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慕课”平台的生命科学类通识课程的教学变革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zhenm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慕课”背景下的“遗传学与社会”课程教学内容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教学组织形式采用“课内+课外”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模式,课外包括线上学习和线下讨论与实践,课内则以讨论、互动为主,建立了“教师引导”与“学生引导+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模式,使修课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理性思维能力、融会贯通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关键词:慕课;生命科学:通识教育;教学变革
  20世纪后期开始,生命科学的研究显示出极富活力的强劲发展势头。“基因工程”“干细胞技术”“克隆技术”及“基因组计划”等全球性的重大科学实践均表明生命科学正越来越向应用领域拓展。非生物类专业的学生很有必要知晓这些新技术及其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
  “遗传学与社会”为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类通识核心课程,主要面向全校非生物类专业的学生开设。尽管本课程采取缩小班级规模、增加班次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由于授课对象来自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国家,学生之间生物学基础不一,而不同专业学生的关注点也不同,且不同班次情况也不尽相同,就文科学生所占比例看,如近5年春季班级文科学生占比最多的一年达35.19%,这就给教学进度的把控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何借助“慕课”平台,构建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教学资源的科学创建
  生命科学类通识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选课学生生物学知识背景差异悬殊,很难在教学过程中悉数顾到”。互联网时代为师生带来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但关键是如何辨析和取舍这些资源而不被误导。
  课程主要从师资配置、经典读物、“慕课”平台建设三方面科学创建教学资源:建立了不同学科背景(农学、理学、工学)的老中青结合的教学队伍,同时,配备1~2名研究生助教;在学校课程中心设置了经典文献阅读资料库、答疑论坛等,2015年主编出版了《遗传学与社会》教材;拍摄了图文并茂的教学视频资料,并于2015年秋季慕课平台上线开课。通过教学资料的系统构建,引导阅读,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教师在导读过程中分头辅导,为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提供资源保障。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重塑
  大学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而是導向事物的本源。通识教育中的“通”是融会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使学生遇到问题能开阔思路,会从不同视角分析、思考。
  “慕课”背景下,“遗传学与社会”课程内容设计定位为:侧重遗传学发展与社会重大问题的融合,培养学生既可利用遗传学知识来解析和思考一些社会问题,又可通过社会问题作为案例来丰富遗传学的知识。主要内容(如图)涉及:遗传学的发生发展,介绍遗传学产生发展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过程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等;生命是如何延续的,介绍生命的过程、性别决定、辅助生殖技术等,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尊重父母,思考一些新技术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等;基因的表达,介绍基因的表达、调控、突变等,让学生知晓人类如何在防止自身基因突变发生遗传病的同时,利用突变、创造突变培育动物、植物新品种及有益微生物菌种等;基因检测,介绍怎么通过产前检测防止缺陷婴儿的出生、DNA检测与法医学之间的关系等;遗传学的未来,则突出课程的时代性。每一章都从案例开篇,都有相关知识点的链接,结尾均安排思考题。
  三、教学方式的混合设计
  课程内容是骨架,而它的血肉和灵魂必须来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难以预料的相互影响和交感作用。正如斯特劳斯所言,教育应该按心灵的本性培育心灵,照料并提升心灵的天然禀赋。通识教育更多关注的是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研讨型课程是大学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性学习则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必然途径。教学的本质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其处理复杂资讯的能力,启发其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好奇心。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总有部分生物学基础薄弱的学生觉得学习压力较大,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勇气;同时,也会有个别学生认为没有完全达到自己当初选课时对课程的诉求;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的选择上有时也会处于两难的境地。
  “慕课”背景下,可采用“课内+课外”和“线上+线下”混合性教学模式,课外包括线上学习和线下讨论与实践,学生可以通过系统的视频资料和课件,结合答疑论坛和章节测试等板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意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课内则以讨论、互动为主,建立了“教师引导”与“学生引导+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授课模式。通过“答疑论坛”和“问题解析”实现“课内和课外”“线下和线上”的互动。
  四、教学质量的全程跟踪
  “慕课”背景下,可以实现教学质量的全程跟踪。学生可以灵活选择时间完成线上的客观题的测试,助教可以随时反馈学生测试结果。对于一些社会性问题,老师可以通过课程中心的答疑论坛发帖,以引导讨论,并鼓励学生发帖互动。对于一些有趣的话题及网络测试反馈的問题,可以及时随堂与学生一起分析,或布置相应的作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团队课程论文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论文完成和全班报告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个性培养、团队意识、文字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网络信息的辨析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锻炼与提高。教学过程中,考核方式方法不断改革,增加了网络互动及课堂讨论参与的分值;课程论文交流时融入了学生互评环节。另外,对于获得团队报告优秀的团队长及回答问题优秀的学生有1~3分的附加分。
  成绩构成:20%平时(网络互动及课堂讨论的参与)+50%团队课程论文[论文20%+PPT展示30%(其中20%为教师评分、10%为学生互评分)1+30%随堂测验。另外,由于本课程涉及许多分子生物学的知识与技能,本团队的科学研究实验室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具体开放时间和实验内容由助教负责安排。
  对2015秋季和2016春季2个班级学生的调查表明,基于“慕课”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变革后,98%学生对于课程的整体评价很好,100%学生对于团队研讨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表示满意;59%的学生认为课程很好地体现了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28%的学生认为课程较好地体现了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对于“慕课”背景下的教学变革效果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于“课程对我有所帮助的教学环节”中,团队讨论、网站学习、课堂学习占据前三位。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多种能力,学生反馈中“课程提升了我哪些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理性思维能力、融会贯通能力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通识教育是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生命科学类通识课程主要传授生命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创新理念;注重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手段揭示客观事物规律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反映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都立足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由于生命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实践过程中在课程中心实时补充新知识、新案例非常必要;“慕课”的表现形式也值得拓展,如增加体验性、场景性、互动性等。
其他文献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前来参加“爱课程”网中国大学在线开放课程论坛。在此,我谨代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向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爱课程”网是中国大学在线开放课程标志性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自2011年11月9日开通以来的五年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在课程质量审查、加工,课程上线、运行和维护,以及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应用等方面,提
期刊
摘 要:文化自信是国家兴衰的命脉,是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基石,包含众多文化认同,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有现实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朴素的辩证思维与浓郁的人文精神,重视文化会通和经世致用。对中华文明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并加以普及性介绍,应当是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其中的人文学科教学与科研单位应当承担的责任。我们应传承发展中华文明根脉,将我国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研究向前推进
期刊
摘要:本文以“管理沟通”慕课课程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如何构建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学习诉求的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新模式:从互联网教学新思维出发,本文首先提出了“量、亮、靓”三个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结合学科内涵和课程定位,提出了“学术性、普适性、趣味性、应用性”的教学目标,在学理的基础上让更广大的目标人群爱看、爱学、会用;创立了“场景化教学、卡通动画、影音资料、话题讨论、微信平台、嘉宾座谈”的多种信息
期刊
摘要:上海市高校专业评估工作立足上海地方高校专业发展实际,重点学习借鉴第四代评估理论,逐步构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协同自主”专业评估模式。本文着重分析了在这一评估模式下,在专业评估理念、评估主体、评估实施、评估结果、评估效应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对新一代教育评估理论促进专业内涵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上海市高校;协同自主评估;第四代评估理论;专业内涵建设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库巴和林肯的《
期刊
摘 要:公共卫生人才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实现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关键人力资源。“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是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渠道。本文回顾了中国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学)的教育发展历史,并以四川大学、复旦大学等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课程为例,分析了我国该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同时介绍了四川大学在新形势下开展预防医学本科课程改革的实践。  关键词:预防医学;本科;人才培养;课程  2
期刊
摘 要:教师发展体系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建立教师教学促进机构,迄今为止已形成了较为科学完备的教师发展制度和工作体系。本文以牛津大学学习中心为例,通过对其组织架构与中心目标、活动开展与评估奖励、发展优势与成效进行剖析,从完善政策和财政保障制度、优化组织与管理、充实教师发展内涵和倡导人文关怀、树立服务教师理
期刊
摘 要:“大学语文”课开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已成为共识,但如何开设,怎样建设,却始终未得到充分研究和重视。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检索,发现有关“大学语文”的研究没有引起充分重视。提倡开设,但不研究,或不充分研究,或不进行有深度、有高度的研究,这都是影响课程建设的大问题。为调动专家、教师积极性,提出将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进行课堂教学—教材编写—教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思路,对“
期刊
摘 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等学校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本文提出了构建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制度创新、实践环节“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并以内蒙古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为例,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体现并逐步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等学校全面
期刊
摘要:目前,在线教育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的一种全新教学方式,建立与此相适应的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对于规范有序地实施在线课程、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具有关键作用。随着我国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进一步建设与完善,学分认定与学分管理工作作为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摆在了在线教育课程建设中突出的位置。一些高校逐渐开始试点在线课程学分认定,并在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还存在
期刊
摘要:新型工业化社会呼唤复合型法律人才,除具备扎实的法学基础知识和清晰的法学思维之外,强调法学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跨领域创新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培养这样的法律人才需要法学教育解放思想,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改革,宏观层面包括拓宽专业口径和相关资源的结构性调整,微观层面涉及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具体环节。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以战略、协同、务实为理念引导,致力于借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