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作状语的三种情况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词作状语是古代汉语语法结构凝练的具体表现之一。作状语的名词,在语义表达上或者是介宾词组,或者是动宾词组,或者是名词的重叠形式。
  
  一、名词翻译成介宾词组
  
  1、(以/用)+名词
  [例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解析]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即“以箕畚”,翻译为“用土筐”。
  [例2]市中游侠儿得佳者茏养之。(《促织》)
  [解析]名词“笼”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养”的工具,即“以笼”,翻译为“用笼子”。
  [例3]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解析]“舟行”的“舟”表示“行”的方式,即“以舟”的意思。
  2、(在/于)+名词
  [例4]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
  [解析]名词“草”“露”作状语,表“行”“宿”的地点,即“于草”“于露(天)”,翻译为“在草丛…在露天”。
  [例5]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名词“廷”作状语,表动作“见”的地点,即“于廷”,翻译为“在朝廷”。
  [例6]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解析]方位名词“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修饰动词“买”,作状语。表示“买”这一动作行为的发生处所,即“在东市”“在西市”“在南市”“在北市”。
  3、(向/往/当)+名词
  [例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解析]方位名词“西”修饰动词“行”。译为“向西走”。
  [例8]犹欲之楚而北求之也。(《荀子》)
  [解析]“北求之”,往北求楚。整句是说“好像想去楚国却往北方走”。
  [例9]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名词“面”作状语,“面刺”即“当面批评”。
  
  二、名词翻译成动宾词组:(若/如)+名词
  
  [例10]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析]“灰”“烟”分别修饰“飞”“灭”,翻译成“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例11]其后,秦稍蚕食魏。(《魏公子列传》)
  [解析]“蚕”修饰“食”,说明“食”的方式,译为“像蚕(一样)”。
  [例1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解析]名词“斗”,修饰动词“折”,译为“像北斗星(一样)”;“蛇”修饰动词“行”。译为“像蛇(一样)”。
  
  三、名词翻译成自身的重叠形式:名词+名词
  
  [例13]日削月割,以趣于亡,(《六国论》)
  [解析]“日削”,即“日日削”。“月割”,即“月月割”。
  [例14]学而时习之。(《(论语)十则》)
  [解析]“时习”,即“时时温习”。
  [例15]家喻户晓
  [解析]“喻”和“晓”是“知道~明白”的意思。“家”“户”做状语修饰这两个动词。是“家家户户都知道”的意思。
  综上所述。在古汉语里,名词和动词排列在一起可以构成陈述关系,也可以构成修饰关系。前一种情况名词直接翻译就可以了,后一种情况则要加上相应的介词或者动词,或者把名词本身加以重叠。如“星陨如雨”与“星罗棋布”的星,前一个是主谓短语。直接翻译成“流星像雨一样落下”,而后一句“星”的前面则要加上“像”,翻译成“像星星一样排列”。
  作状语的名词在具体翻译时,有些情况值得注意。
  如文言文里“夜”出现在某个动词的前面。一般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例10]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
  [例11]喜夜卧者,不能蚤起。(《说苑》)
  [解析]例10翻译成“以前仓额造字的时候,天上下起了粟米,鬼神在黑夜里哭泣。”“夜”是常规的翻译。而例11的“夜”虽然也用在动词前面,却不能翻译成“在夜间”的意思。此句若说成“喜欢在夜间睡觉”就不符合逻辑了。因为人都是在夜间睡觉,无所谓喜欢不喜欢。这里的“夜卧”与“蚤起(“蚤”通“早”)相对,相当于“迟卧”,此句翻译成“喜欢睡觉迟的人,不能够起早。”
  又如“烛”,用在动词前一般有“以(用)烛”或“像烛”的意思。
  [例12]烛照香车入,花临宝扇开。(《寿阳王花烛图》)
  [例13]人主不能越四助而烛察其臣,故人主愈弊,而大臣愈重。(《孤愤》)
  [解析]例12中的“烛照”是“用烛照耀”。例13中的“烛察”却是明察或深察的意思。“烛”由“蜡烛”义转为“明”或“深”的意思。必须要根据句子的实际情况实际判断。
  又如“日”,用在动词前表示“日日”或“每日”。例已见前面。但下面的用例却侧重于“日益”或“日渐”:如果仅仅解释为“日日”或“每日”就不够贴切。
  [例14]于是名价日重。(《宋书》)
  [解析]这旬即“名价益重”,翻译成“名声日益大起来”。类似的还有:
  [例15]农战之民日寡,而游食者甚众。(《墨子》)
  [解析]此句翻译成“从事农业和战争的民众日益减少,而游荡求食的人(却)很多。”
  又如“手”,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我们常说的“手提肩扛”中的“手”和“肩”就是作状语来修饰动词“提”“扛”的。但在“手刃(仇敌)”中却不能简单地用“以手”“用手”之类的词语来解释(刃,用作动词,杀),应译成“亲手”“亲自”。
  [例16]躬负土,手种松柏。(《南齐书》)
  [解析]这句里,“手”与前面的“躬”同义,都是“亲手”“亲自”的意思。
  看来。在具体翻译的时候,那些词只是名词作状语,哪些词已经有了副词的用法和含义,我们应该注意。只有这样,我们的翻译出来的文字才能更准确,更接近原文的意思。
其他文献
1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期刊
做评价类题目时,要注意以下技巧:    一、弄清题意,抓准评价点    [例1](2008年全国高考宁夏、海南卷《二十年后》阅读)小说中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相关文段]“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
期刊
现代文阅读题的作答并不只是“跟着感觉走”,它同样有一定的方法和规律可循。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是较常见的题型,原先做这类题时,我往往是先扫一遍文章,然后便开始凭记亿答题。现在通过学习,我懂得重要的词语是一定要还原至文章中,结合特定语境乃至个别语句来理解。  例如2008高考江西卷中第16题的第一问中提到的“朦胧的敬慕”一词,并未直接在文章中出现,于是需要返回文章中寻找相关词语。细读文章便可以找到“
期刊
美文欣赏    做悲壮的蜗牛  烟襟雨袖  许多时候,我不忍看那些永远凝滞于墙壁的蜗牛。那一个个已经干白的蜗牛,有高有低,但无一不在朝向上方,仿佛在向我们诉说冥冥中命运的召唤,向我们昭示追求者悲壮的灵魂归宿。
期刊
雨城“天漏”之谜    四川雅安雨多,可追溯到远古。自古以来,雅安便有“华西雨屏”、“雅州天漏”之称。唐代诗人杜甫曾有诗曰“地近漏天终岁雨”。诗人李商隐也曾感叹:“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雅安民间也历来有“蜀犬吠日”、“雅无三日晴”之民谚。
期刊
一、(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期刊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查一路    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去了沉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冈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在等待父亲,和父亲手中的鱼。  胖头鱼,头重尾轻,一种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所以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他的牙齿很白,
期刊
雨美人的裙摆一拂过,天空就如同扯上一张罗网。暗了。淅淅沥沥的雨丝不期而至,眼前形成了一层厚厚的水帘。可在这空灵的帘子后隐藏着的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佳人呢?我怎么没听见她铃铛作响?怎么没嗅到她荷裾飘香?  那带有暮气的水杉也在雨的感染下变得活泼起来。绿绿的叶子像流光的翡翠,美极了。天空中,一群归鸟飞过,急急忙忙的。不知是怕淋湿了自己的羽毛,还是急着回去照看巢中的孩子?雨点打在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像被蜻
期刊
诗歌鉴赏,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采用主观题形式考查的诗歌鉴赏大多以单首诗歌的形式出现,其实,诗歌鉴赏的考查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比较考查鉴赏能力、考察学生求异思维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考查方式,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就比较成功地命制了不同形式的诗歌比较鉴赏题。其中有同一诗歌不同用语的比较,有课外诗句与课内诗句的比较,有直接给出两首诗的比较;有的求同,有的求异。诗歌比较鉴赏直接引入高考试卷
期刊
语言运用中,数量短语使用频率高,也特别容易造成各种语病。  那么,与数量短语使用相关的语病有哪些呢?下面以近几年来的高考题为例加以总结分析。    一、数量短语与修饰对象自身的使用错误    数量短语是由数词与量词构成的短语,主要修饰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动量短语除外),但是有时它与修饰对象内部也因以下原因导致误用。  1、数量短语与名词“相思”成病  量词与名词的搭配有一定习惯,如1996全国高考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