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认为为了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缓解社会整体就业压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需要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也应该针对个体实际情况展开,就业指导工作应该走向专业化。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内涵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工作经历中包括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职业生涯规划划分为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个人和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规划,以实现个人发展的成就最大化为目的而作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
二.如何开展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随着社会分工和职业的分化,目前我国职业已远远超过“三百六十行”,各种职业所需要的任职资格都各有不同,而作为高校毕业生,虽大的目标都是就业,但是每个人都是差异的个体,他们在性格、气质、能力、所学专业、对专业的掌握程度、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心理健康上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应针对个体的实际情况予以指导,否则只能是张冠李戴,事倍而功半。
(一)评估自我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管理从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开始,只有清楚地认知自我,才能够指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
正确认识你自己的兴趣、能力、激情、欲望、压力、好恶、理想……并把这种对你自己的认识,融化灌输到你在职场上的追求与奋斗中,是决定你成败、生活质量、人生价值的核心要素。笔者认为,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知评估自我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
1. 你的性格特点,即你适合干什么。
人与人之间性格差异表现在五个方面: 性格的态度特征、气质特征、理性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一方面学生本人对自己的性格特点有一个评价, 另一方面、指导教师通过和学生的接触了解, 对学生有一个评价,和他一起生活学习的同学对他有一个评价。也可以借助心理学中的卡特尔16种人格测验对学生性格进行测评,对其人格特征有一个基本把握。
比如,一个内向型人格特点的学生,可能他的专业知识学习的很好,但是让他去从事与销售相关的工作,不能发挥的个人特长,会让他感觉压抑不自在。我所接触的法学系的一个学生,他就说自身性格比较内向,表达能力并不是很强,所以今后并不想从事律师这一职业,但是可以从事和法律相关的一些文案工作。
2. 你的职业兴趣, 即你最喜欢干什么。
想要找到前进的道路,我们必须认真反思:什么事情能带给我们真正的满足,并在工作和生活中产生自我完全投入的感觉?
教师通过让学生回忆过去成长过程中, 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有哪些? 可以列举出十二种职业兴趣及其适应工作的描述, 看看哪个与其接近。如: 喜欢与人打交道、喜欢与工具打交道、喜欢从事具体的工作、喜欢从事文字符号类工作等等。或者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 通过测定结果和进一步的沟通, 从而确定个人的职业兴趣。
3. 你的职业价值观, 即你想从工作中获得什么。
有的人追求舒适的工作环境; 有的人追求不断自我挑战; 有的人立志为社会做出贡献;
有的人追求工作是否体面。不同的职业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人们某方面的价值观。
4. 你的才能,即你能干什么。
如果不知道自己在哪方面能力突出,就会出现盲目就业的现象,甚至可能选择自己不能胜任或者不能发挥自己优势和特长的职业,使自己在发展中有很大局限性。
(二)正确进行职业分析
现代职业具有自身的区域性、行业性、岗位性等特性。
1. 职业区域特点
职业区域可能是城市,也可能是农村。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到职业区域的具体特点,比如该地区的特殊政策、环境特征;以此次去珠三角地区考察的感想来说明,广东地区就比较偏向要本地的学生,因为有语言方面的优势,再者酒店服务业特别发达,女性相对于男性需求量大。
再以企业制度为例,20多年来,我国县与县,省与省的竞争,其背后是企业制度的竞争,上海的皮鞋打不过温州的皮鞋,不是上海人没有温州人精明,而是上海的国有制企业打不过温州的家族制企业。浙江的家族体制和浙江产业特点有关,浙江是一个先天和后天资源都比较贫乏的省份。因此,浙江人要发展经济,只能靠自己唯一资源,即聪明的脑和勤劳的手,结果,浙江的产品主要是小商品,而这些小商品的生产,又特别适合家族企业。
我们在就业指导时应该让学生了解不同区域经济产业链的特点,这样他们在进入这个地区企业的时候才能够更快融入进去,适应这个企业的文化特点。
2. 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
职业角色的发展与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有密切关系,职业生涯规划时,不能仅看重单位的大小、名气,而要对该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有比较深入了解,比如人才供给情况、工资状况、行业非正式团体规范等。
3. 岗位要求
不同职业岗位对求业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同要求,在职业生涯规划时,除了解所需要的非职业素质要求时,还要了解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要求,除了解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外,还要了解所需要的特殊职业能力。
毕业生必须注意细节,这些细节就包括相应的礼仪知识,比如银行就对员工的着装、发型都有要求,这些我们在指导中也是不能忽略的。
4. 面对市场,确定职业目标
职业目标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追求和向往,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远方是很可怕的,有了远方也就有了人生追求的高度,而人一旦有了追求,远方也就不再遥远。你的人生目标只能靠你自己选择,任何人不能替代你。这不但是因为只有你才能最终“明确目标”,也因为只有你,才能“坚定目标”。你必须首先确定自己想干什么,然后才能达到自己确定的目标。当你确定了人生目标,你要懂得将它分解,这样,你就不需要天天想着那个离你遥远的总目标而沮丧,而只是想着离你最近的那个目标,这样,实现人生目标水到渠成。
作为就业指导人员,虽然我们不能决定学生的职业目标,但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引导,尤其在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景下,应该对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态度进行引导,不少毕业生的就业思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他们都想毕业后能够进入国家机关、国有事业单位等一些比较稳定且收入有保障的单位,而不愿意到中小学、非国有企业单位,更多的人考虑能够留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而不愿意去基层或经济欠发达地区。这反映出大学生对个人现实的切身利益考虑较多, 而对个人成长的长远意义考虑不足;就业目标定位较高,仍有一步到位的思想,而对就业是一个逐步实现目标、不断调整自己的过程认识不足,个人期望超越社会现实需求,形成较大反差。
在法学系就业工作的前期调查中,大约80%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法律专业毕业后能够从事专业工作, 比如在法院、检察院或政府法制部门谋得一个职位, 然后进一步发展, 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并不是说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不好,但是我们的就业工作应该让学生学会面对市场,将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理性就业,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而不是适合专业的岗位。这些就需要我们在平常的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
(三)转变观念,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面是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的依据。用人单位不仅考核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考核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除了构建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应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某些专业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大学生应重点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
这一点对于文科的学生更为重要,文科生的知识积累好比堆沙丘,打好地基需要大量的沙子作铺垫,任何一把沙子可能都不足以显现立竿见影的功能,但沙丘的形成却离不开点滴的积累;而理科生的知识积累却象盖房子,一砖一瓦呈机械式上升,因此添了多少砖头,就可以立即看到相应的成果。
企业对于文科类学生的需求往往不是看所学专业,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湖北经济学院作为以经济、管理类为主的学校,就更加应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毕业时不被“专业对口”挡在门外。
以我在法学系就业工作的体会来进一步说明。
国家机关实行机构改革以来, 政府及其他国家机关一般都实行精兵简政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提供的岗位很少, 很多单位都要求学历条件是硕士研究生, 把一般本科毕业生拒之门外。对于法学专业的毕业生, 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对口”,应该是进入公检法机关或是从事律师职业。但由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设立, 使得本科生要想成为法官、检察官或律师, 必须在毕业后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这就造成了“毕业证”并不能成为”职业准入证“的现状。现实情况是, 一部分毕业生选择先在其他部门暂时就业, 边工作边准备司法考试; 一部分干脆暂时待业, 专心准备考试; 较为幸运的进入法院或检察院, 也要和用人单位签订一定时期内通过司法考试的协议, 否则只能被淘汰。而司法考试每年10%左右的通过率, 更是将一大批本专业毕业生挡在本行工作门外, 从事本行业工作的低比例, 成为法学专业就业难的最显著特点。
这就需要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思路,通过这次珠三角地区的调查,在公司、企业里从事营销、管理、公共关系等工作其实很多都不要求专业对口,只要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高,比如写作能力强,口头表达能力强,往往在竞争中优于那些专业对口的学生,最终脱颖而出。
关键是学生是否具备这方面的综合能力。还是以法学为例,法学本科生应具有系统的法学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系统学习和掌握法学核心课的基础上,能够使用外语、计算机从事工作,有较强的文字写作能力。这样就要求法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体现专业特点,更要有广阔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具有人际沟通能力,这样才能使法学本科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增强自主意识,主动就业。现在大学生通过“双向选择”就业, 只有克服依赖心理,增强自主意识,提高主动出击的能力,面向市场,走向社会,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四)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
没有行动,目标无从实现。要指导学生开展有益的职业训练。高校可以利用许多机会,比如组织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大学生创业活动等。
以实习为例,笔者认为,应该在大3的时候就重视对学生开展就业实习,就业实习是求职的热身准备,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1. 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大学生绝对不再是天之骄子,只不过是一个掌握一定知识的学生而已,所学知识也过于理论化,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实习对自己可能是一个转折的机会,只要自己想一想自己能干什么,就知道自己的身价了,那些漫天要价的学法人肯定是没有认真实习过的。实习能让自己知道了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或不适合做什么,对于自己的求职定位帮助甚大。
2. 可以及时了解就业信息和就业形势,从而摆正就业心态
通过在公检法的实习可以知道进公检法机关的难易程度,通过在律师事务所的实习可以了解年轻律师的艰辛,通过在公司企业的锻炼可以知道原来法学就业是可以多元化的。
3. 为自己应聘各种职业增加了砝码
实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们的实践经验,使我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同时让我们了解了流程,加深了对实习职业的印象,这样在应聘该种职业时,特别时面试时能发挥实习中得到的潜移默化的东西,至少给人的感觉是你懂,这样竞争力就增强许多。
4. 为简历增色
实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你对社会了解程度,很多用人单位很看重实习经历,即使你不是在这个行业实习的,人家也对你有相对好的评价。
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邀请成功校友、校外知名人士等回校与大学生座谈交流经验,可以通过勤工俭学形式,让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工作,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应聘,开展职业兴趣分析测评等。
三.小结
未来的人生道路一片空白,需要你去填充,灿烂与否,绚丽与否,取决于你的人生规划,你的选择。对于大学生来讲,有了职业规划,未必就会实现心中理想;没有职业规划,未必就没有将来,但是我相信,对于任何一个充满理想和朝气的年轻人,只要他为着自己的志向不断作准备,他一定会赢得未来。
参考文献:
[1]提摩西•巴特勒,詹姆士•沃德鲁普合著.哈佛职业生涯设计[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
[2]钟朋荣.经济学实话[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3]陈石清,熊道陵.浅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4)
[4]祁晓双.论个性化就业指导意义[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1)
[5]李兵宽,刘启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6]路阳.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21期
[7]http://blog.sina.com.cn/career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坛)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内涵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工作经历中包括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职业生涯规划划分为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个人和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规划,以实现个人发展的成就最大化为目的而作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
二.如何开展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随着社会分工和职业的分化,目前我国职业已远远超过“三百六十行”,各种职业所需要的任职资格都各有不同,而作为高校毕业生,虽大的目标都是就业,但是每个人都是差异的个体,他们在性格、气质、能力、所学专业、对专业的掌握程度、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心理健康上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应针对个体的实际情况予以指导,否则只能是张冠李戴,事倍而功半。
(一)评估自我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管理从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开始,只有清楚地认知自我,才能够指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
正确认识你自己的兴趣、能力、激情、欲望、压力、好恶、理想……并把这种对你自己的认识,融化灌输到你在职场上的追求与奋斗中,是决定你成败、生活质量、人生价值的核心要素。笔者认为,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知评估自我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
1. 你的性格特点,即你适合干什么。
人与人之间性格差异表现在五个方面: 性格的态度特征、气质特征、理性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一方面学生本人对自己的性格特点有一个评价, 另一方面、指导教师通过和学生的接触了解, 对学生有一个评价,和他一起生活学习的同学对他有一个评价。也可以借助心理学中的卡特尔16种人格测验对学生性格进行测评,对其人格特征有一个基本把握。
比如,一个内向型人格特点的学生,可能他的专业知识学习的很好,但是让他去从事与销售相关的工作,不能发挥的个人特长,会让他感觉压抑不自在。我所接触的法学系的一个学生,他就说自身性格比较内向,表达能力并不是很强,所以今后并不想从事律师这一职业,但是可以从事和法律相关的一些文案工作。
2. 你的职业兴趣, 即你最喜欢干什么。
想要找到前进的道路,我们必须认真反思:什么事情能带给我们真正的满足,并在工作和生活中产生自我完全投入的感觉?
教师通过让学生回忆过去成长过程中, 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有哪些? 可以列举出十二种职业兴趣及其适应工作的描述, 看看哪个与其接近。如: 喜欢与人打交道、喜欢与工具打交道、喜欢从事具体的工作、喜欢从事文字符号类工作等等。或者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 通过测定结果和进一步的沟通, 从而确定个人的职业兴趣。
3. 你的职业价值观, 即你想从工作中获得什么。
有的人追求舒适的工作环境; 有的人追求不断自我挑战; 有的人立志为社会做出贡献;
有的人追求工作是否体面。不同的职业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人们某方面的价值观。
4. 你的才能,即你能干什么。
如果不知道自己在哪方面能力突出,就会出现盲目就业的现象,甚至可能选择自己不能胜任或者不能发挥自己优势和特长的职业,使自己在发展中有很大局限性。
(二)正确进行职业分析
现代职业具有自身的区域性、行业性、岗位性等特性。
1. 职业区域特点
职业区域可能是城市,也可能是农村。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到职业区域的具体特点,比如该地区的特殊政策、环境特征;以此次去珠三角地区考察的感想来说明,广东地区就比较偏向要本地的学生,因为有语言方面的优势,再者酒店服务业特别发达,女性相对于男性需求量大。
再以企业制度为例,20多年来,我国县与县,省与省的竞争,其背后是企业制度的竞争,上海的皮鞋打不过温州的皮鞋,不是上海人没有温州人精明,而是上海的国有制企业打不过温州的家族制企业。浙江的家族体制和浙江产业特点有关,浙江是一个先天和后天资源都比较贫乏的省份。因此,浙江人要发展经济,只能靠自己唯一资源,即聪明的脑和勤劳的手,结果,浙江的产品主要是小商品,而这些小商品的生产,又特别适合家族企业。
我们在就业指导时应该让学生了解不同区域经济产业链的特点,这样他们在进入这个地区企业的时候才能够更快融入进去,适应这个企业的文化特点。
2. 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
职业角色的发展与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有密切关系,职业生涯规划时,不能仅看重单位的大小、名气,而要对该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有比较深入了解,比如人才供给情况、工资状况、行业非正式团体规范等。
3. 岗位要求
不同职业岗位对求业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同要求,在职业生涯规划时,除了解所需要的非职业素质要求时,还要了解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要求,除了解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外,还要了解所需要的特殊职业能力。
毕业生必须注意细节,这些细节就包括相应的礼仪知识,比如银行就对员工的着装、发型都有要求,这些我们在指导中也是不能忽略的。
4. 面对市场,确定职业目标
职业目标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追求和向往,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远方是很可怕的,有了远方也就有了人生追求的高度,而人一旦有了追求,远方也就不再遥远。你的人生目标只能靠你自己选择,任何人不能替代你。这不但是因为只有你才能最终“明确目标”,也因为只有你,才能“坚定目标”。你必须首先确定自己想干什么,然后才能达到自己确定的目标。当你确定了人生目标,你要懂得将它分解,这样,你就不需要天天想着那个离你遥远的总目标而沮丧,而只是想着离你最近的那个目标,这样,实现人生目标水到渠成。
作为就业指导人员,虽然我们不能决定学生的职业目标,但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引导,尤其在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景下,应该对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态度进行引导,不少毕业生的就业思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他们都想毕业后能够进入国家机关、国有事业单位等一些比较稳定且收入有保障的单位,而不愿意到中小学、非国有企业单位,更多的人考虑能够留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而不愿意去基层或经济欠发达地区。这反映出大学生对个人现实的切身利益考虑较多, 而对个人成长的长远意义考虑不足;就业目标定位较高,仍有一步到位的思想,而对就业是一个逐步实现目标、不断调整自己的过程认识不足,个人期望超越社会现实需求,形成较大反差。
在法学系就业工作的前期调查中,大约80%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法律专业毕业后能够从事专业工作, 比如在法院、检察院或政府法制部门谋得一个职位, 然后进一步发展, 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并不是说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不好,但是我们的就业工作应该让学生学会面对市场,将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理性就业,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而不是适合专业的岗位。这些就需要我们在平常的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
(三)转变观念,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面是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的依据。用人单位不仅考核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考核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除了构建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应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某些专业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大学生应重点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
这一点对于文科的学生更为重要,文科生的知识积累好比堆沙丘,打好地基需要大量的沙子作铺垫,任何一把沙子可能都不足以显现立竿见影的功能,但沙丘的形成却离不开点滴的积累;而理科生的知识积累却象盖房子,一砖一瓦呈机械式上升,因此添了多少砖头,就可以立即看到相应的成果。
企业对于文科类学生的需求往往不是看所学专业,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湖北经济学院作为以经济、管理类为主的学校,就更加应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毕业时不被“专业对口”挡在门外。
以我在法学系就业工作的体会来进一步说明。
国家机关实行机构改革以来, 政府及其他国家机关一般都实行精兵简政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提供的岗位很少, 很多单位都要求学历条件是硕士研究生, 把一般本科毕业生拒之门外。对于法学专业的毕业生, 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对口”,应该是进入公检法机关或是从事律师职业。但由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设立, 使得本科生要想成为法官、检察官或律师, 必须在毕业后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这就造成了“毕业证”并不能成为”职业准入证“的现状。现实情况是, 一部分毕业生选择先在其他部门暂时就业, 边工作边准备司法考试; 一部分干脆暂时待业, 专心准备考试; 较为幸运的进入法院或检察院, 也要和用人单位签订一定时期内通过司法考试的协议, 否则只能被淘汰。而司法考试每年10%左右的通过率, 更是将一大批本专业毕业生挡在本行工作门外, 从事本行业工作的低比例, 成为法学专业就业难的最显著特点。
这就需要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思路,通过这次珠三角地区的调查,在公司、企业里从事营销、管理、公共关系等工作其实很多都不要求专业对口,只要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高,比如写作能力强,口头表达能力强,往往在竞争中优于那些专业对口的学生,最终脱颖而出。
关键是学生是否具备这方面的综合能力。还是以法学为例,法学本科生应具有系统的法学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系统学习和掌握法学核心课的基础上,能够使用外语、计算机从事工作,有较强的文字写作能力。这样就要求法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体现专业特点,更要有广阔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具有人际沟通能力,这样才能使法学本科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增强自主意识,主动就业。现在大学生通过“双向选择”就业, 只有克服依赖心理,增强自主意识,提高主动出击的能力,面向市场,走向社会,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四)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
没有行动,目标无从实现。要指导学生开展有益的职业训练。高校可以利用许多机会,比如组织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大学生创业活动等。
以实习为例,笔者认为,应该在大3的时候就重视对学生开展就业实习,就业实习是求职的热身准备,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1. 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大学生绝对不再是天之骄子,只不过是一个掌握一定知识的学生而已,所学知识也过于理论化,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实习对自己可能是一个转折的机会,只要自己想一想自己能干什么,就知道自己的身价了,那些漫天要价的学法人肯定是没有认真实习过的。实习能让自己知道了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或不适合做什么,对于自己的求职定位帮助甚大。
2. 可以及时了解就业信息和就业形势,从而摆正就业心态
通过在公检法的实习可以知道进公检法机关的难易程度,通过在律师事务所的实习可以了解年轻律师的艰辛,通过在公司企业的锻炼可以知道原来法学就业是可以多元化的。
3. 为自己应聘各种职业增加了砝码
实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们的实践经验,使我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同时让我们了解了流程,加深了对实习职业的印象,这样在应聘该种职业时,特别时面试时能发挥实习中得到的潜移默化的东西,至少给人的感觉是你懂,这样竞争力就增强许多。
4. 为简历增色
实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你对社会了解程度,很多用人单位很看重实习经历,即使你不是在这个行业实习的,人家也对你有相对好的评价。
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邀请成功校友、校外知名人士等回校与大学生座谈交流经验,可以通过勤工俭学形式,让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工作,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应聘,开展职业兴趣分析测评等。
三.小结
未来的人生道路一片空白,需要你去填充,灿烂与否,绚丽与否,取决于你的人生规划,你的选择。对于大学生来讲,有了职业规划,未必就会实现心中理想;没有职业规划,未必就没有将来,但是我相信,对于任何一个充满理想和朝气的年轻人,只要他为着自己的志向不断作准备,他一定会赢得未来。
参考文献:
[1]提摩西•巴特勒,詹姆士•沃德鲁普合著.哈佛职业生涯设计[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
[2]钟朋荣.经济学实话[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3]陈石清,熊道陵.浅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4)
[4]祁晓双.论个性化就业指导意义[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1)
[5]李兵宽,刘启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6]路阳.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21期
[7]http://blog.sina.com.cn/career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