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自2012年起,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课程的教学安排,以心理学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大学生挫折感的问卷调查,分析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挫折特征,透视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与学生挫折观念改变的关系,探索挫折教育的模式和成效,拓宽挫折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生 心理健康课程 挫折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046-02
一、问题的提出
透视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轨迹,对比50年代和70年代,人们普遍感到:一方面,“90后”大学生适应时代要求,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新思想、新理念已然成为主流;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诸多大学生在遇到类似挫折等问题时,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遭遇挫折的类型多、频数高、反应强、影响深、原因杂、应对难。[1]大学生们眼前迷雾重重:这是为什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对比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大学教育对学生意志力的锻炼机制尚待完善。通过本文的调查数据和成因分析,结合大学生的“两课”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探讨性地提出符合现代大学生心身特点的挫折教育。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工具
为了研究大学生的挫折心理特征及其表现,笔者结合多年来学生心理工作经验自编“大学生挫折感调查问卷”,设置14题,从涵义理解、挫折经历、抗挫能力和应对解决等四个维度对其进行考查。
2.研究对象
问卷调查工作随机抽取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在校学生500名。2012年9月第一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1份。结合学院自2012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的教学安排以及2012级学生选修相关心理学类课程的实际,2013年12月针对2012级已测学生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18份。
3.研究方法
问卷统计主要以学生的层次和前后施测作为考查维度,选项以百分数的高低呈现。通过不同年级的横向对比和同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纵向比较,深化认识,从而全方位地研究高校挫折教育問题。
三、结果与分析
1. 独立学院大学生挫折感的整体状况[2]
(1)准确客观理解内涵,受挫来源出人意料。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独立学院大学生对挫折的理解和评价呈现出理性、客观的态度。多数学生认真考虑过挫折的内涵,80.9%的学生能准确理解挫折的定义;在遭遇挫折之际,有72.6%的学生选择积极面对。其中,相对于其他年级,大一新生在迎接挑战和积极解决问题方面高出4.3个百分点,呈现出年级差异性。
作为大学生,学习、社交、情感是挫折的三大主要来源。相比于“自身努力付出得不到回报”,“得不到他人理解;被他人误解、责怪;以及遭到他人冷落、轻视”是大学生遭遇影响最大的三个方面。对比50年代、70年代大学生,这种集中体现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感与“90后”大学生追求时尚,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期待被理解和支持的内在需要特征形成了一定的默契。
(2)抗挫能力差强人意,逆商教育亟待提高。
在挫折应对方面,学生的应对方式和求助渠道令人担忧。在遇到挫折时,48.0%的学生选择沉默;36.5%的学生选择抱怨和发泄;仅有15.5%的学生选择倾述和求助。在求助心理老师方面,10.8%的学生选择经常会,因为老师可以给出较好的建议;44.7%的学生明确表示从不愿意踏入心理咨询室。在大学期间,学生的价值观念尚未稳定,思想观念还未全面造成了自我意识不健全且极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致使学生的情绪起伏大,偏激和冲动行为频繁出现。
在自我评价上,51.0%的学生认为自身有极强或较强的抗挫能力;38.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较差或极差;其中有27.4%的学生遇到挫折,产生过自残或自杀的极端想法。武汉大学对90后大学生“遇到挫折后”的一项调查显示:72.3%的学生表示自己心理会留有阴影,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5.1%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3]这与社会普遍认同当今大学生“自信又自卑、自尊又自闭、独立又脆弱”的鲜明特征保持了一致性。
2.心理健康课程与挫折教育成效的数据分析
(1)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准确把握挫折教育着力点。
自2012年起,我们对入校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保证教学效果的突出性,我们选定修满两门心理学课程的2012级学生做后测调查,与前测数据(刚入校)进行对比,数据显示开展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心理类课程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从数据上看,大学生对挫折的理解,选择“没有认真考虑过”从12.09%下降到5.56%;在看待挫折上,选择“遇到挫折是正常的,是对人生的考验”从59.34%上升到72.22%;选择“挫折就是苦难,遇到挫折就会逃避”从14.29%下降到5.56%;在挫折应对上,选择“积极应对”从75.82%上升到83.30%;在遇到挫折,您是否曾有过自残或自杀极端想法上,选择“是”从30.77%下降到11.11%。这些数据充分表明高校作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主要阵地,把握好教育原则,开展贴近大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各有侧重,相互补充,能从根本上夯实大学生抗击挫折的基础。
(2)加强渗透性教育力度,明确高校教育工作者突破点。
在教学实施和对比调查中,笔者也整理出需关注的几个扭转点。对于自评和他评抗挫能力方面,虽然极少数人选择“自评抗挫能力较差或极差”,但选择“自身抗挫能力极强”也从20.88%下降到16.67%;选择不清楚“在他人眼里,自己是一个抗挫能力强的人”由32.97%上升到50%。同时,在遇到挫折,选择“发泄”的由27.47%下降到16.67%;选择“沉默”的则由26.37%上升到61.11%。我们进一步调查得知,作为大学生挫折的主要来源,虽然“学习”仍然是主要因素,但已从71.43%下降至55.56%,与之上升明显的依次是社交、就业、工作和情感。由此得出,大学生重视和关注自身人际关系和情感状态,尤其是同辈之间的认同感。另外,学生在寻求帮助对象上,选择朋友(29.67%)与选择老师(5.49%)的选项上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实施了课程教育的前后对比上,选择朋友从29.67%上升到38.89%,而选择老师的没有呈现出前后明显差异(5.49%/5.56%)。
四、建议
1. 梳理挫折教育研究思路,创新与拓宽教育途径。
自20世纪90年代,诸多学者开始对挫折承受力的思考和探讨。在对象选择上,挫折承受力的研究主要以青少年为主;在内容上,他们主要集中于学业挫折和人际关系;在应对方式上,一些人主张需要设置挫折情景,让人提前适应环境,而一些人则力挺对挫折类型进行分析和引导;从研究重点来看,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局限于宏观的理论层面,缺少实证研究。[4] 大学生挫折教育应结合学生的发展阶段特点,融合相关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因此,挫折教育应包涵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教育,让学生明白挫折客观存在于生活中;二是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教会学生分析挫折类型、产生原因和应对方法,只有科学的面对挫折才能战无不胜;三是增强应对挫折的勇气教育,在自己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挫折的勇气。
2.全面思考个体发展历程,完善挫折教育的结构体系。
大学生挫折教育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分支,是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和补充。在学生的求学阶段,挫折教育不能定义为弥补教育,而应该是预防教育。对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家庭、高校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作用,构建高校、家庭和社会全员参与的教育模式,全员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2]张平.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挫折感的调查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0):133-134
[3] 戴长澜.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N].中国青年报, 2008-11-12
[4]杜庆梅.“9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重点课题“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健康成长研究”(编号2012A053)
作者简介:
张平(1983年6月),女,汉族,湖北天门,长江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在读,教育心理学方向
朱从书(1969年2月),女,汉族,湖北潜江,长江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生 心理健康课程 挫折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046-02
一、问题的提出
透视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轨迹,对比50年代和70年代,人们普遍感到:一方面,“90后”大学生适应时代要求,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新思想、新理念已然成为主流;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诸多大学生在遇到类似挫折等问题时,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遭遇挫折的类型多、频数高、反应强、影响深、原因杂、应对难。[1]大学生们眼前迷雾重重:这是为什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对比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大学教育对学生意志力的锻炼机制尚待完善。通过本文的调查数据和成因分析,结合大学生的“两课”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探讨性地提出符合现代大学生心身特点的挫折教育。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工具
为了研究大学生的挫折心理特征及其表现,笔者结合多年来学生心理工作经验自编“大学生挫折感调查问卷”,设置14题,从涵义理解、挫折经历、抗挫能力和应对解决等四个维度对其进行考查。
2.研究对象
问卷调查工作随机抽取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在校学生500名。2012年9月第一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1份。结合学院自2012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的教学安排以及2012级学生选修相关心理学类课程的实际,2013年12月针对2012级已测学生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18份。
3.研究方法
问卷统计主要以学生的层次和前后施测作为考查维度,选项以百分数的高低呈现。通过不同年级的横向对比和同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纵向比较,深化认识,从而全方位地研究高校挫折教育問题。
三、结果与分析
1. 独立学院大学生挫折感的整体状况[2]
(1)准确客观理解内涵,受挫来源出人意料。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独立学院大学生对挫折的理解和评价呈现出理性、客观的态度。多数学生认真考虑过挫折的内涵,80.9%的学生能准确理解挫折的定义;在遭遇挫折之际,有72.6%的学生选择积极面对。其中,相对于其他年级,大一新生在迎接挑战和积极解决问题方面高出4.3个百分点,呈现出年级差异性。
作为大学生,学习、社交、情感是挫折的三大主要来源。相比于“自身努力付出得不到回报”,“得不到他人理解;被他人误解、责怪;以及遭到他人冷落、轻视”是大学生遭遇影响最大的三个方面。对比50年代、70年代大学生,这种集中体现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感与“90后”大学生追求时尚,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期待被理解和支持的内在需要特征形成了一定的默契。
(2)抗挫能力差强人意,逆商教育亟待提高。
在挫折应对方面,学生的应对方式和求助渠道令人担忧。在遇到挫折时,48.0%的学生选择沉默;36.5%的学生选择抱怨和发泄;仅有15.5%的学生选择倾述和求助。在求助心理老师方面,10.8%的学生选择经常会,因为老师可以给出较好的建议;44.7%的学生明确表示从不愿意踏入心理咨询室。在大学期间,学生的价值观念尚未稳定,思想观念还未全面造成了自我意识不健全且极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致使学生的情绪起伏大,偏激和冲动行为频繁出现。
在自我评价上,51.0%的学生认为自身有极强或较强的抗挫能力;38.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较差或极差;其中有27.4%的学生遇到挫折,产生过自残或自杀的极端想法。武汉大学对90后大学生“遇到挫折后”的一项调查显示:72.3%的学生表示自己心理会留有阴影,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5.1%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3]这与社会普遍认同当今大学生“自信又自卑、自尊又自闭、独立又脆弱”的鲜明特征保持了一致性。
2.心理健康课程与挫折教育成效的数据分析
(1)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准确把握挫折教育着力点。
自2012年起,我们对入校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保证教学效果的突出性,我们选定修满两门心理学课程的2012级学生做后测调查,与前测数据(刚入校)进行对比,数据显示开展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心理类课程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从数据上看,大学生对挫折的理解,选择“没有认真考虑过”从12.09%下降到5.56%;在看待挫折上,选择“遇到挫折是正常的,是对人生的考验”从59.34%上升到72.22%;选择“挫折就是苦难,遇到挫折就会逃避”从14.29%下降到5.56%;在挫折应对上,选择“积极应对”从75.82%上升到83.30%;在遇到挫折,您是否曾有过自残或自杀极端想法上,选择“是”从30.77%下降到11.11%。这些数据充分表明高校作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主要阵地,把握好教育原则,开展贴近大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各有侧重,相互补充,能从根本上夯实大学生抗击挫折的基础。
(2)加强渗透性教育力度,明确高校教育工作者突破点。
在教学实施和对比调查中,笔者也整理出需关注的几个扭转点。对于自评和他评抗挫能力方面,虽然极少数人选择“自评抗挫能力较差或极差”,但选择“自身抗挫能力极强”也从20.88%下降到16.67%;选择不清楚“在他人眼里,自己是一个抗挫能力强的人”由32.97%上升到50%。同时,在遇到挫折,选择“发泄”的由27.47%下降到16.67%;选择“沉默”的则由26.37%上升到61.11%。我们进一步调查得知,作为大学生挫折的主要来源,虽然“学习”仍然是主要因素,但已从71.43%下降至55.56%,与之上升明显的依次是社交、就业、工作和情感。由此得出,大学生重视和关注自身人际关系和情感状态,尤其是同辈之间的认同感。另外,学生在寻求帮助对象上,选择朋友(29.67%)与选择老师(5.49%)的选项上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实施了课程教育的前后对比上,选择朋友从29.67%上升到38.89%,而选择老师的没有呈现出前后明显差异(5.49%/5.56%)。
四、建议
1. 梳理挫折教育研究思路,创新与拓宽教育途径。
自20世纪90年代,诸多学者开始对挫折承受力的思考和探讨。在对象选择上,挫折承受力的研究主要以青少年为主;在内容上,他们主要集中于学业挫折和人际关系;在应对方式上,一些人主张需要设置挫折情景,让人提前适应环境,而一些人则力挺对挫折类型进行分析和引导;从研究重点来看,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局限于宏观的理论层面,缺少实证研究。[4] 大学生挫折教育应结合学生的发展阶段特点,融合相关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因此,挫折教育应包涵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教育,让学生明白挫折客观存在于生活中;二是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教会学生分析挫折类型、产生原因和应对方法,只有科学的面对挫折才能战无不胜;三是增强应对挫折的勇气教育,在自己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挫折的勇气。
2.全面思考个体发展历程,完善挫折教育的结构体系。
大学生挫折教育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分支,是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和补充。在学生的求学阶段,挫折教育不能定义为弥补教育,而应该是预防教育。对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家庭、高校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作用,构建高校、家庭和社会全员参与的教育模式,全员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2]张平.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挫折感的调查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0):133-134
[3] 戴长澜.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N].中国青年报, 2008-11-12
[4]杜庆梅.“9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重点课题“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健康成长研究”(编号2012A053)
作者简介:
张平(1983年6月),女,汉族,湖北天门,长江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在读,教育心理学方向
朱从书(1969年2月),女,汉族,湖北潜江,长江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