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该如何落到实处呢?
1 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想要素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语文教材大部分课文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我们要根据语文教材这一特点,因文解道,“披文入情”,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加强辨别真善美的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道德熏陶。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1.1 在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时,从教材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加强思想教育,如学习海伦·凯勒《我的老师》一课时,着重介绍海伦·凯勒在双目失明,又聋又哑的情况下学习、写作的顽强精神,最后成为教育家,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作家坚韧的毅力和令人敬仰的世界观。
1.2 抓住关键词句,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语文是传情达意,再造现实的工具,教师在引导学生在自读时圈点勾划,发现点睛之笔,细致剖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内心活动等。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艺术形象,沐浴其思想光辉。如学习《最后一课》时,重点分析下课铃声响后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是由学生圈点关键词句,再体会人物的精神面貌,学生圈的关键词有“惨白”、“哽住”、“说不下去了”、“使出全身的力量”、“法兰西万岁!”、“呆”、“靠”、“话也不说”、“只”等,这些关键词句,对韩麦尔先生的神情和动作作了生动细腻的描叙,充分展现了韩麦尔悲愤至极的内心世界和极其深沉的爱国情感,学生无不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
1.3 利用课文所描述的自然美景,世风人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培养审美意识,塑造健康人格。如讲授《春》、《济南的冬天》时,让学生通过朗读领略祖国的山河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抒写爱国情。学生从这些课文中汲取了精神营养,情感也受到了熏陶,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1.4 学习文言文时,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科学文化成就及光荣的民族传统,教育学生珍惜幸福、增强自信、发扬传统。
1.5 开展课外活动,巩固和加深思想教育的收获。如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参观烈士纪念馆、举行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
2 围绕读写听说进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体,而语言素质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指导学生准确而熟练的运用语言工具的能力,这种素质集中体现在读、写、听、说四种基本能力上。语文学科中读、写、听、说四种能力关键密切,互相促进。语文教学要以能力训练为主线,以能力点为训练序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形成以能力训练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同时立足“大语文”观,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辅之以丰富多彩的课外语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1 以读为主。在进行诗词散文教学时,反复朗读,捕捉信息的方法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次“读”都应有不同的形式和要求,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意境。这样,阅读目的明确,重心明朗,不仅能训练语感,培养欣赏能力,还能提高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教学散文诗《海燕》时,可让学生先速读全文,从自然景观的角度表达自己对各种海鸟的好恶,细读课文联系时代背景从这些形象的社会意义角度领会作者的意图,理解文章深刻的主题,然后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既加深了印象又训练了语感。这样全篇教学以“读”贯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不仅掌握了阅读的要领,而且培养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2 以写为主。“以分条训练、读写同步”为原则,以能力点为目标。如教学“我的老师”时,围绕“围绕中心选材通过几件事写人”这个能力点要求学生粗读后仿写,然后由学生根据写作要求评讲选优;在作文教学中,从开头、结尾到选材、布局、修改等,逐项集中训练,条条为营,各个突破。学生每堂课的写作量小,目标明确,还有范文要借鉴,从而减轻了作文时的心理负荷,作文起来轻松自如,收效颇大。
2.3 以听为主。反复听,是为了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教学《听潮》时可要求学生围绕“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这个能力反复倾听课文录音,感受大海的雄壮美和静谥美,培养审美素质。
2.4 以说为主。训练“说”的能力的手段有朗读背诵、口头插叙、课堂讨论,辩论演讲、复述等。复述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在不少课文的课后练习中都有复述这项要求。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时,可要求学生反复复述,再上台复述,然后逐句复述,在复述中训练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连贯的说话技能和有选择的突出重点说话能力。
3 利用语文学科题材的多样性和形象性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爱因斯坦说过:“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心理的伟大。”可见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的心理素质包括学习的兴趣、情感、意志、品质等,语文学科题材的多样性和形象性,对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性格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借题发挥”,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正面引导,培养学生坚韧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告诉学生伟大的精神源于积极的动力,借“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鼓励学生正视失败,自强不息等。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出发进行教育;更接近学生的实际,因而更容易取得实效。
总之,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利用课堂教学的一切時机,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科学的途径,行之有效的方法,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1 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想要素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语文教材大部分课文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我们要根据语文教材这一特点,因文解道,“披文入情”,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加强辨别真善美的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道德熏陶。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1.1 在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时,从教材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加强思想教育,如学习海伦·凯勒《我的老师》一课时,着重介绍海伦·凯勒在双目失明,又聋又哑的情况下学习、写作的顽强精神,最后成为教育家,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作家坚韧的毅力和令人敬仰的世界观。
1.2 抓住关键词句,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语文是传情达意,再造现实的工具,教师在引导学生在自读时圈点勾划,发现点睛之笔,细致剖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内心活动等。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艺术形象,沐浴其思想光辉。如学习《最后一课》时,重点分析下课铃声响后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是由学生圈点关键词句,再体会人物的精神面貌,学生圈的关键词有“惨白”、“哽住”、“说不下去了”、“使出全身的力量”、“法兰西万岁!”、“呆”、“靠”、“话也不说”、“只”等,这些关键词句,对韩麦尔先生的神情和动作作了生动细腻的描叙,充分展现了韩麦尔悲愤至极的内心世界和极其深沉的爱国情感,学生无不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
1.3 利用课文所描述的自然美景,世风人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培养审美意识,塑造健康人格。如讲授《春》、《济南的冬天》时,让学生通过朗读领略祖国的山河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抒写爱国情。学生从这些课文中汲取了精神营养,情感也受到了熏陶,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1.4 学习文言文时,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科学文化成就及光荣的民族传统,教育学生珍惜幸福、增强自信、发扬传统。
1.5 开展课外活动,巩固和加深思想教育的收获。如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参观烈士纪念馆、举行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
2 围绕读写听说进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体,而语言素质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指导学生准确而熟练的运用语言工具的能力,这种素质集中体现在读、写、听、说四种基本能力上。语文学科中读、写、听、说四种能力关键密切,互相促进。语文教学要以能力训练为主线,以能力点为训练序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形成以能力训练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同时立足“大语文”观,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辅之以丰富多彩的课外语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1 以读为主。在进行诗词散文教学时,反复朗读,捕捉信息的方法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次“读”都应有不同的形式和要求,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意境。这样,阅读目的明确,重心明朗,不仅能训练语感,培养欣赏能力,还能提高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教学散文诗《海燕》时,可让学生先速读全文,从自然景观的角度表达自己对各种海鸟的好恶,细读课文联系时代背景从这些形象的社会意义角度领会作者的意图,理解文章深刻的主题,然后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既加深了印象又训练了语感。这样全篇教学以“读”贯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不仅掌握了阅读的要领,而且培养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2 以写为主。“以分条训练、读写同步”为原则,以能力点为目标。如教学“我的老师”时,围绕“围绕中心选材通过几件事写人”这个能力点要求学生粗读后仿写,然后由学生根据写作要求评讲选优;在作文教学中,从开头、结尾到选材、布局、修改等,逐项集中训练,条条为营,各个突破。学生每堂课的写作量小,目标明确,还有范文要借鉴,从而减轻了作文时的心理负荷,作文起来轻松自如,收效颇大。
2.3 以听为主。反复听,是为了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教学《听潮》时可要求学生围绕“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这个能力反复倾听课文录音,感受大海的雄壮美和静谥美,培养审美素质。
2.4 以说为主。训练“说”的能力的手段有朗读背诵、口头插叙、课堂讨论,辩论演讲、复述等。复述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在不少课文的课后练习中都有复述这项要求。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时,可要求学生反复复述,再上台复述,然后逐句复述,在复述中训练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连贯的说话技能和有选择的突出重点说话能力。
3 利用语文学科题材的多样性和形象性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爱因斯坦说过:“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心理的伟大。”可见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的心理素质包括学习的兴趣、情感、意志、品质等,语文学科题材的多样性和形象性,对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性格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借题发挥”,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正面引导,培养学生坚韧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告诉学生伟大的精神源于积极的动力,借“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鼓励学生正视失败,自强不息等。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出发进行教育;更接近学生的实际,因而更容易取得实效。
总之,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利用课堂教学的一切時机,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科学的途径,行之有效的方法,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工作落到实处。