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词作状语是古代汉语语法结构凝练的具体表现之一。作状语的名词,在语义表达上或者是介宾词组,或者是动宾词组,或者是名词的重叠形式。
一、名词翻译成介宾词组
1、(以/用)+名词
[例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解析]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即“以箕畚”,翻译为“用土筐”。
[例2]市中游侠儿得佳者茏养之。(《促织》)
[解析]名词“笼”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养”的工具,即“以笼”,翻译为“用笼子”。
[例3]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解析]“舟行”的“舟”表示“行”的方式,即“以舟”的意思。
2、(在/于)+名词
[例4]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
[解析]名词“草”“露”作状语,表“行”“宿”的地点,即“于草”“于露(天)”,翻译为“在草丛…在露天”。
[例5]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名词“廷”作状语,表动作“见”的地点,即“于廷”,翻译为“在朝廷”。
[例6]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解析]方位名词“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修饰动词“买”,作状语。表示“买”这一动作行为的发生处所,即“在东市”“在西市”“在南市”“在北市”。
3、(向/往/当)+名词
[例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解析]方位名词“西”修饰动词“行”。译为“向西走”。
[例8]犹欲之楚而北求之也。(《荀子》)
[解析]“北求之”,往北求楚。整句是说“好像想去楚国却往北方走”。
[例9]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名词“面”作状语,“面刺”即“当面批评”。
二、名词翻译成动宾词组:(若/如)+名词
[例10]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析]“灰”“烟”分别修饰“飞”“灭”,翻译成“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例11]其后,秦稍蚕食魏。(《魏公子列传》)
[解析]“蚕”修饰“食”,说明“食”的方式,译为“像蚕(一样)”。
[例1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解析]名词“斗”,修饰动词“折”,译为“像北斗星(一样)”;“蛇”修饰动词“行”。译为“像蛇(一样)”。
三、名词翻译成自身的重叠形式:名词+名词
[例13]日削月割,以趣于亡,(《六国论》)
[解析]“日削”,即“日日削”。“月割”,即“月月割”。
[例14]学而时习之。(《(论语)十则》)
[解析]“时习”,即“时时温习”。
[例15]家喻户晓
[解析]“喻”和“晓”是“知道~明白”的意思。“家”“户”做状语修饰这两个动词。是“家家户户都知道”的意思。
综上所述。在古汉语里,名词和动词排列在一起可以构成陈述关系,也可以构成修饰关系。前一种情况名词直接翻译就可以了,后一种情况则要加上相应的介词或者动词,或者把名词本身加以重叠。如“星陨如雨”与“星罗棋布”的星,前一个是主谓短语。直接翻译成“流星像雨一样落下”,而后一句“星”的前面则要加上“像”,翻译成“像星星一样排列”。
作状语的名词在具体翻译时,有些情况值得注意。
如文言文里“夜”出现在某个动词的前面。一般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例10]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
[例11]喜夜卧者,不能蚤起。(《说苑》)
[解析]例10翻译成“以前仓额造字的时候,天上下起了粟米,鬼神在黑夜里哭泣。”“夜”是常规的翻译。而例11的“夜”虽然也用在动词前面,却不能翻译成“在夜间”的意思。此句若说成“喜欢在夜间睡觉”就不符合逻辑了。因为人都是在夜间睡觉,无所谓喜欢不喜欢。这里的“夜卧”与“蚤起(“蚤”通“早”)相对,相当于“迟卧”,此句翻译成“喜欢睡觉迟的人,不能够起早。”
又如“烛”,用在动词前一般有“以(用)烛”或“像烛”的意思。
[例12]烛照香车入,花临宝扇开。(《寿阳王花烛图》)
[例13]人主不能越四助而烛察其臣,故人主愈弊,而大臣愈重。(《孤愤》)
[解析]例12中的“烛照”是“用烛照耀”。例13中的“烛察”却是明察或深察的意思。“烛”由“蜡烛”义转为“明”或“深”的意思。必须要根据句子的实际情况实际判断。
又如“日”,用在动词前表示“日日”或“每日”。例已见前面。但下面的用例却侧重于“日益”或“日渐”:如果仅仅解释为“日日”或“每日”就不够贴切。
[例14]于是名价日重。(《宋书》)
[解析]这旬即“名价益重”,翻译成“名声日益大起来”。类似的还有:
[例15]农战之民日寡,而游食者甚众。(《墨子》)
[解析]此句翻译成“从事农业和战争的民众日益减少,而游荡求食的人(却)很多。”
又如“手”,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我们常说的“手提肩扛”中的“手”和“肩”就是作状语来修饰动词“提”“扛”的。但在“手刃(仇敌)”中却不能简单地用“以手”“用手”之类的词语来解释(刃,用作动词,杀),应译成“亲手”“亲自”。
[例16]躬负土,手种松柏。(《南齐书》)
[解析]这句里,“手”与前面的“躬”同义,都是“亲手”“亲自”的意思。
看来。在具体翻译的时候,那些词只是名词作状语,哪些词已经有了副词的用法和含义,我们应该注意。只有这样,我们的翻译出来的文字才能更准确,更接近原文的意思。
一、名词翻译成介宾词组
1、(以/用)+名词
[例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解析]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即“以箕畚”,翻译为“用土筐”。
[例2]市中游侠儿得佳者茏养之。(《促织》)
[解析]名词“笼”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养”的工具,即“以笼”,翻译为“用笼子”。
[例3]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解析]“舟行”的“舟”表示“行”的方式,即“以舟”的意思。
2、(在/于)+名词
[例4]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
[解析]名词“草”“露”作状语,表“行”“宿”的地点,即“于草”“于露(天)”,翻译为“在草丛…在露天”。
[例5]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名词“廷”作状语,表动作“见”的地点,即“于廷”,翻译为“在朝廷”。
[例6]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解析]方位名词“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修饰动词“买”,作状语。表示“买”这一动作行为的发生处所,即“在东市”“在西市”“在南市”“在北市”。
3、(向/往/当)+名词
[例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解析]方位名词“西”修饰动词“行”。译为“向西走”。
[例8]犹欲之楚而北求之也。(《荀子》)
[解析]“北求之”,往北求楚。整句是说“好像想去楚国却往北方走”。
[例9]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名词“面”作状语,“面刺”即“当面批评”。
二、名词翻译成动宾词组:(若/如)+名词
[例10]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析]“灰”“烟”分别修饰“飞”“灭”,翻译成“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例11]其后,秦稍蚕食魏。(《魏公子列传》)
[解析]“蚕”修饰“食”,说明“食”的方式,译为“像蚕(一样)”。
[例1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解析]名词“斗”,修饰动词“折”,译为“像北斗星(一样)”;“蛇”修饰动词“行”。译为“像蛇(一样)”。
三、名词翻译成自身的重叠形式:名词+名词
[例13]日削月割,以趣于亡,(《六国论》)
[解析]“日削”,即“日日削”。“月割”,即“月月割”。
[例14]学而时习之。(《(论语)十则》)
[解析]“时习”,即“时时温习”。
[例15]家喻户晓
[解析]“喻”和“晓”是“知道~明白”的意思。“家”“户”做状语修饰这两个动词。是“家家户户都知道”的意思。
综上所述。在古汉语里,名词和动词排列在一起可以构成陈述关系,也可以构成修饰关系。前一种情况名词直接翻译就可以了,后一种情况则要加上相应的介词或者动词,或者把名词本身加以重叠。如“星陨如雨”与“星罗棋布”的星,前一个是主谓短语。直接翻译成“流星像雨一样落下”,而后一句“星”的前面则要加上“像”,翻译成“像星星一样排列”。
作状语的名词在具体翻译时,有些情况值得注意。
如文言文里“夜”出现在某个动词的前面。一般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例10]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
[例11]喜夜卧者,不能蚤起。(《说苑》)
[解析]例10翻译成“以前仓额造字的时候,天上下起了粟米,鬼神在黑夜里哭泣。”“夜”是常规的翻译。而例11的“夜”虽然也用在动词前面,却不能翻译成“在夜间”的意思。此句若说成“喜欢在夜间睡觉”就不符合逻辑了。因为人都是在夜间睡觉,无所谓喜欢不喜欢。这里的“夜卧”与“蚤起(“蚤”通“早”)相对,相当于“迟卧”,此句翻译成“喜欢睡觉迟的人,不能够起早。”
又如“烛”,用在动词前一般有“以(用)烛”或“像烛”的意思。
[例12]烛照香车入,花临宝扇开。(《寿阳王花烛图》)
[例13]人主不能越四助而烛察其臣,故人主愈弊,而大臣愈重。(《孤愤》)
[解析]例12中的“烛照”是“用烛照耀”。例13中的“烛察”却是明察或深察的意思。“烛”由“蜡烛”义转为“明”或“深”的意思。必须要根据句子的实际情况实际判断。
又如“日”,用在动词前表示“日日”或“每日”。例已见前面。但下面的用例却侧重于“日益”或“日渐”:如果仅仅解释为“日日”或“每日”就不够贴切。
[例14]于是名价日重。(《宋书》)
[解析]这旬即“名价益重”,翻译成“名声日益大起来”。类似的还有:
[例15]农战之民日寡,而游食者甚众。(《墨子》)
[解析]此句翻译成“从事农业和战争的民众日益减少,而游荡求食的人(却)很多。”
又如“手”,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我们常说的“手提肩扛”中的“手”和“肩”就是作状语来修饰动词“提”“扛”的。但在“手刃(仇敌)”中却不能简单地用“以手”“用手”之类的词语来解释(刃,用作动词,杀),应译成“亲手”“亲自”。
[例16]躬负土,手种松柏。(《南齐书》)
[解析]这句里,“手”与前面的“躬”同义,都是“亲手”“亲自”的意思。
看来。在具体翻译的时候,那些词只是名词作状语,哪些词已经有了副词的用法和含义,我们应该注意。只有这样,我们的翻译出来的文字才能更准确,更接近原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