以不正义告终。当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对这种鸿沟的规避,最终造成了职业道德培养的无效性及学生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背叛”。
2、职业素养培养方法。职业素养因其自身的独特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践行的知识,是一种如同杜威所讲的通过“职业进行教育”的东西。然而目前的普遍现象是教师不是通过让学生参与职业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而是把职业素养的养成置于现实的职业活动之外,通过纯粹的职业素养内容传授来进行,这种脱离职业素养生成本源的培养行为必然会导致职业素养培养的低效性。以上两方面构成了学校职业素养培养的异态现状,使得本该起到促成完整职业人格形成作用的职业素养培养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领域失去了其存在的合法性。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之构想
在对问题现状及产生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主张将职业素养全面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职业素养向课程的纳入是职业素养培养得以实现的前提和逻辑起点。
2、职业素养纳入课程的过程也是职业素养得以规范和制度化的过程,对于引起学校以及教师对职业素养的重视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3、职业素养培养有效性的落实必须以学校课程为载体和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职业素养向课程纳入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方式,“回归职业活动”是其贯彻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弥合了学校职业教育与日常职业世界的悬隔,而且发现了职业活动这个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符合职业素养的生成规律。
三、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之途径
职业素养向思想政治课课程的纳入主要包括职业素养内容的选择和职业素养课程的实施,而如何在这两个环节贯彻“回归职业活动”的思想是职业素养培养有效性的关键。
1、职业素养内容的选择职业素养要纳入课程,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职业素养内容的选取问题,因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讲,实质性的内容在职业素养教育中都是必要的,也是支撑职业素养课程得以确立的基础。目前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虽然认识到了社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但没有形成较为有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目的性、指向性不强的职业素养教育内容,没有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基于“回归职业活动”的理念,从职业活动中选取职业素养内容是唯一的也是可行的。因此,从日常职业活动中选取的职业素养内容符合学生的现实需要,不至于使学生感受到与现实职业世界的差距,能够保证学生已有的对职业世界的认识和经验联系。其次,职业素养内容取材于职业活动能够保证所选取的内容是富有吸引力和可实践的,而不是一些“僵死”的概念、教条和无法完成的目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要想激起学生内部心理过程的变化和主动参与意识,就必须考虑到所提供内容和学生已有经验的结合。正如杜威所指出的那样,“在各种不确定的情况下,有一点是可以永久参照的,那就是教育与个人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
2、职业素养课程的实施除了职业素养内容的选取外,职业素养课程的实施也是职业素养培养的关键环节。以往学校多以课堂讲授的办法来实施职业素养教育,效果很差,笔者主张把职业活动作为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途径。也就是说,在认定职业活动是职业素养培养目的的同时,也认定为培养手段。作为目的,意味着个体实践职业活动或者形成体现职业素养的完整职业人格应当成为职业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最高境界。作为手段则是指应当把职业活动作为个体职业素养产生、发展、完善以及完整职业人意义实现的源泉来理解,并作为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方式加以运用。把职业活动视为职业素养培养的手段,固然是基于对职业素养培养脱离职业活动之弊端的深刻认识,但同时更是根植于对职业素养和职业活动的内在联系,根植于对个体职业素养是在职业活动中发生的深刻认识。因此,如何于学校中应用与设计仿真的职业活动,并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合其中是一个值得继续关注的重要问题。
综上所述,要想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实效作用,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就必须对以前的教学进行调整。要把教学着力点调整到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意识,挖掘其加强职业素养的动力,明确修养途径主动践行上来。
参考文献:
[1]胡锦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N].中国教育报,2005-1-9,(1).
[2]方正泉,陆敏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浅探[J].江苏高教,2004,(06).
[3]彪晓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4]王秋红.构建职业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素养 思想政治课
[作者简介] 姜莉莉(1971—)女,江苏涟水人,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编号(2010SJB880014)
职业素养培养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专门技术人才的重要内容,是高职教育体现自身特色的关键环节,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更是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提升其就业优势,达到提升他们的职业竞争力的目的,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的异态现状之分析
高职院校组织制度的日益成熟,职业教育向整个学校系统的纳入,使得学校职业教育逐渐演变成为一个自我封闭的、排他的系统。无论是其课程内容还是课程实施方式,职业素养培养与职业活动的统一均遭到了破坏或忽视。职业素养培养的低效性表现在职业素养培养收效低,对学生职业心理、行为方面的影响甚微。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1、职业素养的内容因素。以职业道德内容为例,目前职业院校均以一些抽象、理想化的职业道德原则来要求学生,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奉献为己任”等。这些内容往往具有不可复制性,即于真实的职业世界中绝大部分人是无法实现的,表现出了对职业人正常欲望的无视及对现实职业活动的否定。譬如说,社会在制定道德规范时声称正义,却在不正义的环境里执行;对于自我来说,在日常的道德经验里,为了继续生存,人们做必须做的任何事,在这种情况下,实践往往是以不正义告终。当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对这种鸿沟的规避,最终造成了职业道德培养的无效性及学生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背叛”。
2、职业素养培养方法。职业素养因其自身的独特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践行的知识,是一种如同杜威所讲的通过“职业进行教育”的东西。然而目前的普遍现象是教师不是通过让学生参与职业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而是把职业素养的养成置于现实的职业活动之外,通过纯粹的职业素养内容传授来进行,这种脱离职业素养生成本源的培养行为必然会导致职业素养培养的低效性。以上两方面构成了学校职业素养培养的异态现状,使得本该起到促成完整职业人格形成作用的职业素养培养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领域失去了其存在的合法性。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之构想
在对问题现状及产生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主张将职业素养全面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职业素养向课程的纳入是职业素养培养得以实现的前提和逻辑起点。
2、职业素养纳入课程的过程也是职业素养得以规范和制度化的过程,对于引起学校以及教师对职业素养的重视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3、职业素养培养有效性的落实必须以学校课程为载体和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职业素养向课程纳入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方式,“回归职业活动”是其贯彻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弥合了学校职业教育与日常职业世界的悬隔,而且发现了职业活动这个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符合职业素养的生成规律。
三、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之途径
职业素养向思想政治课课程的纳入主要包括职业素养内容的选择和职业素养课程的实施,而如何在这两个环节贯彻“回归职业活动”的思想是职业素养培养有效性的关键。
1、职业素养内容的选择职业素养要纳入课程,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职业素养内容的选取问题,因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讲,实质性的内容在职业素养教育中都是必要的,也是支撑职业素养课程得以确立的基础。目前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虽然认识到了社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但没有形成较为有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目的性、指向性不强的职业素养教育内容,没有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基于“回归职业活动”的理念,从职业活动中选取职业素养内容是唯一的也是可行的。因此,从日常职业活动中选取的职业素养内容符合学生的现实需要,不至于使学生感受到与现实职业世界的差距,能够保证学生已有的对职业世界的认识和经验联系。其次,职业素养内容取材于职业活动能够保证所选取的内容是富有吸引力和可实践的,而不是一些“僵死”的概念、教条和无法完成的目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要想激起学生内部心理过程的变化和主动参与意识,就必须考虑到所提供内容和学生已有经验的结合。正如杜威所指出的那样,“在各种不确定的情况下,有一点是可以永久参照的,那就是教育与个人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
2、职业素养课程的实施除了职业素养内容的选取外,职业素养课程的实施也是职业素养培养的关键环节。以往学校多以课堂讲授的办法来实施职业素养教育,效果很差,笔者主张把职业活动作为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途径。也就是说,在认定职业活动是职业素养培养目的的同时,也认定为培养手段。作为目的,意味着个体实践职业活动或者形成体现职业素养的完整职业人格应当成为职业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最高境界。作为手段则是指应当把职业活动作为个体职业素养产生、发展、完善以及完整职业人意义实现的源泉来理解,并作为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方式加以运用。把职业活动视为职业素养培养的手段,固然是基于对职业素养培养脱离职业活动之弊端的深刻认识,但同时更是根植于对职业素养和职业活动的内在联系,根植于对个体职业素养是在职业活动中发生的深刻认识。因此,如何于学校中应用与设计仿真的职业活动,并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合其中是一个值得继续关注的重要问题。
综上所述,要想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实效作用,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就必须对以前的教学进行调整。要把教学着力点调整到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意识,挖掘其加强职业素养的动力,明确修养途径主动践行上来。
参考文献:
[1]胡锦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N].中国教育报,2005-1-9,(1).
[2]方正泉,陆敏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浅探[J].江苏高教,2004,(06).
[3]彪晓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4]王秋红.构建职业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素养 思想政治课
[作者简介] 姜莉莉(1971—)女,江苏涟水人,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编号(2010SJB88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